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铁腕雄师,统治叙利亚的阿萨德家族?
2000年6月,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巴沙尔的父亲)在与黎总统热线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0岁。次月,34岁的巴沙尔顺利接班......
从1970年11月阿萨德政变上台至今,父子统治叙利亚已49年。
哈菲兹·阿萨德原名“瓦赫什”,阿拉伯语“野兽”之意,他在14岁读中学时改为“阿萨德”(阿语“雄狮”),从此一帆风顺,成为占据叙利亚现代史的第一人,其家族也从1970年起成为叙第一家族至今。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叙利亚人口2369万,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均占90%,阿拉伯人中有逊尼派、阿拉维派和德鲁兹人,库尔德人占6%。
在该国政治社会框架中,占人口11.5%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握有核心权力,而占74%的逊尼派相对被边缘化,后者内战前集中于正规军基层和预备役。阿拉维派聚居在西部地中海沿岸,政治上“根红苗正”,主张建立世俗制国家,其成员是复兴党的中坚,法国人统治期间他们就构成了军队的核心并延续至今。该派以阿萨德家族为核心代表,1970年,阿萨德政变上台,他被视为精明的战术家,个性冷漠稳重,“从未说过任何人好话”,他以家族政治、教派政治和政党军队政治三位一体,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2000年,胸怀变革之志的巴沙尔继承父辈未竟事业,可治理国家要比做眼科手术难得多。在叙利亚,阿拉维派军政上层和逊尼派商界人士联手,管控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战乱前叙实际失业率为20%,1/3人口日收入不足2美元,虽然农业吸收了部分新增劳动力,但工业和服务业对就业没有贡献,财富日益流向权势阶层,对以不战不和沉重拖累经济。世行该国数据一度停留在2007年,时年GDP404亿美元,贫困率35.2%,预期寿命70岁。几十年的国家控制和腐败使得社会运转不良,平民社会被国家安全机构隔离在社会边缘,“阿拉伯之春”冲击下国内矛盾爆发,周边国家及大国纷纷介入,叙利亚成为中东乱战、各方博弈的主战场。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曾写过一部中东问题专著,他总结出构成中东政治的三大传统:首先是最古老的部族政治,包括教派之争,其次是集权主义,第三是由英法强加给该地区的现代民族国家。
会彻底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吗?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干将忠臣,是满清政府中的汉人官僚,
但至今不见有任何有关他兵变称帝图谋文献记载。记得在单田芳先生评书《曾国藩》中,确实有一章专述曾国藩心腹"劝谏"的情节过程,但曾国藩终究没有走上"革命"道路。在日薄西山的晚清,汉人官吏已高度融入满清各级政权。
爱新觉罗氏族,这个最初从东北边疆兴起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完全被強大汉民族所同化!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是绝大多数占主体汉民族"撑"起大清的天!如果从历史上王朝更迭农民起义运动的角度讲,
设想曾国藩当时麾下掌握规模庞大"湘军",再加上的李鸿章"淮军",以及左宗棠等朝中有实力有能力各路反王"哗变",那就是一股不小反清骨干力量!足以重演一次新的"安史之乱"!
曾国藩因为铁腕施政杀人如麻被人称作″曾剃头",他被许多历史书描绘成"汉奸"形象和李鸿章一样″臭名昭著"。但就是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居然成为打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军运动的一线悍将!忠心效力屡受西方势力压迫的清廷,从心底里全力维护着他认同的″浩荡皇恩"的权威。
实际上就是把清朝当成汉民族执掌的江山那般拼命守护!曾国藩真的就沒有″夺权篡位"当皇帝的政治野心吗?面对周围同僚的″策反"他真的就是个″榆木疙瘩"?我看不尽然,难道曾国藩不想成为李世民.刘邦.朱元璋那样的大有作为领袖人物吗?多少个夜深人静卧榻反侧他一定"动心"过,但却至死也没有″动手"!
