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辣阅读全文,为何林黛玉的家人寿命都不长?
红楼梦是一部百看不压的经典,我自己在小学的时侯看过书,一放假电视里就开始播放红楼梦和西游记,尽管看过很多遍了,但是一放假还是会去看,家长很不理解,后来自己去买了精装版来看,可见红楼梦的魅力了。
红楼梦书中,提到林黛玉的父母早亡,父亲死时才40多岁,母亲则死时应该不到40岁,那么她们一家人为什么寿命都不长,肯定不是饿死的,也不是穷死的。先说林黛玉的妈妈,书上说并未生什么病就一下没有了,人身体没病,又生在富贵之家,她妈妈的死肯定和她夭折的儿子有关,这个对母亲的打击是很大的。虽然自己天天锦衣玉衣,但是生的孩子夭折的夭折,活着的也是病怏怏的,有的只看见她光鲜亮丽的光环,但是真正的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林黛玉的父亲死时也只有40多岁,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处于男人的黄金期正处盛年。个人认为除了夫人和儿子早亡对他的双重打击之外,另外还有官场上的各种纷争,特别是想做个清廉的官并不容易,官场的斗争是,相当的复杂的,为官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再说林黛玉先天不足,就是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以前医术不发达,虽然贵为林大小姐,请最好的大夫医治,也没有让林黛玉的身体健康起来,一直都是病秧秧的。先母死,后父亡,自己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这对林黛玉的身体是至命的打击。后来投奔外婆,但是在那种大家族阳奉阴违的奴才不少,贾母再罩着她,必竟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不能亲力亲为。真正当家的王夫人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些都是人精的奴才还有别的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林黛玉对贾宝玉是一往情深,两小无猜,林黛玉除了贾母并没有强硬的后台替自己撑腰,冰雪聪明的林黛玉不可能看不出来的,贾宝玉自己作不了主,也不会作主,天天在女人堆中混也没啥指望,只能无尽的空希望,自己过的生活也是寄人篱下,最后输给了薛宝钗,别个有爹妈有姨妈撑腰。林黛玉本身身体就差,加上在这种压仰,复杂看不到希望的环境里生活,能不伤心和绝望吗?无依无靠的孤儿,有心事没有人诉说,一直闷在心里,就如现在的仰郁症一样痛苦,早死也是必然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删
贾府之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
说到春夏秋冬四季,名著红楼梦里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个季节,秋天和冬天,秋天探春起诗社,众人做菊花诗,螃蟹诗;冬天众人赏雪品梅,芦雪庵联句,吃烤鹿肉。其实红楼梦里还用许多笔墨写到了一个季节——夏天。
红楼梦的夏天,集中出现在第二十六回到三十六回的十多回里,此时正在端午前后,正是天热之时。我们看看红楼梦里的贾府之人,都是如何过夏天的。
吃西瓜
夏天吃西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解渴解暑的首选,是很多人的最爱,红楼梦里也说到了吃西瓜。第一次出现在原文第二十六回,薛蟠过生日,因为得了四样难得的美食,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消受,于是请了宝玉来一起品尝。
薛蟠道:“……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
这个时节正是端午前后,天气开始炎热,于是西瓜成为当时人们送礼和食用的常见瓜果。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西瓜自五代时传入中国。因从西域传入,故名“西瓜”,其最早的发源地,目前多认为是非洲,早在四千多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种植西瓜。
第三十六回,还写到了一次吃西瓜,原文“这日午间,薛姨妈母女两个与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里大家吃西瓜呢。 ”可见,明清时期,暑天吃西瓜,已经一种常见的清热解暑之法。像林黛玉这样体弱多病,禁不住寒热之人,在这样盛暑之际,吃一块西瓜,心里或许或稍稍好受些吧?
