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打击群抵近釜山,可以切断硫磺岛的军事补给的情况下?
这事儿不用扯得太复杂,硫磺岛之战时,美军有点上头,太莽了。
今天很多人大谈特谈硫磺岛的战略价值,然而硫磺岛真的有那么大的战略价值?
还是说,美军反正已经打出了这场血战,如果不把硫磺岛的价值吹大点,就会显得美军很傻?
美军最开始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找个有机场的地方设置战机,为轰炸日本的B-29提供护航。
这事情起源于第21轰炸机司令部,就是后来被寇蒂斯·李梅带着火烧东京的那个。
当时,美军攻克了马里亚纳群岛,陆海军的工程营开始在关岛、塞班岛、天宁岛上建设可供B-29起降的跑道,为大规模轰炸日本做准备。
万事俱备东风不欠,可第21轰炸机司令部突然发现,路途中间的空中通道可能会受到日军布置在硫磺岛上的机场威胁。
硫磺岛仅20平方公里,小小一个破火山岛上居然有3个机场。
万一日本人在岛上设置了雷达和观察哨,那么轰炸机群飞往日本的时候,不就提前暴露了吗?
美军权衡来权衡去,觉得这地方必须拔了,留着它,对美军的B-29就是个威胁。
而且打下这地方,直接在岛上设置上战斗机队,就可以为轰炸日本的轰炸机们提供直接护航。
如此,拿下硫磺岛,岂不美哉?
其实按照尼米兹的原始计划,美军应该是先占领台湾,再利用台湾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可这部棋受到了相当多的反对,连尼米兹的手下都不赞同。
台湾是日本重要的殖民地,城市与人口众多,拿下台湾不会很容易,没见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打得多辛苦吗?
不如直接拿下冲绳,如此便等于在日本胸口直插了把利刃。
而要拿冲绳,必须拿下硫磺岛,最起码先得保障B-29对日本土的轰炸,削弱其力量。
就连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和其他几位陆军将军都表达了同样的意见,直言要先占领硫磺岛,甚至请示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到了攻占硫磺岛的命令。
总之,一股气势满满的“速胜主义”在美军中升起,硫磺岛也不再是可以忽略的小岛,它成美军必攻的战略要地。
当然,美军也不是盲目自信,他们调去了庞大的海军舰队,还拉去了数个陆战队师,决定以近10万的大军将岛上日军快速摁死。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美军看来,硫磺岛并不是什么难啃的骨头,即便难啃,付出点代价也要打下来。
只是美国人也没有预料到,日军修改了此前的战略,栗林忠道放弃了“打赢”的目标,开始追求“杀伤美军”,以求能靠巨大的伤亡数字威慑美军。
他甚至严令手下不准随意发动“万岁冲锋”,要求他们苟到最后一刻,想尽办法去杀死美军,“不杀死10个美军不允许死。”
后来岛上的日军也是这样做的,美军甚至不得不动用战犬,才能从那些千奇百怪的缝隙中将日军找出来。
如果按照太平洋战争的常规策略,美军一般会对难啃的岛采取“跳过”的策略,即麦克阿瑟开发的蛙跳战术。
等解决了日本更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这种坚固的岛屿可以徐徐图之,围都围到死。
可美军当时觉得太平洋战争已经打到日本门口了,还跟这个小岛纠缠什么?直接狂轰滥炸+陆战队上去就横扫了。
一鼓作气解决问题,然后快快滴杀向日本本土,就能更早地结束战争,也避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这种观点,都没把硫磺岛放在心上。
按照美军情部门当时的分析,硫磺岛仅1.3万日军,而且有“不错的登陆条件”。
美军登陆的有多少?整整7万大军!
