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鲁肃用四字词语形容是一个怎样的人?
顾全大局 [ gù quán dà jú ]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然而要顾全大局呢,也有个无可奈何的时候;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不能不自己开解自己。”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的性格特征为忠厚耿直、谨小慎微、不善言辞;在历史上,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是东汉末年拥有大智慧、大才干的战略家、外交家。
三国时期最堪称搅屎棍的人是谁?
张角:“要是没有我,你们连屎都不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乱世纷争,各式各样的人物纷纷登场,成王败寇,有正人君子,也有跳梁小丑;有的人是真刀实枪的干,有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还有的专出馊主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一个舞台,五花八门,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
“搅屎棍”开山鼻祖张角:“要是没有我,你们连屎都不是!”张角是三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舞台的,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揭开了三国历史的序幕。从历史记载来看,张角绝对是个大忽悠,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据说效果良好,信徒愈来愈多,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后,沿徒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
然而,刚刚登场的张角,大约十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估计张角自己也不想到自己能够震撼东汉王朝的根基,引发了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汉献帝气坏了,因为张角搅坏了自己的天下,诸侯气笑了,因为张角搅开了争霸的乱世,张角:我就是想造反而已!
“搅屎棍”中的武力担当吕布:“三姓家奴”害苦了刘备,害死了自己。三国中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手持天方画戟,吕布自以为就是天下第一了,然而现实很残酷,有勇无谋的他先后害死了丁原、董卓这两位“义父”,为的只是金钱和女人,后来刘备好不容易搞到了徐州,这货脸皮简直厚的比城墙一般,活生生搞垮了刘备的徐州,送给了曹操,最终这位“武力担当”搅了自己的最后一棍,连刘备都懒的救他了(刘备估计早就骂死他了),就这样早早的退出了三国的大舞台。
“搅屎棍”的智力担当贾诩:墙头草,两边倒,混的风生水起。如果说张角拉开了三国的序幕,那么贾诩便是搅乱东汉末年乱世的罪魁祸首。贾诩此人足智多谋,智商不在诸葛亮、周瑜之下,可是此人见风使舵,出了不少馊主意,使得三国真真正正的走向了混乱:张角死后侍奉董卓,建议董卓入京勤王,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献计大败曹操,不得不说能力是有的,但是反复无常搞得大家不按套路出牌,每一个策略改变了三国前期的每一步走向,这一下,三国真的乱了。
“搅屎棍”的颜值担当貂蝉: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只是罗贯中大哥杜撰的。在《三国演义》里这个风华绝代的美妙女子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反间计和美人计使得贼溜,迷得吕布和董卓团团转,迷得吕布杀了义父,迷得吕布失了徐州,你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在一个乱世好好享福不好吗,非得践行“红颜薄命”的道理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让人津津乐道,又让人唏嘘不已,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为什么袁术最先称帝?——竟然是祖坟“风水”好!
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贬得几乎一无是处的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现位于安徽淮南)称帝,建号仲氏。“傻大黑粗”的袁术凭什么最先称帝呢?我们来看看袁术祖上都做了些什么?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族袁安,东汉时期汝南人。袁安少年时就笃信诚实,一次洛阳大雪,家家挨饿受冻无法出门。洛阳令在城中视察灾情,看到大家只能扫雪出门觅食,甚至还有四处讨食的。唯独袁安门前积雪如故。
大雪封门,袁安不打扰别人洛阳令进屋察看,发现袁安都快冻僵了,便问袁安怎么不扫雪出门,袁安说:“大雪导致家家都忍饥挨饿,我不应该再出门去打扰别人。”
洛阳令对袁术的品行大为赞叹,于是举荐袁安为孝廉。
汉明帝时,楚王刘英谋反,供词牵连涉及好几千人。汉明帝震怒,下面官吏更加急切苛刻,一时间屈打成招、被逮、被杀的很多。明帝命令袁安彻查此事。
袁安到任后,先不去府衙,直接去监狱,将那些没有明确罪证的人,逐个清点,准备上奏将他们都放了。讼
自古狱讼最得人心他的下属们一听,吓得个个磕头,生怕被牵连上这种谋反大案。袁安却说:“如果处置有误,罪责我一人担当,绝不牵连诸位!”于是袁安毅然据实上奏。
汉明帝看完后非常感慨,准奏!一次性释放了400多个家庭。一年后,袁安调任河南尹。
袁安任职期间,公正廉明,断狱无私,整个京师一片安宁,他也因此名重朝野。
古时候,官员主要的职责就是断案。诉讼是主要的民生。在《左传·曹刿论战》中,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迎战,以获得胜利时。鲁庄公说:“我吃的喝的东西从来不敢独自专用,都是分给身边的臣子。”,必以
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不会顺从你的。”
鲁庄公又说:“我祭祀用的祭品,都如实禀告上天。”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上天的青睐。”
鲁庄公最后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这才说:“凭这个可以迎战,并且能够取得胜利。”
可见这狱中诉讼一事,是多么的重要!
