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世英杰,诸葛家族三兄弟为什么被称为龙虎狗?
南朝《世说新语》载: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虎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狗是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诸葛瑾,及其弟诸葛亮、从弟诸葛诞,都是人才。但,人才也是可以区分高低的。那么,古人会怎么品评人才呢?
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品评,相当发达。其水准,甚至不次于现代人。以今非古、一定要给古人带上一顶局限性的帽子,这只是现代人的自大。甚至,有时候,我们都可以以古非今一番,用古人的所谓科学,来鄙视现代人的无知迷信。
当下的某些公司,居然要求应试者在简历中填报“星座”一项。而且,你可别以为仅是填报就行了。某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还真得高薪诚聘了星座分析师去做人才评鉴。
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后,成了全职家庭主妇。因为迷恋星座,所以到处给人算命。后来,越干越“专业”,直接开了工作室,几年前的开价,就已经是200元半小时、算爱情,800元不计时、算人生。后来,竟被上海的一家公司看中了,月薪一万五,聘她做人力资源经理。
这种算命操作,远不及古人龙虎狗的打个比方。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古人能够祛魅而科学,而现代人竟然入魅而迷信。
这里有一个误区。所谓“魏得其狗”的这个诸葛诞,意思不是无能的“狗”才。这个“狗”只是相比龙和虎差了一级而已。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人中龙虎,可谓人才上上。但是,人中犬狗,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这个“狗”,更应理解为“功狗”之狗。
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刘邦的开国功勋们,萧何是功臣第一,算是“功人”,工作内容是寻找目标、发号施令;而其他人只能往后排,算是“功狗”,工作内容是攻城略地、阵战杀伐。
所以,诸葛诞怎么需要算作曹参一类的人物。
同时,也可以参照《六韬》中文、武、龙、虎、豹、犬的篇章分类。在古人看来,狗只是龙虎之下的一级。这仍是褒义,而不是贬义。不是在说诸葛诞是无能犬辈,仅是说诸葛诞之才在龙虎之下。
而且,诸葛诞这个人,确实不简单。
他是曹魏淮南防线的封疆大吏,直接对战东吴集团。后因反对司马家篡位,而兵败被杀。即便如此,其手下将士数百人,竟宁死不降,皆言:为诸葛公死,不恨。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诸葛诞就是这种狠角色,你能说他仅是当时一蠢才吗?
古代骂人蠢,一般用猪,而不用狗。
如有人褒司马迁而贬班固说: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这就纯属骂人了。一个是龙、一个是猪,这才是质的不同。而一个是龙、一个是狗,这仅是量的不同。格局或境界虽然差了点儿,但龙是人才、狗也是人才。
三国刘劭的《人物志》,可以说是当时品评人才的操作手册。《人物志》跟现代某些公司的星座分析相比,简直就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甚至,比公务员考试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要高出好几个量级。
《人物志》主要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维度给人打分,相当于一张“人才品评雷达图”,即所谓九征。
这主要是考察人才的气质。其背后有一套阴阳五行和儒家五常的复杂对应关系。
而依据才与德的关系,又对人才进行了兼德、兼才、偏才的三个分类,融合德、法、术三个维度,进一步区分出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十二才。
区分的目的是为了人岗匹配。根据不同的人才属性,授予不同的官职。
同时,在一系列的甄别之后再打分加总,从而区分出圣人、大雅、小雅、乱德、间杂等五个等级。
《人物志》这套复杂的人才评鉴算法,到底有啥用?
当时,主要是为九品中正制提供理论依据。这算是古人的技术中心论。我这套技术足够准确,正是因为准确,所以才能成为依据,以支撑施政纲领九品中正制。
但是,真得准确吗?按照《人物志》这套算法,古人真能评定出不同种类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吗?
未必如此。
但是,比之星座分析,肯定更准确。因为更直接、更丰富、更接近真实世界。人还没看,就拿着某某星座死命忽悠,我们现代人连这种事都能干出来,还有什么资本妄议古人?
