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部队,小小蚁国T10需要多少骨头?
小小蚁国T10需要的骨头数量可能会因为版本更新等原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近期官方给出的数据供参考:
- 初次建立军队时需要 100 骨头。
- 将每个士兵升至 Lv. 2 需要消耗合计 360 骨头。
- 将每个士兵升至 Lv. 3 需要消耗合计 610 骨头。
- 建造基地防御设施和战争机器人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骨头。
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中获取骨头通常可以通过攻打其他玩家、完成任务或者购买虚拟货币等方式进行。在使用游戏内物品或涉及金钱交易时请谨慎操作,并保证自身信息安全以及未成年人资产管理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恭亲王奕訢为何被慈禧踢出了权力中心?
慈禧召集群臣讨论中法战争时,恭亲王奕訢跪了一个半小时,只谈论关于怎么给慈禧过生日的话题!
那么真的是奕訢已经老迈昏庸到不堪重用了吗?
慈禧马上要归政给光绪皇帝是驱逐奕䜣的第一个原因!光绪帝生于1871年,到1884年他就14岁了,按清朝祖制,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了。
光绪帝很聪明,比同治帝更像个皇帝。连慈禧都夸他。
所以,慈禧非常担心,
因为光绪帝并不是她的亲儿子。虽然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但毕竟不是自己所出。
作为执掌国政已经十几年的慈禧深知在至高的皇权面前,亲儿子都有可能翻脸,更何况只是承嗣咸丰帝的外甥呢。
最关键的是,军机处那位领班军机,恭亲王奕訢,太不让她放心了。
先别说奕訢的实际能力如何,同治四年那次打压奕訢的经历就让慈禧记忆犹新。
当时慈禧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处理个奕訢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免去奕訢一切职务的上谕一出,竟然连洋人都替奕訢开罪!
虽然最终也算是部分达到了目的,把奕訢的议政王称号给拿掉了,但是奕訢在朝野内外,甚至是洋人那里的势力之大,带给慈禧的印象太深刻了。
一个优秀的但不是自己亲儿子的皇帝,一个优秀的势力庞大的治国精英恭亲王,一旦慈禧撤帘子归政,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14岁的小皇帝,能不能控制住权倾朝野的奕䜣?奕䜣会不会如脱缰野马一般完全失去控制?
最关键的,她慈禧的权力还能不能保证!?
慈安的去世,是慈禧下决心驱逐奕䜣的第二个原因。历史上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泾渭分明,慈安尚德,慈禧尚才。
按古代的评价标准,应该说对慈安的评价是高于慈禧的。
要拿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慈安更像是一个掌舵的董事长,而慈禧则像个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
慈禧虽然年长慈安两岁,但是地位确实不一样,她得叫慈安姐姐。
慈安入宫从嫔到皇后竟然只用了40天左右,而同样是1852年入宫的慈禧,第二年才封嫔,到了1856年,才母凭子贵进位懿妃,1857年进位懿贵妃。
到咸丰驾崩,留下的两枚用来牵制顾命八大臣的,象征皇权的印章,一枚是直接给慈安的,另一枚是给小皇帝同治的,慈禧是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获得了印章的使用权。
甚至是在决定垂帘听政的“辛酉政变”中,如果慈安不点头支持,而是选择支持顾命八大臣,那么无论是恭亲王奕訢,还是慈禧都将束手无策。
奕訢也很精明,他很了解慈禧的权力欲望很重,所以,他借助慈安与慈禧的“嫡庶”之分,在施政中,常常借慈安来压制慈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是那位发明宫保鸡丁的)斩杀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是立过功的。甘受苦肉计,被罚回京,趁机面见恭亲王传递消息。
恭亲王才能坚决要求到热河奔丧,从而与两宫商定大计。
只是这安德海自从立了这样的大功,受慈禧赏识之后,就开始搬弄是非,扰乱朝政。在同治帝七年的时候,更是假借给皇帝置办龙衣的名义,在慈禧的默许之下,出京招摇。
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恭亲王奕訢请示,同治皇帝积极推动,慈安皇太后同意,
丁宝桢以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杀了安德海。
慈禧恰巧在病休,无力阻止,深感大丢面子,
她对慈安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恭亲王,越来越感觉到是个绊脚石。
光绪七年(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崩。
恭亲王奕訢,孤立无援了。
奕訢的年老多病,畏首畏尾,失去众望,是慈禧能够驱逐他的第三个原因。奕訢,是真不容易。
