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的小岛手机,国漫除了西游记和哪吒这些经典IP还有哪些新的发展空间?
我是个七零后,在我的记忆里能找到的国产动漫除了西游记、哪吒、封神榜,可谓少之又少。随着科技发展,国人认知的提高,国漫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人们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们可以开发历史系列产品,从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按时间顺序,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动漫形式呈现,既满足孩子们动漫需求,又在观赏中学到了知识。家长过后还可以与孩子讨论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还会增强与孩子的亲密度!
还可以开发美德系列,科普知识系列,航天系列……,要把娱乐与知识教育结合,要把娱乐与正能量结合,让动漫传递知识,传递美。这样动漫既有了丰富的素材,又会被大众所喜爱和需求,从而,也会发展壮大。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上有趣的历史故事太多了,下面几个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王维写诗救人
唐代的时候,宁王李宪很嚣张,豢养了数十名宠妓,还嫌不够。
有个卖烧饼的男人,老婆非常漂亮。李宪见了,就想占为己有,给了烧饼男一笔钱,就把美女领回了自己的府中。
一年以后,宁王忽发慈悲,安排烧饼男夫妇相见。结果,夫妻相见,美女泪流满面,哭得一塌糊涂。
宁王说,大家写首诗吧。王维思考片刻,便吟道:莫以今时宠,难忘异日恩。看花满目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的诗句里,写的是息夫人的典故。《吕氏春秋》、《左传》,以及刘向的《烈女传》里,都有关于这位美女的记载。息夫人名叫息妫,原为陈国公主、息侯夫人,后被楚文王所夺。夜夜同床共枕,并与楚文王生下楚成王,却始终不肯和楚文王讲一句话。
宁王看了王维的诗,可能良知未灭,将到手的美女还给了烧饼男。就这样,一首诗,挽救了一段婚姻。
2.死在自己发明上
武则天时期有一位红人,叫鱼保家,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侍御史鱼承晔之子。
当他得知武则天渴望从民间获得第一手治国资料的时候,天资聪颖的鱼保家立刻献上了一份铸造铜箱的方案。这个铜箱,和今天的检举箱比较相像。
铜箱的构造有点复杂。《资治通鉴》这样描述道:“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再详细点说,铜箱分为四个入口,东边的叫“延恩”,南边的叫“招谏”,西边的叫“伸冤”,北边的叫“通玄”。从四个入口处的题字,可以看出来,投入这个铜箱的信件不外乎两类:一曰效忠信,一曰举报信。而这些信件的唯一阅读者,正是武则天本人。
武则天的政策当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
看到告密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为了能混口饭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告密者的行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铜箱的发明者鱼保家,居然也成了告密的受害者。
当鱼保家尽情享受这项发明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一封匿名信投入了铜箱。匿名信指出,徐敬业谋反的时候,鱼保家曾经帮助过,给朝廷平叛增加了难度。
没多久,鱼保家便因此而遭受了腰斩的酷刑。
3.皇帝挨打
只听过皇帝教训别人,哪有别人敢打皇帝的呢?你别说,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
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有一大嗜好——唱戏。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记载:“帝幼善音律”。换句话说,李存勖热爱戏曲艺术,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只要是能哼上几嗓子的戏子,全都得到了宠幸。李存勖和戏子们一起排练,一起表演,并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李存勖只要一演戏,就会进入角色。某天,他与戏子们在大厅里演出,一边环顾四周,一边呼喊:“李天下,李天下在哪里?”
李存勖话音还没落,脸颊就火辣辣疼了一下。原来,是一个名叫敬新磨的戏子,扇了他一个耳光。
扇了皇帝一个耳光?对,扇了皇帝一个耳光!再看看李存勖的表情,立马晴转多云。见此情形,戏子们吓得要死,纷纷责问敬新磨:“你怎么敢打皇帝的耳光呢?”
想活命的话,敬新磨应该立马跪在皇帝面前,解释一下。然而,敬新磨没有这样做。面对李存勖,他从容地反问:“理(李)天下的只有一个,你又叫谁呢?”
敬新磨说完,李存勖竟然非常高兴。还赏赐了“肇事者”敬新磨。
《资治通鉴》中说“帝悦”,《新五代史》中说“帝大喜”。
4.提拔告密者
宋太祖时期,名将郭进担任西山巡检,负担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北方的北汉政权。
有人向宋太祖告密,说郭进这家伙,跟河东的刘继元暗中私通,可能会叛变!
