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舰大海战,太平洋战争在二战中的作用?
太平洋战争发生时,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是不如日本的。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太平洋战争属于次要战场,但是太平洋战争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马里亚纳海战,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各个经典。
论战略上的重要性的话,日本和美国开战,主要是出于对战略资源的需求,美国控制了东南亚的菲律宾,日本需要东南亚的资源,就绕不开美国。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战略上阻断了日本从海上获得资源的道路(日本后期从岛外运送飞行员都有以潜艇运输的事例),从而使得日本缺乏战争的动力。
二战在太平洋什么时候开始?
太平洋战争开始时间在1941年12月8日
1941年12月7日是日本第一次对美军开战。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偷袭了美军珍珠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三天,美圈正式宣布对日作战,并且由于在珍珠港战斗中所受到的耻辱与损失,美军做出了以举国之力来应战的决定,这也是日本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太平战争结束时间是在1945年9月2曰,这一天日本正式签署了投降书,尽管早在1945年8月15曰,日本天皇就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半个月后才准备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的签署地点是在美国一艘军舰上,这艘军舰的名字叫做密苏里号,代表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是当任曰本参谋总长的梅津美治郎和日本新选出的外相重光葵。
除了签署无条条件投降书的曰本方面人外,还有一众接受日本投降的同盟国代表,其中有代表中国接受投降的徐永昌将军,之后美,英,苏,澳大利亚等同盟国都签署了这这份接受投降的文件。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
清朝一艘军舰大概多少大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根据李鸿章的报销奏折,“致远”“靖远”两舰的购舰费用共合银 1 697 453 两,“经远”“来远”两舰的购舰费用共合银 1 739 761 两。因为“经远”“来远”两舰是德国所造,“致远”“靖远”两舰是英国所造,所以价格上有些差别。这样,就“致远”“靖远”来说,平均每舰不到85万两白银;“经远”“来远”来说,平均每舰不到87万两白银。
按照网友考证,在1890年前后,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来算,差不多一艘军舰至少得2.5亿元。
下面我就说说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经过:
一、第一次购买炮艇的尝试由于国产军舰在舰型和作战性能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产品,造舰所需的主要原料、设备、炮械等又依赖国外,所以到了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时,沈葆桢冉次提出进口外国军舰,并命其法籍顾问日意格直接写信给英国公使威妥玛探询。总理衙门也派赫德及总署大厢董恂、崇厚与威妥玛接洽。
威妥玛对此表示赞同,并致电英国外交部,力陈此事关系重要。但英政府以中日已经开战,英方也已经拒绝日本购舰为由,予以婉辞。10 月底,中日签订《北京专条》后,李鸿章即派英人比德曼会见威妥玛,商谈购舰。威妥玛高度重视李鸿章的这种姿态,特派使馆汉文正使梅辉立前往天津拜访。新一轮的购舰计划在南北洋海防大讨论的热烈气氛中,开始悄悄地酝酿起来了。
积极为中国购舰出谋献策的,正是当年建议设立火轮船队以镇压太平天国,而擢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赫德推荐英国新制的炮艇,称其为攻守利器。总理衙门命李鸿章办理此事。赫德为此前往天津,多次讨论。
