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2,此时分兵攻打乌克兰到底是对是错?
客观来说,纳粹德军分兵乌克兰对错与否本身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苏德战争这场空前的鏖战,实则是二战的最核心部分。
整个战场自北向南从波罗的海延绵到黑海,又自东向西从莫斯科反推到柏林城下,交战双方投入了千万级的兵力和技术装备,这其中每一场战役的成败都不是单独可以定论的,不仅影响了整个战事的进度,同时在战役过程中也受到军事、政治、民众、外交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这场战役不可能再去复盘,哪怕再细致的兵棋推演也无法完全复原全貌。
所以,纳粹分兵乌克兰,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确和错误,只能说从战役得失两个方面客观地看待这次战略决断。
一、收获
尽管希特勒的决定当时就遭到绝大多数德国上层军官的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收获了相当的效果:
1、基辅围歼战,远比明斯克灾难更可怕的围困。德军俘获60多万苏军,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苏军在南方战线遭遇了巨大的兵力亏损和战略危机,高加索和黑海沿岸一线都受到了直接威胁。
2、乌克兰物产丰富,不仅是大粮仓,更有对德国人极其重要的钢铁、煤矿以及锰、铬等金属矿藏。占领乌克兰之后,纳粹把乌克兰彻底变成了军事工业基地,并且大肆征用乌克兰的青壮年劳力。乌克兰给纳粹带来的战争红利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没有乌克兰的资源,纳粹可能更早陷入战争颓势。
3、苏军一再遭受巨大挫败和损失,士气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无疑给困境中的苏联军民很大程度的打击。纳粹也高调宣传,利用乌克兰的成功鼓吹造势,增强国内民众及轴心国同盟国、仆从国的侵略信心。
二、对莫斯科战役的影响
分兵乌克兰无疑是对“台风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可以分多个层次进行分析。
1、是否直接决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成败
德军在“台风行动”失败后,将战败原因归咎于天气和情报战的失利。
情报战的失利,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苏联远东情报站的巨大助力,使得苏方探明了日军的态度,得以把远东的预备队调往莫斯科,这支生力军的加入无疑给兵力捉襟见肘的莫斯科前线巨大助力。同时情报战线的成功,也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苏军的反攻一无所知,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
而天气原因,自然就是分兵乌克兰的后果,“台风行动”被推迟了四周,而且兵力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冬季来临前德军未能对莫斯科造成致命性威胁并争取拿下莫斯科。
然而,兵力分薄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所谓天气寒冷导致失败却大有争议。实际上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实质上,抛开莫斯科战役,德军除了在闪电战初期拿下了明斯克和基辅以外,其余重要的战略目标(例如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高加索等等),无一不是如同莫斯科般陷入鏖战的困境。列宁格勒遭遇严重的围困,在北有芬兰军队难有占德军东线总兵力五分之一的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下,坚持了900天。斯大林格勒也是在几近成为废墟之后,顽强地靠巷战和外围的包抄赢得胜利。
苏军的超强意志和顽强不屈终结了德军无往不利的闪击战,以空间换时间,以生命换国运,无数苏联军民的牺牲粉碎了纳粹的阴谋。巴巴罗萨计划在一开始就是有极大缺陷的,西线的成功、苏联大清洗和苏芬战争让希特勒狂妄的认为苏联已不堪一击,德军战略家甚至认为对苏战争可以在四个月内完成。
即使没有分兵乌克兰的举措,德军能不能拿下莫斯科也难有定论。
2、莫斯科战役成败对巴巴罗萨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假设分兵乌克兰真是导致德军台风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如果不分兵乌克兰,即德军顺利拿下莫斯科,对整个东线战事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纯粹从军事角度来看,莫斯科的陷落将给苏军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不仅莫斯科方面参战的苏军主力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其他重点战场也会受到巨大影响。
作为苏联欧洲领土铁路的核心枢纽,在苏德战场未推进到东普鲁士之前,莫斯科承担了在南北及中央战线间调动兵力、运输补给的关键任务。苏德战争作为一场空前的机械化对战,铁路的畅通是取得战事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士兵、弹药、坦克、火炮、燃油、给养,都需要铁路来快速调运,铁路线成为了前线苏军的生命线,而莫斯科无疑就是汇聚了生命线的“心脏”。
莫斯科一旦陷落,最直接的影响恐怕就是列宁格勒很快会步其后尘。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从莫斯科前线释放出更多兵力,从南面威胁列宁格勒外围的沃尔霍夫方面军,会同北方集团军群驱赶甚至围歼苏军这支用于解救列宁格勒围困的方面军级战力。围困中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本就濒临崩溃,外援一断必将难以持久。
待等到列宁格勒也失陷,德军将得以腾出更多的机动部队,特别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三个装甲集团军可以抽调大部分南下和东进,空军活动范围也可以大大向东推进,扩大轰炸区域、威胁苏联东迁的重工业。这时候再夺取乌克兰,进而占领高加索就有了更大把握,也不会再有顿河流域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惨败。
再者,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的失陷将对苏联军民的士气造成巨大影响,德军在占领区的维稳压力大大降低。更可怕的是,盟军和日本都会重新评估对苏、对德战略。盟军内部的求和势力无疑会开始为苏联彻底战败后的局势做准备,争取与纳粹的媾和。而投机性极强的日本军国主义也会重新考虑夹击苏联的战略,毕竟东北仍驻有战力可观的关东军。届时盟军的外援可能中段,远东面临日本夹击的威胁,无疑会给危机中的苏联雪上加霜。
3、从黑海和高加索的角度分析
