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重坦,我军已经装备大量三代主战坦克?
谢谢邀请。兔哥谈谈个人看法。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分类,目前坦克发现到了第三代,如,我国的99式系列,96式系列都属于这一代。首先我国的坦克并非都是第三代,也有经过改进的老式坦克,毕竟坦克是要花钱买的。(下图,62式轻型坦克)我国装备轻型坦克由来已久,62式就是轻型坦克,并参加了对自卫越反击战。15式坦克是为了替换62式而研发的坦克。(下图,15式轻型坦克)装备轻型坦克是我国从实际考虑所做出的决定。我国并不是现在才装备轻型坦克,早期的62式就是轻型坦克。因此,我国轻型坦克装备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南方地区,大多属于水网稻田密布,山地,丘陵纵横。重型坦在北方地区可以纵横驰骋,但到了南方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主要是太重了。(下图,15式轻型坦克)因此,结合南方地区的特点,我国研制了62式轻型坦克,62式的体重约21吨,早期装备了一门85毫米口径炮。当时62坦克在南方地形上,无论是机动能力,还是快速穿插迂回能力都要比当时的59坦克好很多。(下图,参加对越作战的62式坦克)1979年,62式参加对越自己反击战,取得了非常好的战绩,特别是快速机动性能,较轻的重量,更能适合越南的土质路面和水网稻田地区,在山区狭窄的路面的机动性能强于重型坦克,但也暴露出了装甲防护性能不足,等缺点。(下图,62式轻型坦克)15式坦克的性能。15式坦克是为了取代62式坦克的位置。首先是防护能力的提高,重量达到了35吨,火炮也采用了105毫米口径炮,同时具有双向稳定,火控系统更加先进,15式也具有主动防御功能。综合看15式轻型坦克的火力具有和南方某国的最新T90叫板的能力,战时配合99式,利用快速灵活的性能定能有不俗的表现。(下图,62式轻型坦克履带及负重轮)15式坦克是为南方特殊的地形量身定做的,性能先进,完全能适应南方的自然条件。15式坦克的防御性能接近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火控系统甚至优于部分第三代主战坦克。体现了我国军工人员的智慧。但同时也对15式有更深的企盼,那就是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能和99式,96式坦克的弹药做到通用,这样就更美好了。(下图15式坦克)(个人看法,欢迎指正,图片来源网络,一并谢过!欢迎关注兔哥)
现在哪个国家还有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是早期坦克的一种分类概念,这种分类法将坦克以体型和重量,划分为三种不同的任务类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延伸到20世纪中后期。
但现代坦克基本已经摈弃了这种分类法,战车的类别被精简,进一步统一化、规模化,人们只保留了战场上最泛用、最能普遍装备的一种车型,称之为“主战坦克”。
因此呢,我们现在在面对主战坦克这个概念时,按理说是不用再区分什么轻、中、重类别的。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主战坦克概念虽然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使用,但坦克中仍然是有轻、中、重区分的,这根本无法避免的。人们只是淘汰了过去的重型坦克,边缘化了轻型坦克,当坦克再重新一发展,重型坦克便又回来了。
曾经人们将最利于大规模制造,性价比和战斗能力最均衡的中型坦克作为主战坦克的基准类型,这种做法是早期主战坦克的一贯特征。但随着对主战坦克功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各项数据的不断强化,很快主战坦克就从“中型”的身板越来越重,最终迈入了重型坦克的范围。
