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简介,水浒传作者及国籍?
水浒传的作者是中国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写水浒传的结局?
很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我也比较赞同。那就是,现在流传的《水浒传》的结尾并非施耐庵的原作,而是由旁人(很可能就是罗贯中)重新写了以符合明朝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结尾,施耐庵很有可能因“反书”性命不保。
(施耐庵)
了解一下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和人生经历,就会发现一些原因。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曾任张士诚幕僚。所以,他看到的就是那个元末乱世,笔下的108将表现的就是现实。是故虽然这些梁山好汉每个都有严重的缺陷,有的嗜杀成性、有的阴险卑鄙、有的懦弱无耻,但施耐庵仍然以赞许的笔法写下了他们的事迹。因为在那个乱世,施耐庵身边的起义军里充斥了这样的人,他们有很大的缺点,但都一个个参与反元斗争,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施耐庵写的108将不是惩奸除恶的英雄,而是呼啸乱世的魔星。也就是为什么第一回会写“洪太尉误走妖魔”,乱世就是妖魔横行的时代。
但是,元末是魔星的天下,这么写相当的真实和精彩。而一旦进入明朝,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出现了。朱元璋一统了天下,原本祸乱天下的起义军成了统治天下的朝廷。水浒中写的那些反抗朝廷的梁山好汉,岂不是成了鼓励百姓造反?所以,水浒传在明朝迅速就成了禁书。作者施耐庵本人的性命也是大好不妙。
(108将投降后一一被杀是当时必须这么写)
因此,水浒传的结尾必须修改。也就有了后来的招安和一个个惨死。那为什么说这个结尾应该不是施耐庵本人所写,因为风格其实真的差很远。招安后的部分,没有了鲜明的人物个性,缺少了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只剩下战场交锋还可看看。而征辽、征王庆、田虎都一将未损,到征方腊却死了十之七八,难免突兀,最后活着的几人更是草草被毒死。明代许多文人的笔记中都写,后半部水浒传,实际上是弟子罗贯中迫于朝廷压力做的不得已的改写,故很多《水浒传》小说在作者一栏会写:施耐庵、罗贯中(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作者所为)。
(金圣叹批水浒将后半部分砍去)
清代,金圣叹批水浒传,更是对前半部分推崇备至而将梁山聚义后的内容全部砍去,因为之后的部分在他看来一文不值,不过是狗尾续貂的糟粕罢了。中国古典小说,很容易出现“前半部名著”的现象。前半部分相当精彩,而到了最后却逃不出“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俗套,即使窦娥冤这样的大悲剧,最后也是沉冤昭雪,还魂团聚。是因为中国出不了不落俗套的大师吗?不是,是迫于统治者的“教化”压力,因此,水浒中的“反贼”必须死。
三国水浒成书时期?
《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年代无考。原因之一是有关罗本、施子安生平的资料极少。元至治(1321~1323)年间,已有《全相三国志评话》刊印。《三国演义》系罗本据《全相三国志评话》扩充、改写。《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有明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刊印的一百回本,现存残页。明万历(1573~1619)末年,杨定见插入征
田虎
、王庆等
情节
,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高儒
《百川书志》称《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因此,原作者为施子安,罗本仅作整理
有多少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水浒传》中,最真实的英雄好汉有两人,一个是梁山寨主宋江,另一个就是青面兽杨志。其他包括王伦、晁盖在内的一百单八将 ,就很难在比较规范的史料中查到他们的名字和具体事迹了。
那么,宋江、杨志又有哪些“历史事迹”,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梁山其他英雄好汉难道就没有历史原型吗?
梁山三十八人有蓝本原型《水浒传》从赵匡胤出世写起,以两宋的兴亡为历史线索,暗藏着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明朝灭亡的预言。因而,书中肯定会出现诸多的历史人物。而题目给的是“英雄好汉”,那就得单讲梁山一百单八将了。
施耐庵写书,主要依据就是正史,还有他亲眼所见,经历过的至少是“第二历史”(明朝)。同时,又参照了几个蓝本,比如《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类修稿》,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中,便有三十八人出自这些蓝本资料,或者说是野史吧。
我认为,《水浒传》的灵感应当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在这部笔记体野史中,赵匡胤是霹雳大仙,出生之时也是红光满室,并且,施耐庵点化了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其中的“大金盘”在《水浒传》中就是决定梁山排名的石碣。
《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也是出自这个蓝本,比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报信、月夜走刘唐、宋江杀惜、九天玄女等等。这个 蓝本中,就有晁盖、宋江、卢俊义(卢进义)、公孙胜、林冲、鲁智深、武松、孙立、杜千等梁山三十六人。
假如《大宋宣和遗事》也算史料的话,那么,《水浒传》中就有三十六条英雄好汉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不过,施耐庵笔下的三十六天罡主要依据的却不是这个蓝本,而是《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这是南宋遗民龚开的人物画,画的就是梁山三十六天罡。不仅有画,还有每个人物的描述,《水浒传》中的很多好汉,就是以这个蓝本中的四言诗展开故事的。比如,“铁天王晁盖”的赞诗是: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烘炉。《水浒传》中的晁盖,就是佛门的护法天王。
