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基地重生1935,世界战争史上有哪些令人窒息的弱智操作?
战争史上的弱智操作,一定不能错过“卡兰塞贝什战役”
在18世纪,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经过重重的失败,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在这种情况之下奥地利自然是痛打落水狗,保持继续向东推进。
奥地利为了一鼓作气拿下奥斯曼帝国,特集结了十万的军队,在皇帝约瑟夫二世的指挥下来到了罗马尼亚的卡兰塞贝什,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一触即发。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1788年9月17日,在卡兰塞贝什发生的闹剧战役。
闹剧前言约瑟夫的这个军队,因为属于匆忙集结,所以显得内部成员非常复杂,并且军队来自帝国的各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以及本土话,这就导致了沟通有一定的障碍,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德语都不会说,这就为后续的冲突真正埋下了种子。
大军在卡兰塞贝什旁边的一条蒂米什河附近驻扎,并在周边撒出了骠骑兵侦查巡逻。
这一队骠骑兵先是越过了蒂米什河,来到了河流的对面,在河流对面遇到了吉普赛人,这群骠骑兵知道后续有一场硬仗要打,所以就想着放松一下,从吉普赛人的手中购买了一些酒肉(国王让你们出来巡逻,你们就吃香的喝辣的,这就算了,还导致了后续冲突)。
想要加入parry的步兵,拒绝的骑兵,冲突升级骠骑兵有了酒肉,自然就开开心心的吃吃喝喝,但是不凑巧的一队步兵也来到了这边,并且看到骠骑兵这么惬意,想要加入进来一起吃喝。
历来骠骑兵的地位就会比步兵高一些,不是很看得起步兵,所以就拒绝了这个请求,让“他们哪来的回哪去,不要妨碍自己这些人吃东西喝酒”。
这么一说步兵就很不开心了,这就莫名其妙的开始争吵(窝里横还是厉害的),并且在争吵中上升到了肢体的冲突,也就是开始干上了,最后乱哄哄的打起来。
根据当时的记载,骠骑兵一部分人去阻挡步兵,还有一部分人在后面构筑简单的防御工事,要好好的教一下这群步兵如何打仗。
在极度混乱中有人开枪了,这直接闹得僵住,两方就这么在蒂米什河营帐对面真刀真枪干起来了,最后不知道谁叫了一句“土耳其人,快跑”。
两方正在交火呢,突然听到土耳其来了的信息,什么都顾不上了赶紧跑路,并且死命向大营方向逃窜,双方就比谁跑得快了。
语言不通的交火,内部战争升级步兵以及骠骑兵很快来到了河流边,开始渡河,但是营地很早就听到了对岸的枪声,这个时候又看到军队渡河,就以为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赶紧命人开火。
在开火的时候,营地军官大喊“hale”(停下),但是语言不通导致渡河军队以为是“allah”(土耳其进攻口号)。
听到口号,在渡河的步兵以及骠骑兵怒从心头起,“好家伙,我们就喝个酒,出去巡逻,自己营地都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赶忙开始反击。”
在炮火的轰鸣声,士兵的呻吟声以及军官的怒吼声中,场面一片混乱,就连约瑟夫二世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到下面的军官说土耳其军队在强行渡河,很快就要打到家门口了。
约瑟夫二世本就是来土耳其打架的,自己的主动的一方,但是土耳其还敢自己送上门,就让手下狠狠的打,不要留情,结果就是所有的营地士兵只要看到河上的黑影就开枪,但却不知道是打了自己的人。
到最后约瑟夫二世总结分析“土耳其人已经攻入了大营”,需要赶紧撤退,然后就边撤边阻击,在撤退期间约瑟夫二世还因为骑马摔伤了。
乌龙加乌龙,出征后的内部战争全军开始撤退,离开了卡兰塞贝什,开始整理军队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土耳其人,并且经过手下的调查,死在河流边的都是骠骑兵以及我方步兵。
这就真的给约瑟夫二世坐蜡了,原来这是一场自己人打的自己人,并且有“乱军俘虏”被抓后也说是自己军队的,解释了来龙去脉后约瑟夫二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真正的土耳其军队两天后才来,来了后发现卡兰塞贝什河流附近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尸体,还把土耳其军队吓了一跳。
结语:
就因为语言的不通,导致了战争史上的一大悲剧,最后要不是俄军帮忙奥地利缓解局势,等待奥地利的怕是更大的伤亡。
可以说,还没开战就死了一大批人,并且敌方一人未死,我方伤亡过万,真的是蠢到了姥姥家,这也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亮丽风景线”,简直就是“升级版的淝水之战”。
红警中的基洛夫空艇?
