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霸主崛起白袍赵子龙,赵子龙的白袍铠甲哪来的?
刘备赠送的!
赵云武器是亮银枪,青釭剑,铠甲是白盔白甲,坐骑为白龙马。
赵子龙左手青釭剑,右手亮银枪,跨下白龙马,一身白盔白甲,长坂坡单骑救主,于百万曹军中往返折杀,所向披靡,如此猛将乃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也!
赵云有没有妻子?
说起三国的白袍武将赵云,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知道的。常山赵子龙,多么响亮的一个名字。赵子龙在三国里也算是少有的智勇双全的猛将之一了,武力值爆表,智力也不错的武将,在三国也算不多了,玩游戏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关羽的智力也算可以,但还是比不上赵云,所以以前玩单机游戏的时候,赵云那可是必得的武将,其他武将还可以说是无所谓,但是赵子龙那可以没得到就从新开始的。
在三国里,赵云一开始是跟随公孙瓒的,刘备投奔公孙瓒,一次出征的时候发现了猛将赵子龙,那可是爱才之心强烈的很啊,后来有一次还握着赵云的手说不舍的话,不过赵云说自己不能做不义的事,意思很明显,就算再怎么惺惺相惜,他是有主公的人,不能转投他人,这样是不行的。这看来,赵云的忠诚度比起一般的武将,很了不得了,比起吕布来,更是胜过不知道多少倍了,据说赵云和吕布还是师出同门,武力也不一定会比吕布差。
直到了公孙瓒败亡,赵云失去了主公,才想到了之前和刘备的惺惺相惜,于是就投靠了刘备。这把刘备高兴坏了,据说两人还同吃同住过好一阵。有点搞基的感觉,不过古时候得一爱将,当然比什么都令人兴奋。然后就赶上了博望坡之战和长坂坡之战,博望坡赵云的表现虽然不错,但却不是最出色的。但是长坂坡的时候,可谓是一战成名了,单骑救主,一人一马冲进万军之中,保护被刘备一不小心丢下的刘婵母子,令他们母子安全和刘备汇合。电视剧只救出了刘婵,糜夫人投井自尽,其实是甘夫人和刘婵都被他安全送达了。
赵云最人尽皆知的战役就是长坂坡战役了,一说长坂坡,基本上想起的就是赵云了,毕竟那肯定是需要勇气和忠心了,刘备自己都这么不在意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赵云也是想的和注意到的有点多了。后来赵云的大大小小战役的也表现的挺出色的,到最后都不是战死的,据说是正常老死的,真的是人生最厉害的莫过于时间了,再厉害的人也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和折磨,时光催人老啊。
俗话说得好,美女配英雄。赵云算的上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了吧,但是他的老婆呢?有的人会说,他有老婆吗?答案是肯定得,虽然没有记载他的老婆,但是赵云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叫赵统,赵云死后继承爵位,二儿子赵广,最后和姜维一次出征的时候身亡。而赵云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儿子关平,赵云和关羽也算是亲家了。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不过赵云的两个儿子就没赵云那么猛了。不过小编最在意的还是赵云的老婆,虽然不详,但是想猜测猜测,接下来就说一说最有可能成为赵云老婆的几个人吧。
1 马云禄
马云禄虽然听到的比较少,不过其也算是一名女将了,游戏中的马云禄,还真的是挺难得的武将了,他的哥哥就赫赫有名了,西凉的人言锦马超。五虎上将之一,据说马超和其妹马云禄为了给父亲报仇,来到中原,遇到了赵云,见赵云一表人才又英勇不凡,就想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赵云,后来马云禄见到赵云,也是有所感觉,两人很快就相爱,并且迅速的结婚了。要是这两人结合也算一段佳话了,可惜的是,马云禄是虚构的人物,那些创作者也是厉害,这都能想出来,给别人遗憾的感觉。