其实,无论是李鸿章还是赫德,对于军舰都不在行。赫德主要依靠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金登干在国外收集信息,并同制造厂商保持接触。金登干推荐的这种被西方造船界称为“伦道尔”式炮艇的小型军舰,因其设计师伦道尔得名。
它的首舰“坚定”号(Staunch),1867年12月下水。薛福成在 1881 年春写的《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中提到的师丹式炮船,指的就是它。其特点是在很小的舰体上装载巨炮,所以又称“蚊子船”。“坚定”号排水量180 吨 ,装有1 门 9 英寸口径的巨炮。
这种设计思想在后来进一步发展,金登干向中国政府通报的,就有排水量 260 吨、载有 10英寸径 18 吨重大炮,排水量 320 吨、载有 11 英寸径 26.5 吨重大炮,排水量440 吨、载有 12 英寸径 38 吨重大炮和排水量 1300 吨、载有 16 英寸径 80 吨重大炮的炮艇数种。
李鸿章经与赫德磋商,决定购买320 吨 440 吨炮艇各 2 艘。前者造价为每艘 23000镑,后者造价为 33400 镑,分别合银 76659 两和 111322 两。此外运费 65940 两,总预算为 45 万两,这批船由设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承包建造任务,阿姆斯特朗是一家从铸铁厂转型为生产军火和液压机械的英国公司,在火炮和液压技术方面,有领先的水平。
1875 年春,李、赫议定购艇章程,中国近代大规模购买外国军舰的浪潮由此掀起。1876年6月24日,被英国人按希腊文字母顺序排列为“阿尔法”“贝塔”号的二艘 320 吨炮艇,悬挂英国旗帜,由前皇家海军舰长勒·普里曼达吉和汉密尔顿驾驶,驶上了开往中国的遥远航程。
如此之小的炮艇在茫茫大洋中,犹如两片树叶,上下颠簸、历尽周折,缓缓行驶了近5 个月,终于驶抵大沽口。11 月 27 日,李鸿章偕同赫德前去验收。他对这洋玩艺儿表示满意,向朝廷报告说“所有炮位、轮机、器具等件均属精致灵捷”,决定将其命名为“龙骧”“虎威”号,派船政学堂毕业生张成,邱宝仁担任管驾。又命张、邱会同来华的英国官兵将炮艇驶至福州船政局,募选管轮、管炮、舵勇、水手。为了便于训练,还决定每艇暂留 3 名英国教习。
这次视察中发生了一起事故:一名英国水兵的来复枪走火,子弹从李鸿章头上飞过。而此时李鸿章幸亏坐着,否则中国近代历史的内容完全可能重写。
翌年春,440 吨炮艇“伽玛”“德尔塔”号完工,金登干邀请中国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前去参观送行。郭嵩焘还亲手发射了大炮。然后,由英国军官琅威理和劳伦斯驾驶来华,被命名为“飞霆”,“策电”号。
“龙骧”等 4 艇引起南洋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的羡慕。沈葆桢致函李鸿章,请求分拨。丁日昌也主张进一步购买。在此之前,福建善后局已通过瑞生洋行在英国莱尔德公司购买了“福胜”“建胜"两艘炮艇,其实就是仿造“坚定”型的。但丁日昌认为“龙”“虎”胜于福建所购蚊船不啻十倍。
经总理衙门同意,决定请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通过海关总理文案税务司、赫德内弟裴式楷致电回国休假的赫德及金登干,征询价格有无变化。旋接金登干报告,四艘440吨炮艇的造价为13 万镑,合银 45 万两。
运艇回国及购买弹药,另需加银 16 万两。国内决定购买。到1879 年 8 月 ,“埃普西隆”“基塔”“爱塔”“西塔”四艇已经驶出埃尔斯威克工厂的船台,停泊在朴茨茅斯港了。11 月,四艇抵达大沽,沈葆桢分别命名为“镇北”“镇南”,“镇西”、镇东”。四“镇”原系应南洋需要而购,李鸿章却将其留下,而把已在北洋使用数年,船底铁板已经锈蚀,机器零件也有松动的“龙”“虎”、“霆”“电”送往上海修理洗刮,然后划给南洋使用。“龙骧”等四艇由沈有恒、许寿山、陈锦荣、何心川管带,放洋南下,从此划入南洋序列。
最早向李鸿章批评蚊炮船的是刘步蟾。他在向船政局提调吴仲翔呈交的《西洋兵船炮台操法略论》中,指出“蚊子船利于攻人,而无能自卫,只可用于守港”。吴仲翔立即将该文呈报李鸿章。
李鸿章是个十分精明的人物,经过观察,他也发现“蚊子船炮大船小艘浅底平,西国用为守港利器,行驶既缓,风浪宜避,只能在海口及沿岸浅水处驰逐接战,似不宜于大洋。赫德因其船既由英国前来,自亦可施之海战,不知其涉历重洋须半年之久,无风与风小则行,风大则止,较之各项商船兵船不畏风浪行四十余日抵华者,大有径庭。若恃为洋面制敌之具,未必确有把握”。
