秦始皇皇陵,秦始皇地宫入口找到之后?
一,传说
有道是,
"牧儿打破龙碑帽,直入宫墙一路蒿。"
两个放羊娃,一个成了楚怀王,一个落入陵墓坑。放羊娃楚怀王的大将们灭了秦国,民间牧羊娃因为找羊而落入陵墓中,他的一把篝火把秦始皇的陵墓里面的一切就烧了个干净。
于是,秦始皇的地宫就烧完了?
二,简单的陵墓大门的结构秦始皇的陵墓的总体结构是覆斗形。它的入口和出口非常隐秘,不容易找到。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的入口和出口有三重门。当初,最后下门的工匠是全部死在地宫里面的。集体死在中门和外门之间的广大空间之内。
可以推测的是,三重门不可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它要迷惑外人 一定是错开了直线形态的结构,有可能是"之"字形。如果这些门设立得与陵墓的墙壁成一个平面,只有门一合上, 那么外大门(出入口)就与外墙壁成一个平面。不要说是掩埋在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就是明摆在地上,经验丰富的盗墓贼也不容易发现。这也是上千年没有被摸金校尉和洛阳铲搜索到的原因之一。
三,三重门的地下奇迹司马迁的原文记载的是: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陵墓有三道大门,因为 既然有"闭中羡,下外显羡",那么中,外都有,必然有内。否则构不成内——中——外这样的并列关系。从动词"闭"和"下",还可以体会出,关门的方式不一样。
中门可能是扇形门,两扇门朝中间合闭,所以用"闭"。工匠们合闭了中门后,再来处理外大门。司马迁用的是"下"。这道门应该是从上而下在机关动力支持下,缓缓滑下落入地槽里面,只要大门顶端用重力量巨大的重物卡死。打开这道门就不容易了。重量,它有;落入地槽,推不动;从上而下,从两面门侧的滑槽中落下,密封性更优越。
至于内门,司马迁没有具体地说如何关门的,但是,可能是日本人的推拉门也未可知。反正与中门,外门的关门方式不一样。
写了这么多,就是一个意思,秦始皇陵墓的大门关闭得如此精密,要从地面找到其入口,恐怕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当年项羽的军队到了关中,什么建筑都破坏烧毁了,即使把秦始皇陵墓的地表建筑都烧成了灰,也对秦始皇地下陵墓"望洋兴叹"。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入口。
四,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墓简单的说有几点,
1,是国家不准挖 。因为,当年挖明朝定陵的教训惨痛。
2,是条件不具备。还没有技术措施来完整地保护那些出土的文物。
3,是秦始皇陵墓,经历了两千多年,一直完好 ,不存在抢救性发掘的条件。
4,是秦始皇陵墓已经不再是一座陵墓本身的具体建筑了。他已经是一种文明象征,是一种龙文化的特殊表达,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与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有密切关系,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的特殊寄托。
如果再乱挖秦始皇陵墓,恐怕就是"自掘坟墓"了。
他如何安排后事的?