可以说曾国藩既是晚清政权中统兵打仗的"酷吏",一心甘当捍卫末日皇权的"奴隶"。同时,他又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毕其一生战略思想中闪光的文化智慧,成为包括后世历史创造者们所评价欣赏"。(图片源于网络)
秦始皇晚死几年会被刘邦项羽干掉么?
当然不会,秦始皇晚死几年,刘项还能不能崛起于草野,都未必。
为何如此肯定?秦帝国的灭亡,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这个偶然的因素,就是秦始皇暴毙于沙丘。没错,就是当年赵武灵王饿死在那里的地方。秦始皇没来得及安排好后事,就驾鹤死去,且看《史记》秦始皇之死的交代: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会丧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乃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总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秦始皇的去世,对文武百官而言,都是非常突然的事情。由于中车府令赵高掌管符玺,秦始皇要发玺书召公子扶苏回咸阳来办理他的身后事,所以赵高肯定是最先预料到秦始皇不久于人世。等到秦始皇真地去世之后,宰相李斯认为秦始皇在外面去世,如果此时被外界知道了,肯定会动摇民心,所以截留了这个消息。只有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李斯、赵高以及贴身伺候他的宦者,知道这个消息罢了。
就是因为李斯秘不发丧的决定,引发了秦帝国最大的变数。赵高和李斯沙丘合谋,他们看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知道秦始皇选中的继承人应该是扶苏。但是,因为赵高想扶胡亥上位,改了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赵高是如何说服李斯的: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高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他利用李斯对权力的眷恋,告诉他如果扶苏当了皇帝,肯定会重用他所倚重的蒙恬,李斯的心思被说动了,同意扶胡亥上了帝位。李斯和赵高矫诏害死了扶苏和蒙恬,终于安心为秦始皇发丧,立胡亥为皇帝。
胡亥上位,给秦帝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不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扶苏那样,具有成熟的心智和相对老练的政治智慧。心智不成熟的他,成了赵高的扯线木偶。他刚及时,就对赵高说过这样的话: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 ,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年纪轻轻的胡亥决心以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耳目声色享乐中,也是挺有想法的。他这个想法,作为他师父的赵高,当然点赞了。赵高先是唆使他杀掉自己十二个兄弟、十个姐妹,再杀大臣蒙毅,法令诛罚日益深刻 ,让大臣们人人自危。胡亥不懂政务,他想享乐,赵高就纵容他修阿房宫,修直道、驰道,用《史记》上的原话就是“赋敛俞重,戍徭无已。”
横征暴敛的恶果,就是农民起义四起。陈胜、吴广起于大泽乡,刘邦在沛县自立为沛公、项梁项羽在会稽起兵。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秦末汉初很多豪杰走上起义之路,都跟“失期”有关系,陈胜吴广戍渔阳,因为大雨道不通而失期,不得不反;刘邦押送骊山徒,也是因为大雨失期,他所幸放了押送的人,自己在砀山落草为寇。项羽爱将、大汉淮南王英布,本身就是骊山徒,他勾结骊山徒中的豪杰人物,落草大泽;大汉梁王彭越也是在巨野泽为盗·········大秦帝国的严刑峻法,让很多豪杰人物没了活路,被逼到极限索性反了。由陈胜吴广点燃的烽火,很快燃遍大秦帝国,作为丞相的李斯,本有能力收拾河山。可是赵高要独权,他陷害李斯,朝廷的文武百官也不是一条心,空有强大的军队,无法控制遍地狼烟。
