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羟丁酸脱氢酶高是什么?
羟丁酸脱氢酶属于心肌酶,一旦它上升说明心肌有损伤,最近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有感冒的病史的话,一般是感冒造成的,如果有冠心病史,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可能是这些疾病导致的,一旦数值很高的话,表明损伤严重,如果高得不多,就是一般损伤,可以口服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缓解。
小儿口服营养心肌药有哪些?
如果发生心肌损伤,应给予儿童心脏营养药物治疗,消除儿童心肌损伤的原因,使治疗事半功倍。心脏营养类药物在儿科比较多,可选用辅酶q10、极化液、果糖二磷酸钠、磷酸肌酸等。这些药物对心肌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其中磷酸肌酸钠是最有效的。本品可直接为心肌细胞提供能量,对心肌细胞的修复效果较好。
磷酸葡萄糖生成多少ATP?
第一阶段: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ATP)→1,6-二磷酸果糖(-1)→ 2 3-磷酸甘油醛→2 1,3-二磷酸甘油酸 (2×3或2×2)[依据胞液中NADH+H+进入线粒体后脱氢方式的不同所生成的ATP数不同] →2 3-磷酸甘油酸(2×1)→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 丙酮酸(2×1)
第二阶段:2 丙酮酸→2 乙酰辅酶A+柠檬酸(2×3)
第三阶段:2 异柠檬酸→2 α-酮戊二酸(2×3)→2 琥珀酸辅酶A(2×3)→2 琥珀酸(2×1)→2 延胡索酸(2×2)→2 苹果酸→2 草酰乙酸(2×3)
即:净生成ATP数为36或38.
葡萄糖与果糖是同分异构体吧?
不仅会让人长胖,还比葡萄糖更容易让人长胖。
先来了解一下果糖是什么。
果糖是一种单糖,是我们熟知的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属于糖类(指碳水化合物)的一种。
来源:
大量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大错特错。
我们日常摄入的果糖来源,更多的来自于蔗糖。
蔗糖,即食糖,是双糖的一种,由一分子葡萄糖的半缩醛羟基与一分子果糖的半缩醛羟基彼此缩合脱水而成。
因此不要觉得日常果糖来源只有水果,其实很多含糖饮料里的果葡糖浆、食物中的白砂糖等,都是大量的果糖来源。
果糖的特点:
果糖具有口感好、甜度高、升糖指数低以及不易导致龋齿等优点,
但是果糖的代谢过程与葡萄糖不同,果糖更容易引起脂肪堆积,从而导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情况。
来看一下果糖在体内代谢的路径。
简单来说,果糖进入体内后,一小部分会在肝内被转化为葡萄糖,并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以此来给人体功能;其他则会进入到DNL(脂质新生)代谢途径中,即生成脂肪。
果糖引起肥胖和脂肪的生理机制:
1.果糖促进食物摄取
与摄入同热量的葡萄糖饮料相比,摄入等热量的果糖饮料后,胰岛素和瘦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取)分泌水平较低,胃肠激素(ghrelin,目前尚无准确的翻译,也有叫饥饿激素的,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增加食物摄取)分泌水平较高。
短期内摄入果糖可影响上述的激素分泌,从而降低饱腹感,促进食物摄取,增加肥胖风险。长期摄入可产生瘦素抵抗(可成为二型糖尿病早期症状)。
果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影响下丘脑调节食欲的神经肽系统,从而促进食物摄取。
果糖可引起肝脏ATP消耗,肝脏ATP含量减少也与摄食量的增加显著相关。
2.果糖会降低静息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长期摄入会降低静息代谢,可能与其代谢途径有关。
3.果糖直接促进脂肪合成
人体缺乏大量吸收纯果糖的能力,但是当果糖与葡萄糖一同摄入时(尤其在比例为1:1的情况下),机体吸收果糖的能力显著增加。
在肝脏中,果糖在KHK(果糖激酶)的催化作用下,以ATP为磷酸供体,生成1-磷酸果糖。1-磷酸果糖在醛缩酶B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磷酸二羟丙酮和甘油醛。其中磷酸二羟丙酮可形成甘油三酯和磷脂的甘油骨架。
由于果糖代谢不经过糖酵解途径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限速反应,较少受细胞能量状态的调控,大量果糖得以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超出了线粒体三羧酸循环的代谢能力,过量的乙酰辅酶 A 便进入 DNL途径合成脂肪。DNL是通过由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将过剩的非脂肪能量转换为脂肪的代谢途径。