袁安也正是凭借着此“阴骘”之德,后来又历任太仆、司空、司徒,成为东汉著名社稷重臣。
好品质必得好风水袁安晚年在外戚窦氏家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下,依然不畏权贵,坚守正道,多次在朝堂之上摘帽力争,满朝文武无不钦佩。窦氏家族虽怀恨在心,却因他一生品行高洁,清廉自守,竟也无可奈何。
直到今天,卧雪和守正,依然是袁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堂号。
有好品德,必有好风水!袁安的父亲去世时,母亲命他出去寻找墓地。袁安在半路上遇见三个书生对他说:“把你的父亲葬在这里,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公卿。”
袁术祖坟风水好果真如此,袁安的儿子袁敞,官至司空;孙子袁汤,官至司徒、太尉;曾孙袁逢,官至司空;曾孙袁隗,官至太傅;玄孙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袁绍和袁术。
汝南袁氏是东汉著名的世家望族,史称“汝南袁氏,四氏三公”,自袁安起,代代不绝。
好品德才能有好风水,袁安葬父,被人指点“风水宝地”,不正是因他公正廉明,坚守正道换来的吗?
没有帝王命,怎么能坐得住!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是袁绍的堂弟。因为任侠讲义气而闻命于世。先后担任中央、地方的许多官职,最后做到折中校尉、虎贲中郎将。
没有帝王命的袁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想废掉汉献帝,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害怕作乱祸及自身,就跑到了南阳。
袁术与自己的堂兄弟袁绍矛盾重重,互相攻伐,此时的他们都利益化了,忘记了祖上“坚守正道,公正廉明”的遗风。
袁术召集部下说:“如今刘室已经衰弱,我们袁家都是汉朝的王公,更是百姓们心愿的归向。我想要配合天意顺应民心。”
于是袁术违背祖上忠君护国的家风,自己当上了皇帝。
袁术极其荒淫奢靡,一方面后宫里几百名妇女都穿金戴银,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另一方面,跟着他的将士却挨饿受冻。这样的皇帝能长久吗?估计他祖宗会从坟地里爬出来揍这个不肖子孙了!
果然没有二年,因为疾病死在了逃亡的路上。后来袁术的妻子儿女让东吴孙策收留,袁术的女儿嫁到孙权宫中,儿子袁耀则官拜郎中,袁耀的女儿又婚配孙权的儿子孙奋。这应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吧,肯定是因为祖上的阴德起了作用。一个好的风水真的有用!
袁术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就像那三个指点风水的书生说的那样:你父亲葬在这里,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公卿。没有帝王命呗!
怎么证明袁家没有帝王命呢?时光过了1700多年后的1915年,汝南袁家又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袁世凯。
袁世凯竟然也是汝南袁家人本来已经是大总统的老袁非要复辟帝制,于1915年12月,建立君主立宪制,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并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刻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做了八十皇帝的袁世凯一如他的祖宗袁术一样因病不治身亡,享年只有57岁。
袁家到袁世凯这一代的家谱是: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
新三国曹操第几集封赏袁绍?