只不过,在“主战坦克”这个大概念下,人们已经没必要再去硬性区分轻重类别。
当今的主战坦克发展颇有点波折,俄式坦克更青睐中型基准,而欧美坦克则明显都是一水的重型大车。
例如M1坦克和豹2坦克、挑战者2坦克,这些欧美的主战坦克代表型号无不是50、60吨的量级,他们车体高大、装甲厚实、马力巨大,是典型的重型坦克。冷战时欧美期望这些坚固的精锐坦克能够扛住苏联坦克的洪流式突进,其经验来自于二战德军的重甲防御战。
而苏系坦克则轻的多,它们强调火力和机动,适合快速的突进和长距离的转移,尤其利于在广袤的原野上发动大规模的攻击,还节省资源,容易制造。冷战时西方极为恐惧这种钢铁洪流,生怕它们淹没了欧洲。像T64等坦克在基础研究时甚至要求重量指标不超过36吨,后来的T80U也不到50吨。
上图.豹2A7(下)和豹2A4
并且现代主战坦克还有进一步重型化的趋势,如最新的豹2A7,在全方位增加装甲防护和主动防御系统的情况下,车重已经逼近70吨大关,与二战的“虎王”坦克处在同一秤线上。
美国的M1A2 SEP 也是如此,增加了“巷战生存模块”的同时带来的也是重量的增加。此外中国的99走的也是重甲这条道路,自98年阅兵到现在的99大改,变化太大了。还有乌克兰从T80发展来的T84M“堡垒”,也是苏式重甲的代表。
所以说,“重型”这个概念虽然被压在台下,但它依然还是坦克设计工作中的一个基准分位,而“主战坦克”只不过是功能性名词罢了,真要有需要,轻型坦克或突击炮都能“主战”,比如我国的15式轻坦,它在高原或合适的环境地带其实就是主战坦克。
还有瑞典的S坦克(Strv103),论重量也就37吨,与36吨多的VT-5轻型坦克(15式外贸版)一个秤位,且Strv103还没有炮塔,作战方式完全就是辆坦克歼击车,但S坦克却硬是被定义为“主战坦克”,可见这种命名的松散。
所以,对待“主战坦克”这个概念,听听即可,坦克内在的吨位潜级别并非真的不存在,否则“轻型”怎么留下了?
集火什么意思?
集火的意思就是集中火力攻击某一个单位。集火虽不能直接造成伤害,但在角斗场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集火一定不要对肉盾使用,可以对输出或者辅助使用。肉盾本来就输出低生命厚,对他使用意义不大,所以要选择切换到输出或者辅助后再使用激活,然后一套技能砸过去,迅速灭掉对方一个单位。
集火的目标选择很重要,如果对面远程和治疗距离近战较远,还去硬点远程的结果就是近战冲上去了,远程留在原地切目标,而对面近战怪在爆远程。所以要选择先集火灭掉近战怪再去照顾剩下的。
装甲厚度真的有1000毫米吗?
现代坦克不可能做到等效1000,厚度1000,1米厚的钢板谁都知道不现实。若真要扛上这么厚的装甲,那坦克怕是真会变成爬不动的铁乌龟。
坦克使用的是“等效厚度”,即在XX弹药的攻击下,相当于XX厚度的轧制均质钢装甲(RHA);包括装甲倾斜角度在内,都会算入等效。
现代坦克所说的等效,一般指的是APFSDS(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攻击主战坦克正面复合装甲的情况,如果炮弹换成APCR或HEAT等,等效需要重新计算。
装甲也不一定都是等效RHA,只是一般以RHA为基准,如铸造装甲(CA)、表面硬化(FHA)、爆炸反应装甲(ERA)、非爆炸反应装甲(NERA 其实就是间隙甲)等。
所以那些描述坦克等效数字的文字其实都不完整,并非一辆所谓“等效防护厚度达1000mm”的坦克,就等于拥有相当于1000mm的装甲。
正确的理解是,一般条件下,这辆坦克的正面装甲结构,在APFSDS的攻击下,拥有相当于1000mm 均质钢装甲的防御厚度。
