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和战国与列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春秋与战国和列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春秋战国和列国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说一下春秋和战国以及列国代表的含义吧。
春秋和战国都是指的是周朝时期,列国这个词出自《东周列国志》。
春秋和战国指的是一个时代,列国不能具体指某个时代,严格来说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就相当于三个列国。
史书认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国诸侯国的身份,开启了战国争霸时代。
这才有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点权力,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春秋战国也是周天子权力弱化的分界线。
三者之间的联系:春秋和战国同属于一个时期,列国一般指的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孔子周游列国也是这个时期的事情。
因为有了列国的存在,也开启了之后的战国时代,列国因为各个诸侯王独立,形成了混乱时代—诸侯争霸。
三者之间的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时间不同,春秋时期是五霸的天下,并没有太大的相互攻打。而战国时期,就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但是它们都是指的时代。
列国却是指的诸侯国,并不是时代。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出现说明周的统治土崩瓦解,天下开始走向分裂,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诸侯们地盘为啥没像周天子一样越分越小?
周王室之所以会走向没落,根因之一就在于分封制。长期践行分封制,周王室能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周王畿实力大大削弱。
在《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一书中,李峰教授观察到了一种现象: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周王室会慷慨地赐予大臣某“土”;但在西周中期以后,周王室更多的是赐予大臣某“田”。从字义而言,“土”的范围自然要比“田”大得多。从周王室这种封赏的变化就可看出,西周中后期周王室所掌控的土地确实是大大缩减了。
最后西周走向覆灭,也就成了必然。
可在历史进入春秋战国后,却很少再有人说哪个诸侯国因分封制而走向衰落,这是为什么?
首先,按照分封制与宗法制,周王国内的各个诸侯国也需要逐级向下分封:“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意为:天子建立诸侯国,诸侯设立采邑,卿立侧室之官,大夫有贰宗之官,士有徒隶子弟)。因此,本质上各诸侯国也会遭遇与周王室同样的命运,不会有任何差异。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也确实是如此。
著名的案例,就是曲沃代晋:因为晋昭侯将叔叔姬成师分封到曲沃,致使晋国本弱枝强;在曲沃三代人努力之下,花费了六十七年时间最终代晋成功。除晋国外,公室弱而公族强的诸侯国在东周也比比皆是:鲁国“三桓”长期把持国政,到春秋晚期时竟然先后驱逐了鲁昭公和鲁哀公;郑国“七穆”把持国政后,国君在国内就基本被边缘化了;宋国的宋戴公之族与宋桓公之族不但把持国政,还经常发起内乱,让国君长期处于弱势;齐国公室则在崔杼、庆封、高、栾、鲍、陈等等历代权臣家族侵蚀下,愈发衰弱,战国时姜齐还被陈氏所取代……。
对于春秋时代列国公室走向衰弱的原因,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宗法制下公族对公室的掣肘,但却忽略了宗法制与分封制往往是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分封制赋予公族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特权,公族势力又怎么可能与公室长期抗衡?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对诸侯国的侵蚀就与其对周王室的侵蚀一摸一样,不过是人们忽略了分封制在其中的影响罢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曲沃代晋之后,晋国一度崛起而成为东周霸主。但因为晋国公室对分封制改革不彻底,把公室土地全部分给卿大夫,造成了卿族逐渐坐大。在经历了春秋时代的多次兼并重组后,韩、赵、魏三家最终脱颖而出,成功地瓜分了晋国。
虽然多数东周诸侯国都深受分封制之害,但也有例外。最早觉察到分封制危害之人,是楚武王熊通。
公元前741年,在兄长蚡冒过世后,楚武王杀死侄儿篡位成功。此后,楚武王积极对外扩张,并在扩张过程中创立了一项全新的制度——县制。县制的特点,就是县尹由国君任命,其职位不能世袭传承,而且国君拥有绝对任免权。任何一位县尹失职,国君都能废黜他,改任其他人。对比分封制下的领主世袭制,就可看出县制极大地加强了公室的集权。
自从创立县制后,历任楚王都不断灭国为县,使得楚国公室实力得到飞速增强。春秋晚期时,在灭了陈国、蔡国、东西不羹之后,楚灵王曾骄傲地向人夸耀道:“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陈、蔡、不羹三地能出千乘之兵,那么这之前楚国所灭的众多诸侯国,其征兵潜力究竟有多大?由此推断,截止楚灵王执政时,楚国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兵力达万乘之国的诸侯国!这就是县制的巨大威力!