新版三国第29集剧情介绍
袁绍见此厚礼顿时动心,昔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占尽天下便宜让袁绍嫉妒万分,如果天子落入自己掌中,那么跟称帝有何不同?反而免除了篡逆之名,任何时候只要想称帝就可以废帝自立。袁绍犹豫了,但是他得寸进尺,除天子之外,仍令曹操割地、献交许昌城,这才准降。曹操既不拒绝也不允诺,却是顾左右而言它,侃侃而谈,与袁绍说长道短。眼睛不时注意面前旗杆,只见旗杆影子越来越短,快到正午了…… 袁部大军中,许攸见状焦急万分。他是曹操少年顽友,深知“曹贼心术险恶,如此拖延必有奸计!”但主公正与曹操亲密交谈,他心急如火却又无可奈何……与此同时,曹仁、许褚等猛将正率领四万骑兵悄悄地向袁军后路包抄……渐渐地,袁绍大军在烈日下越发焦急不安了,这时曹操军中传出一阵细乐,只见一串美丽宫女携酒浆娥娜而出,朝袁军走去。曹操告诉袁绍,这是献帝赏赐给袁军将士的美酒……袁绍又犹豫了,受也不是拒也不是。宫女们来到袁军面前,甜笑娇声地向列位将军敬酒,顿时使那些饥渴难标的将军们心醉神迷,阵角也开始混乱。许攸气得高声怒骂:你们这是决战还是调情哪?!……他忽然意识到异常,急令袁尚等率军提防后路。 曹操终于与袁绍商定和议了,袁绍准许归降之后的曹操为“大司马领徐州牧富贵终生”。曹操看见旗杆黑影已完全消失,起身慨然道:多谢足下宽容。不过,如果我是你的话,决不准许曹孟德归降,而只为他筑一座青石大坟。因为啊,只要曹孟德一息尚存,就战无不胜!……言罢,曹操转身离去。袁绍竟然还没反应过来,呆定!儿子袁熙飞骑驰来,以盾牌护其归营。 四面八方突然响起号角。返回军中的曹操挥剑高喝:奉旨剿灭国贼袁绍!……顿时万箭齐发,双方开始殊死血战! 袁绍倚仗自己兵马是曹军十倍,豪情大发,挥剑喝令攻杀。于是双方开始第一阵恶战:袁军排开数万弓弩手,利箭如狂风骤雨飞向曹军; 许昌城中,大批霹雳车则向袁军远处的投掷石块,扑天盖地的飞石如雨般落到袁军阵中…… 第二阵:袁绍两个儿子亲率精锐马军向曹军冲杀,数万柄刀锋呼啸,纵横劈斩;而曹军中出现长枪方阵,阵中每个壮士都执一杆丈二长枪,锋利的矛头如同密密麻麻的荆棘,剌中奔来的战马,可是骑士弯刀却难以砍中执枪兵士……袁绍见状,亲自登上将台擂鼓助战,鼓声中士气大振,袁部无数骑兵前赴后继地朝曹军战阵冲杀,终于将那些长枪阵渐渐冲破。 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横遍野! 这时候许昌城头出现了一排排巨大战鼓,曹操亲执鼓捶伫立当中,与数十位鼓手咚咚擂鼓! 战鼓声中,双方展开第三阵恶战:曹营大开城门,步出巨龙般的重装甲战阵。所有战士都各执一面坚实盾牌,盾牌与盾牌彼此相连,盾耳处则伸出闪闪战刀,直逼袁军!……袁绍喝令放箭。但是无数箭弩击在盾牌上迸出火星,却难以伤及盾后甲士。这支钢铁般巨龙在曹操隆隆鼓声中缓慢地、又是无可阻挡进入袁军战阵,竟然将战阵撕成两半,步步后退……袁绍急令甲士迎战。袁熙亲率执盾甲士迎上前,声声厉喝“进者生、退者死!”与钢铁巨龙恶战,铿锵之声惊天动地…… 第四阵:袁军后方又响起汹涌杀声。曹仁、许褚等将率领数万精骑突袭袁军后路……这时却有一道泥潭挡在精骑面前,数百名执盾军士在猛将徐晃指挥下,竟然扑入沼泽泥潭,把一面面盾牌架在肩上,彼此相连的搭出一条通道。曹军的战马则踏着盾牌冲向袁军。袁熙率领袁部骑兵迎上前死战,双方又杀成一团…… 天地间弥漫鼓声、杀声、刀枪箭炮声,肉眼所及,血战沸腾。 终于,袁军开始动摇、后退……七万曹军击溃了七十万袁绍大军!(这是本剧核心战争场景之一,涉及步战、马战、阵战、车战、箭战等。本剧大战共三次:分别为官渡,赤壁和火烧连营七百里。赤壁主要为水战,七百里连营主要为火战;) 曹操严令诸将不顾一切斩杀袁绍,袁绍不死必然复来。在曹军追杀下,袁绍狼狈而逃,几乎丧命……万急时刻,前方突然出现一片生力军,刘备当先,张飞、赵云横枪而立。袁绍以为刘备是助曹操取自己性命,大为悲愤。却不料刘备说:明公对我有恩,今日便来报恩!刘备急催袁绍快走,自己率本部抵挡曹军。袁绍喜问刘备带来多少兵马,当得知不足五千时,悲叹道:我七十万大军都败了,你区区数千可真是飞蛾扑火。刘备厉嗔:七十万大军就是伸直了脖子让曹军砍,也要砍个几天几夜啊。