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巴比伦汉化组安卓rpg游戏,萨达姆绞刑前一夜受到了哪些人的羞辱?
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国推翻以后,曾经是一代枭雄的萨达姆在东躲西藏半年后,由于自己的亲信保镖出卖,最终成为美军俘虏。在此后被美军关押的三年中,萨达姆备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其生活如同地狱般不堪,这种折磨和羞辱一直持续到绞刑前一夜,甚至行刑之时。
曾经不可一世的中东枭雄萨达姆因反对美国霸权而被掀翻政权,在最终绞刑前的最后一晚,仍被狱警肆意凌辱。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萨达姆政权仅仅抵挡了42天,就被美国掀翻崩塌,而其本人也在三年后因自己的保镖出卖被美军抓捕。
在被美军关押的三年间,看守美军没少对其进行侮辱,在美军看来,萨达姆是导致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所以才百般刁难羞辱。
2006年12月29日晚,是这位中东枭雄在世间的最后一晚,萨达姆于29日午夜被驻伊美军移交给伊拉克方面,由美军和伊拉克政府军共同看管。
据英国媒体和行刑期间的目击者口述,萨达姆拒绝了狱方安排的送行饭,而是选择要一本《古兰经》,但被直接拒绝。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罢了,一名狱警每隔半小时就来骚扰萨达姆一次,不让其睡觉,而且还拿出一根绳子对萨达姆威胁说:“看到没,这就是明天送你上路的那根绳子。”说完后还哈哈大笑走开。这样的折磨和羞辱伴随了萨达姆最后的一夜。
不过,伊拉克媒体对于此间经过的报道,似乎萨达姆遭受的羞辱更加恶劣。萨达姆在夜间被几名狱卒用尿淋了几次,大兵们没有给他烟抽,也没有给他《古兰经》,没有送饭,也不让他睡觉。而萨达姆则哭了一夜,甚至哭肿了双眼......
2006年12月30日,经受了百般折辱的萨达姆被送上绞刑架,从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在被送入行刑地之前,这位曾经的中东霸主仍然拒绝了美军给的黑头罩,这明显是萨达姆想保留自己最后的不屈与骨气,他还向那些观看行刑的人高呼:(出卖国家和自己的人),“他们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早在美军监狱期间,萨达姆就遭受了残酷的身心折磨,美军用尽各种方式摧残他的意志,试图迫使萨达姆崩溃妥协。
美军2003年12月抓获萨达姆之后,便将其收押至战俘营。此后,美军对于这个曾经的总统、中东强人、反美斗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身心摧残。
据中情局特工尼克森事后的描述:在对萨达姆进行审讯时,发现萨达姆头部有的地方没头发,身上也有不少伤痕,讯问才知道他的头发被美军士兵剃掉作了纪念品。萨达姆当时声称要起诉美国大兵,因为美国人虐待他。
萨达姆患有前列腺炎,美国大并采用违背教义道德的方式检查萨达姆的身体,还把美国国旗插在几乎赤身的萨达姆身上,拍照后进行公开展示;美军拒绝了萨达姆想要写作的要求,几乎每天都会强迫萨达姆观看侮辱伊斯兰的影音节目,还在萨达姆的牢房贴满了被美军打死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的照片,用这种方式时刻刺激和折磨他。
美军的这些行径,曾经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美军不仅羞辱了伊斯兰教义,更像对待牲口一样的对待萨达姆。实际上,鉴于美军在对待战俘方面的恶劣记录,因此虽然外界无法得知更多细节,但相信对待萨达姆的方式一定是非常不人道、不道德、不人权的暴虐行为。
萨达姆政权是倒掉了,但伊拉克人民真的过上幸福生活了?从目前情形来看,如今的伊拉克社会甚至不如还萨达姆时代幸福。
萨达姆政权被美军推翻之后,伊拉克人民曾经以为送走了这个强权的总统,就可以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了,他们甚至在满心期待中毁去了萨达姆的雕像。然而,伊拉克人民的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冷冽。十几年过去了,美国大兵并没有带来丰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如今的伊拉克仍然是无尽的纷争与内乱、杀戮与仇恨。
