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首领蜂大复活安卓,射雕三部曲最后一部的全真派去哪了?
射雕时期的全真教在王重阳在世时,有他这位天下第一高手坐镇,可以说是声望如日中天,称他们是天下第一大派丝毫不为过。但俗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全真教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自然规律。到了射雕三部曲中最后一部的倚天时代,全真教在江湖中完全没有了消息,消失于金庸江湖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么全真教到底去哪儿了,为何百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庞大的帮派就没有了任何消息流传于世?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叔孙通?
叔孙通是秦朝博士,眼见秦朝不保,便逃离咸阳,先后追随项梁、楚怀王、项羽及刘邦。因此,他被很多儒生看不起,认为他是见风使舵的投机小人。叔孙通精通礼仪,善于荐才。高祖刘邦登基后,叔孙通召集天下儒生,结合古礼,制定了一套新的礼法,深得刘邦欢心。
叛逃秦朝叔孙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胡亥召集众儒生请教对策。叔孙通作为待诏博士,出现在这次讨论会上。秦博士,是皇帝的政策顾问人员,由博学大儒充任。
这次咨询会,大多的儒生说:“臣子聚众造反,不能原谅,皇帝应该发兵征讨。”胡亥听到这话“怒,作色”。很生气,脸色都变了。
叔孙通见状,发表了不同见解,他说:“你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归一,兵器都被销毁了。现在上有圣明之君,下有严明法令,天下人人奉公守法,哪有什么造反的?只不过一些强盗罢了,不足挂齿!”
胡亥一听大喜,把所有说“造反”的儒生全部逮捕下狱,说“盗贼作乱”的,全部放回家,独独赏了叔孙通二十匹绢,一套新衣服,还由待诏博士提拔为博士。
叔孙通睁着眼睛说瞎话,却大受胡亥嘉奖,众人很不服气,叔孙通也不跟他们废话,散朝后,赶紧收拾家当,逃离咸阳。
叔孙通为什么说瞎话?他已经从胡亥的表情中读懂了他的心思:胡亥此时就是一头,把脑袋扎进沙堆里的鸵鸟,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自我安慰。这样的庸主已经没得救了,相反,谁救他谁就是在找死。叔孙通人生的信条就是,“君子不立围墙下”,事可为则为,事不可为则隐,绝不做昏君的陪葬品!
换主如换衣叔孙通逃离咸阳后,回到家乡薛县(今山东滕州附近),此时薛县已经被义军占领。不久楚军首领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就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他有投奔项梁名字上的主子楚怀王。
大概看到楚怀王只不过是个傀儡,成不了大事,他又投靠了项羽。高祖二年,刘邦趁项羽陷于齐地作战的空隙,偷袭打下彭城,叔孙通此时刚好在彭城,成了刘邦的俘虏。于是叔孙通直接投降了刘邦。
刘邦就是叔孙通最后一位主人。如果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叔孙通至少投靠了五位主人。难怪刘邦登基后,叔孙通到曲阜请儒生出山,就有人讽刺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叔孙通真的是以谄媚讨富贵,没有道德底线的小人吗?他自己对此有一个回应:“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都是不懂得变通的腐儒!也就是说,叔孙通绝不是一个死守仁义道德的人,他更看重随着时势的变化,选择更有利于发挥他个人价值的主人,绝不认可忠于某一个主子的愚忠行为。
他的这个价值观,跟后来五代十国时期,“不倒翁”宰相冯道非常相似。其实,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就说过:“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孔子本人也是不赞成,对无道昏君的愚忠的。
厘定汉礼提到叔孙通,就不由自主地想看看他的帽子里,有没有刘邦的尿渍。不知道是因为刘邦也鄙视叔孙通的朝三暮四,还是真的看不起儒生,总之,叔孙通在刘邦这里没少受侮辱,最过分的就是往叔孙通的帽子里尿尿。
叔孙通也怪,胡亥的赏赐留不住他,刘邦的粗野反而让他死心塌地,即便兵败逃窜,叔孙通也一直跟着他。
刘邦最反感儒生的“礼”,认为那东西就是吃饱撑着的玩意,酸腐无用。直到每次宴会时,那些比他还要粗鲁的将军们,搂着他的肩膀没大没小,没卑没尊,弄得比梁山聚义厅还要乱,刘邦才感觉到,自己的这个皇帝太没尊严了,跟山大王没啥区别。
他这时才想到了叔孙通,给他下了个指示,弄个简单易行的礼法,管束管束这帮猴崽子。
叔孙通飘零半辈子,终于用上自己的专业特长了。他召来自己的弟子门徒,又去曲阜召来一些懂古礼的老儒生,一百多人,查阅古籍,不停演练,一个多月后,第一套汉礼成型。
高祖七年,借着长乐宫建成的典礼,叔孙通的礼仪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高高在上的刘邦欣喜若狂,他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通的汉礼,没有完全因循古礼,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古礼做了很多删减或增加。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很多当世大儒的反对,说他糟蹋了古礼。叔孙通的回复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各代礼法多有变通,礼法应该符合时代要求,不应该亘古不变。
这就是叔孙通不同于一般儒生的地方,他不迂腐,善于因时因势而变。还有一件事,也能体现他的这个特点。叔孙通在楚汉战争期间,经常向刘邦推荐一些好战的地痞流氓,却从来不推荐自己的弟子,弄得弟子们很生气。叔孙通说:现在汉王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你们行吗?还没到用你们的时候。等到给刘邦厘定汉礼时,他大量推荐弟子入仕,弟子们这才深深佩服老师的高明。
从以上信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叔孙通跟后世,固守死板仁义道德的儒生完全格格不入,他的眼界和境界显然更高一筹。同时,叔孙通非常懂得与时俱进,不拘泥于陈规旧习,研究的专业很“古板”,但人却是一个很“时髦”的现代派。
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
