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大清帝国手机安卓,为何英军刚打到南京清政府就屈服了?
为何英军刚打到南京清政府就屈服了?
原因很简单啊!
打到南京城下的英国人此时已经占领了镇江,也就是切断了清帝国的动脉血管——漕运。
中国历史进入唐宋之后,漕运是维系诸多王朝的重要命脉。通过漕运,南方的粮食被源源不断的运到北方。
在清代,漕米是清朝中央政府在省里经管的三大要政之一(其余两件是盐务和黄河的
河道管理)。漕米之政是征集中国南部和中部八个省份的租米,然后运来北京用以供养京师的宫廷成员和贵族,并储积在仓廒中以待在中国北部分配。这种征集和运输制度由“漕运总督”负责,与省级官制相平行,并且与河道总督衙门相重叠。
镇江则是漕运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英军的战略很明确:把战舰开往长江而把中国切为两半,并在运河穿过长江之处封锁对京师的粮运。
1842年5月18日,英军攻陷乍浦;6月16日,攻陷吴淞;7月21日,攻占镇江;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8月11日,英军在观音门登陆。以上战略得到实现,漕运面临被切断的危险,清廷就只能跪下唱征服了。
于是,8月14日,钦差大臣耆英接受了英国人的所有条件,之后被道光皇帝所全盘认可;8月29日,《南京条约》被签订。
可能有人问,不就是缺粮吗?清政府为啥不能坚持打下去呢?
原因也比较简单,清政府耗不起!
仅就调兵而言,英军舰船可以运输士兵攻击沿海各点分散的清朝驻军,清军则处于消极防守的被动地位。而且清军的陆上调兵速度也很慢,从邻省调兵需三四十天才能到达沿海各省前线,这与英国从印度调兵增援的时间相当。清军与沿海交战地区隔一两省的省区调兵则需要约50天的时间,而英军舰船从开普敦驶往香港需要大约60天的时间。
仅仅比拼调兵速度与成本,清政府就得破产……所以根本耗不起……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雅克萨,唐代为治下渤海国管辖,元朝属辽阳行省统辖,明至置奴儿干都司,清设驻地黑龙江将军管辖,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雅克萨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管辖。
然而,在1858年5月,清政府以一纸《中俄瑷珲条约》文书将统辖1000多年的雅克萨等东北地区悉数划归沙俄领土,从此,雅克萨有了阿尔巴津镇这样一个俄文名称。
其实在三百多年前,雅克萨这块面积不大的小镇上曾经上演过影响后世的雅克萨之战,这场战役与其说是清朝与沙俄的武力对决,倒不如说是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铁血双雄间的较量。
战争背景13世纪末期,莫斯科公国诞生于东欧平原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此后,莫斯科公国国势日渐强盛逐渐吞并周边城邦国家,并接受了来自欧洲草原北部钦察汗国的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绝对权力。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一举击溃了由钦察汗国分裂而来的金帐汗国,并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步统一了东斯拉夫地区,承继王位的伊凡四世马不停蹄继续东扩,相继灭亡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各大汗国,并一路东进,伊凡四世也由此加冕为俄国沙皇。
继承帝位的彼得一世开启俄罗斯西化运动先河不久,沙俄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彼得一世倾尽沙俄舰队与当时的北欧强国瑞典展开激烈的战争,并最终以《尼斯塔特和约》取得了对瑞典的绝对完胜,彼得也因此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称号。
这一时期的沙俄综合国力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效应下得到了逆天的增长,沙俄势力藉此加强了东扩的步伐,并于大明崇祯五年翻越外兴安岭抵达黑龙江流域,多次展开罪恶滔天的杀戮和禽兽般的食人行为,当地边民称其为“食人恶魔”。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值改朝换代之际,明廷和大清在山海关外的宁锦附近展开着激烈的厮杀,双方都无法顾及在背后捅刀的沙俄势力。
比至1636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王朝正式在法理上取代了明王朝。然而,此时的满清尚未完全平定中原大地,彼时的华夏九州仍旧出现了以永历帝朱由榔为首的南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外加此后不久出现的三藩之乱,清王朝初期始终陷入内战不断的泥潭,因此无法分身顾及北部边疆问题。
而面对沙俄残匪肆无忌惮地侵吞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所能做的唯有多次警告和抗议,但此时的俄匪却已经凭借着先进的火器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建立了坚实的据点,并以此为前进的桥头堡步步蚕食东北黑龙江流域的领土。