2 樊氏
这个樊氏三国演义中就有提到过了,相传这个樊氏可以说的上是国色天香了,不过却是一个寡妇,他的老公乃是赵范的哥哥,不过死的早。在赵云计取桂阳的时候,赵范曾经介绍樊氏给赵云,樊氏看赵云生的如此俊俏,也是心生喜爱,不过赵云以和赵范同姓拒绝了,其实他是高瞻远瞩,看得出赵范不是安生的主,怕被牵连了。后来赵范果然逃跑了,走的时候估计不会带上自己的嫂嫂,这样看来,留在赵云那里,一个美人赵云没有了后顾之忧,估计两人结合的概率还是挺大的。看来古人的老婆多,有的老婆都是几经转手了。
3 孙夫人
孙夫人据说本名叫孙软儿,这个孙夫人流传的就比较多了,说什么他们俩感情深厚,有一次在给赵云洗澡的时候,看到赵云身上那是一点伤痕都没有啊,就好奇的问赵云原因,赵云直说自己勇猛无比,不会受伤。然而这个孙夫人确实调皮,去拿了一根针,说自己比赵云厉害,可以让他受伤,于是就扎了赵云一下,这一下可不得了,直接把赵云给扎死了。这个故事有点扯淡了,正规的历史上,赵云可是寿终正寝的。
虽然这个故事中赵云的死亡比较扯淡,不过无风不起浪,说不定真的有这个孙夫人,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是存在的,毕竟谁那么吃饱了撑着,不仅编出一个故事来,还生出了一个人来。
4 李夫人
这个李夫人不是正史中人物,野史中此人叫李翠莲。话说赵云还和她生有一子,叫全定,随刘备出征后,还把青釭剑留在她那里,后来全定带着青釭剑千里寻父,也算是佳话了。不过赵云因为和诸葛亮打赌,竟然不认。知道诸葛亮等人的劝说,才和他们母子相认了。
三国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是多少页?
三国演义里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是第453页。
赵云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一个比较完美的将军。他长的帅,一身白袍白甲,武艺超群,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而且没有不良嗜好,不像张飞嗜酒误事,又不像关羽那样恃才傲物,他总是不卑不亢,听从号令,且为人细心认真,所以诸葛亮刘备都很喜欢他。
隋唐演义中贾柳店四十六友?
贾柳楼四十六友,这个数字版本有好几个,有三十九友的,也有三十六友。
严格说三十六友比较靠谱一点,连阔如的版本就是三十六友,因为有十个(也有说十四人)是罗成带来的北平旗牌官天团,也就是张公瑾白显道尉迟南尉迟北等酱油,他们本来戏份也不多,都是少保爷的跟班跑腿,所以有没有也不吃劲。
《兴唐传》的贾柳楼四十六友名单如下:
绿林中的英雄22位:
魏征、 徐茂公、单雄信、王君可、王伯当、谢映登、程咬金、尤俊达、齐彪、李豹、屈突星、 屈突盖、鲁明星、鲁明月、金成、牛盖、侯君集、尚怀忠、袁天虎、李成龙、丁天庆、盛彦师。
北平府来的共14位:
张公谨、白显道、毛公遂、李公旦、唐国仁、唐国义、党世杰、史大奈、尚时山、夏石珊、尉迟南、尉迟北、杜差、罗成。
衙门当差的:秦琼、金甲、童环、樊虎、连明、铁魁、任忠,共7位。
还有柴绍和贾润甫、柳周臣。
武力值前十排名如下:《兴唐传》的贾柳楼四十六友名单如下:
绿林人士22位:
魏征、 徐茂公、单雄信、王君可、王伯当、谢映登、程咬金、尤俊达、齐彪、李豹、屈突星、 屈突盖、鲁明星、鲁明月、金成、牛盖、侯君集、尚怀忠、袁天虎、李成龙、丁天庆、盛彦师。
北平府14人:
张公谨、白显道、毛公遂、李公旦、唐国仁、唐国义、党世杰、史大奈、尚时山、夏石珊、尉迟南、尉迟北、杜差、罗成。
衙门公务员7人:秦琼、金甲、童环、樊虎、连明、铁魁、任忠。
太原府3位:柴绍和贾润甫、柳周臣。
这四十六人战力分配严重不均衡,有十三杰的成员,也有军事型武力个位数的,还有废材酱油一大堆,所以武力前十排名只能综合各个版本评书,以及部分正史来完成,大致结果如下。
NO10、侯君集侯君集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后来因为过分膨胀,帮助太子李承乾造反,被李世民果断咔嚓,家人也被流放到岭南。
