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国家实力排名,纳粹德国的综合国力是什么水平?
鼎盛时期德国综合国力主要从军事方面介入,其海陆空三军,坦克飞机大炮在当时可谓是顶级配置了。
德国在苏德战争以前就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尤其是1939年9月波兰战役。1941年9月莫斯科战役,纳粹军事扩张十分顺利,以国防军为主体挺进莱茵河非军事区,德国陆军成为不败神话,军事实力逐渐增强。1939年9月打起波兰战役。1940年5月,规模空前,形成两线攻势。1941年6月开始孤注一掷的苏德战争。
对欧洲历史上乃至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军事帝国德意志而言,不幸的是,规模空前巨大的战争机器发生瘫痪,人类历史暴虐的政治形式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12年的历史生命因此逐渐走向衰败,当它鼎盛的时候可与凯撒时代的罗马帝国比肩,比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更胜一筹。
与几大国相比,德国稍强于苏联,持平英国,在苏德战争中却败于苏联,我上篇回答已经罗列了相关原因,在这里我就不一一陈述,主要是德国被两线作战所牵制,顾此失彼,但军人伤亡少于苏联。
法国实力却不好评估,不光彩的迅速战败,与英结盟败的惨,败的快,从本质上讲,是法国战略战术思想上的落后,就马其诺防线被迅速攻破,法国被打掉一半,委屈的法国海军―一只仅小于日不落帝国海军的将士们只能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他们何曾想充当在海上打酱油的角色呢?法国应该排在苏联之后。
英国和美国成为盟友攻打德意志,德国军事配置难以在全球施展,而对于英国而言,其装备配置全球可达,可以凭借强大的海军本土殖民地提供后勤和物资。英国的海军和空军比德国强毋庸置疑,从敦克尔克战役就可以看出,其远程轰炸机不比美国差。
而当时的德意志与现在的美国完全没有可比性,美国现在拥用单挑全世界海军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众多实力不弱的小弟,而当时的德国是没有的。
欢迎大家关注“智化冰川”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征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马其顿方阵?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马其顿方阵在亚历山大时代是非常著名的方阵也是那个时候最为先进的一种战术,在亚历山大手上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好的战术的发挥不光要看战术本身很多时候也要看指挥者的能力,实际上亚历山大在使用马其顿方阵的时候不只是用马其顿方阵,他还非常注重骑兵的使用,实际上是步兵骑兵配合使用的一种战术,没有骑兵的配合亚历山大也无法用马其顿方阵获胜。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战术结合骑兵的战术究竟是怎么回事。
亚历山大步骑结合战术马其顿方阵的特点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强,当方阵的士兵集合起来,然后将长枪一摆就成为了一个刺猬型的阵容,这种阵容的特点就是防御能力非常强,但是机动能力非常差。亚历山大在历次战役中,一般是使用马其顿方阵进行防御,防住对方的冲击,同时将骑兵配置在阵型的侧翼,当方阵和对方主力部队发生胶着状态的时候,骑兵迅速从侧翼出击,甚至绕到对方背后发动突袭,冲乱对方的阵营造成对方全军崩溃从而取得胜利。
在此举个栗子,如著名的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的一场主力对决的战役。这个战役在我本人发布的视频里面有,是翻译的国外对这个战役的视频制作。
图中这种画叉的部队为步兵,粗线条的为重步兵,马其顿这边就是马其顿方阵,细线条的是轻步兵。
图中这种情况的代表骑兵,带星星的部队为国王亲自带领的部队。
红色为亚历山大军,紫色为波斯军。
这是战前双方的部署,马其顿这边是骑兵都在侧翼,中间主要是马其顿方阵士兵负责防守,一开始亚历山大就带领他的亲卫队,“伙友”骑兵在侧翼与波斯军的骑兵交手。
随后波斯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亚历山大的左翼部队对上了对方的右翼部队,中间的马其顿方阵主要是顶住了对方的“不朽军”的冲击,右翼的部队拖住了对方左翼的进攻,这个时候,战场在一瞬间出现了一个空档,亚历山大瞅准了这个空档,率领他的精锐骑兵直接冲向了波斯国王大流士。
结果大流士挡不住亚历山大的进攻,从战场逃跑,这就导致了波斯军的全军溃败,接下来就是收拾残局了,波斯军不断的从战场上逃跑,自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最终被马其顿军击败。
