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1944无敌,什么发表了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标志主张?
1944年,随着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日益窘迫的形势下,日军选择“跳墙”,为猖狂进攻中国进行最后一搏。
抗战胜利在望,国共重启谈判,有两党寻求政治合作之意,更含对战争胜利后全国政权建设的未雨绸缪。谈判唇枪舌剑,曲折复杂。双方针锋相对,往来博弈。民主显然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以何形式实现?中共深思熟虑,谨慎决断,“各党派联合政府”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关于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反映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一致愿望和共同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在各民主党派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深远地影响了抗战最后阶段的国内政治形势。
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正式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之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使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如何一步步被苏军赶超的?
苏德战争期间,尽管德国坦克部队一度风光无限,打得苏联红军节节败退。但无论是战争爆发初期,还是直至战争结束,德军坦克却一直处于数量劣势。而且在德军节节胜利的初期,德国坦克数量的劣势更是明显。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德军坦克和苏联坦克的数量对比是——5500辆对25000辆。当年,德苏坦克产量(不含自行炮)对比是3083辆对6402辆。1942年,德苏坦克产量对比是3926辆对24643辆,1943年是5315辆对19934辆。1944年是7908辆对15201辆。1945年是1004辆对14160辆。 理论上讲,德国拥有更强的人力优势、产业技术优势、钢铁产量优势,但在坦克生产数量上一直处于下风。这一奇怪现象,和德国长期没有实现全面总动员有很大关系。
1939年欧洲战场全面开战后,希特勒面对德国的压倒性胜利,对已方的技术优势产生盲目乐观。而且,希特勒本身的理想主义情结太严重,对世界大战的残酷性认识不足,盲目追求“保持德国公民的正常生活”。不仅德国军火工厂没有实现24小时轮班倒,甚至大多数德国妇女仍在充当家庭主妇。与此相比,不仅苏联,就是英国和美国,在战争一开始就将本国的工业生产线全面开动,不仅24小时轮班倒,而且苏联、英国、美国将大批妇女动员到军工生产线上。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的英国,1941-1942年的坦克飞机产量,居然都超过了德国,德国的军工动员效率低下由此可见。 不过,德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潜力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尽管坦克飞机生产数量不足,但德国的弹药生产量却大大领先苏联。1943年前,尽管苏联坦克产量很大,但相关弹药供给却常常不足。斯大林格勒战场上,都曾出现过上百辆打光炮弹的坦克,冲上高地虚张声势“唱空城计”的事情。
德国在1943年却终于清醒,工业生产被全面动员起来。当年坦克和自行炮的总产量接近一万辆,与苏军的数量差距(坦克和自行炮约2万余辆)大大缩小。甚至在1944年初期,坦克和自行炮总产量还一度超过了苏联。 但是,库尔斯克战役爆发时,德军坦克生产也只是刚刚走上正轨,装备数量仍然有所不足。会战爆发时,双方坦克和自行炮的对比为2900辆对5100辆,这个比例对于德军来说已经着实不易。考虑到苏联坦克已处于性能劣势,因此德军装甲部队所处态势比1942年还要好一些。 不过,德军装甲部队在库尔斯克却没有更多后备力量,这2900辆已是德国在东线的几乎全部机动兵力,而苏联红军却还拥有数千辆后补的坦克大军。“虎”式坦克的造价和工时比T-34大约高一到两倍,而且战时交换比可超过1:5以上,但制造工艺复杂,仅有少数几家工厂能够制造 ,T-34的优势在于工艺要求不高,易生产性好,可大量使用非熟练工人和精密度不高的加工机械,但所费工时却比同期德国坦克更少。
苏联坦克、飞机的工艺都不如德国,但也因此更容易制造,一些拖拉机厂也能投入坦克生产。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德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前期所向披靡,除了战术运用正确以外,坦克质量也占据了上风。塑造了很多德军王牌坦克手。但是随着战争的消耗和苏军坦克质量的不断提高,德军装甲部队最终不敌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苏军。被赶出苏联本土直至攻克柏林。
电影大轰炸的slogan愈炸愈强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并不是电影制作者的创作,它的背后,是最真实的历史。
下面这张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拍摄于重庆的老照片。
被轰炸后的断墙上写着四个大字——“愈炸愈强”,在一片残垣断壁中无比醒目。
《大轰炸》这部电影,取材于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市进行无差别轰炸这一真实事件。
而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泯灭人性的侵略行为。
1937年11月,由于当时的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
国民政府在1937年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1938年2月,日军的轰炸机飞过了重庆宁静的天空。
从此这座城市,陷入了长达五年半的无差别轰炸。
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带着大量的工矿企业集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地区。
在日机地毯式轰炸中,重庆全市在大轰炸中共遭受了约100亿元法币的财产损失,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
因为建筑损毁出现严重“房荒”,当时的房屋都不安装玻璃,以免被炸时伤及周围人群。
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
最严重的时候,重庆曾发生防空警报连响7日,大火连烧3天的情景。
那为什么叫做“愈炸愈强”呢?
