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云中重楼战力,七雄争霸周王币怎么用?
周王币和银两一样,是用来对换东西的。
1、50周王币换100两银子,每天换10次;
2、兑换颠倒楼次数,颠倒千重楼第一次50周王币,第二次100周王币,颠倒云中楼,第一次150周王币,第二次不知道,颠倒地底宫阙,第一次300周王币,第二次不知道;
3、100周王币换2张君主阅历卡,每天换5次;
4、200周王币换蚩尤之心,加8%的攻防,持续2小时
战国七雄里的赵国为啥突然衰落了?
战国七雄里的赵国为啥突然衰落了?
战国历史,众说纷纭,但又精彩纷呈。
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是这段历史的主旋律,但没有诸侯国会无缘无故的强大,当然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衰落。
当然,作为在战国末期能单枪匹马抵抗秦国十余年的赵国,也不是突然衰落的,而是早有预兆,但要说赵国的衰落,必须要先说赵国地中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在诸侯中一直不温也不火,说它强大吧,有点亏,说它不强大,也有点亏,但后来赵国却出了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赵武灵王赵雍。
这位主可以说是赵国历史上最牛气的存在,没有之一,他意识到了自己祖辈以前南下争雄的战略方向其实是错误的,他就调转方向,把赵国对外扩张的方向转向了对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赵武灵王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发现中原人的衣服,打起仗来简直就是负担,于是在赵国推行胡服,中原人能穿上裤子,也要感谢赵武灵王,并且在赵军中着重训练骑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服骑射。
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赵国强极一时,并且这位主还亲自扮使者,去秦国走了一圈,决定对秦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赵武灵王被饿死,赵国开始没落。当勘察好了进攻秦国的路线,赵国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因为赵武灵王在继承人上犯了迷糊,先是自己壮年退位,自称“主父”,把王位传给了王子赵何,而让原太子赵章跟着自己行军作战。
但渐渐地赵国朝堂的权力中心就慢慢转移到了赵何那里,赵武灵王看着自己大儿子赵章的暗淡又心生不忍,想把赵章也立为王。
这一举动遭到了大臣肥义的反对,但却极大的鼓舞了赵章造反的心理,于是在沙丘之地,赵章对自己的弟弟发起了斩首行动,结果却失败了,赵章跑到了赵武灵王的行宫避难。
但此时赵武灵王在赵国内的影响力已经很低了,公子成和李兑一不做二不休,顺便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了在了沙丘宫。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死后,他在赵国进行的改革也嘎然而止,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武灵王死后,继位的是赵惠文王,这位主虽然不雄才大略,但倒也做的合格,重用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国力也强极一时。
但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国彻底跌进了谷底,因为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位主当政赵国的期间。
赵孝成王用赵括替换掉了廉颇为大将,结果赵国有辱使命,兵败被杀,而赵国的几十万大军也被白起坑杀的干干净净,此战之后,赵国已经彻底没有了和秦国对抗的底气。
李牧被馋杀,赵国回天无力。你可能会说,长平之战后,赵国不是还坚持了几十年嘛,这是因为赵国还有两个支柱,廉颇和李牧,但廉颇被逼走了,李牧被谗言杀死了。
尤其是李牧死后,赵国已如风中残烛,灭亡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也就在李牧死后没多久,王翦大军攻破邯郸,俘获了赵王迁,赵国就此烟消云散。
飞鱼说:战国七雄里的赵国为啥突然衰落了?其实从赵武灵王开始赵国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赵国继位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生生地把武灵王攒下的基业给丢失殆尽,让人惋惜不已。
有句话是,李牧死,赵国亡,但假如李牧不死,赵国能不灭亡吗,当然不能,李牧也最多让赵国多活几年而已。
因为赵国的贵族政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旧贵族的腐败,也导致了赵国上层建筑的崩塌。
读历史,写历史,我是飞鱼说史,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春秋战国那些事!
10年前家乡县城的面貌和现在翻天覆地变化发展?
我的家乡在河南北部的鹤壁,与安阳、新乡等地接壤,位于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面积2182平方公里,比深圳略大。辖2个县、3个区,总人口162万。高铁北距首都北京2.5小时,南至省会郑州31分钟,京广铁路、京港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G107等4条国道纵贯全境南北,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傍城区而过。
鹤壁市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商朝首都朝歌、周朝第一大诸侯国卫国都城朝歌、战国七雄之赵国都城中牟均位于鹤壁市。林、石、卫、康、殷姓及韩国(朝鲜)康氏、琴氏等姓氏起源于此,鹤壁是东亚民族姓氏的重要发祥地。 鹤壁在河南省下辖的各个地级市中,鹤壁市的管辖区属于比较小的。鹤壁地区因发现了煤炭而批准建市,虽然建市很早,但在建市后的一段时间里发展很缓慢,以前产品也很单一,除了煤矿基本没有什么工厂。城市发展更无从谈起,“一条大街一岗楼,一个警察看两头”,是鹤壁建市初期的真实写照。
80年代的街道
60年代的街道
开放改革前的鹤壁作为一座“煤城”,“灰蒙蒙、黑乎乎、脏兮兮”,一度是鹤壁的“主色调”。记得小时候去上学回来脚上和腿上总是黑乎乎的煤灰,鹤壁的路面当时是刮风是“洋灰”,下雨是“水泥”,城市环境非常的糟糕。
在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国家改革开放后,1992年鹤壁开始筹建鹤壁淇滨新区,提出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鹤壁,2000年后更加速了鹤壁新区的建设,如今的鹤壁转变为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多业并举”的新型城市。
如今,鹤壁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5.9平方公里,已成为铁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鹤壁京广铁路车站
鹤壁高铁东站
现在的鹤壁,山水交融、蓝绿交织,碧空如洗、淇水如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外地朋友赞叹,鹤壁风景美如画,昔日“煤城”变“绿城”。鹤壁是全河南水资源最清洁、蓝天最多、最具安全感的一座花园城市。
通过我的家乡鹤壁的十几年建设取得的成绩,深深的体会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多么的伟大和正确。鹤壁发生的深刻变化,也是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出彩河南的生动诠释。让我更加感觉但能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而自豪,相信以后的鹤壁会更加出彩!