但他却继续呼风唤雨,制造舆论。他上奏折说:“蚊子船防守海岸最为得力,赫德所购,尤为各国罕有之新式”。建议广东、台湾至少各购 2艘,宁波、烟台海口至少各购1 艘,并“请敕下各该督抚臣,先其所急,迅速照议筹办,不准藉词诿延”。又说赫德解释蚊炮能制铁甲是专指日本铁甲而言,赫德指责中国人批评蚊炮船行驶慢,是中国人驾驶水平的问题。即使不能追赶铁甲舰,也可在海面拦截。
半个月后,皇帝下谕,命各该督抚迅速筹办,于是一场购买炮艇的旋风便迅速席卷沿海省份。闽浙总督何璟说,尽管福州两遭水灾,库储如洗,但闽省密迩东洋,海防吃重,所以要在无可匀拨中,极力筹措款项。山东巡抚周恒祺说,山东早已委托李鸿章购买。两广总督刘坤一先是准备自行制造,不久他调任江督,继任的张树声立即决定订购1艘。
浙江也表示了购艇意向。于是李鸿章转托赫德,在英国购买了第三批3艘炮艇。其中两艇归山东,命名为“镇中”“镇边”,后来归入北洋海军序列,一艇归广东,取名“海镜清”。福建的购舰计划则发生变化,资金全被李鸿章挪去购买铁甲舰了。
明知已经吃亏,为了保证继续购舰的政治方针,壮大“海防”集团的声势,李鸿章不图收缩,反而出击,玩弄权术可谓阴柔老到。真是善算者无筹,善行者无辙,把“将欲缴之,必固张之”的谋略要得天衣无缝。对于洋务派来说,这种政治手腕却是必需的。
后来,各地的洋务派官员对李鸿章所购炮艇颇有批评,所谈内容其实同李鸿章的观察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再以后,中国的历史学家,多以为蚊炮船是洋鬼子用来诈骗中国银帑而滥制的冒牌货,其实这并没有根据。“龙骧”“虎威”长 118 英尺 6 英寸,宽 27 英尺,吃水7 英尺 6 英寸,“飞霆”“策电”长 120 英尺,宽 30 英尺,吃水 8 英尺。六“镇”长 127 英尺,宽29 英尺,吃水9 英尺 6 英寸。
各艇长宽比在4~4.4左右,快速性较差。宽度吃水比在3~3.75左右,稳性好而阻力相当大。从舰体设计看,是不适宜于海上作战的。排水量小,却装着前膛巨炮。由于炮身不能转动,射击时靠调整艇身来瞄准目标。设计这种军舰的目的,是想作为水上炮台,就是用建造 1 艘铁甲舰的费用,建造 10 艘炮艇,在港口防御时与陆路炮台机动配合,击退敌入的进攻。
但这种炮艇在世界军舰史上仍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当今的各种炮艇和导弹快艇便是它生命力的一种延续。问题在于,李鸿章开始迷信赫德的吹嘘,把它称为“攻守利器”,后来觉察了缺陷,但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仍向各省推荐。
各省督抚对船学炮说同样一窍不通,也盲目跟着购买,结果在这场购舰热潮中,先后购买 11艘,耗银 150 万两,及至使用,才发现与心中所想的外国巨舰目标相差甚远。尤其是金登干所谓“铁甲舰已经过时”的论断更是言之过早,中国海军所需要的,仍然是能与外国坚船利炮进行对决的大型军舰,而蚊炮船显然过于单薄古怪,并不能与铁甲舰角逐,这使得花费了巨款的官员们感到沮丧。
这里最大的教训,是洋务派缺乏近代舰船知识,所费不货,吃亏不浅,购舰活动尚处在探索之中。
二、购买巡洋舰的决择1881 年8月3日,英国纽卡斯尔港洋溢着一片节日气氛。下午,出使英国大臣曾纪泽在这里举行中国巡洋舰“超勇”“扬威”的升旗仪式。在200 多名中国水师官兵和 30 多位英国官员、制造商及女眷们的注视下,曾纪泽把中国龙旗冉冉升上了军舰的桅杆。水兵们鸣放了礼炮。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两周后(8 月 17 日),“超勇”“扬威”启程回国,这更是中国人驾驶中国军舰,悬挂着龙旗、首次航行北大西洋一地中海一苏伊士运河一印度洋一西太平洋航线,途经各国均鸣礼炮致贺,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订购"超勇”“扬威”的主意也是赫德提出的。早在两年前的夏天,金登干就告诉他,时下海军界的意见和火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对铁甲舰不利。阿姆斯特朗公司已设计出新式的非装甲巡洋舰。金登干说,这种巡洋舰将被证明比现存的各种巡洋舰优越,如被中国政府选用,“您将再一次在海军科学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这番话,对于赫德显然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从此到处鼓吹铁甲舰靡费无用,劝阻中国不要购买。到了年底,当四“镇”驶抵大沽时,赫德专程前往天津接船。他向李鸿章推荐了阿姆斯特朗公司新制巡洋舰的图样,介绍这种军舰“可保追赶碰坏极好之铁甲船”,所以当时又译称“快碰船”,两艘造价 65 万两。