所以,亚历山大实际上是一种步兵和骑兵组合的战术,其原理就在于充分利用马其顿方阵的超高防御力挡住对方的正面进攻,然后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性冲乱对方的阵型,使对方混乱从而取胜。这既需要军队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以及战斗力,也需要统帅能够准确地把握战场的形势,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而准确地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而这些在亚历山大时代都实现了:即有一个超一流的统帅,亚历山大,也有身经百战、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这个战术的关键在于步兵和骑兵的比例,是的。比如罗马军团,一个军团总人数为4000-5000人,骑兵为300,一般来说,步兵:骑兵都超过了10:1的比例。而亚历山大的部队中,一般是步兵:骑兵为6:1的比例。
说到为什么后来马其顿方阵会输给罗马,我们就要从汉尼拔说起了。
亚历山大最为得意的弟子,汉尼拔是的,你没听错,实际上汉尼拔是亚历山大最为得意的弟子,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亚历山大也从未教过汉尼拔,但是汉尼拔却是亚历山大的忠实拥趸,汉尼拔的战术实际上基本都是跟亚历山大学的,在汉尼拔的身边就有希腊语的教学者,他经常向汉尼拔讲述亚历山大的故事,汉尼拔也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示。
实际上汉尼拔进攻罗马帝国的策略整个套路就是学的亚历山大。
当时来说,汉尼拔是从西班牙出发,翻阅了今天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比利牛斯山脉,之后越过今天法国西南部的广袤的森林,再翻阅阿尔卑斯山脉进入的意大利平原。进攻的路线当时有三条,第一条是从西西里进攻意大利,因为当时罗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所以不可行;第二条是通过科西嘉岛或者撒丁岛进入意大利,但是这两个岛屿当时为罗马控制,大规模的舰队通过这里不可能不被发现,也不可行;最后的第三条就是汉尼拔实际的行军路线,虽然看似冒险,实际是最安全的。汉尼拔计划在进入意大利半岛之后,通过几场大型的决战击败罗马,然后分化瓦解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同盟。
刚出发的时候汉尼拔有90000步兵和12000骑兵,他分出了20000士兵去防守迦太基本土,留下了12000人防守西班牙,带领着剩余的部队开始了意大利的远征。
注意下,这个时候汉尼拔步兵:骑兵的比例为7.5:1左右,是一个比较高的骑兵配置比例。
在翻阅阿尔卑斯山后,他的部队只剩下了26000人,其中20000步兵,6000骑兵,步兵:骑兵为3:1。之后在意大利北部汉尼拔打了几场胜仗,吸纳了当地的不少高卢人加入了他的队伍,使军队扩充到了50000人,而高卢人擅长骑兵,这也使得汉尼拔的骑兵部队得到了扩充。
当然,汉尼拔在意大利最经典的战役就是坎尼战役了,我们看下情况:
坎尼战役中,罗马为步兵80000人,骑兵6400人;迦太基为步兵38000人,骑兵10000人。从军队构成来看,罗马步兵:骑兵超过了10:1的比例,而迦太基方面步兵:骑兵为不到4:1的样子。
这是当时的对阵图,基本汉尼拔就是用重步兵负责防守、牵制罗马主力军团重步兵的进攻,只是有点变化,在于他把精锐部队放在了两翼,中间的前面是弱兵,后面是最精锐的重步兵,在交手的时候罗马大军就顺理成章地进行了中间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口袋阵,罗马大军就往口袋里钻了。之后汉尼拔出动了骑兵,也是则侧翼,击败了罗马的骑兵,因为汉尼拔手上骑兵比罗马人多,10000对6400,而且汉尼拔的骑兵战斗力也强于罗马骑兵,所以很快汉尼拔的骑兵就击溃了罗马骑兵,之后汉尼拔的骑兵绕到了罗马军的背后,从而实现了对罗马军的合围。
这种战术就是亚历山大的战术,只是有些变化而已,基本思路不变,就是重步兵牵制对方主力,负责防守,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到对方的背后,只不过亚历山大一般是打乱对方的阵型,而汉尼拔则是合围对方,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那为什么后来罗马会进攻马其顿呢?还是因为这次战争。
在坎尼战役获胜之后,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也有再现亚历山大时代光荣的梦想,就与汉尼拔结成了同盟一起对付罗马。只是当时罗马疲于应付汉尼拔,也就没有派出军队去对付腓力五世了,直到后来罗马击败了汉尼拔,赢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自然就派出了军队去打马其顿了。
汉尼拔的得意弟子——大西屁阿大西屁阿是罗马统帅,不过你也没听错,他确实是汉尼拔的得意弟子,尽管汉尼拔从来没有教过西屁阿。西屁阿是在一次次跟随父亲的战役中,也就是汉尼拔在进入意大利后的前几次战役中跟汉尼拔学到的,尤其是坎尼战役,西屁阿也参与了,他从战场幸运地逃脱。后来他的父亲在西班牙战死后,他接替了他的父亲成为了罗马在西班牙的统帅,之后攻占了汉尼拔的老巢,西班牙,这个过程中他运用的很多都是汉尼拔的策略,如注意情报的收集,迷惑敌人进攻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等等。