如果《人物志》不准确,那么科举准确吗?当前的公务员考试准确吗?可以说,统统都是程序正义大于实质正义。
而就准确或接近准确来说,《人物志》已经算是穷尽了古人的理性智慧。真实世界是复杂的,起码这一点,古人是认识到了。
既然如此,我们到底怎么评鉴人才、区分高下呢?
诸葛家的三兄弟,都是当时翘楚。在当时,他们都是顶级人才、都是金子。所以,对他们进行排序比较,只能是金子跟金子比。
那么,金子跟金子,要怎么比?
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那就社交网络说了算。金子跟金子比,就一定是网络驱动来实施。你能不能成功、是不是人才,要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的努力说了算。
这个别人,或者是组织需要、或者是社交网络,还可以是人民大众。但无论是谁说,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评价者往往只会关注”会发光“的金子。
顶级人才,得有一些个性、要有一些与众不同。吕布、典韦、张飞、关羽,都能打、业务表现都出色。但,凭啥关羽是武圣。因为关羽忠义。而忠义就是关羽这枚金子发的光。
而到底谁能打、到底谁的业务表现更好,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才算。
这就纯属真实世界的不讲理。但,不讲理也是一种理,因为谁也不能拒绝好运气。
真实世界可以不讲理,但我们却一定力求讲理,一定要在不确定性中探索确定性。所以,化繁为简,龙虎狗的类比、《人物志》的算法,甚至什么星座分析,就全都不讲了。我们只用通才和专才来评鉴一番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这三兄弟。
专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廉颇,适合当将军;而蔺相如,适合当丞相。
而这是分工造就的人才。
比照专才这个标准,诸葛诞最为适合。因为他的履历重点是打仗。诸葛诞做过御史中丞、尚书,但其主要的业务表现是镇守淮南、做封疆大吏。
诸葛诞一直当文官,或许也可以当得很好。但是,分工限制了他的作为。所以,曹魏的社交网络已经给他做了定性:他就是职业武将、就是封疆大吏。
通才不是专才的对立面,而是专才的升级版。
通才也有一技之长,却能够触类旁通,能够跨领域运用自己的技能经验和格局智慧。跨界也精彩,而通才则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
子曰:君子不器,说的就是这种人。所以,通才不是分工造就的,而是人性造就的。
诸葛瑾是个通才。他的一技之长,不是可见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是善于处理与主公孙权的关系。可以说,诸葛瑾是孙权一直信赖和仰仗的重臣。在孙权后期犯糊涂的时候,诸葛瑾做了很多补救,尽一己之力维护了东吴朝政的稳定。
诸葛瑾也能跨界。虽然是文臣,却被派去带兵打仗。但诸葛瑾只能做吕蒙和陆逊的跟班。在打仗这件事上,诸葛瑾勉力为之,尚未做不到跨界也精彩。
诸葛诞的起点太低,在曹魏的社交网络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只能成就武将风流。而诸葛瑾则在东吴的社交网络中呼风唤雨,他得到孙权的重用,所以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获得了成就风流的机会。但是,有机会却未能尽风流。他做到了东吴的大将军,但这个大将军也只是个大将军。
如果说文能提笔平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那么,这个人非诸葛亮莫属。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搞了五次北伐。而在诸葛亮之后呢?一次像样的北伐都没有。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发动北伐,是因为搞定了内部,然后才能拉出十数万军队翻越秦岭、进攻曹魏。诸葛亮之后,蜀汉之所以无力北伐,主要是因为已经没人能够搞定内政了。
而五次北伐曹魏,诸葛丞相绝对是神级操作。不是都失败了吗,怎么还神级操作?