晚年的乾隆皇帝在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后给自己列举了“十全武功”,因此乾隆皇帝在晚年又以“十全老人”自居。乾隆皇帝所谓的“十全武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十全武功”之中有三次对新疆用兵(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两次对西藏用兵(两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这五次用兵对巩固中央政权在新疆、西藏的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五次军事行动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是有重大贡献的。乾隆这一生所经历的对手中准噶尔尤为值得一提: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持续七十余年的打击才最终消灭了这个强大的老对手。那么准噶尔究竟有着何其雄厚的实力呢?准噶尔为什么能与清王朝持续对抗七十余年呢?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很快蒙古草原就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
这些部落联盟经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鞑靼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而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鞑靼人眼中是没被当成蒙古人的。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
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瓦剌在成吉思汗时代被称为“林木中人”。
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瓦剌作为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曾数次兴兵驱赶蒙古人远离自己的边境线。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鞑靼仍延续着“元”这一国号。
这在明朝看来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当明朝侧重于对鞑靼用兵时瓦剌则趁机悄然壮大。
瓦剌在实力壮大起来之后就开始进犯明朝的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效仿先祖御驾亲征瓦剌,然而朱祁镇本人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本想以英宗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明朝,然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拥立了明代宗朱祁钰。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遭到重创的瓦剌人不得不撤兵。
瓦剌部首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后来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势力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
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起来。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
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
1586年俄国人在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建立秋明要塞,1587又建立了托博尔斯克城,1594年修筑了塔拉城。这时的准噶尔还只是卫拉特四部联盟的成员之一:这时的准噶尔并不是卫拉特四部的盟主,而是臣服于和硕特部的拜巴噶斯汗。1596年俄罗斯从塔拉城派人侦查蒙古各部的聚居地。1600年~1606年刚兴起的准噶尔大败阿勒坦汗、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吉尔吉斯在俄罗斯和阿勒坦汗的吞并压力下加入了准噶尔集团。
由于这时准噶尔的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边的阿勒坦汗,所以这一时期准噶尔和沙俄之间的冲突规模还相对较小。1604年俄国人在修建了托木斯克堡后继续向南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俄国人遇到了声称是向卫拉特准噶尔部进贡的“贡民”。1606年9月卫拉特准噶尔部派人通知俄国方面:俄方收容了准噶尔的“贡民”,要求俄方放人。俄方对此予以拒绝,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冲突。
1607年200人的俄国部队遭遇了5000准噶尔人的伏击。1607年俄国遣使卫拉特各部宣称卫拉特臣属于俄罗斯。这时的准噶尔正遭受东蒙古阿勒坦汗和西部的哈萨克汗国的东西夹击,在这样的局势下不得不向塔拉城派出使者先行稳住沙俄。1608年准噶尔在东西两个战略方向上均获得大胜:东部的阿勒坦汗被驱逐到很远的地方,西部哈萨克的进攻部队也被歼灭。
此后原本向阿勒坦汗称臣进贡的部落倒向了准噶尔,然而这时的沙俄也要求这些部落向自己进贡。1610年准噶尔袭击了俄国的殖民据点塔拉城,以此为标志揭开了准噶尔和俄罗斯近200年战争历史的序幕。1611年准噶尔控制了塔拉城的一口赖以生存的盐水井后禁止哥萨克通过。1612~1613年俄罗斯和准噶尔交战。此战中双方互有俘获。1614年的大雪灾导致准噶尔牲畜死伤无数。
这时东边的阿勒坦汗再度回来要求准噶尔进贡,最终双方缔结了和平条约。1616年俄罗斯派出的使者得知达来台吉是最大的台吉、准噶尔可出动10000士兵。这一期间准噶尔和俄罗斯双方互有攻掠:准噶尔俘虏不少哥萨克。1619年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卫拉特各部向北迁徙,一直逼近到距离沙俄的秋明、乌法等要塞据点很近的地方。次年已归附准噶尔的吉尔吉斯人袭击了沙俄城镇。
俄方随即就这两件事同准噶尔方面进行谈判,到1623年双方的关系缓和下来。然而十年之后中亚的希瓦汗国的使臣向沙俄传话表示:希望和沙俄联手对占据商道的准噶尔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然而这一时期沙俄的主要扩张方向是远东太平洋沿岸和黑龙江流域,而准噶尔主要扩张方向则是东部的青海地区,在这样的局势下双方都无意和对方决裂,于是双方互派使者、交换战俘并开放了边境贸易。
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巴图尔珲台吉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了哈萨克汗国。
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确立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
事实上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僧格,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17世纪60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眼看准噶尔又将爆发一场内战。
这时噶尔丹在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
