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三国,如果要从四大名著中去掉一本?
四大名著若要去掉一本,我只能忍痛割爱,去掉一本我对结局耿耿于怀的《水浒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能有不同看法
1、《三国演义》,这是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名著,对我的人生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开篇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道明历史潮流,全书也是顺着这个潮流展开的,从东汉末年的天下纷争,到三国鼎立,最后到西晋的大统一,发生了许许多多包涵智慧和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故事,前前后后讲述了一千多个鲜活人物,有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武圣关云长为代表的武将;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聪明绝顶的智绝诸葛亮为代表的谋士;有文韬武略的军事家曹操为代表的君侯,也有绝世美女如貂蝉者等历史人物。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有大家耳熟能详各类故事人物斗智斗勇,精彩纷呈,是一场美轮美奂的历史大戏,结局那是顺应历史发展。
2、《西游记》,孙悟空从石猴出世,进而学成拥有翻江倒海,上天入地,七十二般变化的通天本领,对遭遇不满,大胆反抗,大闹天宫,创下大锅,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以唐玄奘取经为主线,一路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个徒弟,由美猴王带领两位兄弟一路护送斩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神话故事,结果大家都是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3、《红楼梦》,曹雪芹先生以自家的兴衰体会,看透世态炎凉,用书反应了一些隐晦的故事。这本书可谓蕴涵丰富,有王公贵族的奢靡生活,也有底层的穷困潦倒;有锦衣玉食,有山水如画的大观园,更有令人向往的爱情……辞藻优美,耐人寻味,文学造诣屈指可数,当之无愧的名著,每每读来都有新的体会。
4、《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鲜活,有被活活逼上梁山的“豹子头”林冲,杨志等人,有被打仗捉拿上山入伙的,如大刀关胜,霹雳火秦明等人,也有其他原因上山的,如宋江,卢俊义等人,各个血性男儿,尽显英雄本色。江山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可谓所向披靡,要做一凡大事也不无可能,为了招安,攻打祝家庄、征方腊,死不少弟兄,梁山实力大打折扣,元气大伤;可惜了梁山好汉所剩无几,最终被奸臣所害,越看越来气,当然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只能说说罢了。
要选择去掉一本,就选结局让人叹息的《水浒传》吧。
哪一本网络小说可以让您重复翻看?
翻看了大部分发表的书,发现都是网络小说,不否认其中也有很优秀的,但是真的看不下去。很多只是听说很火,很好看,缺懒得看。
我以前,看镜,羽,看搜神记,千门公子,昆仑,沧海,灵飞经,四大名捕斗财神,看绝顶,猎物者,都市妖奇谈。
后来网文看盗墓笔记,鬼吹灯,看唐砖,秦风,雪中悍刀行。
当时在场的人还有谁可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发生在汜水关外。
按照《三国演义》来说,当时一十八路诸侯都在场(事实上,这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里只谈《三国演义》),当时在场,而又有名有姓的武将并不多。
十八路诸侯中,除了孙坚、公孙瓒、马腾和刘备武力值还可以外,其他人武力值可以忽略不计。
正史中,真正斩杀华雄的是孙坚,而“江东猛虎”孙坚的武力也是杠杠的,毫无疑问,在《三国演义》中,他绝对有实力斩杀华雄。
刘备、公孙瓒和马腾的武力应该不相上下,但与董卓手下第四猛将华雄比起来,还有些不足。
公孙瓒曾经与吕布有过交锋,差点被斩首,因为张飞救援及时才保住了小命,让他与华雄单挑,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马腾一直都在西凉闯荡,并没有单挑任何武将的经历,实际武力值应该不敌华雄。
刘备虽有与吕布交手的经验,双股剑也舞得游刃有余,但和华雄比起来,还是显得有些花拳绣腿。
通过袁绍那句“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但凡他们有一人在此,岂容他华雄放肆?”可知,在袁绍眼里,颜良文丑绝对能轻松斩杀华雄。
当然,且不说颜良文丑能否斩杀华,袁绍此言有在为颜良文丑打掩护,消耗其他诸侯的嫌疑。
毕竟与华雄交手的武将都是被他一刀砍了,袁绍肯定有些心虚,就算颜良文丑在,他也不可能让二人上场,除非到了万不得已之时。
十八路诸侯会盟,本来就各怀鬼胎,袁绍也清楚他们日后都是彼此不容的存在,趁现在剪除未来对手的羽翼,对盟主袁绍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在看袁绍找的理由,《三国演义》中袁绍说颜良文丑在押运粮草。
派出手下第一梯队的猛将押运粮草,而且还是最强的两人全部出动,傻子都不会相信。
粮草重要谁都知道,盟军的粮草基本都有冀州牧韩馥提供,那是在大后方,除了有强盗和黄巾余孽可能骚扰外,谁敢去打劫袁绍的粮草?
