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客声望一天崇拜,曹操的哪一点品质最能吸引人?
《三国演义》里,我们对曹操的印象基本都停留在狡猾和奸诈上面。虽然曹操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却给人了一种“奸雄”的形象。
但其实文学作品里面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中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要注重故事的戏剧性,因此对人物的描写都会带有一些夸张的手法。
其实在三国时代,曹操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他其实,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写的一手好诗的文学家。
而且,其后代的政治抱负以及文学素养也是很不错。可见他对于孩子的教养能力,也是很有手法的。
应该好好享受?
不放鱼饵钓鱼的大哥答我所问,告诉我余生该怎么努力!
我上次在湖边遇到一位大哥钓鱼,居然不用放鱼饵,就钓上来一条鲫鱼。我上次问了他一些问题他回答了我很有受用。这次我又去闲逛,看看他还在不在,一看果然又在那钓鱼。
我这次自己也带了鱼竿小马扎,过去就坐在他旁边,和他攀谈起来。他姓郑,我叫他老郑。这位大哥每天戴着一顶棒球帽,钓鱼不放饵。
我问他:有人说余生不长应该好好享受,何必那么努力,你怎么看?
他说:我还能怎么看,我不就是这样看呗。
我说:那你觉得应该努力还是不努力呢?
他说:你是问我的余生吗?如果你是问我的余生,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对我来说努力就是好好享受,好好享受也就是努力。
我说:这个答案好奇怪,这句话好像是废话。
他说:不是废话,你仔细想。努力就是好好享受。怎么是废话呢?当我去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正在享受啊,也就是说我很享受专心专一做事的过程。就像我享受钓鱼一样。
好好享受的时候就是努力,更加不是废话,我去享受生活的时候,同样也需要专一专注。这也是一种努力。即使是休息也没有懈怠的心态,就是努力。
我说:那你的意思就是你是在努力着也是在享受着。他说:对的。这两个事情不能分开,你如果把享受和努力分开了,那你一辈子过得非常累,当你不好运气没有时间去享受,你就只能努力,一努力你就累。
你唯一的办法是把努力也当成享受。
我说:很明显我们做不到。努力总是让人觉得疲惫的。
他说:是的,因为没有好好的努力,所以疲惫,没有专注的努力,所以疲惫。
我又问:那么人生到底是应该不停的努力追逐梦想,还是放下脚步享受人生呢?
他说:你看你车轱辘话又问回来了,我刚才不是回答你了吗?要把这两个变成一个,而不是分开对立。
如果你一定要追求那个梦想不可,没有达到这个梦想,你此生觉得白过了,那么你就要专注认真用心的去追求这个梦想,
那么你整个这个追求的过程,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你人生最大的享受,你不会觉得把这件事停了去休息,去旅游才是享受。
你暂停一下去休息,去旅游固然是享受,你不暂停继续在做的时候同样也是享受。你的生活整个生命都是享受。
如果你觉得一辈子为了追求某个目标,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很不值得,那么你就可以毅然决然的停下来。停下来去寻找你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去活成自己想要变成的样子。
这个事情因人而异。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一种活法,一种想法。我说:那人的矛盾就是很想休息,很想旅游,很想休闲,很想提早退休,可是生活的压力又让自己不得不疲于应对,忙忙碌碌。
他说:谁让你来人世间呢?来了就要面对这样的矛盾。不面对这样的矛盾就得面对那样的矛盾,总之你得面对许多矛盾和艰难困苦。
一个人在这种矛盾面前显得措手不及。显得疲惫无力。是因为他总想着未来,他的头脑里面总想着自己未来的生活。
我想要提早退休,我要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我要早点财务自由。我要为了这种终极目标而奋斗。
可是奋斗又很疲惫。
假如你试着头脑里面不要去想未来。低头看看现在的生活,不就是最好的生活吗?
人因为总是沉沦在过去和未来里面,所以,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生活。
我说:难怪经常人家说修行人要活在当下是这个意思吗?
