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纪3武器,热血传奇道士的武器该如何选择?
谢谢邀请!在热血传奇这款游戏中,道士算是比较全能的职业了,可以加血,,攻击力也还算可以。那么,道士玩家该如何搭配装备呢?
武器 — 逍遥扇逍遥扇是道士35级的高级武器,道士是4-10,属性非常的高。这把武器最奇特的便是外观了,和其他武器不同,它是一把扇子,看起来杀伤力不是很足,但是威力却是十分的可怕。
天师长袍是道士玩家40级的衣服,早期可是十分稀有的。防御4-9,魔御4-6,道术加成是2-5,属性十分的高。这件衣服应该是道士玩家不二之选了!
头盔 — 道五神秘头盔极品神秘头盔,道术加成0-5,十分的变态,小编是没有见过比它还好的道士头盔了,只是这件装备肯定是十分的稀有,如果是RMB玩家的可以考虑下!
戒指 — 复活+隐身复活戒指简直是这个游戏的BUG级装备,可以让玩家快要死亡时瞬间恢复到满血,要知道,道士玩家本来就有加血技能,再配合复活的话,真的就很难死亡了!
最后打个广告,《飞扬神途》这款176的传奇游戏,没有商城,没有vip等等,和老传奇一样靠技术,有喜欢的传奇玩家,可以私信我:游戏。获取地址隐身戒指,玩家穿戴之后,可以一直处于隐身的状态,走路时都可以保持隐身,是道士下地图打宝的神器,再也不用担心,走半路被小怪打死了!
目前中国有哪些核动力的舰船?
我国没有核动力的水面军舰,但是有核动力的潜水艇,而且招标完成了核动力的综合破冰补给船,对于我国而言很快就会研发新型核动力航母。
图为093G型攻击核潜艇,图中可见这种核潜艇有填角指挥围壳和小型龟背结构。
我国目前装备的核动力舰艇全部是核潜艇。包括091型核潜艇、092型核潜艇、093型核潜艇、094型核潜艇四种,其中有5艘091型攻击核潜艇、8艘左右的093型核潜艇、1艘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大约6艘左右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世界上核动力舰艇第三多的国家,仅次于美俄两国,但是种类相对单一。
图为结构不同的4种093型核潜艇的侧面照片,可见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区别。
目前,091型攻击核潜艇已经开始大规模退役,现在是否还在现役还不好说,093型攻击核潜艇则可以分成不同的5个型号,初期型号只有2艘,从第3艘开始加入填角结构,从第4艘开始加入了龟背,这种龟背内装有拖曳线阵列声呐的收放装置,他的YJ-18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可以通过533毫米鱼雷管进行发射,这一点也在央视进行过报道。
图为094G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他是目前我国已经公开的最强战略导弹核潜艇。
092型核潜艇则是我国最早的战略导弹核潜艇,装备有“巨浪-1”潜射导弹,射程1700公里左右,没有进入战备值班,但是12枚弹道导弹的威慑力还是很强的,可以对第一岛链内的目标进行打击,目前还在进行新技术的测试,没有退役,毕竟是一艘导弹核潜艇,威慑力还是有的。092型导弹核潜艇只建造了1艘,试验意味明显,主要还是解决有无的问题。
图为我国海军的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
094型导弹核潜艇则要大不少,排水量达到了1万多吨,也一样装备了12单元潜射导弹发射装置,龟背更大,导弹为“巨浪-2”/“巨浪-2A”潜射导弹,一共建造了6艘左右,其中初期型号4艘,094G型核潜艇出现过的有2艘,这2艘094G取消了舷窗设计,加入了射程超过10000公里的“巨浪-2A”导弹,使用填角结构,取消了排水孔,隐身性能和打击威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是我国目前海基核打击的主力。
图为我国攻击核潜艇的三维图对比,最下面是091型攻击核潜艇。
除此之外,我国在2018年开始招标建造一艘排水量2万多吨的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属于一种类似于补给舰的舰船,使用核动力可以有效节省自身燃油,进行远洋补给保障,同时可以在南极、北极的冰冻海域活动,为北极航线的货船提供支援。这种船舶的建造可以为核动力+蒸汽轮机的核动力军舰动力技术进行积累,他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大型水面核动力舰船的发展开始起步。
图为最新的093G型攻击核潜艇。
图为我国的核动力综合破冰保障船。
未来,随着电磁弹射器的大量使用,航空母舰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随着我国海军一步步走向远洋,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甚至是核动力巡洋舰,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甚至核动力航母已经是“刚需”,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在未来5年内,我国的核动力航母真身就会出现,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你认为有哪些令人惊奇的事?