除了吃西瓜,夏天可以吃的,有降暑功效的果子也不少,三十一回,宝玉邀晴雯一起洗澡,晴雯拒绝后说“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这些果子左不过是夏日可以用来解渴降暑的一些时新瓜果,而且是老早就“湃”在了水缸里的,吃起来自然透心凉。
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夏天要吃的西瓜等瓜果,都会在水井或水缸里“湃”一下,去去热气,现在我们老家夏天还有这样的习俗,有时候在井水里“湃”出来的瓜果,其清凉之感比在冰箱里吃起来还要舒爽。
午睡
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每到夏天,人多困倦,有午间小憩的习惯。二十六回,宝玉去瞧黛玉,冷不防听黛玉吟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句子来,这时候已近夏日,黛玉正是午睡刚刚醒来,在那里伸懒腰,这一切正好被宝玉看在眼里,这正是天气渐热时令开始入夏的明证。
第三十回,盛暑之际,宝玉闲着无事,就踱到了母亲王夫人那里,有一段文字,更是写尽了夏日众人的午睡的情形:
谁知目今盛暑之时,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之时,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内。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这段文字明确交代了这时候正是天热之时,吃过早晚之后,各处都在打盹儿,且像王熙凤这样的主子,一到天热之时,中午都会休息一两小时,连那些婆子丫鬟,都无精打彩,王夫人也在凉榻上午睡,这俨然是一幅“盛夏午睡图”。
正是因为人人困倦,所以处处都鸦雀无闻,唯一能够听到的,应该就是蝉鸣了。所以,当王夫人醒来打了金钏儿,宝玉借机跑了之后,来到园子里,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这十六个字,写尽了大观园里的夏日情形。
三十六回,宝钗黛玉从王夫人屋里吃完西瓜出来,宝钗去了怡红院,也正赶上大家都在午休: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不想一入院来,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宝钗便顺着游廊来至房中,只见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转过十锦槅子,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
这里再次写到一处“盛夏午睡图”,宝钗想找宝玉聊天,以解午倦,没想到怡红院里除了袭人,就连两只仙鹤都睡着了,更不用说宝玉和丫头们了。由此可知,盛夏午睡是自古就有的习俗,也是一种纳凉消暑的方法。
洗澡
二十六回,宝玉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去之后,黛玉担心,听见宝玉回来了,就要去问问情况,黛玉走过沁芳桥时,有一段鲜活的风景描写:
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炫耀,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
这一段话说的是水禽在水中洗澡,诗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园子里各色水禽在池中浴水可知,夏天到了,这些水禽也感觉到了热,于是纷纷下河洗澡。关于洗澡,很多人记忆最深的应该是碧痕伺候宝玉洗澡了。
第三十一回,宝玉从薛蟠处喝完酒回来,晴雯要去洗澡,宝玉就要跟晴雯一起洗,被晴雯拒绝了,可知此时天正热,每天都要洗一次甚至多次澡,才能降暑。
晴雯…说:“……起来,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澡,我叫了他们来。”宝玉笑道:“我才又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你既没有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
由此可知,无论主子丫鬟,暑天都要洗澡的,且从对话可知,宝玉喝酒前已洗了一次,喝完酒觉得身上热,看晴雯要洗澡,自己还要再洗一次,可见天真正热了。
宝钗黛玉从王夫人房里吃了西瓜出来,宝钗约黛玉去藕香榭,“黛玉回说立刻要洗澡,便各自散了。”可见在洗澡并不方便的古代,夏天也是要每日洗澡的,尤其是高门大户人家。像黛玉、宝钗这些闺中女儿,自然更是要每日洗澡,保持女儿身体洁净清爽。洗澡用的洗澡水,自然是要婆子们灶上烧了,再由丫鬟们抬进住在房里。
纳凉
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天气炎热,人要如何降暑呢?有一个最自然的办法就是纳凉,红楼梦里说到了四种最方便的纳凉方法,一种是睡凉榻,一种是扇扇子,一种就是吹风,还有一种就是找阴凉地儿乘凉。