袁绍派淳于琼这样的武将押运粮草就可以了,没必要派颜良文丑去,派他们去确实有些大才小用了。
所以,袁绍的本意可见一斑,就是为了消耗其他诸侯的力量,这一点袁术最清楚了。
平时一有事就嗷嗷叫的袁术,在那个时候表现得最为平静,兵马众多的他,连个意思的人都没有派出。
也只有韩馥和孔融这些真心为汉庭出力的封疆大吏,在关键时刻才会动真格。
既然颜良文丑当时在军营,他们两个自然也算是在场,又能斩杀华雄的武将了。
在孙坚手下,还有程普、韩当、黄盖和祖茂四员大将,以及孙策这个少年英才。
孙策不用所说,“江东小霸王”斩杀华雄绝对十拿九稳。
程普、韩当和黄盖比孙策稍弱,但与华雄比,他们绝对有能力斩杀他。
至于祖茂,因为历史中让就是呗被华雄斩杀的,所以只能委屈一下,将其排除在外。
再看曹操的人马,曹仁、曹洪、于禁、乐进、李典、夏侯渊、夏侯惇等人,曹洪、于禁和李典可以排除,他们最多也是和华雄平手,挨不过关羽一刀。
曹仁的实力有目共睹,可以斩杀华雄,夏侯渊和夏侯惇一直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曹魏第一梯队猛将,绝对能斩杀华雄。
接着看马腾,算了,马超、马岱不在,其他人都是弱鸡,这个势力和公孙瓒一方都可以排除在外。
至于袁术,手下有纪灵,过几招可以,想杀华雄,还早着呢!
刘备手下只有关张二人,关二爷就是《三国演义》斩华雄的主角,张三爷的武力其实与关二爷不相上下,即便不如,也差不了多少。
张飞在后来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让他斩华雄,也是一枪的事情,绝对轻松无比。
剩下那些打酱油的诸侯们,麾下也没有什么高武力值武将,几乎都是些将军甲乙丙丁之类,更不是华雄对手了。
所以,经过梳理后可以发现,当时在场能斩杀华雄的人分别有:
关羽(主角,排除在外)、张飞、颜良和文丑(被小气鬼袁绍隐藏,可以忽略不计)、孙坚、孙策、韩当、程普、黄盖、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
为何是个最后会是个“等”字?说实话,当时能斩华雄的肯定不止他们这些人,还有人不是被隐藏,就是没有表现出来,日后没来得及留名就死球了的无名氏(孙策单挑太史慈时,太史慈身边的无名小将就是鲜活的例子,所以不要小瞧了军队中的无名氏)。
此外,曹洪、于禁、李典、乐进、马腾、刘备和公孙瓒等都能和华雄过上几招,虽然打不过,也不一定会被他一刀给切了。
当然,还有那些当时没去泗水关的武将,这就多了,比如赵云、马超、庞德、黄忠、魏延、典韦、许褚、徐晃、甘宁等。
总之,汜水关能杀华雄的大有人在,就算关羽不出手,华雄也活不了。
《三国演义》为了让刘备上台,塑造关羽这个英雄角色,所以才给了关羽表现的机会,把本是孙坚的功劳嫁接到了关羽身上。
为何如来十分恐惧只在西游中出现过一次的乌巢禅师?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乌巢禅师绝对是个神秘的高人,高深莫测。他给西天取经团送了两段话,一段是《心经》,三乘佛法大纲,一段是指路,简明扼要地指点了西天路迷津。乌巢禅师短短两段话,对唐僧师徒几个来说太重要了,等于说是把修真的法门和路径全都给说了,这是泄露了如来佛祖的试卷啊有没有?得,取经人要是够聪明的话,这就基本等于是开卷考试了,细思极恐。
对于这样一个高人,如来佛祖当然心存戒心了,甚至会心存恐惧。你想啊,诸天神佛,能跟灵山大领导如来坐到一起,来共同商讨取经这样的大事情的,真不会有几个人,就是观音菩萨也不一定知道全部的内幕。
那么问题来了,像佛法东渡这样的具体内幕都非了解的这个乌巢禅师,在保密度极高,属于绝密的前提下,他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个事件的全部真相呢?而且还能宏观指导唐僧师徒?而且还是字字珠玑,针针见血。能够对如来佛祖都了如指掌,并且敢明目张胆地泄露取经信息的,那必须是更高一个层级的神仙界大佬,他知道底细,还无所忌讳,有恃无恐。亲,你来看,这个范围就非常小了,很有限。
