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模拟器八路军打小鬼子,为什么只有张大彪能拉起2000人的队伍?
开玩笑,再给张大彪点时间,他能捣鼓出一个师来~~~
李云龙的手下可谓是高手云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物的关系时,就会发现,甭管是魏和尚也好还是段鹏也好,李云龙对他们只是尊重和兄弟之间的关心,而对于张大彪却尊重有加,除此之外和张大彪处在同等待遇的,应该就是赵刚了。
在1942年11月份的时候,日军进行了一次大扫荡,而在大扫荡的过程当中独立团万般无奈,只能退到一个赵家峪的小山村。
这个村子怎么说呢,如果我们用一些相对客观的数据来说,村子只有300多人,而当时独立团的人数恐怕就要比这个村子的人数要多上几倍不至,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小村子如何能够养活整支独立团。
哪怕独立团只剩下100个人,赵家峪想要养活这100个人也是难如登天的,所以当时的情况迫使着李云龙不得不做出选择,什么选择呢?分散自己手中的部队,化整为零,尤其是以排为单位各自寻找游击区,并且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
伴随着一声令下,各个排也算是彻底活动开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面,李云龙的部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数量呈指数式的增加,尤其是张大彪那边更是凭空多出来了2000多人。
当李云龙问张大彪手下有多少部队的时候,张大彪还相当腼腆地说:不好意思,只有2000多,可是大家知道这2000多的士兵的背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和努力吗?不急,我们慢慢来讲。
一场突然的伏击收到了奇效在剧中有这样一集,记不清是哪一集了,但是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张大彪收到李云龙集结的命令时,正在伏击伪军,伪军嘛,大家也都知道,在整个战场上起到的作用力相当低,而且大家也都是国人,用汉语就能够沟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大彪只需要做好思想工作、思想沟通,并且给他们讲明利害,还是有一部分伪军愿意选择归顺的。
如果说最开始遇到的这一部分伪军是上天对张大彪的一个机遇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困难和麻烦则是需要张大彪自己去切实地解决的。
第一是粮食问题2000个人吃喝拉撒睡,他们每天所需要的花销是非常庞大的,我们以最不夸张的数据来看,2000个人每天只吃一斤粮食,那么一天下来就是2000斤,一个月下来那可就是6万斤粮食。
不要觉得一人一斤粮食他们吃不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吃粮食都是没有营养的,指望着天天吃牛肉罐头,天天吃烧鸡、烤鸭根本不现实,也就是吃点野菜,树上长着什么自己吃点什么,然后再去吃那么一点点的粗粮。
这其中每日所需要的巨大花销,都需要张大彪来回跑腿,并且不间断地折腾。
第二是生存问题张大彪拉出来的这支队伍想要生存下去,单纯地凭借这支队伍和县城里的鬼子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自己这边武器弹药少得可怜,这一部分人去堵人家墙头去,那十有八九就是往火坑里跳,所以张大彪需要隐蔽起来,并且在隐秘的过程当中和鬼子打游击战。
那这一部分战争所需要耗费的东西就更多了,比如情报,鬼子从哪个地方出现,又在哪个地方消失,鬼子的运粮兵什么时候开始运送?又在什么时候结束运送,鬼子的哪一个据点相对薄弱,哪一个据点非常牢靠,这些通通都需要大量的情报,而这些张作彪也必须做好调查。
第三是训练问题2000人的部队如果什么都不训练,一天24小时吃了喝喝了睡的话,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视,张大彪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去找到合适的训练场所,然后给予他们训练。但是合适的训练场所是非常难找到的,别的不说,如何能够保证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不发生特别大的动静,同时又远离鬼子的视线,防止被鬼子包了饺子这些通通都是问题。
第四抢物资问题张大彪是抢过物资的,而且抢了很多很多的物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张大彪把一些物资递交到团部,以及给李云龙婚礼上的牛肉罐头,能够看出一二来。那么这些物资是怎么来的呢?总不能指望着张大彪自己生产牛肉罐头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抢的鬼子或者伪军的,而如果想要抢就只能发动突袭,毕竟以张大彪手下的这一部分人来看,和鬼子硬碰硬不太现实。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旦触及到抢物资或者触及到行军作战,就必须有一整套的作战体系,包括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打到什么时候为止,遇到对方多少人的时候开始进攻,遇到对方多少人的时候开始撤退,对方的情报往来,对方的支援等等诸多问题,张大彪必须都得考虑在内,他一个人应该是全都做到了,把这些东西。
第五信服力的问题不夸张地说,最开始的时候,张大彪带出来的那一部分人就是自己的手下,就是自己的弟兄,跟着自己的老大哥,服从命令问题本身不大,可能张大彪最开始的部队只有100人、200人或者200人、500人这个样子,可是如果当一支部队迅速扩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手下去信任你并且服从你。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很多将军或者将领他们折就折在这个地方了,部队迅速扩充,可是自己的实力也急转直下,伴随着权力转移,自己可能混的就生死难料了。但张大彪不是这个样子,他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并且在他的部队当中具有极高的威望,拉出来的2000人都能够听从自己的命令,这才是张大彪最为难得的一面。
做一点小假设李云龙今天给了张大彪一部分的自由权,并且给予了他一部分时间,张大彪就爆发出来了颇为惊人的战斗力以及动员能力,这一部分除了天赋异禀之外,我们只能说张大彪有着充足的实力,以及李云龙给对张大彪的充分信任。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后续剧情的推动,李云龙和李云龙所在的部队本身没有出现问题的情况之下,张大彪极有可能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充,不要说2000人了,3000、5000、1万、2万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云龙非但自己有能力,而且身边也算得上是高手如云,比如魏和尚,比如段鹏,再比如孙德胜。
只不过话都讲到这里了,再说一句题外话吧:魏和尚的确是颇为可惜的一个人物,他在李云龙身边无异于李云龙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魏和尚,恐怕李云龙也活不过那道坎。但魏和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异常憋屈地死了,多多少少让部分观众难以接受。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趣谈唐宋元明清
炮神杨志华李慕兰终于在一起了?