伊拉克国内GDP在1990年就接近1800亿美元,到了2017年只有不到2000亿美元;人均GDP方面,伊拉克1990年为1.03万美元,到了2017年仅有5165美元;沙特2017年人均GDP已达到2.08万美元,而1990年的伊拉克,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数字,都比沙特要强得多。
有人比喻: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从5楼踹到1楼,然后他挣扎着爬回了2楼,于是就把这个成果归功于行凶者,感谢行凶者促进了自己的“进步”。当下,确实有这样一批“精蝇”进行这样的蛊惑和欺骗。
很多人言必称萨达姆独裁,但这主要体现在他打击敌对势力上,比如清洗国内政敌、打击库尔德人等内外威胁方面,对自己国民总体还算不错。
萨达姆上台之后,将石油收归国有,利用石油给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使得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还建立起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体系,保障最低工资与养老退休金等。
“没有我的伊拉克将分文不值!”萨达姆这话虽然有些霸道,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苦难,人们这才发现,如今的伊拉克,还真的变成了人们躲避不及的混乱国度。包括ISIS组织在内的诸多混乱,源头也都出现在伊拉克境内。
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究竟怎么样,伊拉克人民最有切身体会。联合国2017年发布数据,伊拉克全国53%的居民吃不饱,66%的流浪人员食不果腹,75%的儿童为了帮家人获取食物而不得不辍学…
美国和西方国家用一袋洗衣服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摧残了伊拉克人的家园,侮辱他们的信仰,带来了经济社会的急剧倒退,如今仍然是满目疮痍和仇视暴乱,这样的地方谈何幸福和希望?
古巴比伦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巴比伦空中 花园 ,是这样描述的: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在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修建的。现已不存。空中 花园 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 花园 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著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 花园 悬在半空中。巴比伦文献中,空中 花园 仅是一个谜,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 花园 。
也许正因为它已远离人们的视线,才会被寄予更多的期望,用想象把它填充的无比美好,无法超越。恩,就象当我终于站在 亚历山大 灯塔前面的时候,知道它只能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沉睡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得再现,但会被人们永记。海法:传说中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昨天写了这个文章,看看这些年我去过的地方吧,供您参考~
6月5日是六五世界环境日。
微博上有条热搜【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天参与的人达到5.4亿!!这什么概念,将近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看过或关注过相关话题的报道。
大略浏览, 有介绍各地美丽风光的,也有介绍善良人们爱护美丽中国的温暖行动。不禁感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国泱泱,东西南北中,四时风景不同;五千年华夏文明,人文景观各异,置身其中,何其幸哉。
01