观点君觉得,历史上最令人感到惊奇的事,莫过于著名的“天启大爆炸”事件。
这次发生在将近400年前的京城大爆炸,导致大约两万人当场殒命,死者当中,既有无辜平民,也有王公贵族,甚至连太子也没能辛免于难。而造成这次大爆炸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更是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因此“天启大爆炸”也被认为是“世界三大之谜之一”。
之所以说这场大爆炸令人惊奇,笔者觉得惊奇在以下四点:
惊奇之一:爆炸造成两万余人当场死亡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的早上,明王朝的都城北京的街市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
大概在上午九点钟,人们听到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异响,紧接着,从都城的东北角向着西南角,尘土飞扬,卷起了一面移动着的灰墙,街市楼宇都开始颤抖,然后只听见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瞬间天空就像崩塌一样,天昏地暗,街上的楼宇开始一间接一间的倒塌。
东起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西及平则门南之间的长1500至2000米,宽 6500米的整个区域内,全部化为了一片废墟,木材、石块、人和家畜的尸体如同雨点那样从天空中被散落下来。
据《明实录·熹宗实录》、《天变邸抄》、《国榷》、《两朝从信录》等史书记载,我们惊讶的看到,这次大爆炸导致了将近两万人死亡。
关于死亡的具体情况,史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在爆炸中心地带,正在坐在轿子里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他们的轿子损坏,并且轿夫都受了伤。工部尚书董可威双手摔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大爆炸震死。皇贵妃任氏襁褓中的太子朱慈炅当场受惊吓过度而亡。
连木匠皇帝朱由校也差点被掉落的木头砸中,大爆炸造成的死亡人数之众,波及人群之广,确是前所未有,此为一惊!
惊奇之二:大爆炸之后许多人衣不蔽体比起死亡数字,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大爆炸过去之后,很多人衣不蔽体。
也就是说,他们侥幸在爆炸中活了下来,可是他们的衣服却莫名其妙的不见了。史书上说“死、伤者皆裸体”,这真的是一件无法解释的怪事,不仅让当时的名人学士大惑不解,即便在今天也没有人能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
据记载,当时经过玄弘寺街的一个轿子里坐着一位贵族人家的小姐,在爆炸发生后轿顶被掀翻,然而轿中女子却没有受伤,更为诡异的是,她身上的衣服全部消失了。除了这位女子的遭遇外,有一名侍从的帽子、衣裤鞋袜全部不见了,还有人见到街上妇女全都赤身裸体的向安全地带奔跑,有的用瓦片遮住下身,有的用手遮掩下体,有的人则裹着被子。
如果说爆炸的原因尚可解释,那么衣服失踪真的是谁也说不清原因。
惊奇之三:大爆炸的原因非常诡异关于爆炸的原因,明末的许多书籍都给出了自己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大爆炸是因为王恭厂的炸药意外发生爆炸。
(明代皇宫图)
简单的讲,王恭厂是工部制造盔甲、铳炮、弓矢及火药等军事器械的“兵工厂”,同时也是火药储存库,所以又称为火药局。
听到“火药库”三个字,似乎大爆炸的原因已经很明白了。但是,惊奇就惊奇在,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关于大爆炸的原因,还一直没有盖棺定论的说法。
首先,王恭厂的选址是经过严密考虑的。
早在建厂的时候,负责此事的人就出于安全考虑,如果不慎发生爆炸会威胁到皇宫的安全,因此将它选址在距离紫禁城约三公里远的地方。
古代工匠,尤其是为皇家服务的工匠做事的严密性无需质疑,只要去看一看北京的故宫,我们便会为古人的巧夺天工所折服。像火药局这种关系皇室安危的事情,古人不可能不慎重考虑,但是从爆炸对皇宫造成的影响来看,当时正在干活的2000余工匠死亡,皇帝近侍死亡,尚在襁褓的太子死亡,影响不可谓不严重。
所以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再者,火药局发生爆炸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根据史料记载,王恭厂的工人数量在400人左右,按照当时的制作工艺,这里一年的炸药产量大概是3000吨左右。再考虑到战事消耗,以及黑火药的保存问题,王恭厂里最多储存着这么多火药。
但是,据当代专业人士估计,即使是这么多炸药发生爆炸,也不足以引起那么大的后果。而且更为诡异的是,有一个几吨重的石狮子被移动到了几百米之外,这也是无法解释的。而且火药厂的爆炸更无法合理解释许多死伤者衣服消失的原因。
因此,大爆炸的原因也许永远的被历史淹没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次灾难,只能不了了之了。
惊奇之四:大爆炸对末代明王朝造成的大震荡当时正值明末,天启皇帝朱由校整天沉迷于做木工活,官宦魏忠贤把持朝政,到处残害东林党人,从朝廷到民间,人心思变。
恰好又发生了影响这么大的爆炸事件,原因又扑朔迷离,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了“天人感应”,难道是老天爷在警告统治者不要再胡作非为?