在一起了。
李慕兰母子并未被杜清明击毙,在杜清明的帮助下,李慕兰带着儿子离开国民堂的地盘,回到八路军的队伍中,几经辗转,在战地医院安家落户,重操旧业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救死扶伤。李慕兰的心里只容得下杨志华,拒绝了何部长的好意。
何况儿子小华也表示不想有后爸,李慕兰尊重儿子的决定,早已关上了爱的心门,不对任何人开放。杨志华其实没有战死,命大福大获得百姓搭救,捡回了一条命,伤势愈合之后,杨志华前往延安根据地报道,意外遇到了李慕兰。两人再续前缘。
电影捍卫者怎么样?
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这是《捍卫者》中姚子青说的最平静但却最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彼时他站在宝山防守城墙上,逐字逐句都是对宝山的承诺,对家国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和兄弟们以及普通百姓们的承诺。
战争片《捍卫者》正在热映,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再现一代革命英烈“崇高伟大的模范”姚子青如何在7日内拼尽一兵一卒守卫宝山的壮烈故事。开篇已提到姚子青于激烈交战后所立下的誓言,而他更用鲜血生命书写承诺,其伟大的革命信仰和无畏守城的精神令人热血感动。
影片的节奏很快,以7日时间线的推进来描写宝山守卫战的艰难与悲壮。敌众我寡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力较量都悬殊太大,再加上日联队长鹰森孝实在太过了解中国兵法以及懂得高智商部署进攻策略,所以姚子青率领的众将士守卫抗战难度变得更艰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越是如此,越是反应出姚子青的英雄胆识以及过人的军事战略才能,他沉着冷静应对日军的一次次进攻并且多次出其不意的反击敌军,甚至因为他的步步为营让大成手刃日军队长关口涵而为兄弟们复仇。虽然因援军遭埋伏,日军硫磺弹的袭击后兵力悬殊最终不幸壮烈牺牲,但他战的勇猛伟大牺牲,其军人气节天地可表,连鹰森孝都对他以敬礼相待。
影片主要描写的是宝山守卫战,姚子青是英雄之首,但他的身后也站着600位有名或无名的平凡的烈士。影片也以真实的镜头去描写这些成家或未成家的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兵们,展现他们的平凡,害怕,思念和眷恋,真实的令人痛心。而宝山县城中还有一些更平凡的老百姓和战地医生,在守卫战中他们其实和姚子青是紧密关联的,那些让人泪崩失控的情节也因此而生。
比如父女亲情——曹师傅不愿自己的女儿身处险境,但曹素君执意要留在宝山救治伤员,但第二日日军飞机袭击宝山曹师傅不幸中弹身亡。曹素君跪地哭喊的一幕异常催泪,战争的无情伤及无辜百姓,日寇的惨无人道令人发指。当亲情不再天人永隔,仇恨和痛苦让人强大,因此曹素君第6天牺牲在战壕中,她背负家恨用生命的结束表明与日寇决战到底的无畏。
兄弟的友情——全片最大的泪点之一,是李仲贤的牺牲。仲贤是姚子青颇为欣赏的学长也是并肩作战的伙伴,所以他谁都不让自己背着仲贤一路跑到医护站,然而却被告知无力回天。姚子青颤抖着双手为他做最后的体面,滚滚的热泪是对牺牲学长的敬重和心痛。痛失挚友,姚子青掀翻了棋盘与敌军殊死一搏,在他的信念中更延续了学长的信仰,两个人的灵魂完成一次坚定的交接。
朦胧的人情——影片的表达很真实,一面描写战争一面呈现人性的本真。小战士和二月的对话,充满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彼此吸引,一声声不怕死,是他们年轻的心对这个世界的坚定,所以小战士才会抱着被炸死的二月痛哭不已。再看大成对曹素君的淡淡爱慕,是人之常情的表露,决战之前他一句可否摸摸你的手,和曹素君牺牲之前主动握住他的手,前后对照的一幕足以让所有人泪目。这份感情是如此的纯洁,曹素君给了大成最后一个圆满的安慰,以及最重要的信任。
尊重之情——与日军决战的雨夜,姚子青为了让国人记住这牺牲的600位英雄的名字和信息,而让魏明扬带着陈继光先走。他高喊的军人职责无愧天地,他对牺牲生命的无比尊重,都令人肃然起敬。而魏明扬跪地那句“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则是他生时的信仰爆发,他知道自己活着是承载了600人的价值,当他站在成为吹响号角,是对守卫宝山每一位牺牲者的致敬和铭记。
历史虽然过去,但永远会被后人所铭记,国耻更不能遗忘,它亦有先烈用生命的血洗,永记伤痛,珍惜和平!这是《捍卫者》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电影故事简介怎么写?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电影故事简介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1940年春天,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天灾人祸,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因病饿去世了。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
1940年5月的一天,王二小被狼牙口村委会王主任搭救并将其收养并改名王朴,安排给刘姓大户放牛谋生。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
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
扩展资料纪念活动:
当时西北战地服务团居住在附近的两界峰村,团里的诗人方冰、音乐家劫夫,怀着钦佩之情创作出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当即在周围村庄的群众中传唱。1942年元旦,《晋察冀日报》刊登了此歌,从此,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后闻名全国。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在以前的战争前线通信兵危险大吗?