个人能力再强,大势难挡。
这个越来越衰弱的老大帝国,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撑持的起来的。
更何况这个人,从“辛酉政变”开始,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多年的领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长期的操劳国事,导致他身体渐渐虚弱。
据记载,光绪八年的时候,由于他心伤刚满一岁的第四女夭折,便血,病休。
慈禧安排李鸿章暂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角色。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入直军机,但是二十四日又坚持不住了,慈禧再次赏假一个月。
同治四年,慈禧对他的压制,免去他的议政王;同治十二年,他坚决制止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主张,结果同治帝免去他的亲王和一切职务,幸亏两宫皇太后制止了此事。
这种种磨难,让聪睿果决的恭亲王,渐渐圆润起来。
尤其是慈安的去世,让恭亲王奕訢更感觉到孤立无望,更加的畏首畏尾。
1883年,法国在南方挑衅,整个朝野陷入战与和的争论之中。而慈禧则摇摆不定。群臣又指望奕䜣能够拿个主意,给个态度。
但是奕訢的态度竟然是,没有态度。
或者说,慈禧主战,他就主战,慈禧主和,他也说要以和为贵,完全惟慈禧马首是瞻。让群臣大失所望。
最过分的一次,慈禧召对权臣商议应对法国的措施。恭亲王奕訢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跪了一个半小时,喋喋不休的说起十月十日给慈禧过生日的事。
慈禧非常的不耐烦,说南边就快打起来了,还过什么生日,不要再说了。
但是:
邸犹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几不能起!-《翁同龢日记》
跪了一个半小时,差点站不起来了!
真的是,跪得太久了!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失利,慈禧终于等到了渴望已久的机会!首先把直接责任人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拿问。
接着,慈禧借助群臣纷纷要求惩处中法战争失利的责任人的机会。
在召对群臣时,把战事不利的原因指向大臣因循守旧,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海防就是个花架子,一击即溃,愧对列祖列宗。
那么谁该承担责任呢?当然是军机大臣们!
慈禧这话一出口,就相当于定了调子,于是针对军机处的弹章就纷纷上来了。
讽刺的是,这次又是一位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他的弹章,直接有力:
《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
一弹两个出战巡抚的推荐人李鸿藻。
二弹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
这次慈禧没像同治四年一样毛毛糙糙就发上谕了。
她压住了这份奏折,然后打发奕訢去东陵祭奠慈安。
她在京里没闲着,先是借口祭奠醇亲王的同母妹妹九公主,到醇亲王府和奕譞密议。
接着,趁恭亲王奕訢还没回来的空,
又同时召见了醇亲王奕譞和她一直器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结拜兄弟,孙毓汶。
三月十九日,奕訢回京,军机大臣们按例等着慈禧召见。
但是却等来了开革军机处所有大臣的懿旨!
罪名是:
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葆荣
······
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
一句话,尸位素餐,这样的军机大臣,统统换掉!
奕訢开革所有职务,拿掉双亲王俸,令居家养病!
“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的功臣宝鋆,开革一切职务,保留品级,回家“休致”!
清流领袖,主战派重臣李鸿藻,总理各国大臣,工部尚书景廉均降两级调用。
末班军机大臣,同光两帝帝师翁同龢,退出军机,仍在毓庆宫行走,还是当光绪的老师去了。
这一次,竟然风平浪静,没有和同治四年一样中外纷纷交章为奕訢开脱。
奕訢为什么没反抗?以奕訢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和他对慈禧的了解,
他应该是很清楚慈禧要做什么,也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他没有,完全没有反抗,反而是在陈述给慈禧过生日遭到训斥之后,
第二天又拉着惇亲王奕誴又来说给慈禧生辰进献的事。
这已经很有些“自污”的嫌疑了。
翁同龢在日记中都讽刺:两位国家重臣,就这么点见识?
慈禧派他去祭奠慈安,明摆着是调虎离山,他也就老老实实去了。
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
应该说,这是无奈之举。
慈禧极力争夺皇权,
奕訢勠力国是,则屡次受打压。不作为呢,就被称为“委蛇葆荣”!
实在是两难,只好回家养病,这一养,就是十年!置国事若何?!