楚国并非完全废除了分封制,但是其灭国为县的做法,却使得楚国没有步其他多数诸侯国后尘,公室弱而公族强。楚国情况正好相反,王族势力太过强大,垄断了楚国政坛要职,同时施政又过于苛刻,使得楚国人才在国内无用武之地,“楚材晋用”的事件屡屡发生,最终导致了楚国在春秋晚期的没落。
但不管如何,楚武王改分封制为县制的威力,却当时众多诸侯国都看到了。所以,在春秋中后期,晋国也开始推行县制——但基本上是针对非卿族人才的任用,卿族已有采邑的地位已是难以动摇了。
县制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分封制的一次彻底变革。到了战国时代,时人已清醒地意识到了其巨大威力。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将楚武王的县制移植到了秦国,让秦国日益强大,并最终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因此,说春秋战国诸侯们的地盘没有像周天子一样越分越小的观点是不确切的:没有变革分封制的诸侯国,早早地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变革过的诸侯国则不断地吞并周边弱小诸侯国,地盘不断扩大。
这也证明,在丛林法则的春秋时代,唯有对旧有制度改革最彻底的诸侯国,才能生存到最后。
春秋战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那一段时间天下更乱?
那必须是五代十国要比春秋战国乱。
春秋战国虽然诸侯林立,可毕竟名义上还是有一个天子在的,诸侯们做事都得摆出来,虚情假意也要供着。
五代十国那可真就没这一说了。有枪就是王,有奶就是娘。篡位是家常便饭。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的影响非常差。
春秋战国是在已有的一群诸侯国之中决出最强者,随着竞争者的数量从多到少,这个趋势是进步的。
五代十国是乱糟糟的,很多时候,脸都不要了。不仅乱,而且惨,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古人经常把五代叫“五季”,季是末日的意思,那段时期确实让人觉得,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欧阳修写《新五代史》,议论经常以“呜呼”开头,可见心情是很难受的。
拿黄巢来说——虽然那时候还算是唐朝末年,但是五代的几个主角都基本登上了历史舞台,用来说明五代的情况没什么问题——黄巢围攻陈州,没有军粮了,你猜他怎么解决?
吃人。
而且他的吃人吃出了新高度:为了节省时间,他设计建造了几百架巨大的石臼,就像舂米的那种玩意,每天投几千个无辜的平民进去,连血肉带骨头,全部碾成肉酱,给士兵当肉饼吃。
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恐怖景象吗?
这就是五代的先声。
中国最糟糕的时期非它莫属。
还有朱温的儿子们把妻子献给自己的父亲睡,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导致终北宋一朝而不得安宁,五代各种各样的奇葩人奇葩事层出不穷,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里面也是奇观。
长安、洛阳、扬州,这些曾经无比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全毁了。整个中国的生产力、经济、文化,都倒退很多年。
总之,谁要是活在那个时代,谁就是自认倒霉吧。
战国七雄分别吞并了哪些国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时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卫,鲁,宋,郑,吴,越等国都以先后被灭,晋国则分为韩,赵,魏三国,七国中秦国势最大,最后逐灭六国,统一天下。
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局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通常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
秦国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图改变这种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奖励军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广泛被秦人接受,成为此后秦国政策的基础。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
韩
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断。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暂时得到加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消灭的国家。
魏
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分裂出的国家之一,并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前三五四年,魏国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救兵援赵,击败赵国。后来,齐国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灭亡。
赵
赵国是“三家分晋”所形成的第三个国家,它都于邯郸,与齐、燕相临。战国后期,赵国因有名相蔺相如、大将廉颇等大臣忠心为国,使赵国颇为强大。而有关廉颇、蔺相如二人“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也被后人传为佳话。在廉颇、蔺相如辅佐的十年中,强秦一直未敢对赵国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将白起用离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而用赵括为将,才于长平击败赵军,杀其士卒达四十万。使秦以此为契机,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燕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其远离中原,使之得以相对安宁,并无太多战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国已成为北方的大国。至燕太子丹的时代,太子因见秦国强大,早晚会对燕国的统治不利,于是谴刺客荆轲刺杀秦王,不料,荆轲被秦王斩于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对燕深恨不已,秦王赢政于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蓟(今北京)了,消灭了燕国。
齐
齐国是六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因其远离秦国,故而一直未与秦国有正面冲突。前三一四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占了蓟城,但在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国。而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任乐毅为大将,联合三晋、秦、楚等国大举伐齐,联军只用半年时间便攻占了齐国除莒和即墨两城外的大部分国土,险些亡国。此后,齐国大将田单以此两城为基础,以少胜多,大败燕军于城下,才使齐国免遭亡国之祸。但在这五年的战争中,齐国损失惨重,而使其强国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复。
战国时期虽连年征战,但这丝毫未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此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达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理论最为后人推崇。这些学派的出现使战国的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而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其深远影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赢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征程,在九年的时间里,秦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于前二二一年统一了全国。至此,中国长达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结束,秦王朝的统治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