我们今人过夏天,也会有有竹床、水床之类的纳凉工具,聪明的古人也有凉榻,前面说到的王夫人,“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以及在院中乘凉的晴雯,“只见院中早把乘凉枕榻设下,榻上有个人睡着”,都是睡在凉榻上,这“凉榻”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竹床”,四面没有护栏,比较矮,可供人小憩的一种坐具或卧具,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古诗曰: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写的正是古代盛夏时节,连日不雨,庄稼干旱,农民心焦,而王孙公子,不知民间疾苦,摇扇纳凉。扇子是古人夏日纳凉必备工具,红楼梦里有多处写到扇子。
比如宝钗扑蝶一回,此日正是芒种时节,这个节气一过,便是夏日了,天渐热,所以公子小姐们都拿起了扇子,后文晴雯跌扇,撕扇,以及小丫头靓儿丢扇等情节,都明确说到了扇子,因为此时正是端午时节,天气已开始炎热起来,而扇子是最便捷适用的纳凉驱蚊之工具。
三十四回,袭人到王夫人房里回话,见“王夫人正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一句话交代了夏日王夫人的两种纳凉方法,睡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由此也能看出天气之炎热。三十六回,凤姐从王夫人那里回完话出来,有一段关于凤姐纳凉的描写:
(凤姐)刚至廊檐上,只见有几个执事的媳妇子正等他回事呢,见他出来,都笑道:“奶奶今儿回什么事,这半天?可是要热着了。”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这里过门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
由此可知,若天热无法之时,或户外有风之日,还可以借助自然之风纳凉消暑。
夏天太热,一般情况下,很少人愿意出门,都在家纳凉,但如果不得已出门,也多半不会顶着毒日头,而是找阴凉地儿歇息。贾母去清虚观打醮,贾珍找贾蓉不见,发现贾蓉等人在乘凉,说的就是贾蓉等人阴凉地下歇息消遣的情形:
贾珍…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
由此可知,这天不是一般的热了,众人都在阴凉地里,贾珍忙前忙后,又累又热,看到自己儿子带头乘凉,心中自然不悦。
解暑秘方
除了正常的通过吃瓜果,扇扇子,睡凉榻、洗澡等降暑方法外,原文还说到了两种解暑的秘方,一种就是宝玉给金钏儿吃的香雪润津丹,从名字我们就能猜出大概,这应该是一种可以生津、解渴、降暑、清火的中药。
这个润津丹是宝玉随身携带的,装在荷包里,所以应该是类似于丸药的形状,是干燥的颗粒状物品,在燥热难耐或口渴之时,含上一粒,可以立即生津止渴,大概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陈皮丹、柠檬丹、薄荷丹这些,口味是甜填的或咸咸的,吃了之后,嘴里顿时感觉异常清凉舒爽。
黛玉体弱,跟着贾母清虚观打醮回来,就中了暑,原文说“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中了些暑溽之气”,既然中了暑,就必然要吃降暑之药,二玉大闹矛盾时,原文有一句话,说到了黛玉吃的解暑药:
林黛玉一行哭着,一行听了这话说到自己心坎儿上来,可见宝玉连袭人不如,越发伤心大哭起来。心里一烦恼,方才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承受不住,“哇”的一声都吐了出来。紫鹃忙上来用手帕子接住,登时一口一口的把一块手帕子吐湿。雪雁忙上来捶。
这里提到的“香薷饮解暑汤”即是夏日中暑之后的解暑良方。 香薷是一种植物,药用价值极高,用其做成的香薷饮,是一种食疗解暑之汤,可用于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症状。
这里黛玉身体娇弱,又中了暑,刚喝了解暑汤,本就身体不适,结果因与宝玉一番口角,心中不自在,全部把汤吐了出来。呕吐也是中暑的症状之一,可见黛玉之病,不仅怕阴雨天,也怕盛暑天。
有关暑天的情节
除了以上文字,原文中还有多处文字,极写夏日之热。
第二十九回,王熙凤说去清虚观打醮,跟宝钗之间有一段对话,宝钗笑道:“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凤姐儿道:“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从这段话里可知,宝钗是怕热的,而且王熙凤说清虚观凉快,因为他们那里两边有楼,即可以登高乘凉,这是古人纳凉的又一种方法。
关于宝钗怕热,后文二宝之间的一段对话,再次写到。宝玉问宝钗为何不去清虚观了,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宝玉…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由此可知,体态丰盈的宝钗,是极怕热的,这跟我们今天说的胖子怕热是一个道理。况且宝钗本身从娘胎里带出一股热毒,要常吃冷香丸压制,她的房间之所以布置的雪洞一般,正是因为怯热之故吧?