“基洛夫飞艇”是著名游戏《红色警戒》中的强力兵种单位,虽然不能对空,但皮糙肉厚,对地轰炸能力堪称恐怖,是绝对的拆家利器。如果在对战时有一群基洛夫飞艇冲向对方基地,基本可以肝颤着宣布战局的胜负了。
然而,这个《红警2》的超级战斗单位,在现实生活中是从来不曾存在的。苏联并没有开发过什么“基洛夫”飞艇,也没有拿飞艇大规模参加军事轰炸任务的记录。实际上二战之前苏联人就非常注重注重飞艇的作战能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即便飞机已经开始取代飞艇,不少国家仍然会基于飞艇的实用性、载重量、以及经济性考虑,继续发展着这种充气巨人。沙俄购买了许多国外的飞艇,那个年代是飞艇的潮流时期。
苏联人在1920年在列宁格勒郊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个飞艇“红星号”,它其实是拆解来的法国飞艇。结果这艘飞艇表现的很糟糕,它在随后的试飞中被一阵大风扯破了。
就这样到了1924年,苏联的化工业工人们为祖国捐献了一艘飞艇,名为“莫斯科夫斯基·基米克-雷辛斯克”号(Moskovsky Khimik-rezinschik)。这架飞艇有10米直径和四十五米的长度,每小时航行62千米,能运载接近一吨的重量。后来这艘飞艇在一次列宁格勒驶往莫斯科的航行中,被沿途的城市卫兵当做敌艇打了下来。
修复后的“莫斯科夫斯基·基米克-雷辛斯克”,最终没有撑过去,1928年解体坠毁在列宁格勒。
1930年,苏联人又起飞了“共青团真理报”号飞艇,这艘艇风平浪静的运行到1934年,被一道闪电给焚毁了。
1932年,苏联制造了USSR-V2“斯莫尔尼”号,用作客运,这艘飞艇1933年因为发动机故障坠落过一次,然后在1935年又发生了被大风吹跑的险情,为了营救被撂在艇上的11个少先队员,飞艇指挥官Gudovantsev抓住飞艇的垂缆,硬是顺着爬上了飞艇,在120米高度启动并控制了飞艇,但耗了5个多小时飞艇才得以返回。Gudovantsev事后获得了红星勋章,但V2在1939年仍然被拆毁。
苏联人在30年代曾经有一波飞艇制造的高潮,他们的飞机航空业落后于西方,又处于被封锁中,所以寄希望于通过飞艇来完善航空轰炸任务,甚至某种程度上顶替战机。这个时期苏联利用合作关系,从法国、德国、美国方面派遣了不少人员,学习飞艇的制造技术。
也正是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商业飞艇,但他们实际都是幌子,苏联人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发展航空运载,凝结出适用于战争的飞艇。同时他们还拿飞艇进行打药、消防和空降兵、航空兵训练,以及通过巨型飞艇进行政治宣传活动。
1933年,USSR-V5起飞,然后很快就因为气囊缺陷,在噗噗噗的漏气声中完蛋了。苏联人随后建造了USSR-V7,但这艘艇很快也因为火灾被烧掉。
终于在1936年,苏联人开发出了USSR-V6飞艇“航空与化学工业促进会”号,这艘飞艇创造了150小时不着陆记录,但1938年它撞上了卡累利阿的一座山峰,艇上十几个乘员几乎死光。
1935年,在USSR-V7的基础上,改进出了V7bis,这艘艇后来发生了苏联最惨痛的飞艇事故,它因为燃料用尽迫降在基地外的水中,结果被大风吹上了电线引发燃烧。艇组放弃了飞艇跳水逃生,结果燃烧的飞艇翻滚着碾上岸边一片农场放羊娃的木棚,烧死了上百人。
1938年,USSR V-10号飞艇又出现问题,维护技工在维修时玩忽职守,没有取下排气阀的罩帽,结果艇身在空中发生破裂,造成6人遇难的惨剧。
二战苏联最后的大飞艇是USSR-V12,它又“胜利”号、“爱国者号”两艘。“胜利号”用了6个月的时间制造,但战争轮不到它上场,那些凶残的梅塞施密特毫无疑问可以将之撕成碎片。苏联人主要用它对航线上的沉船和水雷进行航拍工作。
1947年,“胜利号”不幸撞上电线,被闪着电火花的显露缠住,机组人员抛下大批压舱物,通过上升摆脱了危险,但骤然急升的飞艇被大气压涨破了,这回死了三个人。