战前准备1681年,满清王朝历经八年平定三藩之乱,意识到东北沙俄残匪顽疾的康熙皇帝遂于次年亲自巡视黑龙江流域,同时派出以郎坦和彭春为首的将领北上暗中侦查雅克萨附近地形和民情,经过大量前期侦查准备工作,康熙皇帝确立了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指导方针。
即派兵驻守沙俄增兵通道、断绝俄匪援军,屯兵永戍黑龙江流域与雅克萨据点的俄军形成战略对峙的态势,同时,斩断蒙古车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与雅克萨据点俄匪的贸易断其外援,并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萨城附近俄匪种植的庄稼彻底剥离其生存物资。
在作完上述部署后,康熙皇帝还下令加紧赶制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驿站负责后备军粮的输送,同时开辟水路交通线,建立一条稳定的后续军需供给链条。
康熙皇帝鉴于此前“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俄匪游击战特点后作出了定点清除的方针,即采取派出大军逐个击破雅克萨周围的俄匪营寨,并以“铁壁合拢”的方式逐渐迫使雅克萨彻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战争经过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对盘踞在雅克萨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杀的善意警告后,据守雅克萨孤城的托尔布津自恃城高墙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为统帅携战舰、鸟枪和火炮以及藤牌军等各式轻重武器和军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针进抵雅克萨城外。
而此时的雅克萨城内俄匪头目托尔布津以450名训练有素的哥萨克骑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鸟枪为依托严阵以待清军的到来。
清军以陆军布于城南,战舰集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采取三面围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萨城的俄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俄军伤亡惨重,托布尔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萨城,其后,清军夷平雅克萨城,并分派兵力驻守瑷珲、墨儿根等地,班师凯旋。
然而,不甘失败的俄匪头目托布尔津,于1685年秋,在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下再次率领600哥萨克骑兵抵达尼布楚,并剑指雅克萨。
勃然大怒的康熙皇帝以2000雄师水陆并进再次围困雅克萨城,并勒令侵华俄军投降,俄匪头目托布尔津斩杀清使,残忍地拒绝大清国皇帝康熙的善意,清军以各类轻重火器向雅克萨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俄军匪首托布尔津当即毙命于雅克萨城,但雅克萨城继续由俄匪杯敦固守与清军死磕。
俄军明知面对大清帝国2000多人的火力围攻为何却负隅顽抗?其实他们是想拖延战事妄图等待沙俄援军的到来扭转战局,统帅彭春不傻,他看出了对方的意图,于是将战舰移师西进,并采取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雅的方式彻底堵截了沙俄援军的支援道路。
在经过清军强大的火力覆盖后,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萨克勇士仅剩66人苟延残喘,雅克萨城弹指之间化为粉齑已成定局,沙俄摄政王索菲亚遣使乞降,至此傲视欧亚的沙俄帝国臣服于大清脚下,雅克萨之战以清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雅克萨之战的意义雅克萨之战是清王朝对垒西方军事强国沙俄的抢眼战役,之说以说它抢眼,是因为此时的东方帝国遭遇了西方庞然大物沙俄的侵袭,就连北欧强国瑞典都被沙俄揍的满地找牙,要知道,连维京人后代都对付不了的主,大清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沙俄匪徒东扩人数不多,可就是凭借着先发制人的武器优势和天生的哥萨克骑兵战士,沙俄才能在东进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拿下大片广袤的领土,而也正是英勇善战造就了沙俄过人的单兵作战能力。
然而,大清王朝最终还是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并以独特的战法和果决的勇气将称霸欧亚的沙俄打得七晕八素遣使求和。可以说此战的意义既奠定了康乾盛世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大清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遏制了沙俄南下的勃勃野心,被打怕的沙俄不得不就此偃旗息鼓、止戈息兵。清王朝也由此打出了与沙俄170多年的和平时光,可以说此战功不可没。