我的家乡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县城。在我们居住的家属楼,推开窗户远处就是高高的山峰,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山峰轮廓分明,植被郁郁葱葱,看白云在山间嬉戏,没错,云是流动的,空气中都能闻到太阳和青草的味道,让人心里好不舒爽。
阴天或者下雨天,整个山峰则笼罩在大雾里,基本上只能看到半山腰,于是,那座山就成了我们感知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西南多阴雨,在阴雨绵绵的季节,整个小城淅淅沥沥,五颜六色的伞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年轻人们总是另类,喜欢不打伞,小一点的孩子在雨中奔跑打闹;大一点的插着裤兜,雨中漫步。
很浪漫的雨天哦~能闻到被雨水润泽的青草味。路边的烤土豆、烤臭豆腐......在蒸腾的水汽里香味越发浓郁,让人欲罢不能,频频回头,掏钱就范。
小时候小县城还不发达,超市很少,大家习惯了到固定的街巷买东西。比如县城的卖菜街就是专门卖菜,不通机动车,道路两旁密密麻麻都是菜贩们。
多数还是产地的一道贩子——城周边的村民们起早走路,把自家采摘的蔬菜水果或山里野果背到县城售卖,好多蔬菜鲜嫩喜人,刚来时还沾着露水。
那时候还不流行塑料袋。
卖菜的小贩将东西放到称盘里过称,付钱后,买家将菜往后一甩,搁到竹编的背篼里,环保、天然——在城市里一天用N个塑料袋的今天,我异常怀念小时候那样的买东西场景。
当然,现在家乡小镇都很难看到这些了。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大小超市越来越多,农村里壮劳力外出打工,老人带孩子,也很少外出卖菜了。
那种当面讨价还价、拉拉家常的轻松时光,也逐渐绝迹了,大家匆匆买完东西,微信一扫,装塑料袋走人,那些背篼、竹编框也因为土气、不方便,大家早不用了。
曾经看过舞蹈家杨丽萍拎着好美的竹篮子,她出门有时也带着,但这在今天仿佛成了时尚怀旧物,使用的人并不多。
今天看到微博上LOHAS乐活杂志转发消息,称演员@陳妍希michelle 建议大家自备买菜布袋,从生活中的小事和家人一起培养环保意识。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环保达人和环保企业站出来,解决城市的各种塑料包装问题,甚至实现快递包装回收循环等等,这对我对大家都是幸事。
02
长大后,到了北方上学、工作。看过南方的山水,北方的山水似乎都少了几分灵动和秀气,但北方一样有北方的美。
这种美是大气。
曾经在秋天来到钓鱼台边漫步银杏树林,满地的金黄,树梢间也满溢着橙黄色彩,在午后的阳光中色彩缤纷,那在枝丫间透过的一线线蓝天,蔚蓝和橙黄的组合,让这一季节的最美定格成温暖。
也曾到呼伦贝尔旅游,辽阔的大草原,车往前开,目视四周,真的一眼望不到边,这种体验让人想要兴奋地叫起来——世界好大。
有句话叫“心大了,事就小了”,在大草原,仿佛一切都不是事。
越过草原,来到额尔古纳河,看北方的河水清冽悠长,牛羊低垂饮水,河边的白桦林树木参天,大森林里有蘑菇、有野菜,有珍稀动物,似乎能将一切装进去。
在额尔古纳河岸边的临江,曾看过最美的火烧云,我们爬上小木屋,看漫天红彤彤的云,将天空渲染得或紫、或红、或金、或黄......,真觉得有千只眼睛也看不够,而怎么拍都拍不出景色实际漂亮程度的十分之一。
和同去的小伙伴在临江河里洗了头发,当地人说:头发脏了到河里洗一洗就干净了,他们都不用洗发水。我和小伙伴惊奇地发现,洗过的头发还真的顺滑,挂不住梳子。
一次出外旅游在乡间小路走着,迎面碰到了牛群结对而来,路很窄,一次只容一头牛通过,我迎面撞上,不知道向前还是后退,因为害怕牛角呀。
不过那牛瞪着清凉的眸子,并没有横冲直撞, 铜铃般的眼睛一脸无辜的看着我,貌似腿还有点抖,它也停住了,一时间,牛和人相对无声。我终究还是不敢跟他们太亲密接触,就让到路边,牛们就知趣地先走了。
儿时在大山里长大,春天到来时,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我们叫映山红)——有粉白的、粉红的、玫瑰红的.....,看不过来,我和小伙伴们会带着锅碗瓢盆到河边野炊,累了就找来花枝和残木搭个花房,房子本身没多结实,要的就是那份搭树屋的惬意哦。
我想,经常走出屋门,和大自然碰面;特别是走出城市,到乡野漫步,是滋养心灵的一个秘方吧。听听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品尝山里野果的甘甜,快节奏城市生活积累的怨念,也会平复很多、很多。
03
工作后,利用假期,还去到了西藏、新疆等地。
去西藏那次,在火车上碰到了一群要徒步去墨脱的驴友,他们提前准备了详尽的攻略和登山装备,只因为安妮宝贝一本书里提到墨脱,我一拍脑门就要去,老公拧不过就同意了,于是我们两个编外人员临时加入了墨脱小分队。