七雄争霸多少战力过山重门30层?
260W战力,幸运6000左右,今天冲楼76失败,1号骑17W防御。。
过山80主要是过75,76,过了你就很大机会过。
带技能的车弓阵是221骑的克星,被车降敏了,骑立刻变渣渣,260W战力过山80就看你的脸够不够,75,76的弓爆不爆,车出不出技能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
说一个关于刘邦的事实,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一定想当然地以为,刘邦是个大老粗,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这非事实。
事实上,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
司马迁曾在卢绾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条信息: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这里有个很关键的信息,即「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学书」,有人翻译成「读书」,其实是不妥的。「学书」二字,也曾在项羽的传记中出现,是与「学剑」、「学万人敌」并列在一起的,可见,「学书」并不是普通的识字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技能,学成后,可以靠它吃饭的。
据司马迁的记载,项羽「学书」是半途而废的,但刘邦和卢绾,却没有半途而废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刘邦「学书」,一定是学成了的。
刘邦学成后干什么去了呢?从张耳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刘邦给张耳做了门客,并且给张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②「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以上两条信息,都是我从张耳的传记中抄录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张耳很有才能,曾做过魏公子毋忌的门客,后被外黄一个白富美看上,白富美跟丈夫离婚,嫁给了张耳,白富美的家人给了张耳很多钱,张耳也因此能够招揽门客,连千里之外的有才学之士都来投奔,而张耳也成了外黄最高的行政长官。
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刘邦做了张耳的门客,几个月后,魏被秦灭掉,他们便风流云散了。
后来,几经沉浮,张耳成了常山王,刘邦成了汉王,张耳又被陈馀打败,无处可去,这时候,张耳想起了刘邦,说自己和刘邦是老交情了,可见,当时的刘邦,一定是众多宾客中能跟张耳谈笑风生之人。
张耳、陈馀都是当时难得的能人贤士,二人为陈胜出的主意,比范增为项梁出的主意还高明,可惜陈胜不听,二人便找机会离开了陈胜,跟随武臣北上,武臣等人率三千人攻下了赵地数十座城池。
能跟张耳陈馀谈笑风生的人,文化程度能低吗?会像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塑造的那样,连「户枢不蠹」的「蠹」都不认识吗?
在张良的传记中,司马迁还记载了张良劝阻刘邦大封六国之后的事,张良在劝阻刘邦时,讲了一大堆的道理,引了一大堆的历史典故和事实,如果没身后的历史知识,根本就听不懂。
司马迁据实录了张良和刘邦的对话,全文摘抄如下: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未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张良和刘邦的这段对话,大量地涉及了商汤、周武如何安置前朝王室的细节,如果脑海中没有相关概念,还需要事先普及。
但从对话开始的「汉王方食」和对话结束的「汉王辍食吐哺」,能够看出,张良和刘邦的对话是刘邦一边吃,张良一边说,张良说完,刘邦饭还没吃完,可见对话的速度进行的很快。
能一边吃一边听张良拿历史事实讲道理,如果刘邦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没有经过充足的思辨训练,这对话能这么迅速、这么顺利?
单从这一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难怪张良在初见刘邦时,就会给刘邦一个「沛公殆天授」的评价!
最后,再说一件能够证明刘邦文化修养的事,那就是刘邦留下的两首传世诗篇,《大风歌》和《鸿鹄歌》。
大家对《大风歌》比较熟悉,我就不再多谈了,我们简单地说说《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上边的八句诗,即是《鸿鹄歌》,这首《鸿鹄歌》没有记载在刘邦的传记中,而是出现在张良的传记中。
该诗创作背景是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知道太子已树大根深,万难动得后所做。
诗中既表达了对二儿子成才的欣慰,也表达了自己不能为三儿子铺路的遗憾,全诗结构工整,流畅自然,巧用比喻,艺术感染力极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你把曹操的诗拿过来,和刘邦的这首《鸿鹄歌》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得出刘邦不比曹操差的结论。
试问,能在情绪流动间创作出《鸿鹄歌》的刘邦,文化程度能低吗?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