康熙为何不逐出西伯利亚的沙俄势力既然雅克萨之战清王朝取得了绝对优势,按理说应该依仗兵威剑指西伯利亚,然后,北逐胡虏彻底将沙俄势力驱逐出西伯利亚,方能完全解除沙俄北部势力的威胁。要知道,此时沙俄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尚不足百年时间,亡国之恨、奴国之耻依然摆在西伯利亚鞑靼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早已适应苦寒气候的满清勇士足可以凭借骁勇善战的威名兵锋直指西伯利亚的沙俄残匪,况且叛军在西伯利亚的沙俄匪军人数和势力单薄,加之交通不便拿下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指日可待。
那为何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却与沙俄签订了看似平等而实则丧失了至少1000万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条约》呢?这其中除了首席谈判大臣索额图愚笨无能造成了重大领土损失,其实与清朝此时面对的险恶环境也息息相关。
清朝前番结束三藩之乱,而刚刚以雅克萨之战平息沙俄残匪,此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强势崛起的准噶尔丹汗国问题,然而,满清统治者却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时也同样遭遇着西方战线上沙俄与土耳其的死磕,抽身乏术的沙俄既然能两线作战,满清王朝为何却不能?康熙为什么不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这样一来或许此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以及《中俄伊犁条约》等等令国人痛彻心扉葬送361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人间惨剧了。
康熙皇帝没有趁势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其实并非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首先,这对于康熙皇帝来说简直就是一项耗资不菲的超级战略工程。东北的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虽然有着本质区别,但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可以就地取利,即无需像游牧民族那样采取对外扩张的方式来掠夺资源维持帝国的运作,这样的文明生存方式注定了以渔猎起家的满族不大可能像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骑兵那样横扫欧亚以充盈大本营,加之满族虽长期客居关外,但自唐至明深受汉家农耕文明的熏陶和影响,这就更决定了渔猎文化与农耕文明相对的保守性,相比较由农奴社会向资本主义文明过度阶段的沙俄,后者的土地嗜好自然显得无比强烈,因此对比之下,康熙不会趁势北逐沙俄。
其次,准噶尔汗国问题犹如达摩利斯之剑时刻高悬于康熙头顶。相对于沙俄北部边疆的侵扰,准噶尔汗国的强势崛起着实让康熙寝食难安。这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康熙的判断确实精准无误。我们知道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残匪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而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瓦解,则是历经康雍乾三代人,以整整85年耗费大半个世纪为代价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统帅下崛起于漠西,占据有新疆,进抵于蒙古高原,满清王朝在噶尔丹弧形钳制下大有倾巢覆卵之征兆。此时,倘若舍近求远、避重就轻以武威之师北征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届时清王朝必将为准噶尔汗国所取代。
再次,水土不服问题势必引起北征受挫。西伯利亚虽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西伯利亚地区处于永久冻土层带,且气候极度寒冷,甚至历史最低温度一度逼近零下69度,在这种冷到撒尿成冰的酷寒地狱里,别说挥戈杀敌两军对垒了,刀枪剑戟在严寒的催化下也会秒成薄脆如冰,仗还未开打清军早已冻得不省人事了,相对于沙俄匪徒耐寒的秉性而言,满清勇士虽然也打小耐冻,但终究敌不过人家冰窝子里爬出来的老毛子。因此即便满洲巴图鲁勇士再厉害最后也不得不铩羽而归。
因此,就当是的历史条件和气候地理因素来看,康熙皇帝确实没有动过北征西伯利亚彻底将沙俄势力赶回欧洲的想法,而放在彼时的大环境下,保住家底、守稳江山才是他的明智选择,否则一旦江山改旗易帜,历史上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圣祖仁皇实录》、《平定罗刹方略》等
如果西方100多年前不侵略清朝?