4.果糖通过诱导尿酸生成促进脂肪蓄积
由于果糖激酶催化环节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无法控制反应速度)致使细胞内磷酸盐水平明显下降,从而激活AMPD2催化AMP降解为IMP,后者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尿酸。
果糖还可激活嘌呤从头生物合成途径,促进由甘氨酸等氨基酸前体生成尿酸。此外,果糖还可抑制肾脏和回肠的尿酸排泄功能,升高尿酸水平。
当AMDP2活性升高时,可促进脂肪脂肪合成,且尿酸会降低其抑制剂的活性,进一步减少脂肪分解。
此外,尿酸还可通过诱导线粒体氧化应激,诱使脂肪合成。
同时,果糖若是在肠道中未被完全吸收可引起腹泻等症状。所谓的某些水果、蜂蜜能治便秘,实际上可能只是果糖的副作用。
从以上几点来看,果糖不仅能使人发胖,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所以适量吃水果和蜂蜜,避免含蔗糖饮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什么是FDP?
FDP的英文名是1,6-Fructose Diphosphate,简称FDP,中文名是1,6-二磷酸果糖,别名:磷酸果糖、果糖二磷酸钠。它还有一种解释为:F--Furbish意思是恢复、修复,D--Dietetic意思是营养,P--Protect思是保护、防护,也就是说FDP具有修复、营养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人体所需要的生物能(即ATP)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糖的有氧代谢,一个是糖的无氧代谢。而糖的有氧代谢生成ATP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无氧代谢。糖的无氧代谢就是把大分子葡萄糖小分子化的过程,小分子化后的物质才能再进一步进入到线粒体与氧气燃烧生成内源性的ATP。也就是说,没有糖的无氧代谢的这个环节,糖的有氧代谢将无法正常进行,而决定糖的无氧代谢的限速酶(关键酶)主要是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这两个酶的活性不够的话,就抑制了整个内源性ATP的释放。
而FDP作为人体内能量代谢所必需的一种活性物质,它能强化细胞内部的能量代谢,是能量代谢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它能激活糖无氧代谢的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迅速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成生物能ATP,满足人体需求。FDP被称为酶的激活剂和效应剂,有几何级激活ATP的作用。
FDP能在无氧及缺氧条件下,强化细胞内部的葡萄糖无氧酵解过程,从而使糖的有氧代谢正常进行。而且还对许多代谢通路起到调节作用,可刺激糖酵解、促进糖的利用。补偿因缺氧引起的能量供给不足,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FDP能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
FDP是能在分子水平上作用到细胞内部代谢过程的少数几种活性物质之一。特别是在缺血、缺氧时,它能迅速将葡萄糖转化为机体需要的能量,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并增强其供氧能力,迅速改善心脏功能,强壮和修复心肌细胞,改善缺血组织的能量供给。因此,FDP被公认是人体能量代谢的生物催化剂和人体细胞的强壮剂。
FDP的分子结构中有两个生物高能磷酸键,能有效的提供生物能量,促进生物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有效的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有利于修复细胞受损。
外源性的FDP能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使细胞内ATP的浓度增加,促进钾离子内流,有利于缺血缺氧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对损伤的细胞和器官起到恢复、营养和保护的作用。
由于FDP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上,它也表现出了突出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突出的营养心肌的作用、增强红细胞的供氧能力、改善组织器官和大脑因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缺氧状况、保护缺氧状态下的细胞组织、降低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抑制糖尿病并发症、抗酒精中毒、保护肝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