除了那张震撼人心的照片外,当时的重庆人民,在极惨重的伤亡损失下,还是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日前线输送了96万名战士。
在日夜不间断的轰炸中,成为人间炼狱的重庆,却工厂不停工,农民不停种,“愈炸愈勇”的标语在重庆随处可见。
抗战期间,重庆和整个四川的农民们,共献出了8400多万石粮食,占到了全国抗战征赠粮食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存留的珍贵历史照片中,有这样一系列的“微笑面对轰炸”的照片。
无论老少男女,可见当时重庆人民之悍勇。
当时的重庆有这样一首歌谣,“任你龟儿子凶,任你龟儿子炸,格老子我就是不怕;任你龟儿子炸,任你龟儿子恶,格老子豁上命出脱!”
当时的国际社会都将大轰炸期间重庆人永不屈服的精神,誉为战斗中国之象征,
这就是“愈炸愈强”背后真实的历史。
数据和图片来自百度百科、《重庆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材料、历史旧照片,侵删
(文\硬核八卦 首发悟空问答 已维权 抄袭必究)
1942年到1944年的地道战是怎么打的?
地道战是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发明的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人民战争形式,广大抗日军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利用地道把各处的房子,战斗位置联系起来,后来把村庄也联系起来,还在地道里设计了防烟,防毒,防水装置,有力的打击敌人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滇西1944插曲?
《滇西1944》的插曲是《清水谣》,由刘尊领唱。歌词全文如下:
绿绿的水,
清清的山,
清水镇就在北京西边,
蓝蓝的天白云在灵山间,
百花山盛开蝶舞翩翩,
吃不完的美味,
装不下的特产,
来一次清水就会忘返流连,
核桃杏扁蜂蜜木耳都不算,
就说远近闻名的清水豆腐,
我怎么这么馋,
我怎么这么馋,
(唱)清水的
水清清清水水甜甜所以清水的豆腐味道那叫鲜,
水煮油炸清炒脆皮和凉拌,
还能红烧咕嘟炖火盆儿端,
千年前它是长生不老的仙丹,
后是紫禁城里少不了的御膳,
挺进军打鬼子,
百姓庆功豆腐宴,
今天致富的新农村它又做贡献,
清水的豆腐飘香八方四面,
不亲自来尝尝怎知美味在人间,
一条高速到清水,
其实就是一眨眼,
登山戏水采摘游玩吃顿农家饭,
清水的,
水清清清水水甜甜所以清水的豆腐味道那叫鲜,
水煮油炸清炒脆皮和凉拌,
还能红烧咕嘟炖火盆儿端,
千年前它是长生不老的仙丹,
后是紫禁城里少不了的御膳,
挺进军打鬼子,
百姓庆功豆腐宴,
今天致富的新农村它又做贡献,
清水的豆腐飘香八方四面,
不亲自来尝尝怎知美味在人间,
一条高速到清水,
其实就是一眨眼,
登山戏水采摘游玩吃顿农家饭,
别忘了拍照片,
多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