如来虽然也是所谓天庭玉帝总秩序下的五方五老,但是呢,他同时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属于独立性很强的一个山头,他的神佛界身份地位非同小可。根据《西游记》小说所设定的神仙佛道世界观背景,我们不难推出来,真正能够和如来说上话,身份大致相当,甚至压他一头的,基本也就这么几个人: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三清,以玉帝为代表的四帝或是四御,燃灯古佛,镇元子,菩提祖师。
排除法。种种迹象表明,所谓的取经计划,佛法东渡,其实就是天庭和灵山两大势力妥协的结果,双方具体的出面人,就是太上老君和燃灯古佛。那么就很清楚了,知道这个取经计划内幕的人,依次就是太上老君三清、玉帝、燃灯佛、如来佛,也可以算上观音菩萨,他们是不会随便泄露这个内幕的,这是神仙大佬们达成的一种默契,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面子还是要顾及的。
镇元子这个地仙之祖,有门面,有排场,可是呢,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山头,他基本属于神仙道正统之外的逍遥仙,属于外围组织,这样的高层密谋,他也只能自己推算,而不可能深度参与,不是知情人。
那么,结果就出来了,乌巢禅师的终极指向,也只能是菩提祖师了。菩提祖师也是个神秘的大佬,他的前身实际上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截教通天教主。
长公子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乌巢禅师是菩提祖师,而且还是通天教主,理由是什么?乌巢禅师为什么又会把这个深度秘密预先揭开给唐僧师徒呢?冒天大之大不韪,他指点唐僧等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他冒怎么大风险,为的又是什么呢?如来佛祖为什么又气又恼,还不敢说,只能默默承受呢?
亲,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乌巢禅师的妙招与如来佛祖的恐惧:
第一、身手不凡:乌巢禅师授心经、指路与他的包藏祸心——揭老底,搅起内斗。(一)乌巢禅师即菩提祖师:高人中的高人。
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西游记》
唐僧高老庄收了猪八戒,继续赶路往西天求经。过了乌斯藏界,就看到了一座大山。
1、乌巢禅师即是菩提祖师。
这座山就叫做浮屠山。亲,你且来看,这个名字很有意思。
浮屠是个什么意思呢?有句老话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的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是佛教的一种象征,也是佛法修为的表征。七级浮屠,七层宝塔,里面供养的是舍利子,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资格修建,你像观音禅院那个金池长老,他就不行,修了270年,还贪恋人间富贵,摆谱搞虚荣,是要下屙鼻地狱的。
浮屠,浮图,佛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从尼泊尔天竺国音译转化过来的,后来干脆就简单直接地叫做“佛”了。
亲,你是知道的,如来所在的天竺国总部,就叫做灵山——就是燃灯古佛之前的道场灵鹫山。嗯,没错,灵山就是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核心地带,大雷音寺所在地,跟凌霄宝殿一样,被视为是佛陀界的象征,圣地。
这浮屠山可就更厉害了。浮屠山,这仨字,威武霸气地表明,这个山头更能代表佛法,乌巢禅师更是力压如来佛祖一头。这是赤裸裸地向西天示威、挑衅啊对不对?