去了拉萨布达拉宫后直奔墨脱。墨脱在西藏南边,和印度接壤,气候多变。那时候墨脱还不通公路,进入墨脱需要翻越多雄拉雪山,山的这边大雪封山,越过雪山处暂时一马平川,麦苗满地,走过几户人家,转眼间缺进入了密不见天的亚热带雨林。
墨脱县城
我们坐汽车到了离墨脱最近的派镇,开始翻越多雄拉山,整个徒步要三天,渴了就喝山泉水,沿途碰到过蚂蝗、毒蛇,夜晚就住山间的小木屋,山间的夜晚很寂静,星星像钻石和鸭蛋那样大,那么近,惟有雅鲁藏布江隆隆的水声伴眠。
亚热带雨林里树木的根系盘根错节,树叶密密麻麻遮住了天,森林里很潮湿,也觉得恐怖,我们一边走,一边加快脚步,老公曾经和同伴们碰到了三角头的蛇,吓了一条约定不告诉我,因为万一我腿脚发软,他们还要背我,哈哈,好吧。
当走了三天后到达墨脱县城,我们的衣服湿了一身一身,喝下去的水似乎全变成汗水蒸发出来。墨脱藏语为隐秘的莲花,它确实就像一朵圣洁的莲花,云雾蒸腾在山间,绿意在云雾的妆扮下如水墨画那般清新,又因为外来者稀少,这里神秘、安静。
原计划只待一两天,我接连赖着待了三四天,还不想离开。
返回北京后,我甚至还写了墨脱扶贫设想——为这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呼吁。现在回头看,如果基本的公共服务和设施能保证,城市化的步伐还是慢一点比较好。
快十年了,我至今都能回忆起墨脱背夫白玛贡桑的笑容,一咧嘴巴就是白牙,眼睛黝黑地看着说话的人,做事不紧不慢,也许,他们不是生活安逸和方便的,但是,精神上很富足愉悦。
从西藏回来几年后,偶然看报道,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畔要修建五星级酒店,那时候我们的心思很复杂——一方面当然希望当地人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却真的不愿意太多人慕名而去,这对当地的生态、民风,都是灾难。
不久前看过一则消息,据尼泊尔政府估计,有15吨垃圾散落在珠峰,大部分位于通往登山大本营的路上。尼泊尔估计,清理珠峰上的所有垃圾将需要10年时间。近年来,随着珠穆朗玛峰登山者人数增加,警报已经升级。在珠峰的北部,中国也在采取各种措施清理中国一侧的山体。
纪录片《珠峰清道夫》讲述在珠峰清运垃圾的故事,影片结尾说: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拿,除了时间什么都不要偷,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显然这句话适用于我们出外旅游的每一个人。
5日演员袁泉也公开呼吁大家,野外游玩注意垃圾管理,保护水资源清洁。
04
爱旅游爱大自然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关注环保。
笔者不只一次看到,到山野徒步的驴友们无论在哪个省市,通常都会带着垃圾袋,离开时把垃圾带走,随地扔垃圾是被大家公然鄙视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之前疯转的一个帖子——大量海洋动物因为误食塑料,肚子里千疮百孔,生不如死(详情请戳:被囚34年取精,被迫亲手杀死爱子,最后只能挣扎着死去!被冠以励志感动之名,人类对它们的干扰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演员马思纯在此间提醒大家不要向海洋里扔垃圾,不要破坏海洋生物的家园。
当然,无论小溪还是大湖,最后都奔向海洋,不扔垃圾要从眼前做起,不向家门口的一条小河沟扔垃圾开始,企业则是尽可能做到环保达标,不要乱排放污水。
我们爱美丽中国,我们也正想各种办法来保护这些美丽。
微博网友爱笑娃娃晒照片称:穿衣服只穿棉麻也算环保——这觉悟真的比我高很多。
演员李沁呼吁大家节约水电、减少污染物排放,“看完电视记得关掉电视电源,电视待机状态下耗电1.5瓦/时“……
发此文的时候,六五环境日即将拉上帷幕。一首《让中国更美丽》的歌在网上传唱,版本很多种,来自青海环保部门的这首,技术算不上精良,但是声音很打动我。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疆的风光视频,惊叹祖国河山的壮丽。
大美如此,我们是不是要为他做点什么呢?
不仅仅是环境日这天,从现在开始,一天天坚持。
阿里巴巴今天发的一句话很好:让地球更美好,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举手之劳,其实也在创造美好的改变。
文:书影驴 若水姐姐 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鹰是宙斯的象征?