总结来看,“甲申易枢”是慈禧为了争夺权力,枉顾国家发展的一次行为。当时的人讽刺新上任的军机们之无能,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再启用奕訢入直军机,总理各国大臣的时候,更加的无力回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十六岁的奕訢病逝。
慈禧,这是以一己私利,自毁长城,葬送国家的元气!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撤除藩镇?
唐朝之所以会允许节度使和藩镇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唐朝找不出更好的制度来治理国家了!
对于唐朝中后期的唐朝皇帝来说,那些尾大不掉的藩镇,固然很可恶;那些手掌兵权的节度使,也确实让皇帝们感到头疼。但问题是,当时藩镇制度已经和唐朝彻底捆绑在一起。如果要动藩镇制度的话,就要从根本上对唐朝进行大修!而进行大修的结果,基本上是藩镇制度没有被解决掉,但是唐朝先没了。
显然,唐朝中后期的那些皇帝们,真是没这个能力。
当然,如果要细说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很复杂了。因为藩镇和节度使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很多问题的集合体,同时又牵扯到很复杂的历史原因。想要解释清楚这个事,我们先来聊聊,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到底都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所谓的关陇贵族集团。李渊的爷爷李虎,就是关陇集团的实际缔造者之一。李渊的小姨夫,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这种特殊的身份背景,导致李渊起兵之后,直接全盘照抄了隋朝的所有制度!这其中就包括隋朝的府兵制,而隋朝的府兵制,则又可以往上追溯,最早追溯到西魏时期。
简单来说,在这套制度下,国家会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去前线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会回后方种地。如此一来,士兵们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大大降低了国防开支。
正是因为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后来关陇集团逐渐统一天下,继而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政权。
不过,到了唐朝李治在位期间的时候,这项曾经帮唐朝统一天下的制度,却开始逐渐出现问题了。这主要是因为,到了李治在位中期的时候,唐朝地盘实在是太大,而且土地兼并的问题也逐渐开始出现了。
国家版图太大,土地兼并问题,这两个问题,听上去似乎和军事制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却是府兵制存在的基础。
以往的西魏和北周,之所以能够执行府兵制,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地盘不是特别大。地盘不大的情况下,边境出了战争,国内在最短时间内征召军队,然后派兵去边境战斗。整个过程加起来,一个月完全能够搞定。从集结到开赴前线,再到正式作战,打退了敌人再各回各家,整个过程加起来,两三个月足够了。
但到了唐朝之后,因为地盘太大,这个时间周期就会变得特别长。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比如说当时西域有了战事,按照府兵制的制度,唐朝官方首先需要收到前线战报,然后开始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集结军队,然后军队再从关中地区出发,一步步走到帕米尔高原……
如此一来,等到唐朝军队抵达前线,敌人的娃都会打酱油了。等到唐朝士兵打完仗回到老家,发现自己媳妇早带着孩子改嫁了。更要命的是,这一来一去,士兵们根本没时间打理自己的土地,府兵制的优势就彻底没了。
同时,府兵制能够存在的基础,是需要国家拥有足够的土地,让这些打完仗回来的士兵进行耕种。原本经过隋末战乱,那些无主的荒田都归了国家。国家有土地,就有地方安置这些士兵。但到了李治时代,因为之前分出去的土地太多,国家再想把土地收回来就很困难,导致国家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没有了土地,自然就没办法继续执行府兵制了。
如此一来,府兵制自然也就开始逐渐崩溃了。
那怎么办?简单,逐渐改革呗!
从李治年间,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这期间大概过了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多年里,唐朝不断对原有的府兵制进行修改,基本上就是哪里有漏洞堵哪里。
既然士兵们来回跑一趟时间太长,那就让他们多驻守几年,或者干脆让他们直接留在边境,作为常驻军人。这样一来,唐朝边境就出现了常驻军人。
有了常驻军人之后,运输补给就成了大问题。光是人吃马嚼的物资运输,就是一笔大开销。唐朝家底虽然比较厚,但也架不住地盘太大。不过这也简单,直接在边疆屯田,让士兵们在边疆种地,这不就得了吗?