看一下形势就清楚了:首先是魏强蜀弱,而且曹魏是碾压级的强;其次是秦岭大山,平均海拔两千米,凭借秦岭大山,曹魏相当自我加持了十万大军。
但是,实际操作竟然是蜀汉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弱击强,而曹魏却只能招架。好不容易搞了一次反攻,还被打得丢盔弃甲。即便是曹魏的翘楚级人物司马懿,魏军仍旧连正面硬刚的勇气都没有。诸葛亮能把仗打成这样,你只能说这是神级操作了。
所以,丞相跨界足够精彩,而且无论怎么跨界都精彩。即便是文学风流,诸葛亮也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仅以能否跨界以及跨界是否精彩,就能区分出谁是专才、谁是通才、谁更高、谁更低吗?
通才与专才的最大差距,是格局。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你能不能运用智慧,理解世界和应对复杂。这就要看格局了。
诸葛亮的卧龙之号,不是自吹的。一篇《隆中对》足以证明他是人中龙凤。
刘备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但问题不是一直战败,而是不能理解乱世、不能应对复杂。简单说,就是刘备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而《隆中对》则给出了战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刘备你要先拿下荆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你要再拿下益州。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后我们才能中原逐鹿。
汉末乱世,各种郡级、州级军阀,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已经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不仅清晰了战略,而且给出了攻略。
提出《隆中对》,这需要哪种专业技能、或哪些专业技能?
政治、地理、历史、军事,等等这些都要全部打通,然后才能在电光火石中连接出这种战略构想。《隆中对》,是在拿整个大汉天下当棋盘。
《前出师表》重在抒情,《后出师表》重在说理。重点是《后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全部智慧和推理,在这篇文章中,尽显无余。如果《治安策》是西汉第一雄文,那么《后出师表》则堪称三国第一雄文。
诸葛瑾拥有参透政治的能力,这一点,诸葛诞做不到,最后站队错误、兵败被杀。诸葛亮拥有参透天下的智慧,这一点,诸葛瑾做不到,最后只能做重臣却不能显风流。
而就格局来讲,诸葛诞的认知范围,只是在军事,而高一个维度的政治盘,他参不透。所以,功狗之才足矣。诸葛瑾的认知范围,能够在政治,而高一个维度的天下,却参不透。所以,功人一枚尚可。诸葛亮的认知范围,则在天下,不仅参透了而且捭阖了汉末乱世。所以,成一世风流。
因此,“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时人评价,非常中肯。那么,三国时代,就诸葛亮一个龙级通才吗?还能否找出与诸葛亮比肩的人才?
一个是曹操,这个家伙率先读懂了乱世密码,抓住了粮食这个底层逻辑,最先搞了屯田,曹魏是靠粮食和财政支撑起来的霸主。另一个是司马懿,他算是曹操在方法论上的继任者,权谋高手、打仗厉害,关键还是一个财政高手。再一个是擘画江东的张纮,孙策以及继任者孙权的战略动作,一直按照张纮的谋划推进。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通才?或者说,通才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君子不器!
“不器”的意思,不是为了成为通才而不去刻意练习,而是不能把自己活成工具。
拒绝被生活所安置、拒接被平庸所设定、拒绝被别人所定义、拒绝被需要所牵制,对世界时刻保持一份好奇心和一份探索的热情。
这需要智力上的反复磨练,更需要勇气上的无怨无悔,还需要实践上的百炼成钢。
所以,这会让人失去很多。因为“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躬耕于南阳,很可能永远躬耕于南阳,最后“名湮灭而不称”。
然而,这却是人性。人性就应该展现出一种不羁的真实、张扬出一些出格的作为。生来不平凡、必做不平事,要更上一层楼,人性难免任性。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所以,懂得成功的稀缺、懂得真实的复杂、懂得通才难以标准化复制,也是一种更大的格局。但是,成为通才的态度:君子不器,却值得我们欣赏和向往的。
赵云真的是被妻子的绣花针扎死的吗?