李鸿章经向驻天津的法国海军军官咨询后,通过赫德电饬金登干购办。两舰排水量 1350 吨,马力 2400 匹,前后主炮口径为 10 英寸。李鸿章将其特点归纳为三条:船小、炮大、行速。“船小则价不甚昂,炮大则能御铁甲,行速则易于进退”。" 然而经过使用,发现军舰前后主炮过大,遇风颠簸,难于取准。初次巡海,尚能达15~16 节,久则滞涩,仅驶 12 - 13 节。章斯敦干脆说这两条巡洋舰是骗人的东西,中国政府常常受人欺骗,他们将会感到非常失望。
“超”“扬”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得讯后前去寻找接济。在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修理才继续航行。至 10 月 15 日,两舰顺利抵达香港,历时 61 天。
因接船有功,朝廷赏林泰曾果勇巴图鲁勇号,以参将补用;邓世昌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
1883 年,左宗棠仿效北洋,在德国为南洋订购了巡洋舰“南琛”“南瑞”号。两舰排水量 1905 吨,马力 2800 匹,时速 13 节。装备8 英寸口径炮 4 门,4.7 英寸口径炮 4 门。
赫德积极向清政府建议购买军舰是有其用意的。他在提议李鸿章购买“超”“扬”两舰的同时,积极活动谋求插足中国海军。他向总理衙门建议说,南北洋只需各购 2 艘巡洋舰 ,8 艘蚊炮船便可成军,反对购买铁甲舰。
赫德以了解西方坚船利炮行情炫耀于清政府,把向国外订购船炮看成是自己的禁脔。丁日昌曾委托留学生监督李凤苞出洋时探询阿姆斯特朗公司蚊炮船价格,赫德获悉后大为不满,指责中国有人猜忌他。他指示金登干,订购快艇不要让郭嵩焘或李风苞插手。
金登干也公然以未接到赫德的通知,拒绝李凤苞和徐建寅去纽卡斯尔察看“超勇”“扬威”等舰的情况。取消总海防司之议后,李鸿章不再托其购舰。同时,阿姆斯特朗公司也派退役少校布里奇福德到中国,作为该公司的代理。这样,反倒促使中国官员摆脱金登干的干预,直接探索与外国厂商订购军舰的途径。
这些年份,正是世界海军急剧发展的时刻,炮艇、鱼雷艇、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铁甲舰等舰种都随着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前走向成熟。通过数年努力,中国最早一批熟悉军舰知识的外交人员开始成熟起来。
三、购买铁甲舰的派系斗争1875 年,朝廷在任命沈葆桢 ,李鸿章办理南北洋海防的上谕中,批准购置一二艘铁甲舰,于是购舰之议在沈、李及丁日昌等人的书牍奏章中屡被提及。标榜“海防”“自强”的洋务派,在购买铁甲舰的过程中 ,进行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
沈葆桢、丁日昌主张迅速购船,由于南洋依靠福建、江南两局所造的十几艘军舰,已初具舰队规模。再添上铁甲舰,实力必将大增。北洋根底薄弱,即使购得一艘铁甲舰,也依然不能成军,反倒可能并入南洋。因此,李鸿章竭力阻挠购买铁甲舰的计划。
他一面以无款、无人驾驶、无坞修理、无港停泊乃至国外亦将停造铁甲舰等理由搪塞沈葆桢等人,并以“南北洋面万余里,一旦有警,仅得一二艘,恐不足以往来扼剿。或有失利,该船不能进口,必先为敌人所攫,转贻笑于天下”, 讽喻南洋购船不可行;一面又不断根据赫德的推荐,大购蚊炮船和快碰船。至于他自己,则从未忘记购办铁甲舰对加强北洋海军实力的重要性,一直委托李凤苞在国外为他打听行情。
早在1877年2月初,李鸿章从赫德来信中便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造了二艘铁甲舰,现欲转实出手,每艘出价合银 80 万两。从此这二艘军舰成了李鸿章手中的筹码,根据他的需要,在他手中随心所欲地翻动。
土耳其铁甲舰一名“柏尔来”号、一名“奥利恩”号,皆属较老式的“船腰炮房”式铁甲舰,排水量 4830 吨,马力 3900 匹,航速 13节,装有4门8英寸口径大炮。此后,俄国因伊犁问题,向中国调派舰队,李鸿章购买铁甲舰的行动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李凤苞报告说,英国愿意转售土耳其铁甲舰,两舰价格涨到543380 镑,合银计200 万两。李鸿章仍颇为冲动,迭称若机会一失,中国永无购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殊属可惜。在他力争下,朝廷同意购买。
于是李鸿章指令李凤苞同英国海军部谈判。1880 年 5 月 13 日,李凤苞报告说:“英海军部易人,旧执政所允二铁甲均作罢论,”理由是“当此中俄交涉吃紧之时,新闻纸议论纷纷。英国家碍于公法,不能再践前言”。请示是否另行订造?