刘继元是北汉皇帝,要是郭进真的和他来个“强强联手”,当时的中国地图,恐怕就得重画了。
宋太祖听了以后,当时就龙颜大怒,不过,他的怒火却不是朝向郭进,而是冲着告密者去的。
赵匡胤认为,告密者完全是无中生有、诬陷忠良。赵匡下令将告密者五花大绑,交由郭进处置。
郭进没有杀这个告密者,而是对他说,假如你能替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不杀你,还要为你请求赏赐和官职。
告密者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高兴:无论如何,命是保住了。但更出人意料的是,一年之后,告密者竟然真的“摆平”了刘继元的一城人马,引诱其归降了北宋。
郭进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他答应的事,一定会办到。他把这件事向宋太祖汇报了一遍,请求为告密者封官。
宋太祖却不同意,说告密者诬陷好人,立功只能抵消死罪,绝对不能加官进爵。
郭进说如果这样做,我就要失信于别人,以后就不能再用人了。”
最后,宋太祖还是加封了告密者的官职。
青岛琅琊台附近斋堂岛好玩吗?
千古名胜
琅琊台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处的海滨。1982年,国务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为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2010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琅琊台为AAAA级景区。琅琊台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缘琅琊山夯土筑就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如今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的许多帝王曾来这里祭拜。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中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原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琅琊台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琅琊文化陈列馆
琅琊台
琅琊文化陈列馆位于琅琊台景区西门东侧的山坡上,黑瓦红柱,飞檐重叠,造型朴拙大气,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汉建筑风格。陈列馆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铜铸像,展现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临风大乐的形象,引导人们一进景区便走向琅琊台的历史文化。陈列馆由序厅、主展厅、回廊组成。序厅展览的是《琅琊台图》、四时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区大事年表和琅琊历史变迁图等。主展厅第一层陈列着从春秋至汉代巡游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们在琅琊台活动的壁画及地图;第二层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回廊的廊壁上嵌刻着历代名人吟咏琅琊风物的诗词文赋碑刻。
跺脚沟
在琅琊文化陈列馆东侧,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道绿涌翠漩的山沟—跺脚沟。相传秦始皇修筑琅琊台,强征劳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驱百姓筑台升高一层,一夜间台西侧的山头也长高一截。就这样,这边不停地筑台,那边山也不停地长高,琅琊台总是高不过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脚,那西山才停止了长高。他跺脚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沟,人们叫它“跺脚沟”。沟底溪水淙淙,溪边野蔷薇丛生密布。沟内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板栗树,夏季枝繁叶茂,林荫清凉;秋季,果熟落地,游人在路边上就可捡到板栗,给人一份惊喜。
徐福殿
跺脚沟北端,一组秦代风格建筑群落依山而建,这是为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殿内还展览着中外关于对徐福研究的著述。后殿和两庑展出文物和名人书画。徐福是中日、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深受中国、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韩国的社团前来进行徐福遗迹探访,必来此谒拜。
云梯
徐福殿后,在琅琊台和争高山的连接线上,有一条沿着山坡修建的花岗岩石阶路,宛若天上飘下的白绸带,人们称它为云梯。据志书记载,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条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宽2.8米,共336步台阶,中有4个平台。云梯两边的山坡上乔木、灌木、藤类等植被遍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观龙阁
琅琊台
攀上云梯顶端,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片平地,平地北侧的仿古楼阁,名为观龙阁。主阁两层,两侧为引廊。阁前是演出和观看文艺节目的广场。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出现龙飞龙舞的景象。每到东南风起,琅琊台下龙湾里的波浪,不是滚滚滔滔横着卷来,而是纵着奔腾,呈“龙”状。每道波浪都龙头高昂、龙须飘拂、龙身矫健、龙尾舒展。
整个龙湾里,龙隐龙现,龙腾龙跃,龙吟龙唱,形成万千银龙聚会的场面。在观龙阁观看琅琊台龙奇观,更能感受到万千银龙在龙湾聚会的磅礴气势。观龙阁放映厅还播放电视记录片。
秦兵马俑布阵馆:设在观龙阁东侧的一个山洞内,分3个展厅展示秦军队的3种作战方阵。这些兵马俑是根据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缩制的,方阵依原样布置,阵势奇妙,深藏玄机,威武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军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时走过的路。从观龙阁向东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条鹅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如今的御路是1994年在旧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间是用黑方砖铺成的平滑路面,两边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路沿有石雕护栏。路宽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阶,中间有4个宽敞的平台。在第三个平台东侧有当年重修御路时开掘出一处古建筑遗址,它由黄色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听到前面人的脚步声非常特别,如踏在水中,与秦得水德之说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顶,纵目四周,但见峰峦起伏于脚下,沧海铺展至天边,人离天格外近。
望越楼
望越楼是一座古楼亭建筑,在琅琊台顶的东侧,亭中立有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一派怀抱四海的英雄气概。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在琅琊山上起观台,又在台东顶建望越楼,以登楼南望家乡会稽。望越楼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位置。
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
