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之路编年史,怎么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装备?
交你一些进阶的,集市的搜索是可以搜任何东西的,比如我要一个魔性法杖t1闪电伤害,那么我要知道t1闪电伤害词缀是什么,那么可以用流亡编年史来找,
网站我不好写,私信吧。
接着在游戏中找到我需要的魔性法杖:
直接打出魔性(你需要的名称底子),然后:
输入需要的词缀名称,就会过滤出来了,那么我还需要个暴击率,接着在网站中找出:
再回到游戏中:
词缀之间需要空格隔开。
流放之路装备好坏如何区别?
在《流放之路》中,主要通过装备的稀有度和属性来区分好坏装备。以下是一些判断装备好坏的方法:
1. 稀有度:通常情况下,装备的稀有度越高,它的基础属性和附加属性就越好,因此蓝色或紫色装备往往比白色或绿色装备更好。
2. 属性:装备的属性也是判断好坏的重要指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职业的装备属性是不同的,需要针对性地评估其优劣。一般而言,装备属性包括力量、敏捷、智力等主属性,以及生命、护甲、攻击速度等副属性。在评估属性时,需要先确定自己职业的需要,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 特殊效果:有些装备会有特殊效果,如增加法术伤害、降低敌人防御等。这些特殊效果在战斗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选择装备时需要考虑到。
需要注意的是,装备的好坏也不是绝对判定的,有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游戏风格等因素进行选择。
哪些游戏爆装备比较容易?
1、《地牢编年史》
喜欢刷装备?这款游戏可以让你刷到“爆”。首先游戏是类似《地牢围攻》一样的地牢类ARPG,设定的很简单每10个关卡一个强力BOSS,并且他的关卡是没有上限的!装备属性和强度也是没有上限的,只要你脸白就能刷到超级神装。并且这些神装没有职业限制,主角可以同时佩戴枪械、法杖、大剑三种武器,还可以随时切换,装备方面会有套装和独立神装,会根据不同属性对三种武器的伤害和技能进行加成。
2、《永恒之金》
《泰坦之旅》想必大家都知晓一二,但是由于它长久没更新导致现在的兼容性很差,所以游戏体验也大大降低,而小编推荐的《永恒之金》就是最能代替它的单机。游戏以经典职业战士、法师、猎人为主,有这各种的刷装备方法,如精英怪、BOSS、超级BOSS,以及大型副本和生存模式。并且这款游戏最大的亮点也是装备系统,除了套装和大量随机属性以外,它还可以镶嵌、附魔、合成、锻造。
3、《异教之神》
我看有人介绍了,但是并没有把这款神作推荐出去,我来说一下他的核心亮点把。首先它是模仿暗黑2做的地牢游戏,16关卡+三种难度,以及通关后的生存模式和超级副本。暗黑2的符文之语系统和赫拉迪克魔方系统也都出现在了游戏中,并且还有打孔、镶嵌宝石、未鉴定、套装、暗金(粉装)等玩法。至于游戏的职业也很有特色,它共有4种职业,是以加点的方式学习技能,玩家可以随意搭配也可以专精。
司马迁编的史记为何与竹书纪年大相径庭?
史学是很严肃的,不能没有证据就发明创造,以上答主说竹书纪年是野史的,你们够了!那是魏国国史!是史官写的。可靠程度不亚于史记,先秦史很多问题反而是竹书纪年比史记更正确
第一,史记对于汉代以前历史,是二手资料,并不是原始史料,是二传手,而司马迁手中资料未必是准确可靠的,史记并不百分百可靠,举例,关于中宗祖乙,竹书纪年和甲骨文等其他史料相印证,是正确的,而史记是错误,还有苏秦苏代史记更是错的离谱,先秦纪年史记错误比竹书纪年多多了,毕竟竹书纪年才是先秦当时的史官亲手记载,当然竹书纪年在更早的商和西周时期记载一样错误很多,比如伊尹,竹书纪年就是错误的,史记和甲骨文相印证,是正确的。
再有,著名的“共和”问题,我国国名共和国的来源,共和纪年,史记记载是周公和召公共和治国,但竹书纪年记载是共伯和干王政,共伯和篡位当王,近年史料越来越证明竹书纪年是正确的史记是错误的,
竹书纪年记“(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史记·殷本纪》等以中宗为太戊不同,但与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
《史记》所记战国年代往往混乱矛盾,如齐国的桓公陈午,《六国年表》、《田敬仲完世家》两处都说在位六年,《竹书纪年》作十八年,金文陈侯午敦记载有陈午十四年事,足证《竹书纪年》为史料可信。
对于春秋战国,毕竟竹书纪年的史官是当代人,比二传手司马迁记载更准确是自然的。
第二,竹书纪年已经失传,现在流传的是竹书纪年在各种传世文献中的引用,如《古本竹书纪年辑正》,哦,竹书纪年还有今本和古本两个体系,所以,竹书纪年真正的内容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了
第三,《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咸宁五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竹书纪年》与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系年》相类。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为什么这一年在历史上这么的重要?