有些将领甚至乐观地认为这是“对日最后一仗”,因为硫磺岛打完,日本本土就敞开在眼前,战争就进入一面倒的垃圾时间了,所以“付出点代价很值得”。
日军的战略能力已经枯竭,所以尽快拿下硫磺岛有助于提早让日本崩溃,甚至逼迫日本投降。
所以,美军准备用“几天时间”来解决掉硫磺岛。
浩浩荡荡杀向硫磺岛的美军,他们觉得自己是牛刀杀鸡攻打硫磺岛的计划从1944年10月就开始拟定,到1945年2月才实施,美军也算下足了心思。
战斗一开始,美军利用云集在硫磺岛外围的军舰,对全岛日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狂轰滥炸。
1945年2月19日,信心满满的美军马润开始登陆,他们觉得至多一星期就能解决的战斗。
结果从上岸开始,陆战队一直都处于日军的火力覆盖之下,硫磺岛阶梯型的地形,让美军被压制到靠在沙子中打洞躲避。
岛上陡峭的岩质山壁和沙丘让美军的车辆很难稳定和通过,狭窄的地形让日军的火力发挥得异常出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伤亡。
而且,日军的指挥栗林忠道还玩了出计策,当美军再次发挥炮火的狂轰滥炸时,日军开始有计划地减弱了火力。
这让美军判断失误,以为日军伤亡惨重,于是他们开始在滩头拼命建设前进基地,好投送兵力和站稳脚跟。
栗林忠道等的就是这一刻,当美军密密麻麻摆满海滩时,他命令隐藏起来的人员和大炮密集开火,当场将美军炸了个昏天黑地。
硫磺岛是个“杀阵”,是专门为消耗美国的人命设计的。日军有意识地放水,不断给美军形成破阵的希望,然后再进行收割、放血。
如此,短短几天时间,美军尽管将7万陆战队送上了岛,却也付出了极为凄惨的伤亡。
苏里巴奇山的美军困兽之斗的日军也损失严重,武器弹药大量消耗,食物严重不足,人数还没美军多,很快他们就在第4天丢失了南边的高地折钵山。
美军在第四天最严重的问题是——自己的海上援助没有了。
这还是由于轻敌造成的,尼米兹严格按照作战计划执行命令,而且他的舰队还有相当多的其它任务。所以原定10天的轰炸支援被否决并压缩到3天。
之后就是一场场血腥的绞肉机之战了,日军利用火山形成的数百个洞窟和岩山、灰堤,与美军血战到底。日本人也确实做到了血战至死,连栗林忠道也选择了自杀。
已经登岛的陆战队不可能撤回来,也不可能认输,他们必须攻克硫磺岛,或者全死完在这儿。
硫磺岛之战成为陆战队的一场伤心血战,约6800人丧生,19200人受伤,因为战斗过程超出了美军对战争的概念,美国政府颁发了27枚荣誉勋章。
战斗一结束,硫磺岛的战略价值就受到质疑。
日本人比想象的还虚弱的多,他们根本没有余力在硫磺岛对B-29机群进行拦截。
B-29们从天宁岛等地起飞,即便绕行一些航程,依然足够把东京炸个稀巴烂。
随后被布置在硫磺岛的“野马”战机,完成了10次护航就没事儿做了,B-29们甚至不要护航。
也就是说,硫磺岛这仗美军下手太急太莽,反倒落进了栗林忠道的计策之中。
等美军血肉横飞地打完这一仗,硫磺岛却根本没之前认定的那么有价值。
如果他们试着让B-29们先炸个几趟,就会发现根本不会有什么“日本的拦截”。
如果历史变成这样,岛上的栗林忠道可就尴尬了,他们绝对会被美军切断补给,然后三天两头的被舰炮袭击,最后变成活活饿死的岛中枯骨。
甲午战争中日军是如何在花园口登陆的?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甲午战争中日军的花园口登陆行动发生于1894年10月24日至11月7日,大致的情况如下:
战役目标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鉴于北洋海军实力大挫,但主力舰船依然存在。日本大本营为确保在1895年春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时的海上运输安全,决定对北洋海军的维修基地旅顺口以及邻近的大连湾等地区加以进攻,一举歼灭北洋海军。
为此,日本大本营组建了一个新的陆军兵团,即第二军,由大山岩任军司令官。
登陆点的确定
日本第二军发动辽东战役,决定采取海上运兵直接登陆辽东半岛的形式,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辽东半岛示意图。右上方可以看到花园口。从花园口登陆进攻向旅顺,实际上陆上行程较远,而且中途需要涉渡几条河流,因而日本陆军实际上对此并不赞成)
1894年9月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与日本第二军的相关军官,乘坐海军军舰前往辽东海岸实施抵近侦查,寻找合适的登陆点。当时旅顺、大连是北洋海军的基地,有清军设防,且沿岸没有适合登陆的海滩地形。为此,日军从大连湾向东北方向海岸线寻找,找到了貔子窝和花园口两处有适合登陆的海滩。日本第二军虽然属意貔子窝,但是日本联合舰队认为貔子窝距离大连湾太近,如果在此登陆,容易被北洋海军袭击,于是在日本联合舰队的坚持下,最后确定以辽东海岸的花园口作为登陆点(今属辽宁省大连市)。
登陆过程
花园口登陆行动开始于1894年10月24日,由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执行护航和登陆场的外围警戒。登陆期间的每天情况为:
登陆日(10月24日)
凌晨3点38分,日本海军“八重山”等军舰首先抵近登陆场海域,派出陆战队登陆,发现花园口一带村落没有清军驻扎,随即控制了登陆场,开始实施首批陆军部队的登陆,计包括运输船:名護屋、摄州丸、和泉丸、松山丸、丰桥丸、福冈丸、三池丸、 南越丸、釜山丸、宗谷丸、大洋丸、 东英丸、 宇品丸、广岛丸、横滨丸、新发田丸。
由于辽东海域沿岸潮差极大,每天退潮后会露出纵深很大的滩涂,运输船队无法抵近海岸卸载,只能采取驻泊在稍远的海域,用联合舰队军舰和各运输船搭载的蒸汽艇、舢板来回进行驳运,共动员208艘小艇实施转运。