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
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此后伊达雅图勒拉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
准噶尔人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
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
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就对蒙古采取过军事行动并成功使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于自己: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从而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
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噶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西藏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在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于元、明两朝。
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噶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噶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
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颇为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桑结嘉措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
所以桑结嘉措就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噶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噶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
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策妄阿拉布坦成功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
噶尔丹在这种形势下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从而彻底切断了噶尔丹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
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噶尔丹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部的平定——尽管准噶尔部的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向清朝表示了臣服,但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策妄阿拉布坦的才干丝毫不亚于噶尔丹:噶尔丹曾一度其他杀死他,然而他却率领忠于自己的部下逃走了。噶尔丹东侵后策妄阿拉布坦趁机与清王朝联手对付噶尔丹。
噶尔丹败亡之后策妄阿拉布坦就成为了准噶尔汗国新的统治者。策妄阿拉布坦通过巧妙利用噶尔丹与清王朝之间的矛盾得以顺利上位,等他坐上大位之后展现出了惊人的内政、外交、军事才干:他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一方面利用外籍俘虏和工匠发展手工业。这些外籍俘虏和工匠带来了中原、中亚、欧洲等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准噶尔汗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策妄阿拉布坦任命在与俄罗斯作战时俘虏的瑞典军官雷纳特为其制造火炮、训练炮兵。雷纳特为他制造了15门发射4磅重炮弹的重炮、5门小型炮和20门发射10磅重炮的迫击炮,与此同时还组织起了一支200人的炮兵部队。准噶尔汗国由此得以掌握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火炮技术。准噶尔既有游牧民族的剽悍又掌握着先进的火器技术,所以在军力上其实并不比清王朝差。
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然后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从而在卫藏建立统治。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将俄罗斯人从叶尼塞河上游驱逐。1718年由川入藏的清军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又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
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时却损兵折将。由于双方军力势均力敌,所以几场仗打下来都是互有胜负。漫长的拉锯战使双方都吃不消了。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却遭遇大败,最终清军不得不退出科布多。
1731年噶尔丹策零以诱敌深入之计在和通泊大败清军:清军1万精锐部队仅剩2000人生还,14名高级将领全部战死沙场。一年后清军在额尔德尼昭之战中报了一箭之仇:此战中准噶尔军驼马物资损失殆尽。自康熙五十六年以来清军在与准噶尔的战争中已先后花费军饷七千余万两白银。在和通泊之战等战事中由于清军将领的失误使喀尔喀蒙古等部都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清王朝之所以要持续打压准噶尔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阻止准噶尔统一蒙古各部,然而和通泊之战后已归附清朝的喀尔喀等蒙古部落渐渐萌生了对清廷的不满情绪。搞不好准噶尔没拿下来,已归附的蒙古部落也有可能叛离。1735年雍正再次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
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管辖着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军、俄军,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这时的准噶尔汗国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