秦始皇临死前就处理后事了,不过交托给奸臣赵高改变了秦朝的命运
秦始皇统一大业完成后,为了考察军事和政务,先后六次巡游天下。
最后一次秦始皇车队行至沙丘(今天的邢台)的附近暴毙而亡。死之前叫侍奉左右赵高,李斯来下遗诏。遗诏内容是把守卫边疆的大儿子扶苏来继承他的帝王之位。
扶苏为人忠厚,善恶分明,赵高怕扶苏当秦王后对自己不利,便恐吓丞相李斯。
李斯因为与扶苏政见不同,再加上抵不住赵高的恐吓,两人串通后便改了遗诏,立容易控制的胡亥为皇帝,赐扶苏毒酒一杯,理由是不孝。
在上郡修长城的扶苏读完假诏书便要自杀,身边的蒙恬便劝阻他说 ,公子一直没做过错事,怕是假的。可是扶苏不听,迂腐到爸爸要我死,我还活着干嘛?说完就自杀了
秦始皇陵墓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不挖的真正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在建造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工匠们使用了大量的水银,并用水银在地宫中构筑了江河大海。
史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为了建造秦始皇陵秦国耗尽了自己所有的水银,然后又找到从事丹砂经营的巴寡妇清购买了数不尽的水银。可以断定,秦始皇帝陵地宫里充斥着无数水银。
,秦始皇陵里的地宫里的确有大量的水银,水银的数量在100吨以上。
众所周知,水银也就是汞,它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如果皮肤上沾上一点,就会导致皮肤溃烂,而水银蒸发后形成的蒸汽也含有剧毒。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大部分水银都已蒸发,蒸发后的蒸汽环绕在地宫里,如果贸然发掘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蒸汽势必会扩散,而扩散的规模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甚至有可能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一样,造成极其严重的生态灾难。
第二个原因:考古科技不成熟,
秦始皇陵里有数不尽的珍宝,虽然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在地下无氧的环境下,大部分文物会保留其原始样貌。例如在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科考人员就发现许多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然而他们一旦接触到空气,颜料就会瞬间挥发。以现在的考古科技,想要完好地保存住这些文物的原始特性,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
第三个原因:国家不允许主动发掘皇陵。1956年,我国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并主动去挖掘一座皇陵。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原本认为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的陵寝里会有许多有关于明史的文物,这些文物对专家们解读明史会有极大的帮助。然而,由于考古技术不足,造成了许多文物的损毁,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年代原因,这些文物又遭到了二次损毁,最终定陵发掘出来的文物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鉴于定陵考古发掘的惨痛教训,国家文物部门规定:此后不再主动发掘任何一座皇陵。
有人说秦始皇陵不能挖?
近期三星堆考古大热,其中出土的大量文物,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为先秦时期的蜀地文明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由于先秦史料的缺失,对于先秦历史的研究始终较为困难,三星堆考古大火之后,便有网友联系到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考古价值自然不必多说,那么为何始终不能进行发掘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没有必要纵观近些年的考古不难发现,现代考古主要是以保护性、预防性发掘为主,例如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古墓,因施工不小心破坏的古墓,因地质灾害而暴露的古墓,以及因各种原因可能破坏的古墓,而因考古需要主动发掘的古墓则少之又少。以三星堆考古发掘为例,三星堆的首次发现和发掘,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早在1929年便因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而被发现,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则组成考古队,对该地区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此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于三星堆的发掘便一直断断续续的在开展,此次三星堆发掘只不过是此前发掘的延续罢了。
再如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其原本也是一次无意识的发现,源于1974年村民的一次打井,同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就此开始了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
至于秦始皇陵,目前保存的尚且完好,因其陵墓的重要性,没有人敢去其周边进行开发,再加上’秦始皇陵中高浓度的汞含量,同样没有盗墓贼敢光顾,因此没有保护性、预防性发掘的必要。
第二:难度太大这同样是影响秦始皇陵发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目前的发掘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方面的难度,另一个则是工程量太大。
技术方面,正是由于秦始皇陵的影响实在太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保障,很可能导致其中的文物遭到损坏,尤其是竹简、帛书之类价值极高,而又极易遭到破坏的文物,即使有一丝一毫的损坏,都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工程量方面,从目前的勘探结果来看,秦始皇陵仅是主陵的面积就极为夸张,更何况皇陵周边还有其他诸多的陪葬坑,要知道仅兵马俑坑距离主陵的便达到了1.5公里。可想而知这个工程量的巨大,即使现代拥有很多先进的设备,可考古工作却是极为细致的工作,大型机械根本无法作业,而仅凭人力工程量实在太过巨大。
即使是兵马俑坑的发掘,目前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在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人力物力保障的前提下,目前发掘秦始皇陵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综上,即使明知秦始皇陵的考古价值极高,短期内国家也是不会同意进行发掘的。更何况,目前国家对于皇陵的政策就是“不主动”,即使未来条件成熟、人力物力保障也足够,在秦始皇陵没有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也不太可能对其进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