亲,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有个地方跟这浮屠山一样,都跟如来叫板,很类似啊?没错,聪明如你,就是菩提祖师的道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三丈三高的牌匾,十多米,赫然而立,很霸气。
我们来看下这个牌匾的真实意思。
菩提祖师就心说了:“你如来那里不是叫做灵山吗?大雷音寺,嗯,很大。可是呢,小子哎,在菩提祖师我这里,也不过是”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那就更有意思了,其实就是一个”心“字,你如来所谓的灵山,就是个方寸大小的存在,我菩提老祖一个小小的”三星洞“,就足以把它给轻松装了去。你那点能力,都被老人家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呢。——不要忘了,你如来佛祖的前身,就是我通天教主的大弟子多宝道人(有争议,本公子暂时采纳之)。
嗯,乌巢禅师就是菩提祖师无疑了,妥妥的高人一枚,高人中的高人,比如来佛祖还要高一个等级,比燃灯佛也高——燃灯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嘛!
2、乌巢禅师有意收服猪八戒的真实意图。
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西游记》
唐僧问八戒乌巢禅师的来路,老猪就说了怎么一段话。
猪八戒跟乌巢禅师有交情,有来往,而且乌巢禅师还有意收他为徒弟,叫他跟人家学道修行。
老猪这话应该是真的,不是骗人编的故事。一个自然有点猪八戒显摆的意思,另一个,则是重点,重中之重,乌巢禅师有意收他为徒,其实就是降伏,收服的意思,目的是为我所用。
菩提祖师好不容易逮着机会,点化了天产石猴美猴王,去大闹天宫,去给当时的神佛界找麻烦——通天教主的一贯秉性,也就是他那一句话:”难道我通天教主就不如你元始天尊?“露个脸,斗个气,谁怕谁,心里不舒服,较劲,怎么个意思。可是呢,没成想,玉帝和如来,天庭和西天联手镇压了孙悟空,而且还把孙猴子送上了取经路。
菩提祖师想想都来气啊,没面子,不舒服。怎么办呢?接着干。
于是,他就化作乌巢禅师,同时虚化了个浮屠山,挡道。首先,乌巢禅师就有意把观音菩萨选中的猪八戒这个”二师兄“给抢先挖到他的门下。这不就是明摆着给如来和唐僧难堪,挖他们的墙角嘛!可惜没得逞,不能用强,对天蓬元帅这个小角色,菩提祖师还真就不好意思亲自下手用武力,通天教主在封神大战中也没有直接出手击杀阐教元始天尊门下弟子的记录啊!嗯,绅士风度还是要有的,性情中人,好面子。
就是摆这个浮屠山,乌巢禅师也是光明正大地摆出来的嘛!属于阳谋。我就怎么干,就怎么给你们看,你奈我何?
(二)初次见面,多多包涵;乌巢禅师居然不认识孙悟空。
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西游记》
这个浮屠山不得了,真个是神仙居。又是麋鹿衔花,又是山猴献果,还有青鸾彩凤,玄鹤锦鸡,嗯,妥妥的得到高人的神仙道场,这跟菩提祖师很般配。
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西游记》
唐僧跪拜施礼,也没做任何自我介绍,乌巢禅师就顺手接住了他。嗯,看起来乌巢禅师跟唐长老似曾相识啊,嗯,还真是,不用介绍,你就是金蝉子,如来座下二弟子,观音菩萨请来的东土大唐取经人——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布的这个取经大局,怎么可能瞒过他老人家的眼?不是真认识,而是乌巢禅师对取经事件内幕了如指掌,对唐僧这个带头人查过资料的,怎么个意思。
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西游记》
乌巢禅师对猪八戒又是”惊问“,又是叫”好“,这个画面很喜感,比郭德纲说段子,贾玲演小品有意思多了。乌巢禅师这是故作惊讶之状,卖弄玄虚,演戏给别人看呢!他就心说了:”猪刚鬣你个大笨蛋,老头儿我好心收你,好说歹说你不肯;这不,还不是做了别人的徒弟吗?而且还是什么金蝉子,就是他师父如来,在老人家我跟前都是徒子徒孙,真没个眼力见的;而且还上赶着去西天取什么经,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苦日子在后头等着你呢!跟我老人家多好,随便指点你两下,再不济也能到玉帝那里混个齐天大圣什么的,不比什么天蓬元帅还是什么净坛使者好吗?”