他说:绝对意义的活在当下,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接近这个状态。接近当下的状态,就是头脑里面少想未来少想过去。多聚焦目前。
早上起来就想想怎么过好今天这一天,比如今天我要做一些工作,我要陪一下家人,我要休息一下,把这些都用心去做好,你今天就没有白过。
人能够每一天都没白过,他就算没白活。往下缩小范围,每一个上午没有白过,就更厉害,每一个小时都没有白过,就更更厉害,最后一分一秒都不白过。都安稳活在了当下。
就怕你做事的时候总想着明天要怎么搞,后天该怎么办?明年的计划又要完不成了,心里烦。
既无济于事又影响手上的工作事情的进展,所以一天混混乱乱,浑浑噩噩在杂乱无章中过去了。
过去之后,你又对这个已经过去的一天产生了愧疚,产生懊悔。慢慢的你沉沦在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最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过程。简直就是一团糟。
到了你老的时候你一定会后悔,你会觉得自己曾经赚了那么多钱,拿了那些荣誉,达到了那些梦想,可是好像从来没有享受过生活,辜负了光阴。
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好像变得一下子没有意义了。好像几十年白过了。
为什么?因为你只看结果。你只从结果来衡量自己一生。等于你拿一根绳子,你只看他那些绳子打的结,而不去看看这个绳子的长度,绳子的结实度。总盯着绳子上几个结,当然揪心。
我曾经在山区里面遇到过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每一天早上5点起来开始下地工作,他一天要到田里面做几个小时,要到茶山里面又做几个小时回到家里面,又要做一两个小时的杂活,
他每天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东想西想未来想过去他就是在工作中劳动中度过了。
他跟我说他到老一点都没有后悔过,他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每一天都没有算白过。他说人不一定都要达成什么目的,但是最好就是每天都不要白过了。
他说的道理很浅显,就是一句话,每天不要白过。这句话就是很接近于活在当下的状态。如果你的思维不会过度的动荡摇摆,总是聚焦在这一天或者更短的时间,那么你获得的安静的力量反而就会很大。
你可以试着让思维尽量不去跟随你看见的东西,你听到的东西,你想的东西而去动荡。不随着这些东西的变化去摇摆你的心,那么你会慢慢回归到你的本心这一块,越来越亲近它。
《楞严经》里面佛有一次使出神通,在手掌中发出一道光射向阿难的左边,阿难就向左边摇头去看,佛又射出一道光,射向阿难的右边,阿难又摇头向右边去看,佛就问他:刚才你的头为什么摇动?
阿难回答说:我看见你放出宝光在我的左边和右边,所以我向左向右去观看,头就摇动起来了。
佛就问他,那么这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阿难回答说,这是我的头在动,而我的观见没有动。
佛说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左右摇动看成自己的本心,这就是错误的,摇动的并不是你的本性而是我的手发出的宝光,那你能看见这个光摇动的见性本心,是不会动的。
因为从始至终你的心心念念随顺着外境的的事物摇动变化而生生灭灭,所以从此就失去了本真的心性。变成了颠倒众生。本心失去了真性,就是认他物为本己,自己逃不脱在此颠倒中扭转,在生死苦海中轮回。
什么是摇动,一切事物的变化,一切对镜的思想变化,对你的影响。你如果跟着他们去动,跟着未来动跟着过去动,跟着你手上的事情去动。你等于就失去了本心,你就变成了颠倒了。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不跟随外境外尘去动摇,总是守住自己的如如不动的本性,这就是活在当下。
如若真的做到活在当下或者接近于活在当下。你的所有努力就都是享受。你不会再有矛盾和烦恼了。
我听完忽然看见他鱼竿的浮标在动,急切地说:你的浮标动了!
他笑笑,再也不做声,自顾自地钓鱼!
为何突然就爆发了战争?