如果单纯看准噶尔汗国的军力是丝毫不亚于清王朝的,然而双方在整体综合国力上却相距甚远。准噶尔汗国尽管统治地域辽阔,然而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原沙漠,所以在人口总数和经济潜力上远远不及清朝。在战场上准噶尔与清王朝一直都是互有胜负:双方都在战争中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损失,然而清王朝的恢复能力却明显要强于准噶尔汗国。
很显然这种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拖得越久对准噶尔越不利。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准噶尔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再次发生内乱,乾隆皇帝打算趁机对其用兵。
雍正年间的惨败使满朝文武对西征准噶尔一事多持否定态度。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
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准噶尔部在消灭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后曾将南疆的伊斯兰宗教领袖大、小和卓扣押,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其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阿睦尔撒纳率准噶尔残部叛乱时大小和卓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和卓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后举兵自立。
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至此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再次被中原正统王朝纳入版图,乾隆因此地为清朝新得疆土故命名为新疆。此时清朝的疆域达到了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大值。
你听过哪些民间流传故事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谢谢邀请,题主您好。仁妙1与您交流,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了好多民间故事。我给大家讲一段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小故事。从前有个小鱼村住着老俩口。老头非常勤劳。天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可是老婆非常贪吃,爱荣华富贵。老头在家非常受气。每天从海边打鱼回家先给老婆按摩,这是个狠毒的老婆。
在这个小鱼村,人们都知道老人家受气。可是老人从不反嘴,每天早出晚归的劳作打鱼。可是打的鱼非常少,回家让老婆子闹一顿。突然有一天,水面有很大的浪花。老人心里想遇上了大鱼,老人急忙把鱼网放下去。他就觉的网中好沉拉不动,他用很大的力气才拉了上来。
老人定眼望去,愿来是一条美丽的红金鱼。老人心喜万分,他想这次回去婆不会骂他了。老人把鱼从网中拿出来,这个鱼好美。突然红鱼说话了,红鱼说老人家,如果您把我放了。我会让您天天有很多收获,鱼网不空。老人家心软把鱼放到河里了,手空空的回了家。
从此以后,天天鱼网真的满满的。什么样的鱼都有,就这样老人过上了富贵的生活,日子天天好起来了。老人家在也不受老婆的气了,这是个美丽的传说。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的,我小时候天天缠着老人们讲故事,以后在为大家讲另一个故事。仁妙1感谢题主,谢谢友们支持与厚爱。仁妙1敬上!
你们觉得哪部动作片最燃?
动作片风格不同,电影的基调不同,所以对于观众而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何种类似的电影,都没有“最燃”的效果,只有“更燃”。
不过,在浩如星海的动作电影中,个人看过次数最多的,就属成龙大哥自编自导自演的《A计划》了。也真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成为了一名忠实的成龙影迷。
《A计划》这部电影剧情并不复杂,不需要多烧脑就能把电影看懂。但电影动作场面设计巧妙,兼具打斗、滑稽、力量、技巧和危险等元素。使观众在欣赏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之时,又能深切感受到危险的刺激和滑稽场面的欢笑,不得不说,成龙真的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天才。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动作场面有三段。
第一段,就是餐厅水警打陆警。这段戏动作设计,既有诙谐幽默的搞笑成分,又有精彩绝伦的打斗,成分,还有巧妙的道具使用,当然也少不了成龙和元彪擅长的翻腾跳跃。个人认为,这段戏也是成龙动作喜剧的集大成者,对于成龙以后的动作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是抓常衫那段戏,这段戏前半部分的动作设计,是走的诙谐风格。
从马如龙扔掉警官证之后,开始走硬桥硬马的写实风格。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成龙电影标志性的,利用场景中的道具设计动作。而这段戏也集中体现出了,马如龙这一形象的“孤胆英雄”的气质。
第三段戏,当然是留名青史的“巷战”戏。这段戏的设计,主人公几乎没有台词,尤其是自行车追逐战,成龙几乎一言不发,仅凭一辆自行车,一根竹竿,一架竹梯,一扇窗户等道具,就把追兵打的落花流水。
紧张刺激的追逐,不仅让观众提心吊胆,更是用这些道具便令观众捧腹大笑。当然,成龙大哥在这段戏中,也奉献出了影史上第一次“千年杀”的镜头(此观点也许有误)。
其实,这部电影的精彩动作场面还有很多,最著名的也是本片最危险的动作场面就是跳钟楼那场戏。
关于这场戏,成龙大哥有没有使用替身,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神通广大的网友翻出火星接受采访时的视频,更是让成龙在拍摄这场戏时,到底有没有使用替身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其实,那些视频都是断章取义,只截取了火星说他替成龙跳的那段,并没有把后面的播放出来。
仔细看电影花絮,可以发现这段戏成龙跳了两次,第一次成龙在跳之前,还做了个引体向上。下去之后摔伤了颈部,只能送医院。为了保持镜头的完整和真实,火星跳了第二次,估计是火星跳的效果不好或者是穿帮严重,成龙又跳了第二次。
不过,不管这段戏成龙到底有没有使用替身,都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经典,和他的伟大。因为,在如今这样功利和资本充斥着的演艺圈,再也找不到像成龙大哥这样热爱电影,这样执着电影,和敢于拼命的电影人了。
各位黑粉也不要急于喷他使用替身这个问题,就算他所有的危险镜头都是用的替身完成的。只要有《警察故事》中的那惊世一跳,成龙注定留名青史。而这一跳,一镜到底,全程都是他本人,怎么使用替身?难道是跳出去,在半空中喊卡,替身完成剩下滑杆的镜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