清虚观张道士说众人要看宝玉的玉,贾母让他领宝玉出去,带给众人瞧就是,张道士考虑到天热,怕宝玉受不了热气熏蒸,就说:外面的人多,气味难闻,况是个暑热的天,哥儿受不惯,倘或哥儿受了腌臜气味,倒值多了。这一点,跟贾敬之死时,宝玉为二尤挡着人是一样笔墨,他怕“和尚们脏,恐怕气味熏了姐姐们。”
宝黛闹了别扭之后,宝玉去黛玉那里敲门赔不是,黛玉不让紫鹃开门,这时候,紫鹃道:“姑娘又不是了。这么热天毒日头地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可知此时,天正热,太阳正毒,这一处情节,又跟贾蔷要去给龄官请医生看病一样写法:(贾蔷)说着,便要请去。龄官又叫“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瞧。”这都反映了盛夏之时的酷暑难耐,天气极热。
湘云二进贾府时,正是盛暑之时,贾母让湘云到园子里去,因为园子里凉快。贾母向湘云道:“吃了茶歇一歇,瞧瞧你的嫂子们去。园里也凉快,同你姐姐们去逛逛。”湘云劝宝玉读书上进时,是“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说,宝玉怕老爷责骂,着急出去,忘了带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这些情节,都反映出了盛夏之时的光景,扇子是不能离身的,否则会热的受不住。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刘姥姥扮丑自嘲?
宝钗吃冷香丸,就是心里有一个“冷”字。宝钗没有幽默,没有欢乐,也没有悲伤。宝钗区别于宝玉,宝玉喜欢热闹,又区别于黛玉,黛玉不喜欢热闹,因乐极生悲。宝钗喜怒不形于色。
黛玉屡次当众给宝钗难堪?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怼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模式:宝玉怼宝钗那是真怼,怼黛玉是小儿女间的置气;黛玉怼宝钗大半成份是讽刺,还有的属于吃醋;宝钗怼宝玉只有将她比杨妃那次,属于急火攻心的反击,对一直视自己为对手的黛玉,还真没怼过,别说怼了,连句重话也没有。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先盘点一下黛玉是怎么怼宝钗的以及宝钗的反应吧。先说明黛玉对宝钗的敌意和不忿只在三十四回之前,在此之后,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就完全转变了,不光宝钗,对任何人都没刻薄过了。
第一次是三人同在梨香院喝酒吃饭,宝钗嘱咐宝玉别喝冷酒,宝玉便立即改了,黛玉看着不受用,吃了醋了,恰时雪雁送手炉来,说是紫鹃怕姑娘冷,遣她送来,这时黛玉借题发挥说:
“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钗当然听明白了这是黛玉明怼宝玉、暗怼自己的酸话,宝钗的反应是素日知道黛玉如此惯了的,也不睬他。
第二次是宝钗过生日,大家一起看戏,宝玉不过是多与宝钗说了几句话,黛玉的醋劲又来了,酸酸的说:
“看你的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大家于是看戏。第三次是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捧了一盘子玩器说是道士们进献的,其中有一个金麒麟,贾母说眼熟好像谁家的孩子戴了一个,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一些,探春就说还是宝姐姐有心,黛玉这时冷笑说:
“宝姐姐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了,便回头装没听见。第四次宝玉挨打,薛宝钗因为听说是薛蟠挑唆的,回家质问自己的哥哥,薛蟠就说宝钗你看宝玉有玉,所以你想到“金玉良缘”的事,处处护着他,宝钗气得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看到薛宝钗问她那里去。薛宝钗说回家去,说着只管走。黛玉见她有哭泣之状,与往日大不相同,便在后面嘲笑:
“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黛玉这次打趣嘴是够刻薄的,宝钗不理,一径去了。
这几次是公开的也是当着宝钗的面比较直接的给难堪,私下里林妹妹挖苦讽刺宝姐姐的时候也不少。可是宝钗却无一次回敬的举动,唯一的一次宝钗没控制好情绪发怒针对的也是宝玉,对黛玉,哪怕林妹妹表现出了敌意,宝钗也从来未在表面上表现出一丝的不悦,到底何原因让宝姐姐如此宽容和淡定呢?