乱世出英雄,在中国两千年历史沿革中,无论是枭雄英雄都是不计其数,但是有些历史人物的死确是很奇葩,让人觉得很滑稽,这其中最多的要数三国时期了。三国属于汉末到晋朝中间的一个过渡时期,曹操,刘备还有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也正应了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这些名人的那些奇葩死法。
第一个应该算是王朗了,这个人大家应该不陌生,他原本是会稽郡的一个太守,但是在之后的局势中倒向了曹操,成了曹操手下的谋士。他的名声不是很好,在曹操死后他和华歆一起参加了逼宫。在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当时两军对垒,这是时候的王朗已经七十岁,出于文人的自傲,他还是有点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他自愿出战,说是能够把诸葛亮劝降过来。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劝降诸葛亮的时候被诸葛亮一顿痛骂,直接吐血,倒下马来就死了,被骂死,这也太奇葩了。
对于王朗的死可以有两个解释,其一是他是个文人,我们都知道文人是最好面子的,当时诸葛亮骂他的时候说话太难听,尤其是当着那么多的人和他的部下直接骂他“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其二就是他这个时候年龄已经七十岁了,我们都知道人老了血管就会变得脆弱僵化,当突然充血量过大的时候就会让血管碎裂让人猝死。王朗这种明显是被骂的急火攻心,热血上涌,冲破了血管造成猝死。这也是比较奇葩,直接被人骂死,前五古人后无来者。
第二个是夏侯杰,这个夏侯杰是曹操的侄子,对于这个侄子,曹操也是非常喜爱,所以长年征战也是带在身边磨练。按理来说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可是在长坂坡的时候却被黑脸大汉张飞一声大吼就把他吓得掉下战马摔死了,落得个因公殉职,让人笑话,直接被吓死在历史上也是头一个吧。细细分析一下,这个事情也不单单是他的问题,他长年征战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问题就出在他的马上,他的马算是一个“马二代”,没有像其他战马一样经过沙场站长训练,所以张飞一声大喝把马吓到了,马受惊之后猝不及防就摔了下来,头先着地就摔死了。
第三个是刘安的妻子。三国的时代属于群雄战乱的时代,是男人的天下,相对来说女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比较悲剧。但是刘备借宿到了刘安家,知道刘备的身份之后刘安想好好招待这位客人,想去打点野味回来,可是出去转悠了半天什么都没打到,之后没办法动起了歪脑筋,他把自己的妻子杀了,然后将肉做给刘备吃。这件事情现代人想起来都觉得恶心,但是刘备吃起来觉得很香,事后知道了吃的是刘安妻子的肉,他不但没有怪罪还给了很高的评价,让刘安做了官,这也是让人唏嘘。
第四个是关于貂蝉的。我们都知道貂蝉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因为他的美貌,所以王允曾经用她的美貌去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最终过人董卓被吕布杀死,貂蝉也成为了吕布的女人,之后吕布被斩首之后辗转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想用貂蝉去离间刘备三兄弟,于是把貂蝉嫁给了刘备,有一天貂蝉子在花园里面赏月,曹操从旁边路过,看到美女在赏月觉得世间怎会有如此漂亮的女人,所以就驻足欣赏,不巧的是这时候青龙偃月刀不小心掉在地上,而且砸在了貂蝉的影子上,瞬间貂蝉就吓晕了过去,之后就再没醒来。所以人吓人真的是会吓死人的哦,以后大家还是要注意才好。
第五个是赵云,赵云应该是不少人的粉丝吧,相传赵云久经沙场,但是身上没有受过一点伤。到他八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洗澡,他的妻子看到他全身皮肤白暂,没有一点伤痕,于是就开玩笑说今天就让他见红,于是就用绣花针刺了一下他的背部。这下好了,血液一直流就没法止住,直到最后发现赵云脸色惨白事情不对劲,其妻才忙去堵住伤口,但是怎么堵都没办法,之后赵云因为失血过多死了。据推断赵云应该是得了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受伤之后没有凝血功能而死。一代英雄这死法也让人唏嘘!