《大决战淮海战役》里面邱清泉兵团第74军的通讯兵丁小二,不就是因为在战场上冒着炮火接线,而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么?丁小二这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但是邱清泉为了谎报“潘塘大捷”,随便找个通讯兵冒功领赏这事倒是真的,不然撒的谎圆不上,此事华野战史里专门有记载。
(英雄王成剧照)
通讯兵的危险性是跟职能分类有关系的,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而言,在1949年之前的战争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五种职能,所谓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指战役单位的建制通讯单位,比如师属通信连、军属通信营等等,作为直属部队,他们通常跟随各级司令部一起行动。
比如属于中央军精锐的第74军,在抗战时期被升格为“攻击军”后,军直部队扩充到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团、警卫团和一个通信团(这个编制过大,笔者存疑),而各师则直属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一个警卫营、特务营和一个通信营,可见通讯兵的比例和份量。
(小小电台兵)
在这样的建制通讯单位中,也分为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种职能(旗语兵不单列了),后者就是保障电台联络的单位,基本由军事主官和参谋长直接掌握,除非部队面临全军覆灭时,否则危险系数真心不大。最倒霉的无非就是战场上遭遇冷枪冷炮了,可能伤亡的机率很小。前些天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叫廖云裳的抗战老兵(上士)唱新一军军歌,他原来就隶属于新一军新30师通信营的无线电连。
有线通讯单位就有一定危险性了,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铺设和保障有线电话网,纵向要保证司令部到各作战部队、横向要保证各作战单位之间的联络,电话架线面积跟战场范围几乎相等。一旦出现断线情况,不管外面炮火如何猛烈,也得出去查线和接线,足迹遍布整个有线电话网,挨炮轰、被枪打、踩地雷都是有可能的,丁小二干的就是这活。
严格来说,各军、师部直属的通信营(连)属于非作战单位,装备的武器数量也非常有限,从专业上说是“特种员兵”(不是那种战斗力爆棚的特种兵),轻易不上战场。以1944年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第10为例,他的军直属部队作战序列是:辎重团团长李绶光、搜索营营长何竹甫、炮兵营长张作祥、工兵营长陆伯皋、通信营长袁大文。
到7月底战斗最惨烈的时候,由于各师战斗兵伤亡殆尽,方先觉按工兵营、炮兵营(没炮弹了)、搜索营的顺序将这些军直部队也投入了前线,但是唯独没有动用通信营,因为它是纯技术部队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到衡阳城破时,第10军没有参加过战斗的只有三个非作战单位:军部卫生队、野战医院和通信营,尚余人员600余,算起来通信营300多人吧,相对还是安全的。
(德械师电台)
第二大类则是战术单位的通信排(班)和通讯兵(员)了,又可以分为建制通讯单元和军事主官身边的通讯员两个“工种”。比如《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团部的骑兵通信班,即属于战术单位的建制通讯单元,在八路军通讯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负责口头传达各种书面或口头命令,“平安格勒战役”独立团能完成集结,骑兵通讯班功不可没。
另外一种就是首长身边的通讯员了,通常也兼领警卫的角色(我军还曾有“警通连”的建制,就是这个意思),危险系数最低,毕竟身处部队的核心位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亮剑》里的和尚就因为临时客串了通讯员的角色,单枪匹马去师部送信,结果在路上碰见土匪遭遇不测的,这属于特殊情况。
最危险的只有一种通信兵,那就是基层连队的报话兵,比如第74军1946年改制为整编第74师时,无线电报话机已经配备到连,而我军1950年以后作战时,也基本达到了这个水平。
战场通讯水平虽然提高了,报话兵的危险系数也加大了,因为对手自然知道这是步兵连与上级单位联系、呼叫炮火支援的重要工具,兹要发现一定是首选打击目标。《风语者》里面的纳瓦霍通信兵,美军干脆一对一配置了警卫,一是保护二是万不得已时就灭口,可见一斑。
(有线通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