李鸿章立即回电:“如所议无成,即查照新式,在英厂订造铁甲二只。”曾纪泽反对购买铁甲舰,担心此举会影响中俄伊犁交涉。李鸿章嘱咐李凤苞“坚持定见,毅然任之”。经过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于同年12 月 2 日,选择德国伏耳铿船厂订造了第一艘铁甲舰“定远”号。
这项订货,赫德直至次年1月下旬才刚刚知晓。接着,英商和法商积极活动,谋求获得第二艘的订单,但因索价太巨,李凤苞于次年夏天依然选择伏厂,订制了第二艘铁甲舰“镇远”号。李鸿章本来计划购买4艘铁甲舰,但后二舰因经费原因终没能购买。
“定”“镇”的主要技术参数为:舰长94.5 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 吨,航速 14.5 节。 在设计中,集中了英、德两国军舰的优点。总的说来,“定”“镇”两舰在当时堪称相当先进的军舰。虽说它们的装甲、吨位、航速、火炮口径尚不能属世界之最,但在远东却是无与匹敌。众所周知,英国是传统海军国家,德国则是刚崛起的资本主义新秀。李凤苞等最后选择在德国购舰,经济上的考虑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为购买这两艘军舰,付出近 340 万两白银(约合 80 余万英镑)。倘若订购更为先进的英国军舰,财政负担就更沉重。
1883 年,赫德又先后向李鸿章递呈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快碰船和加大快碰船图说。李鸿章将图说转寄李凤苞。李凤苞经与德国海军部讨论,认定赫德之船的前者“一遇风浪则炮难取准,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徒欲击敌而不能防敌击,终不足恃”;后者价格过于昂贵。
李鸿章遂决定在德国订购一艘新近流行的装甲甲板巡洋舰,这艘军舰排水量 2300 吨,马力 2800 匹,航速 15 节。火力系统包括 1 座双联装 210 毫米口径前主炮,1 座 150 毫米口径后主炮,4 具鱼雷发射管。载煤 270 吨,以每天用煤 30 吨计算,可供9天连续航行。该舰后来命名为“济远”号。
四、购买装甲船的成熟1885 年8月4日,当“定远”等3 舰正在大海中向着东方行驶的时候,李鸿章收到了一道电旨,命他按照“济远”式样再购 4 舰。
当天,他向曾纪泽、许景澄发出电报,指令他们在所在国各自订购2 艘装甲甲板巡洋舰。
许景澄立即同伏耳铿船厂磋商,要求修改“济远”的设计缺陷,如升高穹甲,增加储煤舱,放大轮机舱。德国人提出,新军舰可设计为装甲巡洋舰,即除了保留原先的装甲甲板外,再在舰舷水线部位敷设立甲。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源于俄国人。
19 世纪 70年代,A.A.波波夫设计了最早的“海军上将”号,其特点是增强了侧舷的保护,但因装甲薄于铁甲舰,依然能够保持较快的航速。许景澄把谈判的详情多次电告李鸿章,李鸿章表示同意。9 月 18日,许景澄与伏耳铿代办哈克斯他耳议定订购快船草合同。草合同规定所订之船仍仿“济远”式样,第一船工价 300 万马克,于1887年1月20日前造成。第二船工价 294 万马克,1887 年4月20日前造成。伏厂再按上述船价扣除 1 厘,即59 400 马克。
曾纪泽与英国海军部联系订购军舰事宜后,英国人交给他两份说帖,皆为阿姆斯特朗公司著名工程师,时任英国海军部验船官怀特所撰。一份论述“济远”舰之弊,指出该舰设计中的8 项缺陷,一份介绍英国新设计的军舰。新舰排水量 2300 吨,轮机马力5500 匹,时速18 海里。比较“济远”有 10 个优点。它的设计,同1884 年下水的英制智利巡洋舰“爱斯米拉达”号十分相似。
“爱”舰排水量 3000 吨 ,是根据阿姆斯特朗勋爵主张的舰体轻、速度快、火炮大的原则建造的先进军舰。曾纪泽把两份文件译寄李鸿章和许景澄,对究竟制造何种军舰展开了争论。这种争辩,对于提高所订军舰质量无疑是有好处的。
此事折腾了一通以后,经李鸿章解释协调,终于又重新发动。对英德军舰之争,李鸿章表示“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择其一推广仿造”。于是曾纪泽建造了英式穹甲舰“致远”“靖远”号。许景澄则与德方改订草合同,将军舰正式定为“水线甲堡之船”即装甲巡洋舰,这便是“经远”“来远”。“经”“来”排水量 2900 吨,马力 3400 匹,时速 15.25 海里,两舰各加价 47 万马克。
为了保证军舰质量,船政衙门派遣专员安前往英、德两国,协同使馆官员,进行现场监造。应当说,英德所制军舰各有特点,在当时也都是先进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当年的日本海大海战规模有多大?