明公并没有失败,只是首战不利而已,请赶紧收拾溃兵再战……这时曹仁、许褚率军冲来,张飞赵云拍马迎战,抵挡曹军。而袁绍在刘备掩护下匆匆奔逃。 袁绍大败而归,退回大营,将诡计多端的曹操恨之入骨。沮丧之中,他想起首席谋臣田丰曾经多次奏谏,“曹贼善战,灭曹应该扬长避短,未必非战不可,如果富国强兵,三五年后定当不战而胜……”袁绍自恨不听其言,后悔不已,打算招回田丰。许攸看破了袁绍心思,暗进谗言:田丰得知主公战败,竟然在狱中欢笑吹嘘“庸主不听我言,果然大败”。袁绍顿时大怒,即令使者前去赐死。 三子袁尚禀报:各路兵马陆续归营,清点后竟然仍有五十余万,仍是曹军的十倍以上,足堪再战。袁绍大喜,决心汲取教训,再战曹贼。 田丰仍被囚于狱中。狱吏向他道喜说:别驾真是料事如神啊,主公果然在官渡大败。这回,主公定会重新起用别驾大人了。田丰闻言惊骇,悲叹道:看来我要死了!主公外宽内忌,他如果获胜了,还能喜而赦我。现在大败蒙羞,反而会恼羞成怒啊……言未了,有使臣赉剑至,传袁绍口谕令其自尽。田丰悲愤万千,料得是许攸挑唆,便索取笔墨写下遗书一封。之后持剑走到夜空下,仰望着迷乱的星象(许昌方向帝气灿烂),长笑而横剑自刎…… 曹军大营中,众将士都在饮酒庆功。但是曹操却夜中独步,忧虑不安……首战虽然大胜,但也折了万余壮士。袁军虽然大败,仍有四五十万兵马,如果袁绍知耻而后勇,下一战更难打。更令人担忧的是军粮即将殆尽,曹军难以长久的以弱敌强啊……曹丕猜出父亲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建议班师凯旋,他说“我军是功成而归,袁绍却是败而心乱,如见我军休战必然额手称庆,不敢追杀。”曹操犹豫不决,只恨荀彧不在身边,于是令快马前去许昌,请荀彧为自己一决进退大计……三国演义是不是属于没有真正结局的名著小说?
你好,我觉得《三国演义》不是没有真正的结局。
下面,我姑且把小说分为三种类型,通过它们不同的结局方式来解释我的观点。
关于主角人生的小说这类小说主要讲述一个主角或者几个主角的人生经历,一般结局于主角们人生的高潮。我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举例吧。
《倚天屠龙记》就属于只有一个主角张无忌,小说的主线围绕他的出生、成长,然后功成名就,到最后退隐江湖。最后的结局就是张无忌和赵敏一起退隐江湖,过上了普通夫妻的生活。
《天龙八部》则是有三个主角,最后结局于乔峰的自杀,而段誉和虚竹的人生高潮也就此结束。
关于一段故事的小说这类小说并不是为了突出一个或几个明确的主角,而是为了讲述一段故事,故事讲完了也就结局了。我拿大家熟悉的《水浒传》举例。
《水浒传》的故事梗概是一群英雄好汉因为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起义造反后被招安,最后又惨遭奸人陷害。故事结局于“宋江之死”,其他英雄们的结局也一并交代不再详述。宋江作为起义的领袖,以他的死来结束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一段历史的小说这类小说既不是为了突出一个或几个明确的主角,也不是为了突出一段故事,而是为了讲述一段历史,历史告一段落了也就结局了。我们熟知的最经典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作为演义一段历史的小说,出场人物众多且令读者印象深刻,广为流传的精彩故事也是数不胜数。
首先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内容: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再看《三国演义》最后一回标题:“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已经很明显了,小说演义的这段历史开始于“三分天下”,结束于“三分归一统”。明确的开场,明确的落幕。
源于兴趣,每一个问题我都会以自己的理解认真回答。希望觉得我的回答有意思朋友可以关注我一下,或者看看我主页的其他回答,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