古罗马人确实有将鹰作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标志。
鹰作为百鸟之王,象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古人认为鹰能直视太阳而不眨眼、会在阳光下再生,征服人类无法企及的天空,所以很多文明都把鹰作为太阳神、主神、天堂力量、主宰的象征物。在古巴比伦、古叙利亚、古希腊、古罗马、阿兹特克等文化传说中均有体现。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偷天火下凡,宙斯将其缚在高加索山上,每日派鹰为惩罚使者来啄食他的肝脏。这可能是罗马人将鹰作为朱庇特标志物的起源。
有谁能客观的总结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客观评价总结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是个大题目,在这个场合,只能做个概述。
文化这个概念也比较大。
百度娘对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哲学定义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我倒觉得,这样的定义太过专业,但是,要把文化具体分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几个方面,再进行比较,到容易些。
总体上说,东方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轴,而中国文化则以儒世道相辅相成,儒家文化是其大宗。西方文明则以基督文明为大宗。伊斯兰、犹太教与基督教有着共同的源泉,跟儒释道相容合的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
1.东方文化中,家国的概念根深蒂固,家,国,民族,命运共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个人进身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或者民族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求当事人杀身成仁,以身殉国,达成使命。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性自由、张扬个性,个体命运、兴衰至关重要,甚至个人利益也要高于计提或者国家利益。在国家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让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利益杀身成仁是不可思议的,在韩战中,志愿军誓死不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老美见势不妙便交枪的栗子道十分常见。
2.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西方文明则是游牧文明的产物。所以,在饮食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人以谷物为主要食物,西方人则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要食物。在食物的具体形态上,西方人做的是方便携带的香肠、面包,乳酪、牛肉干、蛋糕等,而中国的食品则是粥、炒菜等更强调即时做即时吃的食品。餐具,东方人是筷子、碗,西方人则是刀、叉,盘子。
3.在立法上、行政、司法上西方人主张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中国人则一般把伦理与政治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司法实践中也往往牵涉个人感情或者人情关系,刚性的、绝对的、不考虑人情伦理或者地方官员意见的判决就比较少见。
4.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最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则更长于形象思维。西方哲学家长于对大自然的或者对天即宇宙的本质探讨研究,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往往从人的行为出发进行伦理的社会的精神层面的思考。
5.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就比较灵活,多数人是不相信鬼神的,比较实际的;而西方的主流社会是信天主或者基督这个神的,而且信的比较虔诚,中国人即使信什么,也是比较轻灵,没那么执着。比如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就甚至不信鬼神,强调活在当下,对来世没有什么期待。
6.在家庭关系中,中西方的分野更明显。中国特别注重传宗接代,对孩子百般呵护,直到孩子成家,父母还要帮着看管孩子,补贴孩子,以致造就了很多啃老族。而西方则不同,孩子十八岁以后就要独立,父子之间的经济利益分的非常清楚,啃老族基本看不见。
7.邻里关系,中国人强调和为贵,族群内强调和睦相处,在国与国关系的处理上也经常使用和亲的方式处理外交关系,汉朝的王昭君,唐朝的文成公主都是以和亲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西方呢,利益第一,个性第一,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各过各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就像美国的西部牛仔,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都有自己独立的势力范围,等等。
8.在经济上,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农村社区的群体生活比较活跃,西方,包括阿拉伯世界,或者因为土地贫瘠,或者因为国家土地面积小、人口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商业经济就发达展的快。所以,中国古代国家历来重农抑商,而西方各国的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9.科学技术方面,受西欧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国航海业发达的影响,欧洲人普遍具有更大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特别是16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在探索大自然,科学实验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始陆续建立许多现代化的大学,比如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虎添翼。而我们中国,不论国家,君主都更重视对国家的治理,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向重点放在对”官”的培养上,即使开办学院,也主要是学习人文历史,培养科举人才。直到1911年清帝逊位以后,才陆续开办以自然科学,包括工程学建筑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为主的学堂、学院。
俗话说,百川到海,殊途同归。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对世界的积极探索方面,在人类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美好生活方面,人类是有共同语言的。
由于这个题目过大,加上本人学疏才浅,只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做一个概述,不完备,不系统,不成文,希望各位因此得到些启示就满足了。更希望有识之士指教、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