正史中虽然是猛男一个,但到了评书话本中,侯君集成了四绝之一,人送绰号小白猿,听这名字就知道肯定是个扒手,而且还是轻功特别好的扒手,还擅长暗杀术。正因为是技术型人才,所以侯君集武力也就一般般了,在贾柳楼四十六友中勉强排前十。
NO9、史大奈史大奈在正史中是个突厥人,能征善战的肌肉莽夫一个,跟随李家父子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无数,最后追封辅国大将军。
但在评书演义中,史大奈成了北平府的旗牌官,而且还是个傲娇的彪子,欺负一下金甲铜环这种三脚猫还行,一跟秦琼动手就傻眼,三下五除二就被干翻。后来也是一路被虐,遇到裴元庆被一招秒,后来跟着薛白袍征东,跟着贾柳楼四十六友一起被盖书文收割。
NO8、尤俊达尤俊达的历史原型是唐将牛进达,本来是秦琼的跟班小弟,后来被李世民收留,成了心腹爱将。后来松赞干布来找李世民要媳妇儿,李世民不干,松赞干布派大军袭唐,李世民派侯君集和牛进达迎击,把松赞干布胖揍一顿之后,还是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打仗好玩是吧)。
评书里尤俊达成了山东绿林瓢把子,人称铁面判官,后来瓦岗寨的很多故事,都是缘起于他跟程咬金劫皇纲。尤俊达武力应该是十三杰之下的级别,虐菜好手一个。
NO7、王伯当王伯当的武力虽然不算顶级,瓦岗五虎之一,有些版本中他是十八杰里的十六位,天下第一神箭手,曾经把魏文通手臂给射穿。
王伯当这个人物比较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忠义无双保李密,后世也给他追加了很多光环。当然历史上王伯当就是个农民起义首领,先投奔瓦岗寨,把翟让宰了之后推李密上位,后来李密被王世充胖揍,王伯当跟着他一起降唐,结果没多久又反了,最后两人一起殉情。说实话,除去民间故事的光环,王伯当也就一个站错队的二愣子罢了。
NO6、单雄信单雄信历史上确有其人,绰号“飞将”,跟李广、吕布同绰号。只不过单雄信集合了李广难封,吕布反复的缺陷,前后跟了翟让、李密、王世臣三个主子,最后终于倔强了一把,坚决不投降李世民,于是飞将陨落。
不过评书艺人加工之后的单通就了不得了,青龙星下凡,跟白虎星罗成是死对头。秦琼跟老单也是过命的交情,后来锁五龙单雄信被俘,临走还吃了徐茂公一块热腾腾的小鲜肉,悲壮而惨烈。
NO5、王君可王君可是五路绿林瓢把子中武力值最高的一个,也是瓦岗五虎之一。王君可的真实战力应该高于单雄信,毕竟他能跟花刀将魏文通缠斗几十个回合,还能在杨林手下过几招,当然是纯技巧拖时间,但能跟十三杰的大V玩耍,已然是顶级实力的证明了。
NO4、程咬金历史上的程咬金虽然不是混世魔王,但也是凌烟阁功臣之一,而且他也确实是运气果实能力者,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最后还能终老而死。
评书中的程咬金是四绝之一,凭着三板斧纵横天下,宰了N多名将,就算有人撑过了他的三板斧,也架不住程咬金开挂,打得过他但弄不死他,只能干着急。
NO3、秦琼真实的秦琼比平书中猛的多,简直就是李世民的护体神兽。据说李世民打野的时候,看敌营中谁不顺眼,就命令人关门放秦琼,然后秦二爷就单枪匹马冲进敌营,不一会儿就叼着~~拎着敌将脑袋回来了,堪称大唐偷塔第一人。
小说里秦琼成了主角,自然武力值就要削弱,让他各种被虐,然后凭着孟尝一般的交友挂,成为整个乱世的一盏明灯。武力虽然在十三杰中垫底,跟尉迟恭五五开,但在贾友楼这种菜鸡群里,还是可以进入前三甲的。
NO2、罗成罗成是纯虚构人物,所以乱编起来就可以很玄了。在所有评书话本中,罗成都是瓦岗寨的核武器,秦琼打不了的硬仗,罗少保都能轻松拿下。秦琼一回合就跪的北国大都督红海,罗成能跟他打到秦用登场,双枪丁彦平摆下一字长舌阵,罗成略施小计就给虐了。还有版本中罗成能够直接给李元霸放血,普天之下除了异母哥哥姜松,罗少保几乎没有怕的。
NO1、谢映登老谢为什么排在第一位呢,因为人家是道家仙祖啊,《说唐全传》中,谢映登被其叔谢弘度去成仙,由凡将变为仙将。在后传罗通扫北的时候,谢映登直接降世,把被包饺子的程咬金救了出来。再后来的说唐小说里,只要有打不过的对象,谢映登就会出场救火,吹得最厉害的版本,他直接继承了陆压道君的斩仙飞刀,扔出去灭霸都挡不住。
所以说,凡人肉体再开挂,也别跟仙人较劲。
为何看到一白袍老将转身就跑?