不可能,如果是明朝在没有西方国家侵略的条件下,会渐渐地进入资本主义或者转化成工业革命,但对于清朝而言,除了自身体制不可能转化成工业革命之外,还有就是满清自身拒绝变革,拒绝变革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这实际上就是家天下的最大弊端。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给谁与外人无关,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他们心底里最真实的写照。
满清核心阶层不乏精明睿智之人,更不乏雄才大略之人,如恭亲王奕忻,文祥,甚至是肃顺。他们深知国家必须要变革,西方国家先进性和发达他们不是不知道,慈禧也不是糊涂人,难到他们就不想万国来朝,汉唐雄风,但问题是,如果这一切以牺牲他们个人的利益或者说丧失皇家权力来换取国家的兴盛,他们宁愿不变革,进一步说,变革被杀,不变革等死。对比之下还是等死好,毕竟还能多活几年。如果能够苟延残喘最好,侥幸心理战胜了一切。自私与无知葬送了满清资本主义的转化。
满清属于异族统治,任何变革在满清统治阶层看来都是汉族对满人的威胁,是为了推翻满人统治,这种畏惧伴随满清直到退位。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入侵延长了满清的寿命,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入侵,满清绝对挺不过咸丰一朝,但满清也绝对不会自主演化成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皇帝不会革自己的命。还有就是,生产属性和生产力不予改变的话,满清也无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满清退位直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在此期间始终是买办社会。始终也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土壤。
工业化的革命首先就是小农经济破产,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形成规模巨大的市场经济,这些满清肯定不会自然形成。更不会培养,因为只有小农经济,把所有的人固定到土地上才最符合满清的实际利益,一切都是最核心阶层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显然,工业化不符合满清核心利益,满清不仅要拒绝更要打压。社会基础的欠缺。满清生产力低下,文盲众多,社会认知低下,意识不到工业化的好处,封建意识浓厚,科举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认识不到工业化和科技的力量。
可以说,中国当时要形成工业化,就必须要抛弃满清这个历史包袱。明朝也许会在与西方文明接触后自己改变,而满清由于是异族统治,是绝对不会自我变革的,满清因为心虚所以顽固,文化上不自信的统治阶级是一定会闭关锁国的,是绝不会大方的与其他的文明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切都是基于稳定自己的统治为前提,愚民政策为首要,开化民明智是绝对不行的。
如果没有西方国家的入侵,满清或者是提早覆灭,或者是极为缓慢地进入工业化,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条件极为苛刻,劳动力的解放、原材料供给、能源、技术、市场。国家资本的运作,就是要有资本家,而当时满清的社会的资本需求量是很小的,不足以产生工业革命。而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推翻满清的统治。发达的资本力量必然要革满清皇帝的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大清三万大军对抗八千英法联军结局如何?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指挥八里桥战役的法国指挥官孟托班回到法国,受到拿破仑三世的热烈欢迎,封他为“八里桥伯爵”,并让他出任参议员。这引起其他参议员的不满,称他没打多大的胜仗,联军仅仅阵亡了12人而已!让他做参议员过了。据法国记载,八里桥战役法军阵亡3人,伤18人,英军阵亡2人,伤29人,其他阵亡者为殖民地兵源。(法军司令孟托班照)
英法联军和清军对比如何?1860年8月21日,大沽口战役失利后,僧格林沁率领一万多步兵,7000多骑兵退守通州、八里桥一线,在这里建立防线,抵御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陆续增兵僧格林沁,最终兵力达到30000人左右;而英法联军进攻通州、八里桥一线的兵力约8000人。
战役双方对比如下:
清军主力:蒙古马队10000人,步兵20000人;
清军统帅:胜保、僧格林沁、瑞麟;
兵器配置:少量进口和仿制旧式滑膛枪、鸟枪、抬炮、抬枪、大刀、长矛、弓箭等,步兵和骑兵混编。
战术使用:冷兵器时代的冲锋陷阵,切割包围战术。(清朝骑兵冲锋图)
英法联军主力:英法联军各4000人,共计8000人,法军据前,英军据后;
英法联军统帅:总指挥孟托班(法)、雅曼(法)、格兰特(英)、科林诺(法)。
兵器配置:大量配置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部分配置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
战术使用:远距离火炮打击,近距离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八里桥之战中的英法联军图)
这是近代一场由最具近代化代表的英法联军部队同主要以冷兵器为主的清朝步骑军队之间发生的严重不对称战争。
这些英法联军的主力在拿破仑战争中得到近代化战争的洗礼,更是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奥斯曼帝国、撒丁王国等同沙俄之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是世界上最能作战的近代化部队。清朝的军队近代化作战经验少,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八里桥之战清军如何惨败?1860年9月21日,英法联军和僧格林沁指挥的清朝精锐在北京八里桥展开激战,清军的蒙古骑兵作战英勇,冲锋陷阵,被英法联军远距离炮火打击,近距离步兵排枪射击,几乎很少能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地,没有短兵相接就被团灭了。埋伏的清军部队,还没有进入战场就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攻击,很快就溃退了。
整个战役在1860年9月21日7时开始,到12时差不多就结束了。英法联军阵亡12人,清军阵亡1200人(清军阵亡清朝统计3000人,英法统计1200人),很多人负伤,僧格林沁等主要将领溃逃。也有资料称清军30000人伤亡过半。
英法的传教士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利用自己传教士的身份,了解作战区域的地形,通报英法联军清军驻防情况,战争开始前英法联军对清军的作战部署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
僧格林沁应该了解热兵器和冷兵器的差距,自己不应该和英法联军展开野战冲锋,用血肉之躯同钢铁大炮子弹对抗;死守八里桥,成为英法联军炮火打击的固定目标,换来的是惨败。(现代八里桥景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惨败也有惨败的好处,至少让清朝统治集团清楚了一个问题,军队一定要近代化,不能再单纯依靠大刀长矛,改变才是崭新的开始。
要正面评价它还是要负面评价它?