秦二世二年,陈涉遣将周章兵至戏水,十万人马兵临戏水,终于惊醒了秦二世。大秦最后一颗将星少府章邯登场。章邯有将才,危机中想出释放骊山徒,对付起义军的主义。可是,章邯没能守卫帝国最后的防线。是因为巨鹿之战后,糊涂的秦二世居然把过错归罪于重臣,将丞相李斯、冯去疾、将军冯劫下狱。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留得一条残命,最后也被赵高逼死了。此时,朝中已无支持章邯的势力。面对项羽的围攻,他苦苦支撑,他曾派使者去跟秦二世沟通,被赵高拦住了。
章邯外无援兵,内无朝廷信任,不得已头像了项羽。大秦帝国失去了最后的防线,灭亡了。
如果秦始皇还在世,大秦帝国还能按照原来的轨道,向前行进。虽然不会改变秦的严刑峻法,但是作为成熟的君主,嬴政知道有张有弛,劳役民力的时候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信任文武大臣,如果有起义发生,他控制的国家机器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刘邦和项羽能在乱世中崛起,是因为秦始皇不在人间。如果秦始皇还有十年的寿命再驾鹤西去,即便秦帝国有变,还有靠谱的继承人在位。那时候刘邦已是57岁的老年人,翻不出什么风浪来。项羽或许正当年,三十多岁是当打之年。可是,如果金瓯无缺,项氏起兵的阻力很大。如果主心骨还在,秦帝国的虎狼之师,不是崛起于草野之间的起义军能对付的。
项羽个人再勇武,能干得过秦帝国的百万雄师么?所谓秦始皇多活几年,有可能会被刘项干掉的,全是臆想。应该说,只要他还在,刘项就没什么机会。
利比亚国民军首领哈夫塔夫已经76岁?
不是为了荣华富贵,难道是为了拯救利比亚人民么?近日哈夫塔尔领导的国民军,在新主子们的支持下,兵临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大有一统利比亚之势,不过我认为以他76岁的高龄恐怕等不到到达权力高峰的那一天。
哈夫塔夫本是卡扎菲一个战壕里的好战友,曾担任过卡扎菲手下的总参谋长。1978~1987年,利比亚和乍德战争期间,哈夫塔尔被俘。
总参谋长成了俘虏?这可让“非洲雄狮”卡扎菲丢了大脸。于是卡扎菲,对外宣称不认识这个人,二人由此结仇。
这让一直想收拾卡扎菲的美国闻到了“臭鸡蛋”的腥味,当然欧美收集的“臭鸡蛋”远非哈尔塔夫一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哈尔塔夫组织了利比亚国民军反政府武装,而他自己本人远赴美国遥控指挥。
2011年,在美、法、英、加拿大、意大利的支持下,那些年欧美收集的以哈尔塔夫为代表的“臭鸡蛋”们,打着“带领利比亚人民获得民主和自由”的口号,纷纷回国组织民众推翻了卡扎菲的独裁统治。
卡扎菲倒台了,民族团结“傀儡政府”也建立起来了,那大家就来分蛋糕吧。美国是老大,当然怎么分他说了算。结果不出意外,美国和他的铁杆小弟英国、加拿大分得了大蛋糕。
法国、意大利说自己也出了不少力,这也太欺负人了,怎么办呢?接着支持那些连个蛋糕皮都没见着“臭鸡蛋”们,继续“革命”。
接着利比亚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乱了好啊,可以混水摸鱼。于是俄罗斯、土耳其、埃及、沙特等国家都进场寻找代言人,好未来能分一杯羹。当然乱世肯定少不了恐怖分子,“伊斯兰国”也大摇大摆进入了利比亚。
这个时候利比亚人民懵逼了,“不是说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会变成卡塔尔吗?怎么现在成了索马里呢?我要我的免费教育、医疗、低物价、人身安全。”
面对利比亚人民的呼声,欧美和“傀儡政府”都装聋作哑。卡夫塔夫是个聪明人,他站出来了,告诉利比亚人民:“跟我混吧,我能带你们实现梦想。”黑暗之中这个声音很悦耳,于是卡夫塔夫的国民军在众多武装中脱影而出。
俄罗斯、法国很快发现了这个可造之材,决定大力培养。接着很快国民军的实力超过了“傀儡政府”,美国发现自己苦心扶持的是个“废物”。
这形势不对啊,于是赶紧宣布中立,先观望观望再说吧,英国脑子没那么“灵活”,所以还在跟中东一些国家力挺“傀儡政府”。
卡夫塔夫目前貌似至高无上的权利唾手可得,但利比亚国内武装众多,随便一个大国改变风向,他那几万人马都不堪一击,还有那难缠的游击队、“伊斯兰国”,哪个都够他喝一壶。
可怜的是利比亚人民,“民主自由”没等到,原本有的安稳生活也成了泡影。目前战乱的局面看不到头,现在能做的恐怕也只有祈求伟大的亚伯拉罕,早日显灵带他们脱离苦海。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牧童说史。