而在这个蓝本中,却没有林冲、公孙胜。因此,施耐庵便把孙立排进地煞,晁盖在大排名前离世,公孙胜、林冲便成了三十六天罡。
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也应当是有根据的,否则,他就不会以四言诗来描述这些好汉。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虽然是一个更接近艺术品的蓝本,却也可以说是水浒英雄好汉存在于历史的一个依据。
梁山三十六天罡,加上晁盖、杜迁,总共三十八人高度疑似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但是,却没有更多的比较规范的史料,来一一查证。所以说,梁山三十八人是历史真实人物,还不能完全轻易地就此考定。
宋江是最真实的历史人物《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等正史中的确有宋江这个人物。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这一记载,后来的《东都事略》也能证实,北宋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在梁山聚义。而作为正史辅助资料的《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等官方记载,也有宋江起义、招安的事迹。因而,宋江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人物。
至于说元代修《宋史》照抄《大宋宣和遗事》等野史,那也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宋江以及梁山好汉聚义梁山、投降招安征方腊,然后参与抗金不仅是正史孤证,而是有几种宋代史料做支撑的。
同时,北宋名臣李若水就见证了梁山好汉北上攻打幽州,途径大名府时的盛况。宋江他们打完方腊,编入童贯的部队北上履行“宋金海上之盟”,是宣和四年的事。李若水当时就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做县尉,因而写下了《捕盗偶成》,说是: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李若水的诗中,能够佐证宋江招安就是宣和三年的事。同时,也提到了他们总共有三十六人,都因为被招安而拜了爵,这一点,完全能够与《大宋宣和遗事》对榫。大名府的士女们听到是大盗宋江的队伍来了,都争相观看,见到这支队伍“狞卒肥骖意气骄”,都感到十分地骇愕。
不过,也有专家说,这是李若水的后人为了美化先祖,糊弄的伪作。因而,以折可存墓志反证宋江等人并没有招安,而是被折可存斩杀了。这么多史料都不可信,难道折可存墓志就可信了?
练书法的人都知道,私人墓志也是极不靠谱的,人人都是出身显赫、功高盖世的伟大的人物,甚至,千方百计要挖一个“皇室苗裔”的身份出来,《张黑女墓志》竟然说他是“黄帝苗裔”。所以,我觉得折可存墓志才是孤证,是他的后人美化了这个历史人物,给他戴了一顶高帽。
宋江以及梁山三十六人都是历史真实的人物,只不过除了宋江而外,便只有杨志一人有史料提到名字,其他的英雄好汉姓甚名谁,就很难从正史中考证了。
杨志是“招安巨寇”《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中都记载了宋江等人参与征方腊之战,宋江作为副将,被拨在了辛兴宗的手下。宋江献计,打破了上苑洞,方腊随之被擒。统制王禀要给宋江报功,辛兴宗说:"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这个宋江不是别的“副将”,就是梁山大盗头领。
被招安的贼寇是不受待见的,另一个梁山好汉杨志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三朝北盟会编》中,有一位“招安巨寇杨志”,因为种师中在与金国王子完颜宗望的激战中阵亡,北宋军队也在榆次杀熊岭战败。于是,朝廷将领便把失败的责任推到杨志的头上。说“招安巨寇杨志不战从间道归”。意思是说,杨志当了逃兵,抄小道带着部队逃跑了。
岳飞的第一任长官刘韐为此鸣不平,上书李纲替杨志申诉。刘韐说别人都打败了,杨志收拾残部,带回很多兵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实力,是有功的。李纲便在他所写的日记《梁溪集》中记载了这件事,上奏朝廷激赏杨志,宋钦宗便给杨志升了官。
杨志后来被分拨到刘韐帐下,当时,岳飞也在这个部队中做敢战士小队长。因而,《水浒传》中便出现了“岳庙”,为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抗金保境伏线。
这件事之后,史料中就没有杨志的记载了。据后来发掘的“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说,杨志不久被大将王渊借故杀掉了。恐怕就是因为李纲澄清了真相,王渊等人受到了处分而怨恨杨志吧。
那么,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是不是被写进了《水浒传》呢?
首先,杨志就是“招安巨寇”,与《水浒传》的梁山好汉身份完全一样。
其次,“招安巨寇杨志”当时做的是“选锋首”,率领“选锋军”参加了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战斗。选锋首,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梁山好汉杨志就是八骠骑兼先锋使,应当就是历史真实中的“招安巨寇杨志”。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杨志以选锋首身份参加打幽州时,主帅是种师道。抗击金兵时,则是种师中手下的选锋首。这段历史就被写进了《水浒传》中,鲁达的经历其实写的就是“招安巨寇”杨志的真实事迹。因而,这才有了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下二龙山这回书。
《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其实是一对兄弟,写的就是种师道、种师中两人。《宋史·种师道传》中说,因为种师道年高望重,大家都叫他“老种”。因而,他不是有些专家说的,小种是种师道,老种是种谔。
历史真实中,种谔是种师道、种师中的伯父而不是父亲,正史中只有种师道、种师中爷爷种世衡的记载,这两兄弟的父亲是谁,历史上没说。所以,“老种”绝对不可能是种谔。
总而言之,梁山至少有三十八人有历史原型,而最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是宋江和杨志。当然,施耐庵也对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而他们历史事迹的总线索,却是被真实地写进了《水浒传》中。
水浒传作者简介?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江苏大丰人,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