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纪元单机,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
山贼如果打劫进京赶考的书生,等于是老虎屁股上蹭痒,阎王爷跟前打喷嚏,太岁头上动土,不想活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进京赶考的书生不是一般人。准确地说,不是谁都能获得进京赶考资格,只有举人才可以;进京赶考的书生不是普通知识分子,是皇帝的宝贵资源。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举人是层层选拔出来的,类似于今天的县高考状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举人要历经千辛万苦,过关斩将。
为皇帝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叫科举制,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初,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才退出历史舞台。
科考是古人进取的主要途径,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但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科考。
首先是在县里举行的“童试”,即模拟考试中拔得头筹,才能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准考证。
但是要想取得准考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
童试的第一阶段在县里举行,所以也叫县试;通过三到五场县试之后,才可以参加府试,再通过三场考试,才算过关,获得童生称号。
接下来你就可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院试,离举人越来越近,但难度非常大。
因为参加举人角逐的,都是全省各地的佼佼者。
最叫人头疼的是,古代考试没有年龄限制,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也可以参加考试,这样的话,面临的对手非常强大,想考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过院试之后,你就获得了秀才的称号,离举人只有一步之遥。
想成为举人,还要参加“乡试”,考过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举人。
参加乡试之前,秀才们还要进行一次选拔赛,不是成为秀才就直接可以参加乡试的。
乡试不是像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而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
乡试正常情况下是在省会城市举行,但也有例外。
比如贵州当时没有考点,有很长时间是在云南举行;所以贵州的秀才需要跋山涉水,到云南会考。
贵州人不愿意跟云南人混在一起考试,后来自己也开设了考点,不再千里迢迢到云南去。
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就等于踏进官场,成为举人老爷了。
获得举人的考生,即使不进京赶考,也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也就是说,举人已经是一个候补官员,也算是“官老爷”了。
成为举人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说了,举人是通过了童试、院试,层层选拔出的人才,一般来说举人名额很少,少得可怜。
以明朝洪武时期为例,全国举人的名额为470人;其中直隶(今南京)100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5人。
到了清朝,举人名额增加两倍,乾隆年间,直隶 江南 浙江 江西 湖广 福建 山东 河南 山西 广东 陕甘 四川 广西 云南 贵州各省共有举人名额1054名。江南省最多,114个名额;直隶省其次,102名;广西、云南、贵州省最少,三省一共有139个名额。
乍一看,清朝中举很容易,因为名额多了。
但是我们别忘了,录取率其实没有提高多少;因为在明朝初期,全国人口只有不6000万左右;到了清乾隆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人口达到3亿左右。
人口比明初增加了6倍,举人名额只增加了2倍,录取率显然降低了。
不管怎么说,考举人非常难,难于上青天。
以晚清1902年湖南贡院那场考核为例,一共有8000名秀才参加考试,录取了40名举人,每200个秀才才有1人脱颖而出。
这也难怪在范进中举之后,别人恭维说能考上进士的范老爷是“文曲星下凡”。
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进入统治阶层,成为治理天下,治国安邦的成员之一。
但是大多数学子不满足于当一个举人,他们还要进京赶考,去参加由全国统一组织的“会试”,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获得进士甚至状元、榜眼、探花称号,成为天子门生。
会试正常情况下是在一般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举行,全国各地的举人想要参加会试,或者说会试通过之后的殿试就一定要前往京城,这也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进京赶考”。
会试属于中央考试,不管是在考官规模上还是阵容上,都要比乡试要大得多,同样,其难度也会高得多。
不仅是考试难,还有行路难。对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举人来说,参加会试的舟车劳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因为古代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更没有飞机和火车,交通太不发达,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数身距离京城距离遥远,近则千里,远则万里要走很远的路。
他们需要提前上路,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个月之前就要上路。
在路上要遇到艰难险阻,经历很多困难。
最可怕的是,有的考生还要经过野兽出没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
野兽的袭击可以避开,可以绕路,当时还有一关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强盗的打劫。
在古代,没有电话、没有监控,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天堑变通途的长江、黄河大桥,也没有时刻值守的人民卫士警察,捕头也少得可怜治安状况非常差。
所以盗贼和土匪遍地都是,几乎全覆盖,除了京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有土匪占山为王,占林为寇,打劫过往客商,连低收入人群都不放过。
只要有几两碎银,他们就会毫不留情据为己有,甚至谋财害命。
但是在历史上,真正遇到打劫的举人的事情却少之又少,鲜有发生。
之所以如此,是举人的身份特殊。举人是皇帝选拔的人才,动他们等于冒犯了皇权。很多举人都是书呆子,既高傲又死板,遇到抢劫不会轻易就范;这样的话,很容易出人命。
一旦这样,跟杀朝廷命官性质差不多;对劫杀举人的,朝廷肯定非常重视,“虽远必诛”。
强盗都是人精,智商不差,也要讲究成本;小商小贩和土豪有的是,每天都可以遇到,乡试三年才一次,犯不上为这一次买卖而被全国通缉,成本太高了。
举人脸上又没有写字,长得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强盗怎么识别出来?
答案是公务用车,简称公车。
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公务车,其用途除了让官员乘坐,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为进京赶考的举人服务,专门接送他们的。
既然是公车,自然跟普通的“私家车”外观不同,配置也是豪华版的,虽然没有牌照,但还是很好区别的。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提出异议,公车不是专门接送上书的学子的吗?所以才会有“公车上书”一说;而公车接送举人进京赶考,依据何在?