参战的有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舰队和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此战导致俄太平洋第二舰队全军覆没。
为什么还要在舰桥顶的棚子里指挥?
051的确是80年代的新舰,但是这个新字,只能理解为我国建造的新一代驱逐舰,而不是拥有先进水平的驱逐舰。舰桥顶上的棚子这种设计源于早期的军舰指挥室设计,这也是051型驱逐舰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表现。看过甲午海战电影的小伙伴肯定注意到了,那个时候的军舰舰桥是露天的,连顶棚都没有。这种露天式指挥塔在那个探测设备主要以光学仪器为主的时代非常管用,但是后来雷达探测设备的发展,让指挥员可以不再依靠手中的望远镜观察战场,于是就出现了封闭式舰桥,以改善海员工作环境。051型驱逐舰其实也算是露天舰桥,只不过用一个棚子遮起来了而已。我曾经登上过051型驱逐舰系列中退役的南昌舰,亲自到这个顶棚中感受过一次。这个顶棚其实能起的作用只能是遮阳,甚至连风雨都挡不住,和站在甲板上几乎没有区别。这里四处漏风,连玻璃都没有,就像我们熟悉的夜宵摊遮雨棚,里面四通八达。而且设备不多,有椅子,六分仪,探照灯等设备。在顶棚后面有一个通道,是主炮指挥仪,和桅杆楼梯。133舰的遮阳棚清晰可见
之所以到了80年代我国还设计出来一种带着早期军舰特点的驱逐舰,是由于我国当时经费不足,对现代海战模式把握不够导致了设计思想较为保守。80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军队要忍一忍,给经济发展让路,于是军费大幅削减。海军舰艇的单价在众多武器中属于比较贵的一种,在军费削减的情况下,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海军,装备发展会剧烈放缓。051型就是在那样一个时期出现的新型驱逐舰,因为我国海军水面舰艇整体水平较低,所以051虽然新,但其实依然落后。051后续型号已经取消了这玩意儿
这种开放式舰桥视野良好,是为视距内海战而生的。051出现的时代我国军事思想还没有现代战争的概念,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仔细了解051型驱逐舰的装备就会发现,这一型驱逐舰虽然装备有具备超视距攻击的海鹰-2反舰导弹,但依然装备有前后两座双联装130毫米主炮。这种设计思路很明显,按照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反舰导弹干不掉所有敌人,051作为当时最大的驱逐舰,是要和敌人军舰近距离火炮对射的。而这个开放式舰桥,就是为近距离作战而设计的。现代海战的模式已经非常明显了,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打击群,在双方舰载机争夺制空权前提下的超视距海战。在经济发展之后,我国目标是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蓝水海军,海军规模开始迅速发展。舰队核心由原来的驱逐舰向航母转移,驱逐舰的定位由原来的舰队旗舰转向以防空为首要任务,同时具备反舰反潜能力的护航舰艇。而随着导弹技术和探测设备的发展,超视距海战下指挥员不再依靠光学仪器获取战场信息,于是这种开放式舰桥迅速消失,取代它的是布满电子显示器和各种探测设备终端的现代军舰战情指挥中心。总而言之,这个顶棚的设计,是我国在海军装备技术水平较低,设计思路较为保守,雷达探测设备较为落后的情况下,针对视距内海战而保留的落后产物。这个顶棚最后一次出现在驱逐舰上就是051型。到后来建造第三代驱逐舰已经是20实力末,我国科技水平和军事思想取得了巨大进步。所以从第三代驱逐舰开始,我国的驱逐舰已经完全看不到这种落后的遮阳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