以上几乎就是苏联飞艇在二战前后的表现,其实从这些事故我们可以看到,飞艇并非是个如传说那么“安全、稳固”的飞行器。相比《红警2》中那个皮糙肉厚画着鲨鱼牙的血牛,现实中的飞艇显然脆弱的多。
可能也是因为民族特性不同,苏联人的大部分飞艇几乎就没有善终的,各种各样的事故让毛熊伤透了心。像大炸比“基洛夫”那样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征在苏联军队里从来就没有过。
所以,想从实战中找到“基洛夫”的威力,恐怕是很难了,《红警》毕竟是个游戏而已,还是个不靠谱的冷战游戏。冷战时代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在拼命的发展带核弹的洲际弹道导弹与远程轰炸机,谁也不会指望一个慢悠悠的大气包能把氢弹丢到美国然后在爆炸前滚走。
不过说归说,老王还是要揭一下西方人的底子,毕竟毛熊是个被黑傻了的角色,傻大粗憨的飞艇,再挂上粗壮的外挂炸弹,配着尖牙利齿的红色涂装,怎么看怎么是个邪恶的反面角色。然而实质上二战大规模使用飞艇部队的恰恰是盟军。尤其是美国,他们生产了许多充氦气的硬式飞艇,搭载了强大的机关炮、火炮、深水炸弹等武器,专门用于航线的护航,对付那些无孔不入的德国狼群。
截止二战结束,美军已经生产装备了150艘这样的空中炮艇,他们总共飞行时长56万小时,跟随舰队航行,有力的担负起“反潜机”的角色。只要没有大批飞机和强大的防空火力影响,这些飞艇就是爹。1942年盟国运输船被狼群击沉454艘,到1934年,飞艇护航后,这个损失降低了七分之六。而整个二战这些飞艇只损失了一艘,德国U艇攻击飞艇护航的船队很难逃生,以至于德军下令:不准冒险攻击飞艇护航船队。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也采用了大量的飞艇掩护,不过这种飞艇与护航飞艇是两码事,它们一部分属于军舰对岸炮校的观测飞艇,一部分属于“防空阻拦飞艇”,它通过系留的钢网阵列,搭建出阻止战机通场的空中隔离带。
尝到了甜头的美国开始愈发对飞艇重视起来,1960年2月美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举行了海上飞艇巡逻演习,通过飞艇不间断的巡逻交织成一张反潜大网。
不过不管是西方还是苏联,通过“基洛夫”那么巨大的飞艇作为主战装备已经是不可能了,飞艇如今的战术价值在于长时间滞空上,现代先进飞艇可以携带雷达和通信中继系统升往高空,持续性的完成区域侦测任务,甚至核潜艇的长波通信中继也不是问题。
不过显然西方小型化的“气球”比“基洛夫”这样的巨艇更令苏联恐慌,西方曾经在冷战的1956-1977这20年间,对苏联实施过疯狂的“气球攻略”,这些气球通过季风飘逸,数量大,目标小,上面搭载的侦察和干扰工具令苏军苦不堪言。
西方阵营除美国外,西德、法国、土耳其、瑞典、挪威、芬兰都曾经是“气球攻略”的释放地,每年平均释放600个气球,平均每天1.6个。这些气球大部分都是军用,少量是民用部门的宣传工具,它们能从挪威飘到明斯克,从汉堡飘到莫斯科,从土耳其飞到杜尚别。
苏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来阻止这些气球,可惜收效甚微。它们高度11-14公里,速度200km/h,每一颗气球都得使用至少一个架次的截击机拦截。
1975年甚至有过16架截击机同追一颗气球的事件,苏联空军的米格21、雅克28、苏15采用机炮到导弹的各种方式攻击来袭的11个气球,结果只打掉了8个,平均消耗导弹1.4发,火箭弹26枚,炮弹112发,可谓是亏老鼻子了。
苏联人为什么如此恐惧呢?因为这些气球往往伴随着侦察机出现,起到鱼目混珠的作用,你的雷达全部开机搜寻它们忙得跳脚,那边的高空侦察机没准就暗度陈仓了。而且,苏联人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国防问题,假如美国人漂浮物挂的不是干扰和侦察装置,而是生化武器、核武器呢?