百科上对公车的解释是:“公车是最早出现的只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早在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一旦到了考试的时候,那些举人可以到官府领取朝廷的补贴,根据路程远近,领取补助费。
籍贯河北的,可以领到5两银子;家住安徽的,可以领到10两;湖广四川的,可以领到20两;云贵广西的,可以领到30到40两银子。
与此同时,举人们还会在官府那里领到一个身份证明,这个证明就是官府特制的还“火牌”,考生只要出示这个火牌,可以在家乡附近的驿站,领到一辆马车即公车。
乘坐这辆马车,可以到下一个驿站免费食宿,享受地方官员的待遇。
不仅如此,举人乘坐的公车上,还插了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上面赫然写着“礼部会试”四个大字。
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这面黄色旗帜就是身份证,即使是沿途的关卡守卫看到之后也毕恭毕敬,更别说土匪了。
那些强盗老远看见就浑身筛糠,避之犹恐不及,还敢招惹?
真要狭路相逢,他们也是毕恭毕敬,不敢冒犯,甚至还会好好招待,送上一程。
古代土匪不抢举人除了畏惧和抢劫成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职业道德。
常言说盗亦有道,强盗也有底线;古代中国的土匪,讲的是江湖道义,他们也有职业操守,有潜规则,不是什么人都去抢。
概括来说,他们有五不抢:一不抢孤儿寡母,二不抢和尚道士,三不抢清官还乡,四不抢孝子奔丧,五不抢赶考学子。
一旦违规,这些强盗在江湖上就难以立足,被同行鄙视和挤兑。
所以说,只要不是兵荒马乱,古代的举人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大多是比较安全的,只要那些强盗不是脑子进水,他们是不会轻易对举人下手的。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与刘慈欣的三体你更喜欢哪本?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被誉为科幻圣经,刘慈欣因为《三体》荣获雨果奖。前者早于后者半个多世纪,两者在各自的时代都是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就个人而言,我更加喜欢《三体》。
首先,《三体》的作者和主角都是中国人。因为同源同种的文化认同,无形的给《三体》加分不少。书中的背景入眼即懂,人物名字过目不忘。不存在看《银河帝国》时不能理解作者的段子和幽默,涉及人文地理不知所云,看完书后甚至主角的名字都记不全等尴尬的情况。
其次《三体》在时间上纵横亿年的深度。《三体》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分危机纪元、威摄纪元、广播纪元、掩体纪元、银河纪元,描写了地球文明和太阳系从暴露到彻底毁灭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地球文明从觉醒到毁灭、最后重生的故事;在《死神永生》中一直写到了宇宙的终结。这是《银河帝国》在时间上不敢涉到的深度。
第三,《三体》在于空间上涵盖宇宙的广度。《三体》以叶文洁引出第一个外星文明(三体文明),以太阳系和三体星的毁灭展示了超级文明的一个背影,通过黑暗森林法则将整个宇宙中的文明进行了绝对的关联,以《时间之外的往事》描述了整个宇宙的终极归宿。这也《银河帝国》在空间上不敢跨域的广度。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欢迎留言,分享你不一样的视角。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如何发现和证明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理解真理要注意:
1、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真实正确的判断。所谓“正确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判断”,就是认识符合客观规律。
2、真理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不是外在于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纯粹外在于人的思想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叫真理,只有它如实进入到人的思想, 认识中来才能叫真理。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那么对于一种认识如何判断它同客观实在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呢?
首先认识本身不能自我鉴定,自己不能成为检验自己的标准,因为认识还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凭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这个问题在主观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其次,客观实际本身也不会开口讲话,不会站出来指明某种认识与它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从而对认识进行检验。所以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各自都不能单独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具有的特点决定它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改革开放的理论、认识是否是真理,我们可能通过改革开放实践得到其转化为客观结果,然后将改革开放理论(主观)同这个客观结果(生产力发展)加以对照,就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理论是符合中国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的客观实际的,因而这种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纯主观的东西和纯客观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特别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使实践有资格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直接现实性是说实践的结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摆在人面前的东西。人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客观地摆在面前的东西是相信的。认识是观念的东西,它究竟对不对,在观念领域内往往难以确定,而一旦将其放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直接现实的实践结果,认识的正确与否就能得到检验。例如,铁丝能不能导电,农药能不能毒死人等认识如果只在理论范围内争,君子动不动手,那是难以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的,如果作一实验,把铁丝接上电源立刻就能知道铁丝能导电的认识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强调的是实践结果的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这个优点的实质是能把观念的,理论的转变为客观的、直观的、可感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有“眼见为实”的说法。实践结果的直接现实性就使得人能“眼见为实”。列宁说,是否相信唯物主义就是是否相信你的感觉的提示,是否相统一和认识是真理同样也是是否相信你的感觉的提示。在此“感觉”、“态度”(相信)都有其重要性。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同“感觉”、“态度”有很重要的关联性,值得进一步思考。
帝国纪元国宝守护者称号怎么获取?
要获取帝国纪元国宝守护者称号,需要完成帝国纪元的多项成就任务并达成一定要求。1. 首先需要在《上古卷轴》六部曲游戏中完成帝国纪元DLC的任务:击败德拉戈斯并解决纷争。2. 完成该DLC的成就任务:完成主线任务、消灭4个武器坊和25个宝藏,并获得所有“无形的成就”。3. 完成多项难度与时间挑战,包括五十个转生、五十个地牢与巢穴清理等。4. 完成帝国纪元的“峰顶奖励”任务,获得守护者称号的最后一步成就。总体而言,获得帝国纪元国宝守护者称号并不容易,需要耐心与毅力,同时也要熟练运用游戏中的技能和道具。
有像要塞围城的单机游戏吗?
全面战争系列(罗马,罗马2,中世纪,中世纪2,幕府,幕府2,帝国,拿破仑)
模拟系列 凯撒大帝 罗马执政官 帝国时代 龙之崛起 纪元系列 战国兰斯算么·· 三国志系列 三国群英传 三国群侠传(凑数的) 太阁立志传 大汉与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