文/豫章节度使
公元前841年对中国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详细的时间纪念。也就是在这一年,西周国都镐京(今西安)发生了一起动摇西周王权统治的标志性政治事件。这次事件,也预示着西周王权的威严早已非往昔可比,已经摇摇欲坠。这次事件,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是一场怎样的事件?为何说它严重动摇了西周王权统治?
“国人暴动”背景:成康之后西周王权日益衰落约公元前1046年,居于关中地区的周国国君周武王率领天下大小方国的联军,伐纣灭商成功。凭借灭商后的强大军力和威望,昔日的小邦“周”成功取代商王的天下霸主地位,成为新的天下共主、诸侯盟主,开创周王朝的统治。
周武王以后,成王、康王继起,为周王朝带来“成康之治”的盛世图景,周王朝平定了东方代表旧商朝势力的东夷国家联盟的反扑,拓展了东方疆土,巩固了在东方的统治,周朝势力达到极盛。成康之后,继位的周昭王连年对西北戎狄用兵,虽多有斩获,但却大大消耗了周王室的直属军队力量,且和戎人结怨,从此戎狄之害一直伴随到西周灭亡。同时,周昭王又向南方的荆楚之地用兵,最终意外死在了南征途中。继位的周穆王改变昭王策略,采取四邻和睦政策,周朝国力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周穆王时期频繁进行的四方巡视活动(留下《穆天子传》的故事),又损耗了周朝国力。
周穆王西游此后,周共王以天子身份,与手下畿内诸侯抢夺侍妾,严重削弱了周天子在手下诸侯中的威信。再往后,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三代以叔侄、侄孙身份相继成为周天子,破坏了作为周朝统治天下基础的宗法制,并透露出周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权力斗争。同时,周夷王又听信谗言,烹杀齐国君主齐哀公,导致天下各诸侯与周王之间离心力进一步加重,周王权威进一步衰弱。周夷王之后,就是其子周厉王。在这一时期,便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也就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过程:周王与国都内的贵族争利失败说完了“国人暴动”的背景,我们再来说说这一事件本身。要了解“国人暴动”事件,就要先了解“国人”指的是什么。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这一概念是与“野人”相对的。
《周礼·泉府》云:“国人郊人其有司”,贾公彦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据此可知,“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国都里面的人,相对的,“野人”在中国古代多用来指代隐逸之士,或者说是居住在国都之外郊野的人。如秦穆公时期,一次秦穆公在和晋国军队作战过程中,陷入晋军包围,危急关头,一群山野之人跑出来,救下了秦穆公,这里救秦穆公的山野之人,就是与“国人”概念相对的“野人”。而西周春秋时代,居住在国都内的人,多为贵族和士人,而居住在郊野之间的人,多为平民农夫。因此,我们就能知道,“国人暴动”中的“国人”,指的是居住在周王朝国都内的周王室贵族和士人。
搞清了“国人”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看“国人暴动”这次事件。国人暴动之前,随着周王权威的衰弱和周王畿内土地上分封的贵族越来越多,再加上周王连年对外用兵和王室享乐的花销,周王的税收等经济收入越来越少,开支越来越大。于是,周厉王动起了“开源”的心思。据《史记》记载,当时,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王畿之内的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向周王缴纳钱物。
这个办法,遭到老百姓的强烈反对,就连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周厉王进谏。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认为这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因为“专利”政策侵犯了很多贵族和平民的经济利益。实行“专利”后。贵族的经济来源少了,而城市下层平民的生活也更加雪上加霜,顿时民怨沸腾。
周厉王上至贵族士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周厉王充满了怨恨情绪,纷纷咒骂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势危急,就劝告周厉王,希望废除“专利”政策,否则王畿之内必将动乱。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专利”政策,咒骂周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议论朝政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好以目示意。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整个镐京,霎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周厉王看到此情景,向召公虎炫耀自己残暴统治的成果,表示自己能让国人不说周王的坏话了。但召公虎却说,堵住民众的嘴,就像堵住河流一样,这是智障一般的做法。因为,河流只有疏导才能畅通,堵住河流,一旦发生决口,将造成灭顶之灾。同样,对于民意,只有顺从疏导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堵塞民意只能日益滋生大家的反叛情绪,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河堤决口。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国语》)这段对话记载在《国语》中,就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