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西游记》
乌巢禅师知道唐僧,认识猪八戒,可就偏偏没听说过孙悟空,这就奇怪了,完全不经推敲。
理由只有一条:乌巢禅师在说反话,气话,故意不认识孙悟空。你想啊,乌巢禅师怎么个大拿,怎么可能不知道孙悟空的名号呢?就是取经路上的各路妖魔鬼怪都知道孙悟空的大名,再者说了,单单就大闹天宫这个事件,齐天大圣,神仙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嗯,乌巢禅师就是菩提祖师,就是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的那个菩提祖师,孙猴子的启蒙恩师,他怎么会不认识呢!这是乌巢禅师故意的,装不认识,而且他心中有气,对孙猴子的表现相当不满,很失望,所以才故意说反话——你谁啊?不认识。
第二、心经与指路:表面的帮助与实际的挑唆——乌巢禅师的大手笔。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回:“路途究竟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西游记》
金蝉子求经心切,他拉住乌巢禅师不放,接连问了两次路程远近。
乌巢禅师虚晃一枪,打了个马虎眼,能到,魔瘴难消。这是个什么意思呢?
乌巢禅师实际上是给唐玄奘指出了如来安排他西天取经的另一层意图,就是彻底降伏金蝉子,也包括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和后面的沙和尚,所谓成佛成圣,无非如此,诛心,归顺——你不要老想着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如来有小算盘,小算计。
(一)《多心经》与多烦恼:
紧接着,乌巢禅师就主动送了唐僧一份大礼——《多心经》。
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西游记》
《多心经》,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就是歌坛天后、窦唯的前妻、谢霆锋的现任女友王菲唱诵的那段心经。
这个《心经》究竟有什么用呢?
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西游记》
嗯,原来,乌巢禅师传给唐玄奘的这部《心经》是“佛之会门”,是修炼大乘佛法的敲门砖,也是总纲领,其他佛经的大纲,心诀。这就如同我们计算题目,九九乘法口诀表的作用一样,是根本,也是基础,没这个,做算术题就很麻烦了。对于佛陀修行者唐僧来说,太重要了。
《心经》,佛家至宝,连如来和观音菩萨都没舍得直接讲给唐僧,乌巢禅师却给了取经人,这,善事,好事啊!好事当然是好事,可是呢,乌巢禅师的用意可就不那么友好了。怎么说呢?亲,我们接着往下看。
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西游记》
乌巢禅师这段话就很有意思了。
乌巢禅师送唐僧《多心经》,至少有这么几层意思:
1、如来佛祖一派的修真法门《多心经》也没什么稀罕的,他乌巢禅师(菩提老祖)当然也知道这个秘诀,通天教主儒释道三教贯通的神圣,这都不叫事儿,小菜一碟。
2、西天唐僧总是要去的,一门心思往灵山赶,最终被封旃檀功德佛也是大概率的事情,跑不了。乌巢禅师抢先把《心经》送给唐长老,可不就等于是抢了如来的先,提前把金蝉子给收做徒弟了嘛!没有名分也有事实吧?不信你看,唐僧就三跪九拜,向乌巢禅师求心经。
3、更重要的一点,乌巢禅师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了,他就是要唐僧不要太拿如来的什么经书当回事,不见得多灵光。
见了妖魔鬼怪,又是打,又是杀,还要吃唐僧肉。办法来了,乌巢禅师就说了:“那个时候,唐长老你什么都不要管,念念心经就可以了,保你万无一失,长长远远。”
亲,你且来看,乌巢禅师这话经得起推敲吗?妖精要吃唐僧肉,唐玄奘光念念经就可以了,这话,谁信呢?当是三岁小孩呢!