在琅琊台顶东侧,廊亭式建筑,亭前建有橱窗式的半壁亭保护着削直的土层面。夯土每层厚约6厘米,夯筑纹理十分清楚,印证着《史记》记载的确切。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台顶,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和文武官员、武士、侍女、侍从等。群雕生动地表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徐福向秦始皇讲述海上求仙经过的场面。作品的整体气韵与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气势宏大。群雕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顶南侧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于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内容是歌颂其伟业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后来到琅琊时又在该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两次均由李斯撰书。后来,琅琊刻石被毁,碑文只剩下二世诏书部分。琅琊刻石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辞13行,86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置于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复制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这是1994年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顶以西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设计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底宽2米。碑文由著名书法家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
鲸馆
鲸馆既是琅琊台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又是一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琅琊台景观示意图
。鲸馆展示的鲸的标本,来自1995年在鲸馆西侧海滩潮涌上岸的一头幼鲸尸体。鲸馆主体两层,侧体三层。在第一层,展出鲸皮标本。在第二层,展出鲸骨标本,还有其他近200种海洋生物标本,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海豚、海龟等的标本。
亭子兰炮台:亭子兰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它是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东渡起航处
在琅琊港的港口码头上有一通刻着“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启航的。在中国古代,琅琊港经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如今,港口不仅有渔船码头和货运码头,而且还建有旅游码头。青岛--琅琊台海上旅游客轮码头就在这里。在徐福东渡启航处石碑的东边和西边的不远处,有潮湾古造船遗址和者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那是徐福为求仙药和东渡日本修造楼船的旧址。
斋堂岛
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行0.9公里,就到达那绿树红瓦的海岛,它因“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
而得名。斋堂岛南北1.6公里,东西0.25公里,岸线周长5.i8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它分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有居民300多户,以渔业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岛渔家。村西边是泊渔船和渡船的海岸港湾。村东边潮间带礁石嶙峋,退潮时到那里赶海:拾螺、捉蟹、碰海蛎子……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葱笼,林间有绿荫野径。环岛山岩陡峭,有许多奇险的景致,也有多处适宜执竿垂钓的好地方。山南头海边的黑石洞和随潮涨潮落而显露隐没的彩画礁石,别有意趣。山顶一座高11.8米的灯塔,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为海岛点染出一种历史气氛。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每半小时有一趟渡船来往,游人进出非常方便。
龙湾
在琅琊台东北方,有一片辽阔的海湾,它的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湾口在东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就是龙湾。站在琅琊台看龙湾,它北面的车轮山,东方的大珠山和灵山岛,犹如仙山丛列;西岸的沙滩,好似天上落下的两弯连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龙湾就是一轴由古台、仙山、仙岛和新月形沙滩镶嵌着浩浩碧波银浪的画卷。每到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里就会出现银龙奔腾聚会的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龙的奇观。
在龙湾西岸有一块巨石,朝着陆地的一面刻着“龙湾”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龙”四个字。“倏起一龙”原是明代诸城知县颜悦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题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话。历经450多年,此碑犹存。这是古人记述琅琊台龙奇观留存至今的文字实物。
琅琊台观龙台
琅琊台景区北门设在龙湾岸滩,建有大型环保停车场,接纳游人从龙湾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宫殿气派的游客中心在北门右侧。从游客中心到停车场之间的徐福街,展现出了秦代街市的风貌。在徐福街广场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开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驭风踏浪志在远方的形象。
龙湾海水浴场,滩广沙细,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还远离污染,海水晶莹透明。如果碰上刮东南风,人与“龙”同游共乐,更是其乐无穷!
从龙湾海水浴场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后渔家民俗村。村里有家庭旅馆,还开展一些吸引游人参与的渔家生活和渔业生产活动的项目。
观龙台
观龙台是一个宽敞的石砌平台,临海一侧立着一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的石头置身此台观龙湾里银龙奔腾的景象,离“龙”很近,使人觉得“龙”几乎能跳上平台与人逗乐。这里是观“龙”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连着一排石砌台阶,站在台阶上能听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这里被称为“龙吟回应处”。登完这排台阶,左侧有一座仿秦汉建筑的亭子,匾额上题写“观龙亭”,此亭临崖头而立,走进亭内看龙腾龙跃,有近处俯视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体味龙阵的气势。
秦阙
秦阙是从北路登琅琊台的门。阙由四柱撑一横匾,以简洁朴素的造型体现着秦代建筑的凝重大气。匾额“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进阕门走不多远,便登上“观龙桥”,站在桥上,回望龙湾里群龙聚会,可见“龙”们都从阕前经过,好象是在接受检阅,其场面非常隆重和庄严。桥右前方路西侧有一片黑瓦房,绿树和菜圃环绕,这是秦代民居。进入民居庭院和室内,仿佛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间生活之中。
为何山东的东部称胶东而不是鲁东?
