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使用,为什么汉语词典上不标注词性?
其实,我国的“国语辞典”《现代汉语词典》(一般简称《现汉》)从第5版开始,已经标注词性了。
尽管如此,这个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
在语言学界,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争论,题目就是“汉语究竟有没有词类”。尽管我们今天已经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却不但影响了国内,还波及了许多国家的汉学界。后来,中国语言学第一刊《中国语文》先后出了几种专刊,来登载这些讨论。
此时,除了极个别人,大部分的语言文字工作者,都是承认汉语词汇的词类这一认识的。但是,这个认识却一直没有体现在辞书编纂活动中。这和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而大规模的辞书编纂工作,其实是文革中后期的事情。
《现汉》从第五版标注词性,成了汉语词典编纂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与世界辞书编纂的接轨,也标志着我国的汉语词类研究已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开始走向应用。
很快,商务印书馆推出了第六版和第七版。和第五版相比,第六版的词性标注在体例和内容上都仍前一贯,除新增词新标注外,仅有极少数的改动,这正说明五版的词性标注已经非常成熟。
中国人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其实也是文革以后的事情。所以,今天中国人对汉语结构的认识,甚至对这种认识如何影响说话作文的认同,也是逐渐深入的。
总结:
首先,我国辞书编纂没有标注词性的传统,原因是人们长期对汉语有无词性认识都还不同其次,汉语中词性的分类,长期没有统一意见。尽管大的词类是没有认识差异的,但某些小类却长期是百家争鸣的状态最后,中国人的语用行为中,一般不通过词性来指导说话、作文。起用和启用的区别?
看过《荆柯刺秦王》的朋友知道,陈凯歌任用了赵本山、潘长江等喜剧演员出演片中角色,收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潘长江在广东卫视 2 月 10 日播出的节目中 讲到这次经历时,字幕上出现这样一句话:陈凯歌在主题严肃的历史片中,启用喜剧演员,一些人认为不适当,提出了批评。其实,潘长江说的应该是“起用”而不是“启用”。
“起用”是个古今都很常用的词语。古代多指官员遭遇父母丧葬,按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也指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罢免的官员。上述语境和这两个意思都没有关系。“起用”还可泛指提拔使用。陈凯歌任用潘长江等著名喜剧演员出演自己的电影,当然谈不上是“提拔使用”。但为了谦虚,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幽默,潘长江把自己稍稍“降格”,说陈凯歌大导演任用自己演电影是“提拔使用”,是完全符合语文运用的“游戏规则”的。
启,原本的意思是把某物“打开”,引申指“开创”,再引申指“开始”。启用,就是“开始使用”,其对象通常是指物,如:启用印章、启用新域名、铁路已建成启用,等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释义后特别提示:“跟‘起用’不同。‘启用’的对象是物不是人;‘起用’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喜剧演员”是人而不是物,不合“启用”之义。况且陈凯歌聘用喜剧演员出演电影角色,和“开始使用”更是毫无关联。
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出售时第一次降价10?
50元;先搞明白降价10%的意思,假设原价为X元,则第一次降价10%后的价格为0.9X元,第二次降价10%后价格为0.9X*0.9=0.81X元=40.5元,则原价X=40.5/0.8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