首先要确定的是清朝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这三百年的时光是怎样得一个存在,不得不承认它是已经发生的,是不可否认的,不能因为它晚期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灾难就不去承认它的存在。
对于这段历史我觉得不应该带有正面或者负面情绪去评价,我们要以学习的心态去看待每一段历史,历史的存在意义在于让后来人去总结和学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浩劫和灾难的发生都离不开清朝,似乎近代以来所有的屈辱性事件都发生于晚清时期。
但是我们要是同对比和立体的方式去比较下整个清朝就会发现清朝的优点也不是少数的
第一,屹立世界东方。
-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统计是492个皇帝。那清朝这段历史占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上满二百年的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四个,西汉,东汉呢,我算了,东汉159年不够。西汉、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终是半壁山河,没有统一,元朝统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够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唯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清帝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上,应当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时的世界上,顺治入关的时候,英格兰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法兰西也没有发生大革命,德国没有统一,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我认为清朝这个时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军队是世界上当时最大强大的一支骑兵,清初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是顺治个人的事情,不是多尔衮个人的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二,奠定中华版图。
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汉朝版图很大,唐朝版图也大,明朝版图比较大,但是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就是清朝对它做管辖的版图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是“康乾盛世”时候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多民族的统
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把多民族统一起来,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东北,明朝虽然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是明朝对东北地区没有进行有效地管辖。清朝不同,东北是清朝的肇兴之地,从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个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统一在清朝的政权之下,一直到库页岛。
清朝的多民族统一,在东北地区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这个地区的统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问题也解决了。西部我说,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时候,定了一个《钦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钦定西藏章程》里面规定,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军,册封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的时候,规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还有其他。这个《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乾隆时候定下的,《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影响到后来,西藏在清朝完全归中央管辖,西南的少数民族,云、贵、川等等的少数民族,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些民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管理和统一,我接到一封读者的来信,说“改土归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说了,我在雍正时候说了,我说雍正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历史上有一个渊源过程,真正大规模地把它推行下来,坚持下去,是在雍正时期。东南高山族,随着台湾统一,高山族也归到清朝的管辖之下,我们看看清朝的民族,从东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东南,可以说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第四,创制满洲文
字。
清朝创制满洲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东亚文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个东北亚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清朝之前没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创制了满文,才把整个东北亚满-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记载下来,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大贡献。特别是满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稣会士到清朝来,先学满文,用满语和康熙皇帝交谈,用满语跟他们讲几何学数学,音韵,讲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等。满文把四书五经,满文把汉文的四书五经翻译过去了。西方又通过满文翻译的四书五经,再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说满文是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今天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学习研究清朝的历史,他看汉文很困难,看奏折,看行草,行书奏折很困难,我们今天还很困难。他看满文档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满文档案来研究清朝历史。今天我们国家大约还存在有两百万件满文档案,一千多种满文的图书,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当中的一份重要财富。