苏联专家统计过,一颗挂载500公斤VX毒剂的气球,可以污染几平方公里的地面,人畜无生,统统死绝。
所以,反过头来苏联人没有什么“基洛夫”,飞艇运用的也稀烂,倒是西方军队把飞艇、气球战术玩的贼溜。就算真有“基洛夫”,上面画的也不会是USSR而是NATO或者USA。
是不是很荒谬?美国通过游戏文化来传播别人的邪恶飞艇印象,自己却暗自拼命研发着“基洛夫”。也许现实中的基洛夫还里我们很远,但它的鬼影已经渗透进了比军事层面更高的舆论阵地中。
空天航母的战斗力是水面航母的多少倍?
很多人还记得美国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里面能携带飞机的大型飞艇,也还记得飞行战机游戏《打击者1945》里面的空中航空母舰,以及红警里威力强大的基洛夫空艇。其实,在现实中也存在过空中航空母舰,在上世纪1930年代,美国海军在发展水面航空母舰的同时,也非常痴迷空中航母,甚至建造了两艘能够携带战斗机的巨型飞艇。
在1920年代末,德国依托其现代工业技术,建造了史无前例的“齐柏林伯爵”和兴登堡号巨型飞艇,全长超过250米,和当时世界最大邮轮“玛莉皇后”号一样长,兴登堡号飞艇里面充满了氢气,硬式外壳的直径达到惊人的41米,是世界最大核潜艇俄罗斯台风级耐压壳直径的三倍。如此巨大的飞艇装上燃料和发动机,也仅仅只有100吨重,大约比一架中国的C919喷气客机重30吨。兴登堡号满载燃料时,可以载着110名旅客以13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1.6万公里。任何现代航空公司的头等舱,在1931年的兴登堡号巨型飞艇的奢华客舱面前,都会甘拜下风。
此时,美国海军看到了兴登堡号的巨大军事潜力,从德国引进了部分大型飞艇技术,从德国进口了ZR-3“洛杉矶”号飞艇,随后开始自行建造巨型飞艇。此时美国海军用一艘运煤船改装了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并获得完美的成功。于是美国海军还想搞一些能够浮空的航空母舰。
ZR-4“阿克隆”号和ZR-5“梅肯”号大型硬式飞艇,这两艘德国血统的美国飞艇因此成为海军史上第一种实用化的“空中航母”。这是一艘特种飞艇,能够搭载并收放小型战斗机,是空中航空母舰。整艘飞艇由铝合金材料建造,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空中堡垒。安装8台12缸迈巴赫发动机,巡航速度达到76节(140公里/小时),比任何高速巡洋舰还要快。全长达到239.3米,宽40.5米,主尺度超过了当时美军最大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阿克隆”号和“梅肯”号的运行完全采取海军体制,所有操作都沿用海军的,例如艇长叫舰长,飞艇的左右侧叫做左舷和右舷,驾驶室叫做舰桥,航速以“节”表示,指挥口令与海军一模一样。
美军专门为飞艇搭载研制了寇蒂斯F9C“雀鹰”战斗机,这是一种轻型战斗机,最大航程258海里;加上飞艇本身高达6000海里的续航力,理论上可以覆盖整个大西洋和大半个太平洋。
寇蒂斯F9C“雀鹰”战斗机非常小巧精致,翼展只有7.77米,全重只有1.26吨。战斗机可以使用机械臂来释放和回收,能够收容在飞艇腹部的机库内。飞机顶部安装有“天钩”,通过一台类似杂技秋千架的可伸缩吊车完成释放和回收。
上图是“阿克隆”号艇内的艇员队餐厅,小窗的后面就是厨房,硬式飞艇由于空间大,载重能力强,飞行平稳,能够像战舰一样配备各种设备,居住环境更好。
两艘空中航空母舰从1931年开始进行试飞,然而,“阿克隆”和“梅肯”号分别在1933年和1935年相继发生事故而损毁。尤其是1935年2月,梅肯号飞艇在返回加利福尼亚基地时,因异常气流坠毁于加州瑟尔角(Point Sur)附近,这次事故导致美国海军认为飞艇在空中正常飞行的安全性也非常不可靠,对气象条件的适应性远远不如飞机。
随后,美军认为巨型飞艇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而且体型如同一艘战列舰的飞艇只能装载不到70吨的人员、油料、设备和武器,显然作战效率太低,而造价却十分惊人。这种空中航母只是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工程情怀,实际上很不实用,于是放弃了使用硬式航母飞艇的计划。
苏联会不会取代纳粹德国的位置发动二战?