第一个原因:贾母的因素。贾母是贾府的老大,林黛玉是贾母的心肝肉,对黛玉不友善差不多就是得罪老祖宗,黛玉虽说也是客,但贾母却从来不这么认为,贾府对黛玉来说,是事实上的主场。宝钗就不同了,她合家客居贾府,某些方面还要依附贾家,别说黛玉了,连赵姨娘她也是不敢得罪的。
第二个原因:宝玉的因素。黛玉在宝玉心里是怎样的存在和地位,连下面的奴才小厮都明镜一般,得罪了黛玉也就等于得罪了宝玉,不对!比得罪宝玉本人还严重!宝玉可不会藏着掖着、口是心非那一套,得罪了这位小祖宗,基本上就算得罪了大半个贾府,用凤姐的话说:还想在这里吃饭不成!当然人家薛家并不占贾府这点便宜,一应用度都是自己开销,那就换一种说法:还想在这里混不成!
第三个原因:黛玉话说的刻薄,道理却不差。黛玉讽刺、刻薄宝钗,态度情绪上充满了蔑视和敌意,也容易为自己招黑,但黛玉说的准、看的透,黛玉的口才又极好,李嬷嬷说:这林姐儿,说出话来比刀子还尖。宝玉说口齿伶俐的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李纨说黛玉嘴刁,宝钗曾说过要看看黛玉的舌头是什么做的。所以每次一有冲突,黛玉刚一点题,宝钗要么装没听见,要么不理会,要么走开,要是二人争执起来,口舌上宝姐姐占不到便宜,真把话说白了,到时候吃亏、尴尬的都一定是宝钗。
第四个原因:以宝钗自我形象的打造,宝钗绝不会干自毁形象得罪人的事。宝钗是个有目标、理想远大的姑娘,她母亲平庸、哥哥胡闹,宝钗是要撑起薛家一片天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钗于奁内待时飞。宝玉、黛玉、湘云们那些小儿女的吵吵闹闹在宝钗眼里太幼稚和小儿科了,宝钗心智比他们成熟的多。宝钗的做人原则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在行动上与黛玉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努力方向。黛玉把和宝玉的爱情看得比天还大,宝钗虽然说也想嫁给宝玉,但她明白,对此事有决定权的是贾母和王夫人,所以,宝钗一心下力气讨好这两位老封君,至于宝玉,宝钗也清楚,自己和黛玉争不过,但她也不非要争,她要的是婚姻,至于宝玉的心,有更好,没有也没那么重要。
有这么多的制约,宝钗才不会傻到去与黛玉互怼,不但不会回击,一旦有机会,宝钗是一定想办法化敌为友的。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此文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袭人托湘云为宝玉做鞋垫?
这是书中第三十二回的情节,原文太长不贴了,大概描述一下:
湘云来到怡红院,把一个戒指送给袭人做礼物。袭人、湘云、宝玉三个人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袭人说要请湘云帮忙做一件事,就是帮忙做一双鞋垫。因为袭人自己这两天身体不舒服,没工夫做。
湘云说奇怪,你们家这么多能工巧匠,干嘛非得叫我?
袭人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这屋里的针线活,是不肯让寻常做针线的人去做的。
湘云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给宝玉做的鞋垫,因为只有宝玉才会要求这么高,不肯随便给人做。
宝玉的鞋垫,湘云是愿意做的,但是嘴上却故意说,看在袭人的面上才帮这个忙,如果是别人的, 她就不帮了。
袭人却实话实话:我自己的东西哪敢麻烦你。不是我的,但你也别管是谁的,帮我做就是了。
湘云不依不饶:本来呢,我也不知道帮你做过多少针线活了。但我今天为什么不肯做,你一定知道的。
袭人说:我不知道啊。
湘云就说了:我听说,我之前帮忙做的一个扇套, 不知道怎么回事给人剪了。现在又叫我做针线,我是你们的奴才吗?