当然,西屁阿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扎马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击败了汉尼拔,从而成为了当时名震各国的军事统帅。
实际上扎马战役也没多少好说的,大致双方情况如下:
罗马联军步兵29000人,骑兵6100人 迦太基军步兵36000人,骑兵4000人
伤亡情况:迦太基阵亡18000人,被俘8000人 罗马阵亡4500人,受伤4000人
主要指挥官:西庇阿;汉尼拔
这一战中罗马军队的骑兵比例明显提升,而汉尼拔方面骑兵比例较少。此时的罗马军团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战斗经验和战斗力都极为丰富。反观汉尼拔方面,由于远征意大利的失败,实际上他也没带回多少部队,部队中大多数都是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在和罗马军团对阵的时候也发挥不出他在意大利远征时候的效能,从而失败。
马其顿对阵罗马在罗马帝国击败迦太基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后,就开始着手对付马其顿了。战争于公元前200年爆发,公元前197年结束,主要战役是库诺斯克法莱战役,这场战役实际上没有多少亮点,史学家的评价就是二流的统帅对阵二流的统帅。
然而当时的罗马军团因为经过了长期的布匿战争,其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地提高,尤其是罗马军团中的中层和基层指挥官,他们基本都是在西屁阿手下一路打过来的,非常熟悉西屁阿的战斗套路,全部都是“西屁阿”式的战术。反观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虽然野心大但是确实军事才能没多强。
两军交战的时候,双方统帅基本没什么亮点,都是属于二流统帅,起决定作用的在于中层和基层的指挥官。明显来说罗马军团要强于当时的马其顿军团,罗马军队的规模在20000人左右,马其顿军团在26000人左右,骑兵是罗马2600人,马其顿2000人,显然他们都不知道使用骑兵战术。
对战的时候马其顿方阵虽然正面防御能力非常强,但是背后的防御能力就很弱,这点来说战斗经验丰富的罗马中基层指挥官打了几下就看出来了,所以经常就绕到了马其顿方阵的背后发动进攻,从而击败了马其顿。
所以,罗马军团击败马其顿军团,亮点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能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有亚历山大的野心但是没有亚历山大的才能,他没看出亚历山大对骑兵的理解。这点来说,实际上当时看的很透彻,能用的很好的就只有汉尼拔和西屁阿。
在扎马战役结束9年后,汉尼拔和西屁阿有过一次会面,当时西屁阿曾经问过汉尼拔认为的最优秀的军事家是那些人,汉尼拔说,第一是亚历山大,第二是皮洛士,第三就是他汉尼拔了,如果他能够打败罗马,那么第一就是他汉尼拔。这也是很中肯的评价,不是汉尼拔故意拔高自己。因为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实际上当时来说只有汉尼拔和西屁阿懂,至于当时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根本是没明白。
所以腓力五世只知道用马其顿方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然就败给了罗马了。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公元7世纪初,统治中东地区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走向衰败,取而代之的便是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主要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632年到公元661年,四大哈里发时期。这一时期,有点儿类似尧舜禹禅让的意思。第二个阶段,公元661年到公元750年,倭马亚王朝时期。该王朝巅峰时期,曾经一路打到了西班牙,灭亡了西哥特王国。第三个阶段,公元750年到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时期。该王朝的远征军,曾经击败过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唐朝及其以后的史书中,将阿拉伯帝国称之为大食。倭马亚王朝的人喜欢穿白衣服,所以被称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人喜欢穿黑衣服,所以被称为黑衣大食。综合来看,还是倭马亚王朝最强。一、四大哈里发时期,不断扩大地盘。伊斯兰教的领袖是穆罕默德,公元630年,他得道以后,跑到了麦加传教。结果被麦加的一帮贵族老爷们给赶跑了。穆罕默德骂骂咧咧地走到了麦地那,在这里他非常受欢迎。由于吸取了上次被人赶跑的经验,这回穆罕默德组建一支伊斯兰教军队。当大军压境以后,麦加的那帮贵族老爷们,也不得不选择低头,答应让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因此阿拉伯帝国的雏形就出现了。