虽然魏忠贤不信,但是木匠皇帝和魏忠贤的心腹相信了,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作恶多端的报应。
于是朱由检像天下发布“罪已诏”,表示自己和官员们会“务要竭虑洗心办事,痛加反省”,希紧接着又下旨拿出府库万两白银赈灾。魏忠贤的心腹兼爪牙,司礼监秉笔太监李永贞在大爆炸时摔断了腿,他觉得自己是遭报应了,于是选择了隐退。
大爆炸后,许多阉党人物认为这是报应,于是提出终止迫害东林党。许多被抓的东林党人,则认为大灾之后自己可以被大赦。
(魏忠贤剧照)
但是魏忠贤却死不悔改,继续残害朝臣,骗取天启帝信任,最终,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加速了这个明王朝的覆灭。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仿佛是魏忠贤和阉党的丧钟,对他们的大清算即将到来。爆炸也敲响了明王朝最后的丧钟,预示着明朝不可逆转的覆灭趋势。
【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欢迎关注】
为啥冷兵器和热兵器都叫枪?
枪伴随了中国的整个战争史,枪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我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史。
从文字方面看,什么是“枪”?
“枪”是形声字,义部是“木”。枪的含义,是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很明显,华夏先民造“枪”字时,是看到两个人拿着树枝做的武器格杀,才造出了枪字。
冷兵器时代,枪的演变。
一,纯木质的枪。
由于战场上是群体战斗,讲究的是最大限度发挥群体的战斗力。阵战中,短兵器很难奏效,武器越长优势就越大,“枪”就应运而生了。
没有金属的时代,人们只能掌握两种材料的武器,木质和石质的武器。
因为石头缺乏韧性,太容易折断,毁坏率太高,缺乏适用性。适合群体战斗的长竿类武器,不能用脆性太强的石头制作,也不能大规模把石器装在木柄上。所以,第一代长竿类武器,必须是纯木质的。
秦代《仓颉》记载了第一代枪,“谓木两头锐者也。”枪,就是拿一根长条状的木棍,把两头用石器削砍出大概的尖尖的形状,再仔细的磨光,最后制成的长距离刺击武器。
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由于削出来的木尖太容易在激烈的格斗中损坏,就在木棍的两头都弄出尖来。因为有两个尖,枪的使用时间就延长了一倍。
由于木料的取用方便,纯木质的枪制作十分简便,适用性非常强。即使损坏了,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再制作一把出来。
所以,在没有金属的时代,纯木质的枪成为装备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武器。“枪”,也因此成为武器的代名词。
二,金属制作的枪。
进入到金属时代,“枪”发生了改变。枪从两头都有的尖,变成了只有一头有尖。这个尖,就是人们用金属制作的枪头。
由于金属可以按人们的设计,随意的铸造成不同的形状。原始的,纯木质的枪,因而演变出不同的武器种类,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
专职刺击的长竿类武器,叫矛。因为专职刺击这一个动作,功能单一,制作简单方便。人们制作出各样的矛,有2米多长的矛,有长达3到5米的矛。使用长矛的典范,就是西方的马其顿方阵。
人们把木杆上的尖头做了改变,又出现了戈、戟、槊等等,然而其本质,都是长竿类武器。
由于人们在没有金属的时代,习惯性的把使用最广泛的长竿类武器,叫做枪。所以,人们的仍然习惯性的,把槊、矛等冷兵器类的长竿类武器统称为枪。
火器时代,铳到枪的演变。
一,铳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在唐朝,出现了首次使用火药武器摧毁城门的记录。
宋朝由于失去了产马地,骑兵一直组建不起来。为了应对周边的骑兵威胁,宋朝自上而下都对火药武器重视极了,开始成建制的使用火药武器。宋朝的首都汴梁,出现了专门制作火药武器的“兵工厂”。南宋,出现了用细竹筒制作的手持式的“火铳”,大竹筒制作的“火炮”。
当然,火药点燃时的高温,爆炸力,是竹筒无法承受的。所以,竹子筒做的铳太容易损坏了,没有办法列装使用。
元朝,汉人为了反抗蒙元铁骑,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火药武器的专家。用铁质做的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元末,各路反元起义武装都大规模使用火药武器,有效的压制了蒙元铁骑。
朱元璋的军队,对火器尤为重视。
1355年,一个叫焦玉的火器专家,向朱元璋进献了新式火铳。朱元璋经实验发现,此铳可以在百步以内射穿牛皮做的铠甲,比弓箭犀利多了。朱元璋立即大规模制造,并装备部队。为扫平群雄,战胜蒙元打下了立了大功。
1388年,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在红河与东南亚的麓川国大战。
麓川国有三十万大军,战象近千头。沐英用了一万五千人的火铳兵,使用"三段击”的战术,一战灭掉了麓川国。
朱棣称帝后,数次北征草原,用火铳有效的压制了蒙古骑兵。
唐宋的明初,这一很长的时间内,虽然铳的发展已经很完善,但是它的功能还不能取代冷兵器的刀、枪 、弓箭。因为铳不能在雨天使用,哑火、炸膛率又高,另外它发射火药后,就是一根吹火棍,实战比刀枪差远了。