10月25日
(最先登陆的日军第一师团登陆后,在花园口村中设立的野战司令部)
第一批运输船团搭载的第一师团部队全部登陆完成。
10月26日
(登陆后在花园口村落外就地休息的日军)
第一批运输船团搭载的马匹、物资开始登陆。第二批运输船团抵达登陆海域。
10月27日
(日军为了转运物资方便,临时在花园口近岸搭设的栈桥)
第一批运输船团的登陆行动基本全部完成。开始转运第二批运输船团搭载的人员、物资登陆,包括仁川丸、 熊本丸、胆振丸、佐仓丸、酒田丸、北辰丸、伏木丸、爱国丸、高砂丸、兵库丸、东洋丸、神州丸、小樽丸、萨摩丸、新潟丸、 越后丸。
10月28日
继续进行第二批运输船团的登陆,第三批运输船团(摄阳丸、和歌浦丸、小仓丸、旺洋丸、远江丸、正义丸)抵达登陆海域。
10月29日
第二批、第三批登陆船实施登陆。
10月30日
继续进行登陆行动。
10月31日
进行物资的登陆行动。运输第六师团混成旅团的第四批运输船团(横滨丸、南越丸、大洋丸、广岛丸、三池丸、新发田丸、摄州丸、丰桥丸、護屋丸、釜山丸、和泉丸、福冈丸、松山丸、宇品丸、东英丸、宗谷丸)到达登陆海域。
11月1日
继续进行登陆。
11月2日
第二、三次运输船全部登陆完成。
11月3日至4日
第四次运输船的人员、物资登陆。
11月5日至7日
(登陆后的日军军马)
(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州)
(金州城外战死的清军)
进行马匹卸载登陆,登陆行动全部完成。其间的11月6日,日军攻占辽东重镇金州、大连湾。
总计,日本第二军从10月24日至11月7日,登陆兵力24049人,马匹2740匹。
整个登陆期间,联合舰队主力在花园口西南方海域停泊警戒,防范北洋海军军舰前来袭扰。同时派出军舰前往山东威海、长岛等地实施外围侦查警戒。
美陆战1师是怎样逃出志愿军包围圈的?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发起的一场保障西线志愿军侧翼安全的战役。经过 20 多天战斗,志愿军共歼敌 13916 人,成功收复朝鲜东北部地区,“联合国军”被迫由海上撤至三八线以南的釜山地区。毛泽东对此次战役的评价是“此次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虽然我志愿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长津湖之战中美军战斗力之强悍、作战环境之残酷、战役影响之深远、志愿军伤亡之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均十分罕见。
1950年10 月 19 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接下来的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连战连捷,以伤亡10700 余人的代价,毙、伤、俘敌 1.5 万余人。
美国人虽然在战场上吃了亏,但狂妄自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对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后,认为 “联合国军”仍然可以在11 月 15 日发起总攻势,进至鸭绿江,占领全朝鲜。
麦克阿瑟的如意算盘是:集中部队,以美军第 8 集团军和第 10 军为主力,分别在西线和东线同时推进,形成钳形攻势,消灭志愿军和人民军,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早在第一次战役尚未结束之际,毛泽东即对"联合国军"下一步行动进行了研究。1950年11月4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敌于收集各部略加整理后有向我军举行反攻之可能,请令我军各部注意,于其反攻时各个歼灭之,尤其注意德川方面。"彭德怀回电:"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灭之"。
也就是说,在美军的“圣诞攻势”计划确定之前,毛泽东和彭德怀对美军动向就有了精准的判断,早就确定了“把握机会,让其深入后歼灭之”的战略方针。此后,美军所有暂时的进展,都是一步步进入了中方诱敌深入的圈套。
为了让美军中计,志愿军并非一味撤退,而是采取了”打引结合、先阻后撤“的战术,麻痹麦克阿瑟。 在"联合国军"东、西两线自作聪明的试探性进攻的时候,志愿军按照预定计划,在飞虎山、黄草岭等地顽强阻击,与"联合国军"展开激战。麦克阿瑟认为已将志愿军死死咬住,于是从11月8日开始不顾一切的向北推进。志愿军诱敌深入的战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介绍长津湖之战前,先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津湖的地理环境。长津湖地处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 1200 米,有“朝鲜的屋脊”之誉。这里属于高原山地地形,这也决定了中、美双方的行军路线会被限制在山谷之中,很容易受到攻击。按照中国的《孙子兵法》来说,长津湖地区是进行伏击战的理想地带。
