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在匈奴一天侍奉四个人,蔡文姬两个匈奴儿子的结局?
蔡文姬两个匈奴儿子继承了左贤王的爵位。蔡文姬在南匈奴入侵时,被贤王所掳,在生下娘子之后又被曹操接回了,蔡文姬再回到中原之后,著有多部长诗,但主题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心情
蔡文姬是哪朝代的?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蔡文姬是被董卓部将虏获了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最近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对蔡文姬“没于左贤王”这段历史十分模糊,疑虑很多。提出这个问题,是期望得到大家的讨论,以便更合理地去写作这部小说。
在这里,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敬请指教。
01
《悲愤诗》的说法
蔡文姬作为汉末著名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留下来的作品,仅有《悲愤诗》两首和《胡笳十八拍》。
即便如此,许多学者认为这都不是蔡文姬所作,而是伪作。
这个没有定论,我只好看作是其本人所作。
从《悲愤诗》“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几句来看,蔡文姬是先被董卓部将的胡羌兵虏获的,然后“没于左贤王”。
董卓是以并州牧的身份带兵勤王京都洛阳的,其部下多胡羌兵,是史实。
02
董众虏获之说
192年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带兵抢掠京师洛阳以及陈留等郡,此时董卓尚未被诛,蔡邕正是得到董卓的重用的时间。
蔡文姬是否返回娘家,并不确定。其在家被虏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看不到蔡文姬的同族有被虏获的说法。
此时被虏获的可能性不大。
03
最大的可能
是蔡文姬在去上党郡探望其妹妹的途中被虏获。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用计诛杀,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攻击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把持了朝政。
关东诸侯忙于混战,李傕郭汜等失去战略对手,无事可做,就经常东出函谷关,到关东抢劫。
此时,蔡文姬被虏获。
尽管史书未有记载,但这种可能最大。
04
还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蔡文姬没有被董卓部将虏获,而是蔡文姬把左贤王的胡羌兵误以为是董卓的部下。
理由是从蔡文姬的娘家陈留郡到上党郡的路途来看,遇到董卓部众的几率很小,反而是南匈奴右贤王去卑活动频繁的范围。
《魏书》把右贤王去卑称作左贤王,我认为,蔡文姬就是“没于这个左贤王去卑”。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吐槽。
为何曹操愿意不惜重金赎回?
我认为曹操赎回蔡文姬,纯粹是为了当年和蔡家的情谊,没什么阴谋。非把这事儿往阴谋上扯,有点过度解读了。
蔡文姬名为蔡琰,父亲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大文学家蔡邕,她一开始嫁的是卫仲道,两人感情甚佳,婚姻生活很幸福,谁知卫仲道英年早逝,蔡琰还在丧夫之痛中没有走出来,天下就大乱了,匈奴趁机入侵,她被匈奴的左贤王掳回去了,还生了两个孩子。
而曹操早年敬仰蔡邕的才学,经常出入蔡府,蔡邕也很赏识曹操,两人私交很好。那时候男女之防并不严重,曹操和蔡琰肯定见过面,说不定还仰慕过,毕竟蔡琰才貌双全,不但是才女还是美女,在蔡家门生眼里是女神级别的人物。
但可能是因为曹操当时有的只是理想和抱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所以没敢提亲;也可能是因为蔡琰早有姻缘,反正两人没发展出什么超乎友谊的感情。
多年之后,曹操已成一方霸主,意外得知蔡琰被掳到匈奴,自然大为痛心,于是花费重金将她从匈奴赎回。
我想别说是曹操了,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出手相帮的吧,自己有能力,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故人之女在塞外受苦受难?
有些人可能会想蔡琰说不定在匈奴生活得不错呢,也许吧,但我觉得做为被抢过去的汉女,这件事本身就是种耻辱,和抢自己的人发展出爱情更是小说才有的情节。正常人,是会思归的。
总之我认为曹操这事儿做得好,也没什么阴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蔡姬和蔡文姬有什么相关吗?
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