历史上有哪些尽力了但还是逃脱不了灭国命运的皇帝?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亡国之君通常都会具有如下标签:亲小人、远贤臣、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可在崇祯皇帝身上,似乎这些标签都无从安放,从他继位把大明江山扛在自己肩膀上时,就决心做一个驱除外虏、平定内患,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兴之君。无奈接到手上的,就已经是一个行将就木、百孔千疮的烂摊子,想恢复祖宗盛世基业,谈何容易?但他依旧抱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用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拼命去挽救这个苟延残喘的垂暮帝国。在笔者看来,他身上具有一名帝王勤、俭、智、勇、仁、节六大闪光点,即使算不上有道明君,也绝对和那些只知享乐、黑白不分的昏君有天壤之别。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十七年,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勇于担当崇祯皇帝继位之前,受封为信王,登基前从未被作为一个君王培养,缺乏君王能力,且接手的已是积重难返、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但面对突降大任于肩上,他没有原则逃避退缩,而是毅然决然把江上社稷担上自己瘦弱的肩膀,决心匡复社稷、重整河山,为天下万民谋福祉,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番胆略,谁敢当之?自继位以来,便以雷霆铁腕,除阉党、平冤狱、讨后金、征流寇,其勇武担当的精神魄力不得不令人钦佩。智除奸宦自天启朝起,宦官魏忠贤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信,广结党羽、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残害忠良,以致朝廷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虽先后有忠臣左光斗、杨涟等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终因阉党势大和皇帝昏庸,以致功败垂成。阉党愈发横行无忌、不可一世,祸乱朝政达7年之久。然而,崇祯方继位之初,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辅之雷霆手段,铁腕锄奸,不但诛灭首逆魏忠贤,其后更是彻底铲除阉党余孽,还朝政以清明,文武百官及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勤勉朝政他自把大任扛起的那一刻,便把振兴祖宗基业为毕生追求,决心做一个无愧于社稷,无愧于百姓的中兴贤君。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晨钟暮鼓、殚精竭虑,为朝政呕心沥血,不好女色,不贪享乐,每天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卧薪尝胆,真正做到了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俭以修德从接受那一刻,摆在自己眼前的就是财政赤字、府库空虚,国家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作为王朝当家人,他以身作则拒绝享乐与奢靡之风,带头行节俭之举,节俭勤政之举前可追先祖洪武,后可比清帝雍正。以死殉节面对闯军流寇与关外后金两线作战,明军倍感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且愈加弥漫腹背受敌之危。危难之际,先后有大臣议和谈之计,与李闯或满清,许以割地赔款,以为缓兵之计,仿勾践韬光养晦,图东山再起之策,崇祯拒绝。后值闯军兵临城下,城破只在旦夕之间,他又拒绝了迁都与和谈之建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闯军破城前亲手斩杀尽后宫妃嫔公主,自身则吊死煤山,为大明尽忠守节。