边疆有常驻军人,这些军人们又开始在边疆屯田,唐朝军镇的雏形就开始出现了。但接下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军人都是内地百姓,谁都不愿意去边境当兵,又累又不挣钱。那会儿又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概念,我们也不能指望唐朝百姓可以自发产生那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基本上愿意去当兵的中原百姓越来越少了。
那也简单!既然中原百姓不愿意去,那就直接找边境的胡人!反正他们一直都住在那里,让他们参军顺便在边疆种地,也算是扩大生产力提供内需了。而且这么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些士兵不用再回中原内部分土地了。原本唐朝正愁没地方安置这些人,如今连安置他们的土地都省下了,一举数得……
如此,经过唐高宗到唐玄宗这三代人,四位李家皇帝,再加上一个女皇武则天的逐渐改革之后,到了唐玄宗这一代,边境军镇已经彻底出现了出现。而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出现了几个新的问题。
第一,因为军镇对国家财政造成的负担实在太大,所以后来,唐玄宗不得不在允许的范围内,大量裁撤国内的军镇。只留下了边境的军镇,用以防备外敌。
第二,因为唐玄宗在位中后期,唐朝的边境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有时候需要多个军镇协同作战。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来全权负责领导几个军镇,同时对外作战。
就这样,节度使就应运而生了。
唐朝的第一位节度使,大概出现在唐玄宗他爹在位的时候。而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节度使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官制。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节度使,到底是几品官呢?
答案其实很让人出乎意料:没品!
大名鼎鼎的节度使,其实根本没有品秩。如果非要类比的话,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后来的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到底是几品官呢?答案显然是没品的。这要根据钦差大臣身上同时兼任的其他官职,来确定这个钦差大臣的品秩。
简单来说,最开始的时候,节度使压根就不是一个常设官员,就是一个跑腿的临时工。
不过,到了唐玄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因为唐朝边境战事频发,再加上之前的那些理由,导致一个节度使,往往需要主管好几个军镇。到了这个时候,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节度使就出现了。
这个人,不是安禄山,而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历史上的名气,或许没有安禄山那么大。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绝对不逊色于安禄山。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自小被抚养在宫里,和后来做皇帝的唐肃宗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而王忠嗣长大之后,唐玄宗更是直接把他当做唐朝版的霍去病来培养。等到王忠嗣三十多岁以后,几乎就成了唐玄宗专用的救火队员。不管哪里打仗,唐玄宗肯定都会第一时间掉王忠嗣去灭火。
这直接导致,王忠嗣掌权的时候,经常同时执掌不止一个军镇。最巅峰的时候,王忠嗣一个人就控制了十大军镇当中的四个!要知道,后来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手里也就只有三个军镇而已。所以,当时唐朝整个北线的所有军队,几乎都在王忠嗣的控制范围内。如果王忠嗣当时有造反的念头,估计后来就没有安禄山什么事情了。
可惜的是,忠心耿耿的王忠嗣,后来被唐玄宗年间的著名奸相李林甫给陷害了,最后抑郁而终。也正是王忠嗣去世之后,唐朝军方开始出现山头林立的情况。以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为首的一群悍将,开始各自占据山头,豢养私兵,逐渐在军中拉帮结派。
以上这些人,往往被后世称作唐朝中期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但是王忠嗣在世的时候,和王忠嗣一比,他们基本上都是弟弟。至少在地位上来说,肯定远不及王忠嗣。如果王忠嗣还活着,安禄山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独自领导北方三大军镇。
王忠嗣的意外暴毙,可以说是压垮唐朝旧有军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王忠嗣去世之后,唐朝就出现内部几乎没有军队,精锐都在边境。边境军队又是以胡人为主,将领大半也都是胡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又犯了惯性思维的毛病,他老以为其他人都和王忠嗣一样,一直都对他忠心耿耿。所以接下来,唐玄宗又陆续把地方军队屯田的财政权,以及对军镇周围官员任免的行政人事权,一股脑都交到了一个人的手上。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身上,往往还兼任着管理财务的支度使,以及管理土地的营田使,负责人事调动的采访使,偶尔还会有地方行政官职……