秦末时期,其实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便是土地荒芜。
对于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王朝而言,这是极大的危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天下财赋皆出其耕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看似成为了万世一帝,其实这个新兴王朝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很多。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战乱,让各地经济濒临崩溃,秦国一统华夏之后,各地更是急需恢复农业生产,重新发展农耕经济。
但是,秦王朝新立之初,势必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造,这其中也包括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秦国人口不到两千多万,可用于兵役、劳役的民众却将近一百五十多万,这也意味着天下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用于王朝建设,相对而言耕种土地的民众也就急剧减少。
长时间的兵役、劳役需要源源不断的向边境、咸阳输送底层民众,帝国财政的所有压力全部集中到了耕种土地的农民身上。
时间一长,农户越来越少,秦王朝能够征收的税赋也越来越少,为了维持中央王朝的财政,只能选择加大对于民众的剥削。
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最为根本的引爆点。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末战争主要可分为三个最为主要的阶段:
陈胜、吴广起义
定陶战役
钜鹿战役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为要押送戍卒误了期限,两人遂在蕲县大泽乡发动起义,掀开了大泽乡起义的序幕,也让秦末战争第一次大规模爆发。
陈胜、吴广起义之初,主要以蕲县东西两翼为主推进战线,攻占秦国小型军事据点。
起义之初的节节胜利,让陈胜大为激动,他下令六路分推战线,试图在秦朝境内掀起全面战争。
其实,战争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陈胜失败了。
陈胜分兵的结果不仅仅削弱了自己的势力,还让那些曾经被秦国镇压的六国势力重新崛起,成为了反秦势力的一部分。
六国复起,他们很快就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和秦国主力抗衡。
唯有陈胜部将周文拼死冲杀,集结了十万民夫,逼近咸阳外围据点戏城。
只是遗憾的是,章邯大军出关之后,很快就击溃这十万民夫,周文自杀,吴广在荥阳外围被起义军杀死。
章邯一路击溃荥阳外围的反秦势力,直扑陈郡,陈胜在逃亡路上被驾车车夫所杀。
如果说,陈胜、吴广主导的起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那便是六国势力开始纷纷揭竿而起,狄邑田儋、沛县刘邦、会稽郡项梁、项羽三股势力成为秦末战争初期新的反秦力量。
秦末定陶战役公元前208年,三月。
项梁、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北渡长江,开始了新的征战。
项梁势力发展最为迅速,渡江之后响应者众多,大军很快发展到七万之众,成为当时最为庞大的反秦力量。
章邯攻灭陈胜之后,迅速北上,逼近临济。齐王田儋亲自引兵驰援,章邯趁夜突袭,田儋大军未经休整,被一举击溃。
田儋弟弟田荣整顿残兵败退至东阿,恰逢此时项梁引兵北上救援,在东阿击退章邯所统领的秦军,项羽、刘邦俩人趁势追击,章邯逃进濮阳紧闭城门,拒不迎战。
项羽、刘邦遂绕开濮阳,在濮阳外围攻城略地,将战线推进到雍丘,打破秦军,收获颇丰。
项梁眼看时机成熟,遂从东阿拔营南下,猛扑定陶,将大军分散屯驻于定陶城城外。
只是,此时的项梁忽视了章邯,他料定章邯战败,必不敢出城迎战,遂放松了警惕,章邯在深夜中奔袭七十里之地抵达定陶城下,一战而胜,楚军主帅项梁战死。
项羽、刘邦急忙南撤回到彭城,拱卫大本营。
秦末钜鹿战役公元前208年,九月。
章邯重创楚军主力,楚军主帅项梁战死之后,北上进攻赵地,进攻赵国,一举攻破赵国国都邯郸,迁民河内,将赵国主力围困在钜鹿。
钜鹿战役打响。
这场战役成为项羽一生中第一次成名战役。
十一月,秦军围攻钜鹿愈加紧迫,楚怀王下令让两路大军驰援钜鹿:
宋义、项羽北上驰援
刘邦西行侵袭秦军据点
宋义作为北路军的行军统帅,他在进抵安阳之后,停驻四十六天,未曾进兵,日日饮酒高歌。
项羽一怒之下斩杀宋义,自己亲统大军北上驰援,一举击溃秦军,成功解除了钜鹿危机。
此次战役,项羽成为了诸侯国中最有声望的年轻将领,章邯也统领二十万大军投降项羽,秦国的各处据点也相继被攻破。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
历史上最著名的有三大变法,分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和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变法,至于范仲淹搞的那个,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不能算是完整的变法,为什么?后面慢慢说,先阐述下几大变法中,谁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当然,本文观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