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帝国进入到了四大哈里发时期。这一时期只有29年,但是却有4位最高领袖,也就是哈里发统治着阿拉伯帝国。第一位哈里发是穆罕默德的老丈人阿布·伯克尔,他同时也是穆罕默德的得力助手。在穆罕默德死后,他成为了最高领袖,主要负责向叙利亚进军。第二位哈里发是穆罕默德的同族欧麦尔,他同时也是穆罕默德的左膀右臂。他在位期间努力拓展疆土,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于公元638年,拿下了圣城耶路撒冷。此后他又向东进军,击败了波斯萨珊王朝,占领了伊拉克、伊朗、法尔斯等地。第三位哈里发是穆罕默德的女婿奥斯曼,他也是穆罕默德的得力助手。他在位期间,拿下了亚洲的霍拉桑、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以及非洲的利比亚。不过也正是在奥斯曼统治期间,阿拉伯帝国内部发生了分裂。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组建了一个什叶派,反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继续担任哈里发。支持奥斯曼的这一派,则被称之为逊尼派。第四位哈里发便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公元656年,奥斯曼遇刺身亡,阿里在什叶派的帮助下顺利继位。但是逊尼派的代表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却坚决反对阿里上位,双方打了很长时间。结果打着打着,伊斯兰教内部,又冒出了一个新的派系,那就是哈瓦立及派。这帮人觉得阿里连倭马亚家族都搞不定,不配做哈里发,所以刺杀了阿里。这么一来四大哈里发时期就这么结束了,其中后2位哈里发,都被刺杀身亡。前2位哈里发,不断扩大地盘,巅峰时期,应该在第二位哈里发欧麦尔在位期间。二、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年,出生于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成为了新任哈里发,他将都城设立在大马士革,就这么建立了倭马亚王朝。此后阿拉伯帝国的君主,就在这个家族内部开始世袭。公元664年,倭马亚王朝占领了阿富汗,此后又兵分两路进据帕米尔高原,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的军队相遇后停下了脚步。因此他们在东方的疆土,一直达到了西藏边陲地区。不是唐朝和吐蕃的对手,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只好向印度进军,在这里他们征服了印度大陆上的各种诸侯国。在东方没什么发展空间以后,倭马亚王朝又调转枪头,继续和欧洲的东罗马帝国交战,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只可惜,由于东罗马帝国的奋起反抗,使得这次倭马亚王朝的入侵以失败而告终。倭马亚王朝知道君士坦丁堡的守军不好对付,只好再次转移目标,带兵跑到了北非,消灭了这里的东罗马军队,占领了突尼斯、摩洛哥等地。尝到甜头以后,倭马亚王朝再接再厉,他们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踏上西班牙的地盘,征服了这里的西哥特王国。一直到公元732年,倭马亚王朝的军队,与西欧的法兰克王国交战,最终战败。从此倭马亚王朝开始收缩力量,再也没有对外扩张。因此公元714年,倭马亚王朝灭亡西哥特王国,标志着倭马亚王朝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东到唐朝,西到西班牙,南到印度,北到里海,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统治人口达到了3400万,占地面积达到了1340万平方公里。三、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当倭马亚王朝不再继续对外征战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内部的矛盾也就逐渐凸显出来了。这个时候不仅什叶派、逊尼派等老牌派系互相争斗,而且还冒出来一个阿拔斯派。阿拔斯派的代表人阿布·阿拔斯,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阿拔斯的后裔。他积极联络各地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力量,于公元750年,成功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同时建立起了阿拔斯王朝。其实就是改朝换代了,可老外非要这么算,你也没办法,就跟罗马帝国一样,分明换了好多不同家族的皇帝,偏偏说自己还是罗马帝国。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最后一个王朝。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后,在怛罗斯之战中,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军交战,最终由于葛逻禄军队倒向了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因此唐军战败。