完全没可能!
题主怕是还有一点不明白,德国发动二战是必然的,而希特勒只是一个代言人,没有希特勒,或许就会出现“东特勒”、“南特勒”、“北特勒”,这一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晚晴政府的倒台,很多人把这件事归根于慈禧腐朽统治,大谬。就算不是慈禧执政,清政府也必亡,这就是历史发展与历史选择。
德国必定会成为二战发起者一战结束后的德国魏玛政府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一度强盛的军事强国瞬间沦为阶下囚,经济重点区域被占领,军事权利被限制,还要赔偿天价的战争赔款。国外商品蜂拥而入,国内制造业却满目疮痍。德国的经济被国外把控着,利益被国外分割着,民族尊严被国外践踏着。此时,聪明的犹太财团还变着法儿的压榨着德国人民,火上浇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德国物价居高不下,收入却低的可怜,民怨沸腾。魏玛政府采取了向国外贷款额方式,勉强支撑着经济运作,德国的经济却没有全方位的增长。尤其是魏玛政府向战胜国卑躬屈膝的态度,使得德意志民族自尊被踩在了脚底下。
这也就是希特勒能够带领着纳粹党上台的根本原因。此时的德国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希特勒与他的纳粹党 带来的军国主义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对外态度的强硬使得德国民众重拾希望,对内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与措施使得失业率大幅下跌,经济开始复苏。可以说,当时的德国需要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希特勒这一类人。
在多种因素以及经济大萧条的刺激之下,大量产品无法销售,经济泡沫严重。应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能走的路有两条,一是对内改革,二是对外扩张。希特勒利用德意志的民族情绪,选择了后者,发动了二战。
所以说,不管当时是谁执政,对外扩张的条件是绝对成熟的。强大的军工、民族情绪、军国主义,这就是培养侵略者的温床。
苏联或许会掠夺领土,但是没有必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苏联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由一个全新的阶级领导的。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金融危机恐慌时,苏联凭借着其独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平稳的运行着经济,机会没有收到影响。这也使得西方国家开始考虑国家管控的好处,后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出现的凯恩斯主义就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这就是得益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此时的苏联成为了西方饥民眼中的天堂,几乎是全世界都在痛苦煎熬,只有苏联能独善其身。苏联将社会主义推向了全世界,成为了最杰出的代言人。此时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让“万国来朝”岂不美哉?为什么要发动战争让全世界同仇敌忾?再者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是供严重大于需,供销脱节。苏联又不是傻,自己发动战争让资本主义国家消耗过剩商品,帮他们渡过难关自己还要背骂名。看着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它不香嘛?
因为这个题目,有人就开始对斯大林本人评头论足。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不像是我们,做错事道歉就完事了。领导人做错事,造成的可是不可逆伤害。斯大林不主动发起战争,是他那时候的领导班子共同的决定,是深思熟虑过后的抉择。
结束语:对待历史一定要擦亮眼睛,要时时刻刻明白,你能想到的,领导人肯定能想到,但是你想不到的,他们也必须想到。这就是为什么“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身居高位,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是难挽回。所以千万不要把无知当作真理,那样只会闹笑话。【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