第五,编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间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过层层官吏把它收集起来,重新把它抄录了,汇集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对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几百年战乱灾害很多的书都失传了,一家一户保存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个书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阳一部,杭州一部,镇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们,可以到那儿去看书,去查阅去抄录,就等于建了七个国家图书馆。这些书后来影印了,现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书,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库全书》很方便,我们图书馆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库全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古今图书集成》、《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书,叫《无圈点老档》,满文写的,有人把它叫做《旧满洲档》都可以,乾隆时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会儿还修了《钦定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特别这个时候编汇了一些地图,像《康熙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乾隆京城全图》每一个房间都画上,每一个王府、院落,每一个房间,倒座每间房都画上了,是当时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编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一直得益于我们的当代以及我们的后代。
第六,兴修皇家园林。
-
清朝它是一个狩猎的民族,长于骑射,它又在东北,到了关内之后天很热,夏天,多尔衮就说暑热难熬,还有没有地方打猎,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园林,开始是在南苑,顺治的时候主要是在南苑,继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后来因为南苑离城里稍微远一点,康熙就修了畅春园,就是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时候,就开始修圆明园,到乾隆的时候,修清漪园,就现在的颐和园,又大修圆明园。北京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圆明三园。西山这个地区从辽、金就开发,但是基本的格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时期兴修的皇家园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庄,暨外八庙,还有木兰围场,沈阳的盛京皇宫。还有清朝五陵,就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坛,这些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了,而且是世界的人类的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贡献。
第七,贡献杰出人才。
清朝296年,杰出历史人物灿若明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科学家等等,出现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与纳兰容若,就是清朝杰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国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统计不太准确,万历的时候一般人认为九千万到一亿,万历以后就经过战争、灾荒人口锐减。清朝乾隆的时候,人口到了三亿,道光的时候,人口到了四亿。我小时候老说中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还是道光那个时候的。在清朝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因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国,所以清朝的综合国力增强。后来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国,或者想吞掉中国,他们办不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说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任何一个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国人,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人口太多了,人口过多容易破坏生态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的动荡。
第九,开发三北地区。
“三北”就是东北,正北、西北。东北就是山海关以北,一直到黑龙江下游,这个时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别是黑龙江流域,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清朝入关之前,它的势力已经到了黑龙江流域,那里很多原始的部民,归顺了清,加入了八旗,从龙入关,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时期因为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一部分关里的人到了关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强了关内与关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别是辽河流域,清朝努尔哈赤从都城赫图阿拉,一迁到辽阳,二迁到沈阳,加快了辽河流域,辽沈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后来清朝在东北设卡伦,派军队戍边,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说齐齐哈尔,呼玛,瑷珲,加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一直到黑龙江的北岸,这个是前代所没有的,正北地区主要是蒙古族,整个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间战争、动乱,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饭没有锅灶,穿没有衣服,吃没有盐。明朝一个时期对蒙古禁运,禁运一个时期。清朝不同了,满蒙联盟,满蒙联姻,整个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这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大家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问题两千年没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说过:“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大家知道清朝没有修长城,长城没有用了,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基本上没有战争,二百年的和平环境,大大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开发,也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西北,北疆主要是厄鲁特蒙古,南疆主要是回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以来,应当说清朝第一次把新疆问题解决了,清朝在那儿派官员驻兵、屯垦、贸易,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三北地区,东北、正北、西北地区在清朝时期经济和文化有一个大的发展。
第十,保护文化遗产。
以故宫为例,大家知道,周朝灭了商,它没有在朝歌,它又回去了,回到镐京去了,原来的都城废了。秦统一了六国,它的都城在咸阳。汉、唐也是这样,宋代、唐,宋朝建立政权之后,它没有用旧的都城,它是到了汴梁开封。元朝它开始都城它是在上都,明朝的都城没有在大都,它是到了金陵,今天的南京,后来永乐靖南之役后才迁的北京。我算了一下,从商朝开始到明朝为止,所有大一统的政权利用前代宫殿概无一例,它们对前代宫殿拆毁焚迁,只有清朝,利用了明朝的皇宫,加以增益。这就使得明朝的宫殿得以保护下来,多尔衮的哥哥,叫阿济格,他不同意多尔衮的意见,占了北京之后,把都城还要设在沈阳。大家想一想,如果清朝都城设在沈阳,明朝宫殿重要的建筑材料肯定就拆了,到沈阳建去了,今天我们在座的我们都看不到北京的明朝的皇宫了。所以清朝早期这些政治家,把明朝皇宫保护起来,没有破坏,加以利用,后来修缮,有局部的改造,它使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皇宫。所以清朝对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