此时的节度使,单论权力的话,简直比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还要更大。到了这个时候,节度使不造反才是怪事呢!就算安禄山忠心,那后面也会有李禄山或者张禄山出来,继续做安禄山该做的事情。
说到底,安史之乱不是唐朝用人出了错,而是从制度上出了问题。
至于接下来的安史之乱,在这种特殊的制度下,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好在唐朝之前家底比较厚,总算是仗着雄厚的国力,最后把安史之乱叛军给镇压了下去。但是在镇压的过程当中,唐朝中央为了尽快镇压叛军,不得不再次任命其他节度使。
而这些节度使被任命之后,又再次以自身的名义,拿着朝廷的钱,去豢养自己的私兵。同时,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唐朝中央还不得不对叛军那边的很多将领妥协,承诺只要他们投降,朝廷就可以封他们为节度使,允许他们高度自治。
所以,等到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之后,唐朝的节度使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瞬间就遍地开花了。当然,这时候各地的节度使,其实还没像唐朝后期那么强。虽然到处都是,但是他们对中央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除了安禄山叛军那边投降的几个节度使,因为之前投降的时候,唐朝确实给了他们不少优惠条件之外,其他节度使,其实连世袭都做不到。大部分节度使,基本上还处于中央让你去干嘛,你就得去干嘛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当时在位的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并没有急着削除节度使的原因。而且,唐代宗在位后期,最主要的问题,是忙着抵御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以及北方回纥崛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依仗下面的那些节度使去干活。
外敌还没有肃清,唐朝中央自然不可能先着手进行削藩了。
但也正是因为唐代宗的放任,从唐代宗这个时代开始,接下来唐朝藩镇开始彻底做大了。再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在位的时候,藩镇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了。
到了唐德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当年安史之乱以后崛起的第一代割据节度使,基本上都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纷纷开始去世。而这些节度使去世之前,势必要考虑职位世袭的问题。如果节度使的职位不能世袭,他们一辈子的努力就等于是为他人做嫁衣。
而如果允许世袭的话,那就和世袭罔替的王爷没区别了,唐朝中央自然也不可能答应。
所以,到了唐德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几个强大的藩镇,开始联手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后世史称奉天之难。和安史之乱相比,这场叛乱名气或许没那么大,但造成的破坏不比安史之乱小。叛乱之中,更有两位节度使称帝,四位节度使称王。甚至就连唐朝首都长安,都一度被叛军给打下来了。
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唐德宗不得不再次重复之前他爷爷和他爹的行为,再次扶持一堆藩镇,然后再去灭了几个叛乱的藩镇。这样一来,叛乱的藩镇虽然被灭了,但是又有新的藩镇开始出现,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所以,唐德宗在位期间,虽然打压了几个最强势的藩镇,但是迫于局势,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所以最后,几个超大藩镇,虽然逐渐被解决了,但是藩镇整体的势力,反倒是提升了。
而到了唐德宗去世之后,接下来他儿子唐顺宗即位的时候,就开始逐渐出笑话了。当时唐顺宗刚刚登基,刚打算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很快就引来地方藩镇的联手抵制。最后,唐顺宗不得不主动禅位,让位给他儿子唐宪宗。
等到唐宪宗即位之后,唐宪宗总算是吸取了之前几位唐朝皇帝的教训,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藩镇的威胁。不过,面对此时逐渐势大的地方藩镇,唐宪宗想要削藩,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他用之前几位唐朝皇帝的手段,就势必会导致刚打下一批节度使,又扶持起来一批新节度使。这个死循环没完没了,根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以往几位唐朝皇帝削藩的策略,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用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宪宗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既然用藩镇打藩镇不行,那我干脆扶持听命自己的中央军,用中央军去打藩镇不就得了嘛!