所以铳离人们概念中的“枪”,还有一段距离。
二,中国铳到枪的三次演变。
1,万历年间。
明朝晚期,西方人对火药、火铳的研究超过了中国。
明朝的火器专家们经过对比,发现西方的颗粒状火药有燃速快,且在手心里燃过后不热等优点。西方的火铳,也比明朝的铳射程远,精度高。
发现了差距以后,大明的火器专家和官员们积极的引进、制造新式火药、火器。
1592年,赵士祯在土耳其铳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的铳,并上奏皇帝,要求列装部队。皇帝和大臣们看了赵士祯的奏章,大为称赞,却因为财政困难而搁置了。
于是,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热兵器换代的契机。
2,天启年间。
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弄了不少钱,国家财政状况大为改善,政府又把火药武器装备的换代提上了日程。
朝庭这次力度很大,在火炮、火铳方面同时下手。专门拨出巨款,让科学家徐光启负责此事。
徐光启赶赴澳门,聘请了铸造师,还有几十个葡萄牙老兵,然后回到京师。
由葡萄牙铸造师、明朝的专家一起,制造火铳、火药。那些葡萄牙老兵手把手的教授明朝军队,让他们掌握全套的火器技术。明朝打造的这支新式火器军队,威力十分巨大。
这支使用西式火器的军队,分使用火铳的步兵,以及使用火炮的炮兵,共两个兵种。步兵,由徐光启负责打造。炮兵,由徐光启的门人孙元化负责打造。
这支新式军队的威力,比冷热武器混装的旧式军队大太多了。新军刚建立不久,就在辽东战场上展现了威力。
袁崇焕耳闻目睹了新式火铳、火炮的威力,在宁远城,依靠孙元化的11门火炮,硬生生的击退了努尔哈赤的15万大军。
可惜的是,新式军队还没有成规模的建立起来,天启皇帝死了。新继任的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大明的财政部又没有钱了。新式军队的编练,也因为没有钱被搁置了。
而倒霉的袁崇焕见到了新式军队的威力,就满怀信心的对崇祯提出了“五年平辽”的计划。按袁崇焕的设想,先用三年的时间防守,一面修筑防线,一面编练出足够的新式军队。三年之后,派出新式的步兵,炮兵碾压满清,两年时间之内闭着眼都能灭了满清。
可是袁崇焕不知道,崇祯没有足够的钱给他作军费。于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成为泡影,自己也含恨死去。
让我们军迷遗憾的是,中国又失去了更换热兵器的一次契机。当然,冷兵器的枪到火药枪的蜕变,也又一次失败了。
3,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满清入关后,坚持骑射为本的军事政策。又对外关上了国门,中国又重回弓箭、刀枪的老路子。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国的冷兵器再一次开始向热兵器转化。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满清的根基,汉人得以又一次走向政治的舞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导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建造了近代化的兵工厂。
洋务运动后,中国的热兵器普及率仍然很低,属于冷热混合型的军队。
1895年,袁世凯仿照德国军队,在小站编练了纯热兵器的军队。此后,这种新式纯热兵器的军队成为国内所有军队的蓝本。
而军队里装备数量最多的武器,就是带刺刀的新式火铳。人们因为习惯性的把最普遍性的武器叫枪,于是就也把这种新式火铳叫做枪。
在民间对武器的称呼,从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旧式火铳当中,单筒长竿的火铳类似于现在的枪,名字由鸟铳改为鸟枪。而三眼铳有三个筒,与现代枪的形状大相径庭,被民间仍然以铳相称。现在老家的庙会上,仍然有人习惯性的把“三眼铳”拿出来添个响,声音效果比鞭炮好得多。
回首往昔,火铳从万历年间、天启年间的两次列装失败,到第三次成功列装,中间整整横跨了300多年。这300多年沧海桑田,世界发生了巨变,中国也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
首先说说三国内容
三国时期最牛的人,没有之一,曹操曹孟德,他在事业初期时,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毛玠,给他提出过一个战略性的方针,“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对手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建议袁绍说的,我们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御之),而曹操也就是按照这个政策,让由于东汉末年饱受饥荒的百姓有了地种,让整个黄河以北以及黄河流域又重新安定下来,可见曹操在历史上的功绩是相当大的,当然不仅如此,曹操的琴棋书画的成就都是很高的,在当时的全国都可以排的上名次,而且一直到了唐朝,曹操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高的,比如这个人