袭人和宝玉一听,就知道说的是之前黛玉和宝玉怄气,把宝玉身上的一个扇套子剪了的那件事了。
宝玉连忙打圆场:哎呀,当时不知道这扇套是你做的。
袭人也说:他确实不知道是你做的。我当时哄他,说是外面有个很会做针线活的女孩子,看看这个扇套做得怎么样。他就拿着到处给人看,结果不知道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给剪了。我后来才告诉他是你做的,他可后悔了。
湘云就说了:那就奇怪了,林姑娘生什么气呢?她既然会剪,就叫她做呗。
袭人说了:她才不做呢。老太太怕她累着,谁敢烦她做?去年一年才做了一个香袋,今年都过了半年了,还没动针线呢。
相关内容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贾雨村来拜访,宝玉表现出不耐烦,湘云和袭人劝他去见人,结果被宝玉一顿抢白,闹得不欢而散的事了。
而袭人请湘云帮忙做鞋垫,湘云心下乐意,嘴里却拿腔拿调不肯做的这一段情节,说明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应该是表现了几个人物在当时相互之间的关系:
1.袭人和湘云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如今依然是趣味相投的好朋友。
湘云一到贾府,首先想着要给几个好朋友送礼物,其中一个就是袭人。俩人在闲聊时,也聊到十年前一起在“西边暖阁住着”时说的悄悄话,显然曾经是推心置腹的闺蜜。虽说小姐和丫环的身份有别,但俩人的关系还是明显比其他人更亲近一些的。
……袭人笑道:“你还说呢。先姐姐长姐姐短哄着我替你梳头洗脸,作这个弄那个,如今大了,就拿出小姐的款来。你既拿小姐的款,我怎敢亲近呢?”史湘云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样,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赶来先瞧瞧你。不信你问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那一回不念你几声。”……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
这些热辣辣的话语,无不透露出两个人曾经的亲昵。正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袭人才能自然地委托湘云帮她干活,而湘云也会自然地拿腔拿调,和袭人一唱一和地暗中批评林黛玉。这个时候的袭人和湘云,俨然就是一对在宝玉面前联手打击他的“姐妹”,在你唱白脸我唱红脸的双簧中,体验着一种心有灵犀的愉悦。
这是小女孩“闺蜜”之间常见的互动。
2.袭人是宝玉身边不可替代的首席大丫环,暗地里她也享受这种感觉,但表面上会显得比较谦虚。
如湘云所言,宝玉房中能干针线活的人很多,还有专职的,为什么袭人忙不过来时,还得请湘云帮忙?袭人的解释是宝玉要求高,一般人做的他不肯用。这解释貌似合理,其实有漏洞。
袭人自己都说了,湘云做的扇套,她骗宝玉说是外面的人做的,那宝玉也没有意见啊?可见宝玉所谓的挑剔,并没有袭人说的那么严重。或者说,针线活由谁来做,基本上是袭人说了算,宝玉并不会去追究袭人说的是真是假。袭人随便叫一个人来做,然后骗宝玉说是巧匠做的,相信宝玉也会信以为真。所以,与其说宝玉挑剔,不如说袭人自己抓着这个“分配针线活”的权力不放手。
为什么袭人那么看重这个“特权”,哪怕自己累坏了都不肯假手于人呢?说到底还是跟袭人心里对宝玉的想法有关。袭人自从和宝玉发生了关系,渐渐地就把自己当成宝玉枕边人了,也期望将来能够留在宝玉身边当小妾。这心思虽然不能明说,但是通过牢牢抓住贴身照顾宝玉这个“特权”,却也展露无遗。在袭人心里,宝玉的针线活不是谁都能做的,只有她袭人亲自去做,或者安排她信得过的人去做才行。美其名曰这是宝玉的要求,实际是袭人自己乐在其中。
3.湘云对宝玉有异样情愫。对黛玉的敌意,多多少少也跟这一点有关。
袭人以为宝玉做针线活为乐趣,即使早忙再累也不肯放手,湘云不也是这样吗?一听袭人委托她做针线活的理由,就知道是要替宝玉做鞋垫了,心下早就一万个愿意,只是嘴里故意说是给袭人面子而已。
其实从后来宝钗告诉袭人的事实中,读者可以知道,湘云平时在家里也是做针线做得很累的。既然这么累还愿意接下袭人委托的这双鞋垫的活,原因不就跟袭人一样,因为对宝玉有着异样情愫,所以再累也愿意为宝玉做针线活么?