你看后面,这取经路上,十万八千里,唐僧遇到了多少妖精,他自己都被架在蒸笼里蒸煮了好几次,什么时候他光靠念经就可以没事了?还不得靠徒弟们拼命嘛!
那这样的话,很明显,乌巢禅师是在跟唐僧开玩笑,开了一个天大的国际玩笑。他的目的,就是要唐僧知道,其实,这书也真没想象中的那么金贵,如来的有些话能信,有些话你要细细分析,甄别,别一根筋,脑子里啥啥都装。
(二)指路与迷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西游记》
唐僧再三问路,拉着乌巢禅师不放手,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乌巢禅师就回了他们怎么一段话。这话信息量很大,我们一起来逐条分析:
1、道路不难。
乌巢禅师就说了,取经其实并不难,你别看十万八千里,其实也就我的高徒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事儿,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我教的那个筋斗云也就分分钟的事儿,他的酒是温的,我这酒可是滚烫的呢!
2、路有妖精。
千山万水,路上有很多妖精,吃唐僧肉的妖精。——这其实都是如来安排好的,是耍猴的闹剧,明摆着戏弄取经人的,一句话,如来故意为难你唐僧。
3、终极指向——点名了各路妖魔鬼怪背后使坏的高人:如来、弥勒、玉帝,以及几位菩萨。
接天涯,就是假雷音寺,小雷音寺,黄眉大王,黄眉怪,指向的是东来佛祖笑弥勒;
摩耳岩,就是金兜山金兜洞的青牛精,太上老君的坐骑;
黑松林,就是宝象国波月洞的黄风怪,黄袍怪,奎木狼,天庭玉帝麾下的星宿;
后面说的,则是狮驼岭三怪,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以及如来;
所以你看,真相了,乌巢禅师之所以要给取经人指点道路,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另有想法,他就是要告诉唐僧师徒:“亲,你们被他们给害苦了!——冤有头债有主,你们是不是也该有点什么想法啊?”
这心思,这计谋,何其毒也。
4、回头点名了观音菩萨给唐僧指定的三位高徒: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
这一个说明了乌巢禅师神通广大,什么取经计划,什么内幕,他全都知道,观音菩萨那个小小的布局,更不在话下。这是天庭和西天的合谋,合伙降伏你们呢,他们是驯兽师,你们都是被耍的猴子。
另一方面,他特意点出来一句话“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言外之意:我老人家知道你们也都是被迫的,都是不情愿的。这是什么?这就是煽情,故意激起某种不满情绪,挑拨离间。
可是呢,一向聪明绝顶的孙悟空,这个时候都不灵光了。也是,菩提祖师逐他出师门,还特意交代他不要说是菩提祖师的徒弟呢!再者,菩提祖师什么人呢?高人中的高人,他幻化成的乌巢禅师,孙猴子又怎么认出来呢?
所以你看,孙悟空被人家直接点了名,知根知底,揭了他的老底,他可不就恼羞成怒了嘛!