在该迁都南京以图东山再起,还是固守北京以死殉节,生存跟气节该如何选择,孰对孰错,即使历经百年,至今仍争论不休。跟勾践刘邦等帝王相比,崇祯的举动的确算不上智慧,算不上理智,可他如不肯过江的项羽般,铁打的身躯只有硬度而没有韧性,宁折不弯的个性可堪比“不肯过乌江,死亦为鬼雄”的楚霸王,更为后人留下了大明“不称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不屈气节。爱民如子在崇祯帝决心以死为大明帝国殉节尽忠之际,留下绝笔书,书中爱民如子之情溢于言表:“朕自登基十七载,三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官尽行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历朝历代,在遭遇国破身死、宗庙俱隳的危急关头还念念不忘、心系百姓安危之帝王,能有几人尔?综上所述,崇祯皇帝实不啻为兼具勇智勤俭节仁六大品德情操的贤明之君,然笔者不得不实事求是,其虽有贤君之德却无明君之才,纵有千般努力也难逃国破身死、社稷倾覆下场,优点与长处很多,缺陷与短板同样多。刚愎自用智除魏忠贤及尽扫阉党余孽,虽可还朝政于清明,然而从其后效果来看,却非明智之举。水至清则无鱼,魏阉虽奸,然比起只会纸上谈兵、空谈误国的清流书生,其掌权未尝没有作为。正如乾隆宠信和珅,年少时一直认为乾隆昏庸所以宠信巨贪大奸,年长时才发现和珅虽贪,却有过人的治国之能,比起只会风花雪月的所谓高雅之士,更堪当大任。甚至有传闻,崇祯大限前曾哀叹:悔当初不该杀魏忠贤矣!操之过急,好大喜功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际面对张昭嘲讽,曾以“看病”之论反唇相讥:“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孔明“治病”之法,用于崇祯手上大明王朝,也未尝不适。已是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积贫积弱日久,整个国家早已如病入膏肓、苟延残喘的危重病人,只可细细调理、慢慢进补,待身体慢慢恢复,方可猛药大补,若操之过急,必适得其反。崇祯却不谙此理,甫一继位,便大刀阔斧,力求立竿见影之效,为尽早剿除内忧外患对后金与李闯连年征讨,却屡战屡败,彼势逾强己势逾弱;为使国库充盈便大加税负,使本就生计无路的百姓更加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各地起义呈星火燎原之势,使朝廷应接不暇、心力交瘁;为节省府库开支便大力裁撤官吏,因此失去生存来源的大批人等沦为反叛的根源,这当中就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大明王朝掘墓人——李自成。凡此种种,与崇祯好大喜功、操之过急不无关系。生性多疑,猜忌过甚崇祯皇帝缺乏上级对下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胸襟,用人多疑,且因此弱点多次被敌有机可乘,在围剿闯军的十三年中,他多次更换围剿大臣,使流寇屡剿不灭,死灰复燃,终致功败垂成。而在与后金作战时,更是因疑心过重而误中皇太极反间计,自断臂膀,将大将袁崇焕凌迟,令文武臣将心寒。优柔寡断,缺乏杀伐决断的决绝在刚一继位之初,杀魏忠贤、灭阉党时,何等胆略魄力,可越到其后来,越显优柔寡断,再无当初雷霆手段。在朝廷财政困难之际,他号召满朝文武以毁家纾难的决心为国慷慨解囊,却只募得杯水车薪数十万两白银,而后当李闯进城后,查抄的众臣工家的财产,却达数千两白银之多,倘崇祯有先祖洪武铁血手腕,断不会如此境地。闯军兵临城下之前,他曾欲调吴三桂兵马从山海关回师勤王,却被其以军饷匮乏为由,置若罔闻,后城池将破之时才想起下严旨迫其回师救驾,已然晚矣!崇祯皇帝一生,虽有励精图治的决心,且终生勤勤恳恳、矜矜业业,试图力挽狂澜,却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之积重难返,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被后世冠以“亡国之君”名号,但个人认为,他虽无缘“中兴之主”的明君称号,然比起蜀汉后主刘禅坐拥雄厚基业,贤臣良将效命辅佐,仍醉生梦死,不思兴复汉室,反心安理得败光祖业之举,堪称天壤之别。而对于崇祯帝勤勉朝政却终得国破身死的下场,我想只有一句名言可以概括:方向如果是错了,越努力只会离目标越远。贤君、明君,昏君、暴君,青史将对他如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