商鞅变法影响力延续至今毫无疑问,在几大变法中,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根据《史记》中的记载,秦孝公继位后,开出招贤令:“宾客髃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过,秦孝公所要求的强秦仅仅是:“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也就是说,秦孝公他最想做的是,通过变法强秦,以恢复春秋时期,秦国的秦穆公在位时的春秋五霸那样的地位:“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于是,商鞅来了,并在经过和秦孝公的几次交流后,以法家强国之道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同,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虽然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让秦国成为诸侯霸主,但最后延续下来的结果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两千多年。
首先就是,即使在商鞅被秦国君王杀死后,他的变法依旧被继承下来,并没有因人死而法亡,而秦国也借助数代都坚持商鞅之法,而逐渐强大到山东六国不可抵挡的地步,最终在秦始皇嬴政时期,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因而有“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的说法。
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强大起来的秦国,通过秦始皇之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而这种中央集权制王朝,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都未曾更改,且商鞅变法中曾尝试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被秦朝推广至全国,后世王朝均继承了这些制度,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还在沿用。
秦朝的大一统是建立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始皇为维护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所推广的很多制度也来自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促成的统一王朝让中国人自两千年前就开始认可大一统,这种思想深入骨髓,至于制度,连伟人都说:“百代都行秦政法”,而“秦政法”就是来源于商鞅变法,可见,商鞅变法的影响力早就超越了时空,至今犹存。
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党同伐异至于和商鞅变法齐名的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就没有商鞅变法这么长久的影响力,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强宋,可宋朝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强大起来,反而因为王安石变法中的很多制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未能很好解决宋朝面临的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
后世,很多人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对于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比较公认的就是“急于求成”四个字,宋神宗急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所有遗留问题,王安石和变法派成员也急于用成绩来回击保守派的诋毁,于是,很多制度没有经过详细调查,或根本没有去调查,迅速的就推广出去,很多制度和法令也因此在相当多的地方水土不服。
最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因为变法派和保守派的互不容人,不能求同存异,直接造成了北宋中后期最严重的党争事件,他们互相争斗几十年,让北宋的决策能力和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北宋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党同伐异引起的,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变法,连宋朝都没有改变。
张居正变法人亡政息张居正变法的情况比王安石变法好得多,不像王安石变法的褒贬不一,贬斥的居多,至少,张居正变法的影响力和作用一直都是正面的,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张居正变法延续了明朝的生命。
但张居正变法没有触动到最深沉的问题,比如在清丈土地时,避过了皇族和士绅,没有能从骨子里去改造,因此,张居正变法更多的只是一种改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变法。不过,张居正推出的“一条鞭法”,其中的部分制度在清朝时曾被雍正皇帝改良使用,也算是把影响力延续到了清朝。
另外,张居正变法的结局是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绝大部分变法内容全部被废除,不像商鞅变法那样连续执行了一百多年,张居正变法的影响力略大于王安石变法,但两者加起来,都不可能和影响中国至今的商鞅变法相比。