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了国家的动乱。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慌忙下令调兵遣将,剿灭暴动的国人。然而,根据当时周朝的制度,周王的士兵都是从王畿内的贵族和平民中招募而来的,因此,周厉王手下臣子对周厉王说到:“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上哪调集军队?”眼见平定国人暴动无望,周厉王只好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最终。周厉王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暴动“国人暴动”的结果:王权旁落周朝国政被贵族把持国人暴动之后,虽然周厉王还是名义上的周朝国君,但国都镐京实际上却是王位空悬。为此,周王室卿士大臣们决定辅佐太子姬静执政,但鉴于太子年幼,王室卿士们决定代替周王行使王权。这就是“国人暴动”之后的“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所载:“共和元年,岁次庚申。”也就是说,这一年,为农历庚申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
然而,关于“共和行政”的具体含义,时至今日仍有争议。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共和行政”是“共同执政”的含义。《史记》记载,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后,周王室卿士大臣召穆公和周公(《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是“周定公”,但此书被清代学者证伪)联合执政,代行王权,直到公元前828年太子姬静成年继位才宣告结束。
共和行政然而,周、召二公代行王权、共同执政这一说法只见于司马迁《史记》所载,此前史书,如《国语》、《古本竹书纪年》、《世本》中均未记载此说。《古本竹书纪年》、《世本》等史书记载,“共和行政”中的“共和”,即“共伯和”。但“共伯和”究竟是谁呢?历史上有关共伯和的国、族、爵、姓以及生平都完全空白。经过众多学者的长期研究,目前已形成若干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以“共伯和为卫武公”说最具影响。
“共伯和为卫武公”说始见于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支撑这一说法的证据有三:一是《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共伯复归国于卫也”,可知共伯和之母国为卫国;二是《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武公名“和”,而其兄称“共伯余”,由此可推知卫武公也可称“共伯和”;三是得名于共国国君“共伯姬和”,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成员在上古时期共工氏的故地建立共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辉县西北一带,但在武庚联合三监叛乱时,共国站在武庚方,被周公旦所灭,共国灭亡后,封地取消,爵位保留,由卫国国君指派,故卫国是一国两爵,国君世袭侯爵并能指派共伯爵位给他人,而这个卫武公就是“共伯和”。近代以来,多有学者支持此说。然而此说成立的困难之处也十分明显。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卫武公去世时间为公元前758年,相隔83年,跨度之大超出古人的正常寿命。若认可《年表》的记载,则很难解释这一巨大的时间跨度。
共地位置不过史书确实记载卫武公特别高寿,似乎又为“共伯和即卫武公”的解释留下了空间。如《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据此可知卫武公年寿在95以上,甚至很可能到百岁左右。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共和”条中提出,如卫武公高寿至百岁,则共和元年卫武公已经成年,青年执掌国政在古代并非不可能,如项羽、李世民等皆是如此。顾先生以降,持此说的学者不少。直到近年王红亮在《由清华简〈系年〉论“共和行政”的相关问题》一文中也力主此说。从目前的材料看,共伯和为卫武公之说似乎确有诸多证据。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卓异先生却认为,“共伯和为卫武公”说有不少证据,又有一些难以解释的逻辑困难。先,如果认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记载,共和行政在前841年开始,持续了14年,在前828年就已结束。而卫武公元年为前812年,比共和行政结束的前828年还晚十余年。也就是说,如果共伯和是卫武公,在他进入周王朝代行王政之时,他只是卫国的公子。当时卫国国君卫僖公尚在位。而以公子之位入国都执掌王权,在立法等级森严的西周时期,是难以想象、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要选任执掌国政的卿士大臣,大概率只能从畿内诸侯或天下各封国诸侯中挑选,不大可能选用诸侯国的公子,这在当时是明显的僭越行为。而此时,宗法制度尚属严格,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还未到来。况且,共伯和还政于周王并归国后,仍然在位的卫僖公如何看待这位曾经执掌天下权柄的儿子?
因此,刘卓异认为,共伯和并非卫武公,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说,这个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时间纪年的大事件中的主人公,其身份仍是个谜,有待后世史学家根据历史书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据进一步破解。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豫章节度使,与我一道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