湘云当时对黛玉的敌意,也源于宝玉和黛玉的关系之密切,让湘云吃醋了。虽然那时湘云已经许了婆家,但是潜意识里这份醋意还是不小心流露了出来。本来,答应做鞋垫就算了,湘云非要东拉西扯说到自己做的扇套被林黛玉剪了的事,其实就是发泄心中的不满。要不然抓着这事不放干嘛呢?要知道当时黛玉并不知道扇套是湘云做的。而湘云来一句“他既会剪,就叫他做”,确实有些无理取闹了。黛玉剪扇套是对宝玉发脾气,宝玉都没意见,湘云出什么头呢?
4.袭人也对黛玉有意见,但很巧妙地借着湘云的敌意顺势表达出来。
袭人平时很注意说话的分寸的,但是这一次遇到和她有着类似心思的“闺蜜”湘云,一时忘形也开始口无遮拦了。
湘云说林黛玉既然会剪人家的扇套,那就叫她做呗。这话说得虽然有失大家闺秀的气度和风范,但好歹情有可原,毕竟那扇套也是湘云辛辛苦苦做的啊。而袭人呢?本来作为一个合格的丫环,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打圆场,说些不知者不怪那样的话,让湘云消气才对。但她不但没有这样,反而顺着湘云的话,随口埋汰了黛玉几句。
虽说没人规定黛玉那样的小姐必须每年做多少针线活才合格,但袭人话里话外显然有批评黛玉太娇气太懒惰的意思。以丫环身份这样去说一个小姐,袭人真的过分了。估计也是和湘云谈得太投机,一时没有察觉,就流露出了刻薄的一面。
这不经意的流露,恰好透露出袭人心里对黛玉的不满,以及她作为丫环所不应有的僭越的心思:议论主子,暗示黛玉不是个贤妻良母的好人选,袭人想要管的东西实在太宽,太超出她的本分了。
也幸好是和湘云这样话赶话地说出来,听起来没那么突兀。要不然,估计宝玉都会当场翻脸。
5.在不触及人生价值取向的原则性问题时,宝玉对每个女孩子都是很包容的。即使袭人和湘云明显对黛玉不满,宝玉也没有替黛玉说话。
宝玉没有翻脸,除了反应不够机敏之外,还因为他是一枚大暖男。基本上对每个女孩子他都是宽厚以待的,不会因为她们彼此之间谁说了谁的不好而厚此薄彼。事实上,在不同的女孩子之间安抚她们互相敌对的小情绪,就是宝玉的日常之一。
像林黛玉对宝钗的敌意、晴雯对袭人的意见、湘云对黛玉的不满……都是当着宝玉的面直言不讳的,宝玉的反应一概是安抚安抚再安抚。有时两头安抚不过来,只能自己生闷气。
这就说明,宝玉对黛玉的真情,并不影响他对其他女孩子的温柔。他不会因为别的女孩子说黛玉不好就跟人家生气,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在一如既往对黛玉付出真心的同时,也默默包容其他人的微词。
这点其实跟黛玉是一致的:两个人只要自己知道好就行了,不用跟别人解释。
唯有涉及到根本的价值观问题时,宝玉才会急眼。当袭人和湘云一唱一和说到宝玉性子倔不肯听人劝,唯独对林黛玉低声下气时,宝玉终于忍不住说了那一句: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这是直接挑明了他和黛玉关系好的根本原因:我们是一类人,你们不理解。
难怪黛玉在门外听到了,激动得难以自抑。他们是灵魂知己,精神上的共鸣,哪里是只会用做贴身针线活来感受亲密关系的袭人和湘云能明白的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