乌巢禅师说:“问路,不要问我,你问问那猴子就行了。”
这也是孙悟空一个难言之隐呀!十万八千里,一个筋斗云的事儿,可是呢,如来和观音菩萨偏偏不叫腾云驾雾,来个爽快,非要故意给凑个九九八十一难,连一难都少不了。不信你看,通天河里的老龟就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游泳课。孙猴子很生气,憋着一股气没法说,论金箍棒就打乌巢禅师。
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 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西游记》
莲花万朵,祥云护体,孙猴子根本就摸不着乌巢禅师一根毫毛。也是,火眼金睛的孙猴子在老师菩提祖师这里,也成了肉眼凡胎了,学生摸老师,孩子,你太嫩了,尊师重道不知道吗?不管你走多远,你永远都是老师心中的一个学生,树高千尺也有根,一个社会,不尊重老师,不是什么好现象。
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是否,饶他去罢。”——《西游记》
这猪八戒就是不一样,毕竟是做过天蓬元帅的人,眼光还真有,看得远,想得长久。取经不就是个任务嘛!苦差事,异地出长差,何必那么认真?会来事儿,对乌巢禅师很尊敬,很礼貌。老猪就心说了:"这样的高人,世所罕见,有真本事,没答应做他徒弟,那是观音菩萨提前预订了他,待罪之身,没办法,否则,可真就要投靠他了呢,学点大本事不好吗?再者说了,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论法术修为,孙悟空高出猪八戒很多,但是呢,单单论人际关系,老猪还是比孙悟空要强得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着瞧。
乌巢禅师就是菩提祖师这个神秘大佬的化身,菩提祖师的前身,更是《封神演义》中的截教教主通天教主,封神大战截教惨败,被肢解,被灭门,他老人家耿耿于怀,在《西游记》中就化作菩提祖师和乌巢禅师,他是来给天庭和西天找麻烦的,也是来显示手段的——我不服!我不比你们任何一个差,明目张胆地叫板如来。如来佛祖的前身多宝道人,他可是通天教主——菩提祖师——乌巢禅师的大弟子,老师如此这般提前揭取经计划的内幕,恶搞他和灵山,他还真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惹不起,打不过,心生恐惧也是自然的。别说如来佛祖本尊了,就是燃灯古佛、观音菩萨,那也是他的后生晚辈,不是一个量级的。当然,乌巢禅师又是送《多心经》,又是指点取经路,他想策反的目的看来是没有得逞,唐僧如愿以偿,最终被如来敕封为旃檀功德佛。不过话又说回来,乌巢禅师的所作所为真的就一点效果都没有吗?也未可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亲,你又看到了什么?西游记的阅读收获40字左右?
在《西游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不仅武功盖世,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我最敬佩的还是他知恩图报,宽宏大量的高尚品质了。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想孙悟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五百年前他大闹天空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下,唐三藏只是撕去了符咒,让孙悟空重获自由罢了。
就这点微不足道的恩情,他竟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他斩妖除魔,明察秋毫,为了唐僧有时竟舍命相救,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而我呢,整天在家“呼风唤雨”,爸妈给我的恩情,我又是怎么回报的呢。
有时爸妈稍微批评我几句,我就生气顶嘴,和孙悟空比起来差太远了。想到这我就惭愧的低下了头,同时对孙悟空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敬佩不已,我暗暗发誓要向他学习!
孙悟空知恩图报的精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宽宏大量的精神更是至高无尚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多次为师父排忧解难,唐僧却毫不领情,直说孙悟空无故伤人性命,多次把他逐出师门,但孙悟空不计前嫌,一次次宽容师父,定要坚守在师父身边。就拿“三打白骨精”那回来讲吧。
白骨精三次化作人形来迷惑唐僧,唐僧是肉眼凡胎,不知她是妖精。对于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禁勃然大怒:“你这泼猴,多次伤人性命,既然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今后我不再是你师父,你也不再是我的徒儿,你走吧!”
说完,便头也不回德上马离开了。孙悟空被逼无奈,虽然回了花果山,但他没有因此怨恨唐僧,当他听到师父有难之时,毅然挺身而出,把“快下锅”的师父救了上来,这才化险为夷。
孙悟空可真是宽宏大量啊!再想想自己,小肚鸡肠,一点也不能包容别人,稍有不慎就对他人指手画脚或生气离开。记得上次前排的同学向我借块橡皮用用,我犹豫再三才把刚买的新橡皮递给他。谁知他没有接稳,橡皮掉在地上弄脏了。
我大发雷霆,对他又吼又叫,还小题大作的叫他赔。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为了一块小小橡皮就断送了我们的友谊,真是太不应该了!
读完《西游记》,我明白了要有一颗感恩宽容的心,学会感恩一切,包容一切。如果人人都是如此,世界便会永久和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