第六个是吕蒙,这个更是有点奇葩。吕蒙其实是很有才的一个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说的就是此人,大家对他厌恶也许是出于他砍下了大众偶像关羽的头颅,当时孙权为了庆祝除去心腹大患关羽摆下庆功宴,在宴会正欢的时候,吕蒙突然披头散发的跑出来,口里直喊”吾要杀吕贼,吾誓杀吕贼……”喊完之后就倒地身亡,后面大家都以为他是关羽的阴魂索命,但是详细分析应该是死于他自己的妄想症。
第七个是司马昭,这个就更奇葩了,话说当时司马昭宴请刘婵,在宴会上问刘婵:“你思念蜀国吗?”当时刘婵回复他说:“这里很快了,我不思念蜀国”这也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由来,事后郤正知道了指点刘婵说:“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之后司马昭再次问刘婵这个问题,刘婵按照郤正教他的原样说给司马昭,而且说完了闭上眼睛装作要哭的样子。司马昭问刘婵说你的语气怎么和郤正的一样,刘婵被吓到了,直接回了句:“您说的确实没有错”,司马昭被刘婵逗的大笑,一下子没缓过气来就把自己笑死了。“司马昭笑刘禅——乐极生悲”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自己笑死了这也是历史上的头一遭吧。
看完这些奇葩的死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在历史的长河中真实无奇不有,你还知道哪些奇葩的故事,欢迎和大家分享。
魏征的出现是对唐太宗的侮辱对吗?
世乱见忠臣,不意味忠臣出现的年代是乱世。
魏征是能臣、诤臣,但算不上忠臣。身为隋人投唐,身为李建成属官又投李世民,与忠臣二字挨不上边。李世民真正的忠臣是尉迟恭、程知节等人,这些人是能为李世民舍弃身家性命的。
魏征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投奔李建成就是为了实现一生抱负,展现个人价值,但李建成让魏征失望了。当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李世民用天下大治这个愿景打动了魏征,这符合魏征的一贯想法,并认为有较大实现可能性,这才真正跳槽到了李世民这边。这样的人还有几个,包括李靖、李绩,只有在李世民麾下他们才能成为千古名臣。
换成李建成,根本无法提供能让如此之多优秀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这些人放在李建成手里,只能成为一批庸人。
总之,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是两个绝顶聪明之人,在国家刚刚统一、内忧外患亟待治理的时候,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李世民提供平台,魏征、李靖等英杰献计献策、攻城略地,并且始终如一。这种合作是良性的,李世民和魏征都实现了个人价值,李世民成了最杰出的帝王,魏征等人成为千古名臣,且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政治最清明的贞观盛世。
最后再说一点,乱世出忠臣这句话不是曾仕强教授首创的,至少近两千年前就有,各种古籍当中也多次被引用。后半句,“魏征的出现是对唐太宗的侮辱”,如果这句话是曾仕强教授亲口所说,那么曾教授的人设在我心中就塌了,一个易学高人不可能说出如此没有逻辑性、没有常识的话,我更愿意相信是网络谣言。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李云娟的影视作品?
1986年《西游记》饰演:琵琶精 1988年《乱世英杰》饰演:常娥1988年《马素贞复仇记》饰演:马素贞1990年《中国勇士》饰演:蛇1990年《莽女追魂》饰演:玛鲁1990年《民国特大谋杀案》饰演:罗兰1991年《三国演义》饰演:祝融夫人 1992年《抗暴生死情》饰演:叶恰1992年《义剑奇侠》饰演:葛楚娟1992年《仗义英雄》饰演:凤姑1993年《势不两立》饰演:玉彩1994年《永无宁日》饰演:姜洋1994年《生死关头》饰演:方虹1995年《西域响马》饰演:慕容艳1995年《铁鹰行动》饰演:刺梅1996年《丐王》饰演:江阿蝶.1997年《白山黑水》饰演:女英雄梅花鹿1998年《北京女人》饰演:红蝶2000年《押解的故事》饰演:旅店老板娘2002年《侠客行》(吴健版)饰演:高三娘子2002年《情证》饰演:海丹2004年《皇后进宫》 饰演; 丽侬2004年《同舟共济》饰演; 祁秋丽其它资料有待添加.