就是因为唐宪宗提出了这个新的思路,再加上唐朝当时还是比较有钱。所以很快,一直强大的中央军队,神策军,应运而生。在神策军的配合下,很快,唐宪宗就先后平掉了几个最不听话的藩镇。而其他藩镇见到唐宪宗这么猛,也不敢再和唐宪宗硬顶了,
随着几个强大藩镇被镇压,一时之间,唐朝竟然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原本尾大不掉的藩镇,不敢再闹了;唐朝周围的几个邻居,看到唐朝内乱停止了,也不敢再打唐朝了。自从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宪宗在位的这段时间,应该算是一段难得的太平时光了。
但是,完成中兴的唐宪宗,个人能力也就到这里了。他可以解决唐朝的表面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流皇帝,和所谓的千古一帝的差距了。真正的千古一帝,是可以完成系统的改革,或者自己制定一套新制度,让后面的人都按自己的制度去走。而一流皇帝,最多只能做一个修补匠,哪里有洞就去修哪里,但架子还是以前的那个架子。
唐宪宗基本上就是‘哪里有洞就修哪里’的水平。
随着几个顶尖藩镇被打掉,接下来就到了唐朝削弱藩镇的最佳时机了。但这个时候,三个重要问题,却同时摆在了唐宪宗面前。
第一,新组建的这支神策军,到底该由谁来指挥。因为神策军是一个常备军队,而皇帝本人日理万机,注定不可能自己独立去控制。至于说信任的人,像神策军这种决定国家命脉的军队,唐宪宗不可能真正绝对信任谁,就连自己亲儿子都不行。
真要让儿子掌握了神策军,那估计用不了多久,儿子就该篡位登基了。
所以,唐宪宗唯一能信任的,只能是身边的宦官。宦官没有子嗣,不可能世袭,而且还是依附皇权存在的附属品。让宦官统领神策军,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皇帝的安全。但唐宪宗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后来会造成唐朝后期宦官掌权的问题。
唐朝后期,宦官为什么一直尾大不掉,连皇帝本人都可以架空?说到底,就是因为唐朝的宦官,手里是有兵权的。
第二,对于这些已经削减的藩镇,又该如何安置呢?
和后世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唐宪宗在位的时候,那些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其实已经被彻底限制住了。当时唐朝中央有强大的中央军,地方藩镇根本无力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宪宗接下来又先后拿走了他们的财权和人事权。到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节度使,除了手底下有点私兵之外,其实和以往朝代的普通将军,已经没多大区别。
但恰恰是削藩到这一步之后,再之后,唐宪宗削不下去了。
因为节度使削除比较容易,但是藩镇却削不掉。
唐宪宗在位后期的节度使,基本上都已经被打服了,基本服从中央命令。唐宪宗想撤几个节度使,真就是一纸诏令的事情。但问题是,节度使撤了之后,下面的藩镇军队呢?这些藩镇士兵怎么安置?
如果按照以往的府兵制来执行,这些士兵应该就地遣散,各回各家,然后唐朝中央拿出一部分土地,来给他们耕种。但问题是,到了中唐时期,唐朝的土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干净了,政府手里也没有多余的土地。
在没有土地安置这些退伍老兵的情况下,如果唐宪宗硬要削藩的话,很快就会出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无业游民。而且这些无业游民,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到时候几十万退伍老兵没事干,全国瞎转悠,唐朝估计很快就天下大乱了。
而如果换一个节度使,那这些士兵还是会很快效忠新的节度使,这和之前没换人一样,还是存在藩镇的问题。
所以唐宪宗在位后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现象。比如当时下面某位节度使,曾经主动上书,要求自己直接回老家,彻底放下所有权力不干了。但是唐宪宗收到他的上书之后,竟然直接驳回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退休了,换个新人上去,还不如他呢!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些藩镇老兵全部处决,自然可以永绝后患。但这种办法,任何一个有脑子的皇帝,肯定都不会这么做。如果真把这些藩镇老兵都处理了,那第二天估计外敌就打进来了,再加上老兵们的家人造反,唐朝估计瞬间就没了。
说到底,唐朝当时根本没办法解决退伍老兵的再就业问题,所以才导致唐朝中央只能继续维持藩镇的存在,继续让他们做职业军人。
所以,唐宪宗能够做到的极致,也就是那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了。一方面,唐宪宗收回了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地方藩镇只有军队,没有其他权力。但同时,藩镇所在地区,当时的世家地主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也会给这些节度使钱财上的支持,支持他们豢养私兵,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另一方面,唐宪宗大力建设强大的中央军,形成中央最强,地方要相对弱势的局面。但神策军出现后,很快就开始出现宦官掌权,架空皇帝的现象。
除此之外,唐宪宗还大力削减各大藩镇的编制,利用财权去限制节度使手中的军队规模。但这样一来,那些被裁员的老兵,就成了新的无业游民。他们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只会打仗。所以被裁员之后,他们只能去其他节度使那里,做他们的私兵。而私兵的出现,又势必会导致地方节度使再次做大,手里多了很多中央地区管不到的军队。