山东省,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省总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对于很多省份来说,不少区域都是用简称+方位来称呼,比如江苏省分为苏北、苏南等几个区域,安徽省分为皖南、皖中、皖北等几个区域。不过,就山东省的东部来说,却被称之为“胶东”,而不是“鲁东”。那么,问题来了,山东省的东部为何被称为“胶东”,而不是“鲁东”呢?
首先要明确一下,“鲁东”一词确实存在,比如人们现在熟知的鲁东大学。不过,历史上的“鲁东”一词并非指山东的东部半岛地区,而是指称的整个山东。那么,山东的东部都有什么样的称呼呢?
第一“鲁东”一词确实存在1、山东的东部曾被称为“齐东”。周灭商纣后,姜子牙被封于齐国。就封之初,就遇到东夷大国——莱国来抢地盘。姜子牙经过东征,才把莱夷等诸国收拾了。而山东的东部尤其是半岛地区,因远离中原文化圈,一直保留了更多的地方民族传统。
很多史料把齐国之东的地区曾称为“齐东”。《孟子》中记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由此可知,春秋时齐国以东地区的话还被称为“野语”,不是“君子之言”。这里一是指齐东人的语言非中原雅言;二是指语言较粗俗,缺乏教化。
第二,山东的东部曾被称为“齐东”2、“胶东”的来源是胶河。因为“齐东”多少含有轻蔑之意,所以被后人弃用。秦灭六国后,在“齐东”之地成立“胶东郡”;西汉初年则设立“胶东国”。“胶东”就成了山东东部地区的代指。那么,胶东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胶东之“胶”来自胶河。秦时胶东郡治所位于即墨(今平度),胶河在即墨城之东,因此命名胶东郡。胶河堪称山东东部地区的母亲河,其古称“胶水”,因“水色如胶”而得名。河中胶质的来源,则是因为上游流经区域,土壤里有粘稠的泥沙沉积所致。
第三“胶东”的来源是胶河3、“胶东”为何没被“鲁东”取代?山东是齐鲁大地,齐国、鲁国形成有不同文化圈。齐文化是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结合体,正如《史记》所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顺应和融合东夷特色的齐文化,长期局限于山东的东部半岛地区。
相比而言,鲁文化更强势。鲁是周室同姓国,严格遵行周礼,所谓“周礼尽在鲁”,而且“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文化被视为“王礼”,加之鲁文化地处中原腹地,深深影响了山东、河南等广大地区。
第四,胶东无法被鲁东代替的原因如今山东省的简称是“鲁”,然而胶东之名为什么没有被鲁东所代替呢?主要还是因为胶东与“鲁”压根儿没什么关系。
当年周朝最重要的宗室分封国鲁国、异姓最强分封国齐国都位于山东境内,然而相对于齐国鲁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影响力非凡。
胶东半岛地区与鲁国、鲁文化的核心地区都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能叫“鲁东”,而“齐东”这个名字又因为不好听被弃之不用,所以胶东之名自然无法取代。
古代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现在的哪里?
蛮夷戎狄,这个很有意思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像不像金老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我估计金老先生创作这五大绝顶高手,就是参照古代的这个啥
设置的很像
比如东邪,商周早期,东北部沿海地区老百姓被称为东夷,包括今天的齐鲁大地山东。在那时候,东夷百姓纹身披发,虽然也种植五谷,但他们也吃生鱼片吃生肉,这在中原吃麦子束发百姓来看,那帮人就邪门
后来随着发展,内陆沿海交流加深,习惯风俗也逐渐融合,东夷变成了今天的日本朝鲜……
再如北丐,先秦时候,指的是北方百姓,书上说这些人不种桑养蚕织布,也不喜欢盖房子,穿的是羽毛,住的是地洞,吃的是肉。看看洪七公,是不是喜欢吃鸡屁股,穿补丁衣服?
从习性上来说,北狄和今天的爱斯基摩人差不多,打洞本领继承了,生计改成了渔猎
还有西毒,中原西边的游牧百姓,这些人放牧穿皮衣,吃肉,习性和中原百姓迥然不同,被称之为西戎
只是比较纳闷,现在西边丘陵沙漠不是多么?又不像北方的草场,哪来的地方放牧呀?为何北狄穿的是羽毛不是皮呢?
最后南蛮,这帮人和中原人区别就是脸上刺纹,住山中树上,打猎吃果子。我估计金老先生创作南帝角色时,想到了远古时候的三皇五帝,那时候中原百姓一样住树上打猎吃果子
以前对于蛮夷戎狄,总感觉西戎放牧,南蛮爬山,北狄渔猎,东夷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