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孙策去世的时候,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本应感恩戴德才对,但他称帝之后,既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对孙策的子孙也不怎么好。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史书说他是类似项羽那样的人物,而在演义中则将他称之为江东小霸王。
说起来,孙策的创业之路确实不容易,他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孙坚就去世了,部众也大多被袁术给吞并了,他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不过,孙策懂得隐忍,他先是借助袁术的势力,逐步做大做强,后来又在江东一带征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因此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
200年,孙策攻占豫章郡之后,得到了整个江东,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便打算趁机攻打许都,将汉献帝迎接到江东。
然而,就在当年四月,孙策却在丹徒山狩猎的时候,被许贡三门客给行刺了,不久不治身亡。
许贡,原本是吴郡太守,孙策在攻占吴郡之后,许贡因此失去了地盘,但他很不甘心,就暗中写信给曹操,与曹操勾结在一起对付孙策,哪知道信在途中被孙策的部下给拦截下来,孙策恼羞成怒之下,将许贡给杀死了。
许贡死后,其幼子与门客逃到江边隐居起来,后来孙策准备攻打许都,刚好驻扎在江边,还到山中狩猎,许贡的三个门客就尾随而去。
当时,许贡三门客用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当场就晕死过去,好在他的部下及时赶到,将许贡三门客给斩杀了,这才将他救了出来。
孙策被抬回去之后,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就召来张昭等人,说打算传位给弟弟孙权,他还将自己的印玺交给孙权,让孙权好自为之。
事实上,当时孙策有一子三女,他之所以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传位给儿子孙绍,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
第一,孙绍年纪太小,当时只有几岁,不足以成为江东之主,而孙权当时已经十八岁了,是个成年人了,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第二,正如孙策在临终前所言,孙权打仗不如他,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却不如孙权,因此让孙权作为继承人,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在交代完后事之后,孙策就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美貌的小妾大乔,以及年幼的四个子女。
可以说,在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是没有存半点私心的,但凡他自私一点,肯定会跟其他诸侯一样,传位给儿子孙绍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在哥哥有儿子的情况下,自己却成为了江东之主,等于是天上掉馅饼,他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那他对孙策及其子女如何呢?
我们先来说说孙权如何处理孙策的身后事。
孙策去世之后,孙权在他的基础上,带领江东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与曹魏、蜀汉三分天下,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
229年,也就是孙策去世二十九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他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母亲吴夫人为武烈皇后。
按道理来说,孙权作为哥哥孙策的继承人,他怎么着也应该追封孙策为皇帝才对,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而且不能世袭。
孙权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孙权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孙策的儿子孙绍岂不是皇子了,这样不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吗?
当初,孙策选孙权当继承人,这样的心胸无人能比,现在孙权当了皇帝,是不是把江山还给孙策的儿子孙绍,这样才显得公平呢?