此后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抽调了安西都护府的军队回去平叛。而阿拔斯王朝的军队,也无力继续向东拓展。不过这不影响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领土界限。阿拔斯王朝的中心在伊拉克,公元762年,都城迁徙到了巴格达。公元8世纪到9世纪这段时间,是阿拔斯王朝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巅峰。光人口就有4000多万,地盘也有1260万平方公里。总结:看来还是倭马亚王朝时期最强。公元714年,倭马亚王朝灭掉了西哥特王国,将地盘拓展到了西欧眼皮子底下,这时候的阿拉伯帝国,绝对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因此很明显,这一时期的倭马亚王朝是整个阿拉伯帝国的巅峰时期。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无论是国力还是经济,都处于巅峰状态。后来的阿拔斯王朝虽然也很强盛,不过更多是沾了倭马亚王朝的光。他们能维持住当时的地盘,已经很不容易了。三大国际大都会是哪三个城市?
国际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这样的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城市。三大国际大都会一般公认是:
一.美国纽约,纽约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2017年,纽约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9007亿美元,直接影响着全球的金融、媒体、政治、娱乐以及时尚界。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个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纽约的金融区,被称为世界的金融中心。GDP高达8100亿美元。二.英国伦敦,英国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伦敦是一座多元化的大都市,是世界金融中心城市排名第一的城市。英国是欧洲第一大城市。2018年,伦敦在世界城市规模的排名中与纽约并列位居首位。
三.日本东京,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东京是日本的经济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这里。东京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也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还是亚洲最著名的金融城市。
另外,巴黎、香港被视为现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
日本早稻田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什么高校?
早稻田大学[赞]日本私立第一学府,由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创立,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术机构之一。是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TOP顶尖校、常春藤学术研究恳谈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东京六大学联盟、日瑞Mirai项目成员。毕业生人才辈出,世界影响力极强。是二战后最多首相毕业的大学,被称为“政治家的摇篮”,校友涵盖了11任日本首相,三分之一以上国会议员;早大亦被称为“商业领袖的摇篮”,索尼、丰田、本田、三星、东芝、乐天、任天堂、松下、优衣库、三井、三菱、资生堂、全日空、卡西欧等众多著名公司创始人或总裁、朝日新闻、读卖新闻、NHK等媒体总编及著名记者均出身早大。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宋教仁、廖仲恺等以及文学家村上春树、江户川乱步、著名运动员福原爱、羽生结弦皆出身早大。至2020年,早大已有30位校友获得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居全日本之首。2015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第38名。2017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第37名。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96名,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89名,均为日本私立大学最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