范仲淹主导庆历新政,得罪了官员,吓住了皇帝最后来说一下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宋朝的三冗问题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了,因此,宋仁宗也有意变法图强,并允许在当时有很大声望的士大夫象征人物范仲淹来主导,不过,这次新政仅仅只开始了一年多,推出的法令就全被废止,没有完全展开就结束了。
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范仲淹在准备开始变法时,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了十条主要的改革条款:“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里面有七条内容都是针对吏治的,以剥夺官员的福利和更严厉的监督官员为主。
这些针对官员的改革内容刚经过公布,就把绝大多数官员、勋贵、绅士们推到了对立面,变法他们认同,毕竟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宋,但要兼顾他们的利益才行,而且,范仲淹要变法也好,改革也好,负责执行的还不都是这些官员?范仲淹直接就拿这些官员开刀,谁来帮助他执行法令?没有他们的支持,变法寸步难行。
其次,在大多数官员们站出来反对后,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们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把反变法派和变法派分成了小人和君子,且把支持变法的统称为君子党,范仲淹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欧阳修,还公开写了一封奏疏《朋党论》给宋仁宗,在奏疏中直接鼓吹结党有利论,说结党这事啊,要越多越大才好。
欧阳修才华横溢,这篇奏疏也算是名篇,可他的政治敏感度实在太低,向皇帝鼓吹结党的好处?让皇帝允许臣子们结党营私?幸亏他是生活在宋朝,换成任何一个朝代,恐怕九族都要被灭掉,这篇《朋党论》一出,直接让庆历新政夭折。
宋仁宗不怕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互相直接争执,反正好坏终究由他来裁决,他就怕范仲淹们因此把反对者全部赶走,然后结成一个所谓的君子党来欺负皇帝。于是,范仲淹的上书得罪了所有的官员,欧阳修的上书吓住了宋仁宗,庆历新政失败。
宋仁宗改变态度并拒绝了变法后,范仲淹、欧阳修等变法派逐一被贬斥出京,此后的范仲淹一直在地方蹉跎,谁也不想他回到中枢,最后,他死在地方上。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于没有拉拢大多数,且固执的以自己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须知,即使都已经是高官显爵,也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可大多数人到底还是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模范,整个宋朝也就出了范仲淹这么一个。
庆历新政是北宋三冗问题出现后,北宋皇帝和士大夫们准备解决问题的首次尝试,因《朋党论》的出现,让脾气不错的宋仁宗在此之后,一直到死都不敢再搞什么变法,庆历新政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一次预演,可出现的结党苗头终于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后变成现实。
以上,是小编根据自己的浅薄知识,对商鞅、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主导的几大著名变法对历史进程影响力的简短阐述,或许对,或许错,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
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绝对不会。
太平天国起义,几乎已经动摇了大清的根基,而当时清军的节节败退,也让清廷王室彻底的慌乱,内部一片消极之声。
如果不是清廷主动去寻求英国人的援助,恐怕早就被洪秀全占去半壁江山,再加上清朝晚期的贪污现象达到历史之最,国库亏空,民怨沸腾,致使清朝达到了建朝以来最衰亡黑暗的一段时期,而当时的欧洲列强,又趁此时宜入侵,不仅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蚕食清廷,还在文化上实施软侵入。
一方面是太平天国麾下的湘军,川军等劲旅组成的内患,一方面又是各国列强的入侵,再加上本身经济体系崩塌,贪官污吏横行,如果不是英国人插手解决太平天国一事,恐怕等洪秀全在天京休养生息,再率军北上直捣黄龙后,清廷极大可能就被洪秀全一波带走了。
当然我这也只是个人的一面之词,毕竟历史的进程,后人不管如何评说,都有些蚍蜉撼大树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清朝作为中华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
英国人除了增派援军帮助清廷消灭了太平天国,同时也为清廷最后的经济做出了贡献,可清廷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内部已形如残垣断壁,崩离瓦解业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英国人只是放慢了它灭亡的脚步,而无法阻止必然的历史进程。
再退一步说,假如没有洪秀全,清廷也会在各国列强的蚕食下迅速灭亡,因为毕竟太平天国当时除了跟清廷作战,同时也为抗击西方入侵者贡献了一份力量。
——————
欢迎关注: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