志愿军参加长津湖之战的,是第 9 兵团。这支部队,是毛泽东特地点将,将其投入长津湖战役的。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此有些疑问:因为第 9 兵团在国内一直驻扎在福建沿海,指战员大都来自南方地区,在长津湖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担负重要任务的第 9 兵团是否合适?毛泽东为何要点第 9 兵团的将呢?
第 9 兵团是解放军的精锐之师,作战经验极其丰富。他们曾在孟良崮战役中围歼国民党军第一主力整编第 74 师,又在淮海战役中打跨了蒋介石的嫡系杜聿明集团。而他们面对的,是美军”主力中的主力“陆战一师。
客观的说,美军的陆战一师作战经验相当丰富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师级作战单位之一。从部队的战斗力、作战经验上看,要找出一支能与美陆战一师抗衡的部队并不容易,只有第 9兵团才能担此大任。
9 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出身黄埔军校,在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屡立战功,是名出色的“儒将”。副司令员陶勇是三野四虎将之一,军事素质极为过硬。综合这些因素,毛泽东这才挑选了历经战火洗礼、作风顽强、敢打胜仗的第 9 兵团,与美军第一主力对决。
11 月 24 日,美军陆战第 1 师全部进入长津湖地区,对近在咫尺的第 9 兵团丝毫未察觉。27 日上午,长津湖地区气温下降到零下 30 摄氏度,但美军为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仍然发了疯一样继续攻击前进。
11 月 27下午,第 9 兵团发起攻击,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分割包围。美军凭借绝对火力优势,实施疯狂反击。美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立体火力支援下,猛攻死鹰岭阵地,但志愿军死守死鹰岭,锁死了美军的退路。美军于是组成了1000人的特遣队,增援下碣隅里。
第9兵团早在援敌必经之处张网以待,第 60 师和第 58 师以逸待劳,发挥夜战优势,连续发起猛攻,将敌军分割包围。此战志愿军共俘虏美英军 237人,缴获和击毁坦克、装甲车、汽车等 74 辆,各种火炮 20 余门,特遣队遭到全歼。
12 月 1 日,美第十集团军开始突围,向下碣隅里撤退。志愿军经数日激战,因装备补给和医护条件不足,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守卫黄草岭 1081 高地的180 团 2 连甚至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美军乘机在空中掩护下突出长津湖地区,南撤至兴南港。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粉碎了朝鲜战场东西线美军会师的计划,取得了总体上的胜利,但未能全歼被围的2万的美军。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长津湖地区的严寒天气使得缺乏高寒地区作战经验以及防寒设备的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严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兵后来回忆:“在零下十几度的时候,我们还是穿着普通胶鞋,脚都冻坏了…...·土豆煮好了,马上成了冰疙瘩,没法吃,战士们只好把土豆夹在腋下,化一层啃一点儿,再化,再啃。”在如此恶劣的境况之下,志愿军的非战斗损失因此达到了惊人的程度:90%的人员被冻伤,第9兵团的非战斗损失超过2万人。
严寒也使志愿军的武器性能严重下降,70%的迫击炮无法使用,,步枪、机枪的枪栓被冻无法击发,通信联络也受到极大影响。
集结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陆战一师是一支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大量配备了M1式半自动步枪、汤姆逊式冲锋枪,而第9兵团装使用的还是落后的38式步枪,射速上严重落后。在重武器方面,美军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与志愿军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美军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火力,虽然志愿军曾一度突入美军阵地,但因美军飞机、坦克的联合夹攻,以及强大的步兵火力的压制下,阵地被迫失守。
在后勤补给方面,志愿军能使用的汽车数量极为有限,且在输送物资的过程中经常遭受美军的轰炸,损失十分惊人,实际运到前线的粮食不足正常需要的一半,药品以及医疗设备也严重缺乏,致使相当数量的冻伤战士及伤员难以得到及时救治。
客观地说,美军陆战一师的战斗力极强。在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柳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后,仍然能够固险自守,并在撤退过程中保持呼应,显示了极高的军事素质。
在防守柳潭里、下碣隅里的战斗中,美军出动运输机对陆战一师空投了大量的弹药、食品以及药品等物资,使得该师能抵挡住志愿军绝对兵力优势的进攻。在11月27日至30日的德洞岭战斗中,固守的美军一个连在强大空投补给的支持下,便抵抗住了第58师一个师的进攻。在撤退过程中,美军运输机又对陆战一师空运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以及部分补充兵员,极大地支援了该师突围。