先主失利于秭归,(赵)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公元191年,赵云投奔公孙瓒;公元222年,赵云迎刘备于永安。至此时,赵云军旅生涯30余年,早已不再年轻。所以,《三国演义》里说的这个白袍老将,就是此时的赵云赵子龙。演义编得玄而又玄,除了白袍老将赵云,还有十万精兵和八卦阵。面对这种阵仗,陆逊肯定打不过,只能掉头就跑。小说和演义,看着的确爽,但爽得过分,就没了逻辑、不够真实。如果真有精兵猛将加八卦阵,那刘备就不该逃回白帝,而该打一场防守反击仗,反杀陆逊、夺回荆州。实际上,不是陆逊追不上、打不过,而是陆逊不想追、不敢打。因为曹魏正在孙权后方搞事情。所以,孙权虽然打赢夷陵之战,却不得不向刘备求和。这是真实的历史。而这个真实的历史,其实要比演义更吊诡更离奇。而吊诡离奇的原因,就是孙权集团的两次战术胜利抵不过自己的一次战略失败。吕蒙偷袭荆州,这是第一次战术胜利;陆逊夷陵之战,这是第二次战术胜利。两次胜利基本锁定大部荆州,也把刘备势力彻底赶出荆州、赶到四川。但代价则是孙连联盟全面崩盘。这个代价,不是战术代价,而是战略代价,甚至可以说是战略失败。夷陵之战,以及算山之前的襄樊之战,刘备集团败得特别惨。蜀汉相当于伤了国本。具体有三:一是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你再让蜀汉重新组织收复荆州之战,已绝无可能。刚刚丢掉荆州的时候,凭借前期经营的基础和为弟报仇的决心,勉强可以搞一次国战。但之后,不仅基础荡然,而且决心不再。关键是隔着两湖密林而单兵直取荆州,已被证明就是在送死。二是损兵折将。夷陵之战,刘备大概带了四万军队,陆逊大概带了五万军队。因为败得太快,所以刘备的四万军队,或被陆逊消灭,或被陆逊分割,基本上算是打没了。黄权手里还有一支军队,数量应该不少,但是已被陆逊大军分割孤立,既救不了刘备又逃不回四川。于是,黄祖宁可投降曹魏也不投降孙权,所以带着军队投了曹丕。三是益州困局。丢掉荆州、打没军队,这是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可见结果。但在这期间,驻扎在上庸一带的孟达也投了曹丕。同时,孟达还成了带路党,带领曹军攻占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东三郡是曹魏荆州与蜀汉益州的缓冲地带。所以,丢掉这个地方,蜀汉就要腹背受敌,益州陷入困局。刘备都这么惨了,孙权当然想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干到益州,把刘备捉了、把四川占了,这种事想想都开心。而且,毕竟自家连胜两次、刘备连败两次。但消灭刘备、攻占四川,这是大事。所以,孙权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就问前线主帅陆逊的意思:有没有把握冲进四川、干掉刘备?陆逊和吕蒙,原本是一丘之貉。他俩想法一致、行动一致,不仅想打仗而且都能打仗。吕蒙是从基层干起来的大都督,陆逊是从幕府干出来的大都督。虽然成长轨迹不同,但这俩人都是继周瑜、鲁肃之后的少壮派将领。少壮派要想往上爬,必须凭军功说话。所以,你别指望这俩人能有什么战略眼光,打仗才能升官、升官就得打仗。所以,个人价值是与打仗捆绑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俩人才联手策划了偷袭荆州之战。偷袭得手后,吕蒙、陆逊加官进爵。吕蒙去世后,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只有陆逊这个大都督才算名副其实的大都督。因为孙权在公元221年才当上吴王,之前仅是骠骑将军,没资格封大都督。按照这个道理,刚刚晋升为大都督的陆逊,就应该乘胜追击、再立新功。消灭刘备、攻占益州的功劳,肯定要比偷袭荆州的功劳更大。但是,一直走上层路线的陆逊,相比基层干起的吕蒙,脑子更清醒一点儿。夷陵之战后,陆逊立即发现了问题:自家背后始终趴着一只大老虎。这只大老虎当然就是曹丕。跟曹丕相比,孙权跟刘备打仗勉强算个鹬蚌相争。等两败俱伤或胶着持续,就一定是渔翁得利,曹丕这头大老虎一口能把他俩全都吃掉。于是,陆逊赶忙帮孙权分析形势:曹丕正在集中兵力,名义上说帮助我们打刘备,实际上就是想偷袭我们。