也就是说,孙权是存有私心的,他为了让皇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所以刻意不追封孙策为皇帝,这样就避免了孙绍与自己的儿子争夺皇位了。
再一个就是,孙权继位之后,为了凸显自己的功绩,一直在做一些事淡化孙策的影响力,比如他在重用孙策旧臣张昭、周瑜的同时,还提拔了程普、吕范等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将帅,这其实就是为了扩大自己权威的一种表现。
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对除了周瑜之外的孙策旧臣,进行了严厉打压,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张昭。
张昭,出身于江东大族,其家族的影响力非常大,孙权继位之初,将他当做老师来对待,并借助他的影响力,树立自己在江东大族中的威望。
不过,在赤壁之战中,张昭作为投降派之一,被孙权所厌恶,等到孙权称吴王之后,在选择丞相的时候,故意没有选择张昭。
孙权称帝之后,更是将张昭明升暗降,以高官厚禄奉养起来,让其不再参与朝廷决策了。
孙权对张昭的态度,表面上看是张昭主降造成的,其实是他想要淡化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从而凸显出自己的功绩,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张昭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
孙权一方面打压旧臣,另一方面又提拔新人,哪怕是当初与孙氏一族为敌的江东大族,也是他拉拢的对象,比如说陆逊,他家族当中一百多人因为孙策而死,但孙权继位之后,却将他召入自己的幕府任职。
经过孙权的不懈努力,他最终达到了一个目的,东吴的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孙策时期的旧部。
同样的道理,孙权对孙策子孙的态度,其实跟“去孙策化”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他是怎么对待孙策之子孙绍的。
按照汉朝时期的一般惯例,父亲去世了,儿子是可以继承爵位的,孙策生前是吴侯,那么儿子孙绍理应继承吴侯爵位才对。
但是,孙权却没有让孙绍继承爵位,原因是当时孙权也没有爵位,如果让孙绍继承吴侯,那江东之主岂不是孙绍了,那孙权将以什么身份统领江东呢?
等到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的时候,身份地位算是彻底确定下来了,这个时候总应该册封一下侄子孙绍了吧,但是他依然没有。
并且,那时候孙绍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为国家效力了,孙权却没有给他任何职务,而是让他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帮助张昭等人一起制定帝王临朝的礼仪,等等。
由此可见,孙权对孙绍一直都是十分忌惮的,他不愿意让孙绍地位过高,从而威胁到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儿子。
一直到229年,孙权称帝了,在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的同时,册封孙绍为吴侯。
这个做法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孙策被追封为长沙王,爵位却无法继承,儿子孙绍只是继承了他的吴侯爵位。
通过这件事,孙权的私心昭然若揭,因为孙绍如果继承王爵,那他就跟孙权的儿子们一样就都是王了,权势不是侯爵可以想相比的,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
并且,孙权让孙绍继承吴侯这个爵位,可以向东吴臣民暗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江东基业是他打下来的,因此他当皇帝没有问题,而孙策不过是个吴侯,他让孙绍继承吴侯爵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也就是说,孙权封孙绍为吴侯,其实是夹带了很多私货的,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吴侯代表的含义太大,因为他开创的政权是吴国,孙绍作为吴侯,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个吴国都是孙绍的封地 。
于是,孙权便将孙绍改封为上虞侯,以上虞(位于浙江绍兴)作为孙绍的封地,这样从名号上来说,孙绍就是吴国的一个侯爵了,也是孙权的臣子,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至此,孙策子孙的地位就彻底定下来了,不过是吴国的一个侯爵,地位远比孙权及其子孙要低。
孙绍去世之后,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原本与孙权及其继承人相安无事,但在270年的时候,孙奉却被杀掉了,孙策由此绝后,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东吴皇帝是吴末帝孙皓,孙权的孙子,他是个昏庸暴虐之人,将杀人当做游戏,谁要是敢违背他,只有死路一条。
270年,孙皓很宠爱的一个妃子左夫人去世了,他伤心到哭得死去活来,待在宫中几个月都不出来。
由于大臣们长期看不到皇帝,因此一个流言就开始传播开来,说孙皓其实就早去世了,外戚何氏已经将其掉包,派了一个人假冒孙皓,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当中的一个人,将会夺取吴国皇位。