在长津湖之战中,九兵团有很多战士被冻死冻伤,这并不是志愿军在后勤上的疏忽,而是因为九兵团投入战斗太快,后勤遭到美军空中破坏所致。
九兵团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军委命令北移上的。在此之前,九兵团的冬服都是按江南气候缝制的,因此在10月12日,军委命令九后团提前开赴东北时,陈毅向中央去电,提出“部队中装备尚待调整,冬衣未发,以 11月中旬直开东北为好”。但是出于种种考虑,军委还是电令九兵团于11月1日开始北上。
九兵团虽然在途经沈阳时,得到了部分装备上的补充,但也不足以解决整个兵荒马乱团的冬装问题。由于天气酷寒,在长津湖之战中,即使后勤保障远超出志愿军的美陆战一师同样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这一战,美军陆战一师同样出现了2000人以上的冻伤。
实际上,毛泽东对于歼灭陆战一师是抱有很大期望的。陆战第一师是美军中最强的,如果陆战一师被全歼,“对美国的世界战略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打击”,对美军的士气产生重大的打击,不但能够动摇美军继续将朝鲜战争进行下去的决心,也能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尊严。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九兵团还是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国军人的战斗力。就连曾参加长津湖之战的美国老兵大卫·哈伯斯塔姆在其《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回忆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时,也充满了敬意:“中国军人身穿白色风衣,在雪地里,你根本就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以至于飞机里的侦察员无法注意到他们。他们犹如没有身影的幽灵”。试想15万将士,在缺衣少粮的条件下,潜伏在冰天雪地中不让美军发现,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高的组织纪律性!
在长津湖战场上,我军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著名的战斗英雄杨根思就是典型的代表。29日上午,当美陆战第1师发起第九次冲击时,杨根思连守卫的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了。当阵地就要陷落时,杨根思将宝贵的重机枪让两名伤员带走,自己则面对祖国的方向行了个军礼,在于美军冲上阵地的同时,拉响了炸药包。
长津湖战役,美军陆战1师遭到重创,被迫狼狈撤走。战后该师师长还大言不惭的说:“我们不是撤退,而是换一个方向进攻。”但请不要忘记,在此战中,号称美军陆战1师"北极熊团"损失过半,团旗被志愿军缴获,"北极熊团"遭到了歼灭性打击,这是铁的事实。志愿军这支没有机械化装备的部队,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赶出了朝鲜,让美国最杰出的名将麦克阿瑟颜面扫地,对我军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承认:“联合国军遭遇的是第一流的军队”。
但是很遗憾,严寒天气、武器装备劣势以及后勤补给劣势,还是让美军陆战一师侥幸逃脱。在朝鲜战场上,这样的战例还有很多。也正是因此,我军逐步认识到了自己与对手在武器装备以及后勤补给上的巨大差距。长津湖战役这样的暴露我军缺陷的作战行动深深地刺痛了国人,使我们对自身与西方强国的差距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了一股赶超西方强国的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我军也在接下来把装备建设当成军队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民军队逐步开展现代化建设,建设出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将“联合国军”永久赶出兴南地区,为朝鲜停战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美军在志愿军围攻之下,还能安全撤出了长津湖地区,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部队机动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志愿军凭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超强的战斗意志与敌血战,虽然获胜,但也会出了不小的损失。
历史证明,有效抗击外敌入侵,不仅仅需要有军人坚强的作战意志,而且必须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作为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