随即,陆逊都不带跟孙权商量的,立即叫停追击刘备的军队。听完陆逊的分析,孙权也倒吸了一口凉气,光顾打刘备打得嗨,却忘记了曹丕。到这个时候,孙权集团才终于搞清楚谁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两个月后,曹丕果然动手,兵分三路全面进攻孙权:曹休一路驻兵洞口;曹仁一路驻兵濡须;曹真一路直接包围江陵。孙权刚刚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就被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手忙脚乱地布置防御:吕范防曹休、朱桓防曹仁、诸葛瑾救江陵。曹魏三路出兵、孙权三路防御,结果孙权败了两路,算是被曹丕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桓在濡须口重创魏军,取得大捷。于是,孙权勉强凑足讲和的资本,赶紧向曹丕上书谢罪,甚至表示情愿把土地和百姓全都交给曹丕皇帝,而自己只想“寄命交州,以终余年”。见孙权卑微至此,再加上出师不利,曹丕索性不再没完没了,但要求孙权把儿子孙登送来当人质。然而,孙权死活不同意,宁要儿子不要江山。于是,孙权和曹丕就没法和平了,只能一直处于交战状态。这就是作茧自缚。偷袭荆州之前,孙权明面上臣服曹魏、背地里结盟刘备,然后看着刘备和曹操死磕,自己啥事没有。而现在却是:刘备回家养伤、蜀汉啥事没有,而自己不仅要跟曹丕死磕,而且还要防着刘备。这个被动局面,完全不是几座城和几场胜仗所能弥补的。此时的孙权,要多被动就有多被动。因为自家地盘小、人口少、底子薄,根本扛不住曹丕这头大老虎的连续撕咬。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孙权实在扛不动了,竟然厚着脸皮向刘备求和,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看望刘备。作为战胜者的孙权,不得不向作为战败者的刘备低头。公元222年,七月,孙权打败刘备;九月,曹丕进攻孙权;十二月,孙权向刘备求和。这就是三足鼎立的形势变化和节奏速度。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别说脑子不够使会被玩死,就是行动慢一点儿也会被打死。刘备刚被孙权打得惨不忍睹,他能答应求和吗?刘备不仅接见孙权的使者郑泉,而且当即同意求和,甚至还派出太中大夫宗玮到武昌答聘孙权。从孙刘翻脸到孙刘结盟,仅在瞬息间完成。因为刘备也是一个老江湖。他深知:三足鼎立不是一个稳定三角,而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牌局。在这个桌子上打牌,不仅要反应快而且要行动快。这时候,面子不重要、仇恨不重要,生存最重要。孙刘翻脸、曹孙死磕,这个局面再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曹丕磕死孙权或磕服孙权,然后再死磕自己。孙权未必会被打死,但被打服,然后送了质子,那魏吴就算和解。而一旦魏吴和解,曹丕这个刚刚登基且急需建立威望的皇帝,就一定要对自己下手。所以,无需白袍老将赵云,也无需十万精兵和八卦阵,夷陵之战后,孙权集团肯定不敢继续追击,也不想继续交战。等曹丕出手,孙权就是再傻也该清楚谁才是最有威胁的敌人,同时也能知道谁才是最有可能的朋友。敌人是曹丕,朋友是刘备。但是,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却把朋友打没了半条命。这就是战略失败。退回扬州的孙权,其主要精力是东部淮河一线,也就是曹魏东部战区。缩回益州的蜀汉,其主要精力是关中一带,也就是曹魏的西部战区。那荆州呢?荆州不再重要。孙权集团只能把荆州当成防守基地,而不能把荆州当成进攻跳板。因为自家根本没有战略级大师去设计一场绵延千余里的协同战。蜀汉既有组织两路协同作战的人才,也有两路出击中原的实践。人才是诸葛丞相,实践是襄樊之战。但荆州已不属于蜀汉。所以,越到后期,荆州对吴蜀的价值就越低,而对曹魏的价值却越高,成了曹魏楔入吴蜀之间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