现代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其实不仅仅是材料,还是种工程结构,这里面还有个“德马尔公式”,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二战时,倾角理念出现,许多坦克都依靠斜角装甲的倾斜效应获得了等效装甲厚度,大倾角比垂直装甲更靠谱。
二战以后,因为HEAT的大行其道,曾经让坦克进入了一个无甲时代,因为要装甲也没用,单纯的钢板装甲挡不住凶残的HEAT聚能爆破,堆再厚也是活靶子,倒不如增加机动能力和射击稳定性。
这波潮头差点把坦克拍死在岸上,但随着复合装甲技术的出现,坦克又焕发了活力。
复合装甲技术将材料与工程学相结合,在材料中夹材料或间隙、穿孔,把氧化锆、钢铁、铝合金和玻璃纤维等物质糅合在一起。
打个最粗浅的例子,假如一辆坦克被一枚HEAT炮弹击中,那么它的钢装甲层将顶住首当其冲的爆炸,HEAT的自锻破片突破这层装甲后,会进入间隙层被消耗掉能量,然后再啃上石英砂层,丧失掉灼热的射流,继而又撞上一层间隙,再打破一层钢板,最后被玻纤顶住。
多重结构的复合装甲,通过工程结构、物理性能安装在一起,在被某种炮弹命中时,能对该炮弹的穿甲进行重重干扰,从而形成1+1+1>3的结果,在厚度更薄的情况下,达成远超全钢装甲的防御力。
当然,对HEAT防御好,不代表对APFSDS防御好,或者未来还会有更新的弹种,再次突破现有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让其哪怕堆个1米厚的“乔巴姆”也依然甜薄脆;亦或者人们开发出新型的复合装甲,让脱穿和聚能都变成垃圾。
出口到国外的VT4主战坦克和内用96B主战坦克谁更强一点?
(题图为在泰国参加竞标的VT4主战坦克)
VT4和96B都是国内近几年面世的主战坦克,一个外贸、一个内销,单看纸面数据,前者明显比后者更强。
96B型主战坦克,是ZTZ-96A的后续型号,可以看做国产80式坦克的终极改进型,战斗全重42吨、发动机功率1000马力,主武器为一门125毫米滑膛炮、副武器升级为遥控武器站,战斗力比早期的80式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相当于苏联T-72BM、接近美国M1A1AIM的水平,当然这只是拿单车出来比较,体系的支持程度不一样,坦克的战斗力会有很大差别。
从上到下,分别为ZTZ-96、ZTZ-96A和ZTZ-96B,控制成本、保证基本战斗力,便于大批量装备,是96系列主战坦克的设计初衷
而VT4呢,就是国内MBT3000坦克的另一种型号名称,该型坦克战斗全重约53吨,发动机功率1300马力,同样装备125毫米滑膛炮和遥控武器站,不过,从动力系统到观瞄、火控的配置,都比ZTZ-96B要先进,定位是销售给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现实需求的国家,换句话说,就是追求一定的性价比、同时具备不俗的性能,只不过,当前国际市场上主战坦克的卖家多、买家少,竞争激烈,除已拿下的泰国订单外,未来VT4能否取得更好的外销成绩还不好说。
回到两种坦克的对比,其实,在主要子系统没有明显代差、也没有技术瓶颈的情况下,单看VT4超过五十二吨的战斗全重,比96B重了十吨,采用的装甲模块又一脉相承,就决定了两者的防护力会有一定差距。
火力方面,虽然都是一样的125毫米滑膛炮,VT4的火控比96B豪华,如果使用一样的弹药,VT4的实战效能会更高。
至于机动性,VT4与96B的单位重量功率分别为25马力/吨和23.8马力/吨,差距不大。
以上的分析,并不是说96B不好,而是作为一个人均军费有限、国防需求又很庞大的国家,装备的主战坦克必然有多方面的考虑。
中国需要的,显然不是一支小而精、打起仗来几天就消耗殆尽的所谓“精兵”,而是具备相当规模、战时还能迅速扩充的实用力量,能够应付从小规模边境冲突、到大规模全面战争的现代化军陆军。
从这种角度讲,96B还是一种很符合要求的陆战利器!
至于说,拿来和外销的拳头产品VT-4比较,两者孰强孰弱,其实也就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