所以说,唐朝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就这样,从唐宪宗晚年开始,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唐朝基本处于中央和藩镇不断平衡的局面。这个平衡玩得好,皇帝就能团结更多的力量,继而平定外敌。比如唐宣宗在位的时候,和地方藩镇的关系处理得就比较好,所以就能先后击败安南、吐蕃等政权,让唐朝再次强大。
而如果平衡玩得不好,藩镇就会逐渐作大,然后从唐朝中央手里争取更多的权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宦官集团彻底壮大,宦官集团成了第三方势力。手握强大中央军的宦官,完全可以决定这个平衡,到底偏向哪一边。所以到了晚唐的时候,唐朝皇帝不光要考虑藩镇的问题,还要考虑身边宦官的问题。如果平衡玩得差,或者碰上一个沉迷享乐的皇帝,那结果只能是被废或者被杀了。
如此,这种平衡玩了五十多年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了。这个新的问题,就叫做农民起义。
因为唐朝建立的时间太长,导致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都集中到了大地主的手里。而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自然就只能开始起义。所以接下来,历史上著名的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就开始爆发了。
这些农民起义,无疑从根本上打破了唐朝多年保持的平衡。为了镇压起义军,唐朝皇帝不得不给予地方节度使更多的权力。当年好不容易收回的财权和人事权,都得再给出去。所以,等到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这时的节度使,就又变成了安史之乱结束后的节度使了。手里不光有军队,而且还有行政权和财权,一个比一个独立。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唐朝中央比较强,但现在则是已经彻底衰落了。
已经衰落的唐朝中央,早已无力再去镇压那些节度使,更别提像当年那样,再次收回权力了。所以,黄巢起义结束之后,没过几年,地方节度使就彻底做大,唐朝版图彻底分崩离析。最终,一个叫朱温的节度使,彻底控制了中央,最后从唐朝皇帝手里抢了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但因为朱温篡位的时候,能管的地方也不是特别大。而其他节度使,也同样十分强大,谁都奈何不了谁。所以唐朝灭亡之后,历史就进入了一段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基本上各大政权内部,还是在重复唐朝中央和节度使之间的那种平衡游戏,谁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体系。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从根本上拿掉了节度使手里的兵权,并且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后军队官员必须长时间轮换。没有战争的时候,不允许高层将领碰军队。
直到这时,困扰唐朝多年的节度使难题,才算是被彻底解决。但是赵匡胤的这个决定,又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始终不强的现象。
纵观唐朝节度使得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唐朝中央其实是有能力解决节度使的。但问题是,当时藩镇制度,已经和唐朝政权高度捆绑了。唐朝皇帝能动节度使,但是动不了藩镇。如果大规模动藩镇,肯定会直接导致国家崩溃。而且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唐朝皇帝还必须得允许藩镇的存在。
所以,对于唐朝皇帝来说,藩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最合适的一种制度。虽然有着很多弊端,但是这种制度却从根本上维持了唐朝的存在。既然这样,那唐朝皇帝自然没谁会去动藩镇了,因为那等于是动摇唐朝的统治基础。
如果唐朝真想解决藩镇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而是退伍老兵再就业的问题。但很可惜的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导致唐朝政府手里没有了土地,根本没能力去解决再就业的问题。
这种状态下,除非当时唐朝发生了工业革命,瞬间出现了一大堆的工人岗位,可以安置这些退伍老兵。否则的话,能够像唐朝中后期那样,维持中央和地方的平衡,已经是极限了。
小小蚁国如何防御?
小小蚁国可以采取多种防御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士兵系统,培养强大的军事力量。
其次,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如堡垒和城墙,以抵御外敌入侵。
此外,积极开展侦察和情报工作,及时获取敌情信息,以便做出应对策略。同时,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略技术,提升战斗能力。
最后,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外交合作,形成联合防御体系,共同应对外部威胁。
小小蚁国新人前期迁移详细攻略?
小小蚁国新人前期迁移详细的攻略:
1.习性建议选种植(安心发展),喜欢打架另说。
2.进化优先发展生产类,区域发展优先升级(特别是采集类,前期区域战,采集项目很容易拿第一)。
3.军队建议主选一个方向(打架推荐射手(打土拨鼠伤害高),运输跑的快,近卫守家)搭配进化,,我主玩运输。
4.每天的蚁群行动不一样,看好时间选择,前期没必要冲,跟区域战搭配,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