唐代著名爱国诗圣杜甫老先生,他在送自己好朋友曹霸的诗中的第一句话就说到“将军魏武之子孙”,可见在杜甫的眼中,魏武帝曹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这么一个有功之人在我们现代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而且貌似还是贬低大于褒奖,当我们要说一个人很阴险的时候,就说他像曹操一样,而也可以看到在学校里面学习三国的时候,学生在学到曹操败了的时候就拍手叫好,学到刘备集团输了的时候,都很沮丧,原因就是因为一部明代的著作《三国演义》,罗贯中在里面大大提高了刘备集团和降低了曹操集团,也就造成了这样情况的发生,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从罗贯中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三国时期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对罗贯中的影响
罗贯中的具体生卒年不详,只是大约是公元1330-1400年,这个时候正是元末明初的动乱时代,百姓生灵涂炭,罗贯中是个有志图王的人,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天下百姓做点事,所以在1356年加入了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位领袖张士诚的麾下,1357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他统一天下的对手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康茂才,不过他的弟弟被元朝俘虏了,结果张士诚就又投降元朝了,罗贯中看到张士诚把自己的弟弟看的比天下的百姓要重要,就很失望,而且这个情节比较像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时,曹操分兵打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跟劝袁绍说要趁着个机会攻击曹操后方,结果袁绍却因为自己的小儿子发烧了而不出兵,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袁绍写的很怂以讽刺张士诚,而且张士诚在投降元朝之后也是贪图享乐,直到1363年,张士诚看到元朝真的不行了,才又想称王,而当时他的很多幕僚包括罗贯中都建议他现在不合时宜,要稍微缓缓,可是他不听,最后这些幕僚们都很失望的离开了他,也就造成了1367年被朱元璋打败,最后自缢而死。
那有人会问了,白老师说了这么多,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贬曹褒刘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白老师上面是告诉大家,著名的文学家和作家都会通过历史事件来影射他们自己时代的事件,那咱们来看看罗贯中那个时代都发生了什么。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朝,不可不说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朱元璋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但更是一个暴君,在位期间杀人无数,而且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以后继位扫清障碍,当年随他一块打江山的那些肱股之臣基本都被他杀了(结果朱标还没继位就病死了),这些事情罗贯中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是一定要通过他的著作来讽刺一下的。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曹操做过什么
这是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决定性之战,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在此之前,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全国,但是此战失败之后,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有生之年可能是无法达成这个愿望了,所以就将目光转回到朝廷内部,把心思放在了夺取东汉政权上了(其实在早期,曹操是想做一个能臣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的,不过到了后期思想发生了转变),这样就要先把自己的爵位提高,在古代,爵位分五个,公、侯、伯、子、男,公爵是在各个朝代中除了与皇帝同姓的藩王里面位置最高的,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除了姓刘的之外,公爵最高,而在212年,曹操想加封自己为魏公,他手下的著名且功劳极大的谋士荀彧认为不妥,有些操之过急,曹操不高兴了,之后就在荀彧去当督军的途中将其赐死。
关于荀彧,白老师要稍微说一下,因为如果他是个普通人的话,曹操杀了他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他被曹操成为“吾之子房”,也就相当于说荀彧对曹操来说就像是张良一样重要,而且荀彧也给曹操推荐了很多的好人才,著名的郭嘉就是荀彧推荐的,而曹操就因为人家建议他不要着急封魏公就把人家杀了。