孙奋和孙奉之所以会卷入皇位争夺传言当中,还在于孙权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害,到孙皓继位的时候,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只有孙奋还活着;而孙奉作为孙策的孙子,也是少数几个有资格竞争皇位之人。
事实上,孙皓虽然不出门,但对于天下大事都是一清二楚的,当他得知流言之后,就认为孙奋和孙奉是巨大的威胁,于是下令将二人处死。
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由于孙奉没有儿子,因此爵位无人继承,孙策这一脉就就此绝后了。
说完孙策的儿孙,再说说他的三个女儿,她们的结局看起来很好,其实都成为孙权的棋子。
孙策的三个女儿,在他去世的时候,年纪应该都不太大,等这三个女儿长大之后,都在孙权的安排下,嫁给了江东豪门大族。
当时,江东有许多豪门大族,孙权即位之初,以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为首,这四个家族都位于吴郡,孙权将哥哥孙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这是个家族当中的三个。
其中,孙策大女儿嫁给丞相顾雍的长子顾邵;二女儿嫁给了孙权的亲信大臣陆逊;三女儿则嫁给了大将朱治的次子朱纪。
表面上看,孙策的三个女儿都嫁得很好,当江东豪族的媳妇,至少生活上是有保障的。
但其实,孙策的三个女儿,也是孙权笼络江东大族的棋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孙权虽然是江东之主,但其实孙氏一族在江东并不显赫,在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认同。
当初,孙策刚刚占领江东的时候,就遭到了一些江东大族的坚决抵抗,比如陆逊的父亲陆康,就曾在庐江郡抵抗了两年,家族当中一半的人因此死掉。
后来,孙权为了拉拢陆氏一族,就将二十一岁的陆逊召入幕府,并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在得到陆逊之后,陆氏一族也因此臣服,后来逐渐成为孙权十分依赖的一股势力,并且陆氏一族人才辈出,为东吴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也加深了孙权对陆氏一族的信任。
当然了,像顾氏、朱氏这样很早就跟随孙策的家族,后来也是孙权的支持者,这两个家族在江东的影响力很大,是孙权不得不依靠的对象。
为了与这两个家族加强联盟,孙权又将哥哥孙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顾邵和朱纪,显然是个很好的办法。
孙权的想法是,只要搞定了最大的四个家族,其他家族就好说了。
当然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孙权除了将三个侄女嫁给豪门大族作为联姻之外,其实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毕竟这三个侄女长大了总要嫁人的,总不能让她们嫁给平民百姓,或者远嫁到曹魏或者蜀汉去吧,这样人们会怎么看待孙权呢?
其实,孙权除了将哥哥孙策的女儿进行联姻之外,他自己的女儿也都是如此,比如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其他几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全氏、刘氏、朱氏和滕氏这几个大族。
不同的地方在于,孙权的女儿,大多嫁给了新晋升的豪门大族;而孙策的女儿,则全部是嫁给了传统的豪门大族。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还在于孙权想要培养更加忠心于自己的豪门大族,毕竟传统的豪门大族大多都是孙策的亲信,他心中还是有所顾虑的。
而在孙权执政后期,他最为依赖的几个家族,除了陆氏一族之外,已经很难看到传统豪门大族的身影了,大多都是全氏、吕氏、步氏这些新晋豪门家族之人,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去孙策化”策略。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孙策的三个女儿虽然嫁得还不错,但跟孙权的女儿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总结一下,孙策去世之后,继位的孙权其实对他的身后事,以及他的子孙,总体来说是不好的。
孙权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刻意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也没有重用孙策之子孙绍,这一点与司马炎的做法相比,就差得远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不但追封祖父司马懿和父亲司马昭为皇帝,也追封了伯父司马师为皇帝,因为司马昭就是从司马师手中继承权力的,司马炎这才有机会建立晋朝,他必须做出回报才行。
并且,司马炎对自己的堂兄弟,尤其是作为司马师养子司马攸及其子孙,也都是十分厚待的,并不吝啬封王封爵,心胸比孙权开阔了不知道多少。
而在史书当中,孙权对孙策及其子孙的做法,也受到了广泛批评,比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曾这么说: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说孙权之所以能够割据江东,都是孙策的功劳,但他对孙策却不怎么尊崇,既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之子孙绍也不过是个侯爵,这在大义上说不过去。
如果孙策在天有灵,知道孙权对自己及子孙这么刻薄,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传位给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