当然曹操杀的不只是荀彧,还有当时非常著名也是曹操的肱股之臣崔琰,在公元216年曹操要称魏王,崔琰并没有任何反对,说出的话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是支持曹操封魏王的,但是曹操就认为崔琰说的话有不敬之意,也就把人家杀了,这个崔琰是在曹操早年接见匈奴使节时,由于曹操知道自己外形不太好,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节,自己当带刀护卫,关系这么好,而且著名的司马懿,就是崔琰推荐给曹操的,曹操把人家给杀了,还有之前给曹操提出堪比隆中对方针的毛玠,也被曹操下了狱了。可见曹操在后期为了巩固政权篡夺汉室,杀了不少有功之臣,以告诫其他人,这些功臣我都能杀,你们都给我老实点。显然罗贯中是看到了这一点,由于他没法直接攻击自己所在的明朝,所以就在三国演义里面通过贬低曹操集团来讽刺他所处时代的朝廷。
通过以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罗贯中要在三国演义里黑曹操,那为什么又要刻意抬高刘备集团呢?
这是桃园三结义,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很有可能也没有发生过,不过历史上的刘备重义却是真的,刘备从来是用人不疑的,记载他与关羽张飞虽“名为君臣”,但“实为兄弟”,他们经常同床而眠,可能有人说,同床而眠不稀奇呀,但是在古代,这是很罕见的,我们来看一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写的《逍遥堂会宿二首》中的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
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
不知漂泊在彭城。
从第三句中就可以看出,苏辙误以为实现了他跟自己的亲哥哥苏轼对床而睡的约定,可见在古代,亲兄弟都是睡在一间房的两张床上,而刘备可以跟手下睡在同一张床上,可见他对手下的信任,更有在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时候跟诸葛亮说,要是阿斗可以辅佐就辅佐,要是辅佐不起来,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所以充分体现了刘备的用人不疑,当然也就是刘备的这种性格和做法,也让他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各个忠义,有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封赐的汉寿亭侯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寻找兄长刘备,也有赵云在长坂坡时不顾自身安危,反向冲进曹军单骑救主,救出了后主刘禅(历史上没有七进七出),更有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使后世英雄泪满襟的武侯诸葛亮,可见刘备集团是是一个充满着仁德和忠义的集团,那这些与罗贯中抬高刘备集团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罗贯中处于元末明初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国家大乱、民不聊生,而在任何一个乱世,老百姓们都希望能有一个仁德的君主站出来为他们做主,当然也包括罗贯中本人,而刘备正是符合这样的要求,所以虽然在历史上刘备的功绩和成就要比曹操小很多,但是罗贯中在写的时候,能让刘备集团做主导的就虚构一些事情让刘备主导,比如说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长坂坡七进七出、关羽千里走单骑等等,要是在有历史事实的事情上,就把某些和刘备集团有关的小点特别的放大,比如说在赤壁之战中,很显然主导人物是周瑜,但是就在东风这个点上,把诸葛亮描写的绘声绘色,让读者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周瑜是打不赢赤壁之战的,在曹操败退时把刘备集团对他的拦截描写的很精彩,还杜撰出来一个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让人们认为刘备集团其实比孙权和曹操都要强,但其实当时是刘备派兵追赶曹操,但是并没有追上。所以可见罗贯中这样抬高刘备集团,也是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真实内心。
以上我们分析了罗贯中通过贬低曹操集团来讽刺当时的朝廷内部的现象,通过抬高刘备集团来反应身处乱世的百姓和自己渴望能有一个真正仁德的君主和很多为国为民的忠臣的愿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史的评价标准和民间演义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正史的评价标准就是看功绩和成就越大,就评价越高,而民间的评价标准是历史人物的性格,历史人物越是能把仁和义做到极致(礼智信考虑的比较少),那么评价就越高,所以没有哪种评价标准好与不好,只是两者的评价方式不同,所以要想更加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以及身边的事件,多方面的读书和了解是必须的~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