德军进攻黑海和高加索的核心目的无非是两个字——石油。一是夺取苏联领土内的高加索石油资源,既阻断苏联的重要石油来源,也即时补充德军所用。二是消除克里米亚半岛上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
1940年,巴库油田的供油量占苏联石油供应的71%,剩下还有24%来自高加索其他地区,这意味着整个高加索供应了苏联95%的石油,一旦落入德军手中,苏联就丧失了全部的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及制空权,工业基础也会崩溃。
德军南部战线的一再扩张,并非是希特勒的乖张疯狂,他是在寻求更多的战争资本,也切断苏联的战争资本。
试想,如果早在40年德国就协助意大利搞定了北非截断了苏伊士运河,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如果牵制更多的苏军,德国海军再给力一些,再把土耳其拉上轴心国战车,德军控制整个地中海到黑海的海域,那德军真的有可能拿下高加索,夺取苏联的粮仓和工业资源为己用。同时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也可以北上策应其他方向的攻势。
而这一切假设的基础,仍是基辅围歼战的巨大成功。仅仅攻克乌克兰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紧急南下,70万苏军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功后撤,可以加强第聂伯河到顿河以及黑海沿岸和高加索一线的苏军防御。该地区苏军在得到基辅方面撤军的补充后,可以依托有力地形,以及黑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持,牵制、迟滞南方集团军群更长的时间。
如果德国人没有分兵乌克兰,莫斯科战役的结果尚在五五之数,很可能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僵持局势。而南方集团军群将无法再突入到顿河和高加索一线,塞瓦斯托波尔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或许不再有,苏军也不再有机会在这里实现整个战局的扭转。
但是应当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功并不在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地利,德军兵力的严重分薄以及苏军实力不断增强、战法逐渐纯属才是根本原因。
换句话说,虽然没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是德军依然会遭受重大挫败,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成功的代价是苏军在列宁格勒迟迟不能摆脱围困,数以万计的苏联人民被饿死在列宁格勒;莫斯科附近的勒热夫地区,朱可夫亲手策划的火星行动遭遇重大挫败,苏军在勒热夫付出的伤亡代价不小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损失(只不过苏德的战损比历来如此,德军虽然历次战斗的伤亡均小于苏军,但德国的青壮年兵源远远比不上苏联,装备补充速度也不及苏联,此消彼长之下,德军终是失败)。苏军在勒热夫战役损失了1847辆坦克,甚至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参战苏军坦克数量的总和。
战争规则是公平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牵制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大部分兵力,同时也让苏军投入了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等数个方面军的主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入的苏军兵力如果投入到勒热夫和列宁格勒前线,苏军即有可能在这两个区域实现二战的转折点,并提前击溃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而中央集团军群一旦挫败,德军的北方和南方战线都难以为继,第三帝国覆灭的时间可能会有所提前。
四、总结
巴巴罗萨更像是巴蛇吞象,苏联大清洗和苏芬战争让希特勒和德国军方认为苏联已病入膏肓,需要“趁他病,要他命”,在苏联恢复元气之前彻底消灭它,然而却低估了苏联的顽强和恢复能力,也过于高估了德国的实力和战争潜能。
希特勒把精兵直指苏联要害,巴巴罗萨中的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以及后来扩充到任务中的斯大林格勒、高加索,这些无一不是苏联的要害所在。首都、经济中心、重工业基地、粮仓、矿产地、能源产地,每个标签都直接牵动着斯大林的神经,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会给苏联带来沉重打击。
然而要害同时也必定是要塞,除开基辅,苏联的重点布防和顽强奋战把德军的锋芒阻挡在了这些要塞外。苏联军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把原本的要害变成了德军的枷锁,每一个要地都紧紧牵制住了相当数量的德军主力。向前无法攻克目标,还要持续消耗弹药、坦克、燃油、士兵等等宝贵的战争资源;向后,已经很难全身而退,苏军逐渐开始实施突击和反包围;向其他战线,也无力提供有力支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一座座苏联城市把德军死死钉在了战线上,不断消耗其精锐。
苏军在抵抗的过程中,把全国演变为高度运转的战争机器,轻工业工厂也转而投入子弹、枪支的生产中。无数的苏联青壮年参加苏联红军投身战场,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苏联是靠人海战术赢得战争的根源。
实质上,人海战术并非是苏联的本意,而是无奈之举。大清洗给苏军造成了指挥层的极度空缺,从基层到高层都缺乏资深指战员,这也是早期苏军大溃败的重要原因。苏联人不得不在战场上直接训练部队,用实战提升将士的战斗技能和战略战术。当然这个训练过程是极其血腥悲壮的,几乎每场战役苏军都要付出远比德军更大的战损,无数的苏联青年牺牲在战场上,同时也不断地损失大量坦克、飞机、弹药。
人海战术胜利的根本不在于“人海”,而是在于消耗敌方有生力量的同时,自“人海”中精炼出自己的精英战力,最终获得致胜砝码。
而一直奉行精兵政策的德军,恰恰就被苏联海量的人员和物资不断消磨殆尽,此消彼长,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坦克世界闪击战ls―2怎么玩?
在坦克世界:闪电战World of Tanks Blitz这款手游,从端游移植到手游之后,很多地方还是不同的,那么苏系重坦IS-2应该怎么玩呢?有兴趣的话,下面就和新浪97973手游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坦克世界:闪电战机动
9级的发动机,非常灵活非常强大,起速快加速也快,配合后期型履带的优良的适应性和转向能力,形成了一种新技能:手动摇摆跳蛋(W或者S按住不动,A和D轮流按)。关于机动性的话题本期就不做多的讨论了,新手成长IS-7线大多数坦克都具有!
防御
说到这各位请看上图老王的IS-2侧面特写,90MM倾斜前装甲,请注意是倾斜,倾斜,倾斜,重要的事情说3遍!
对比于同级老大哥IS的120MM的阶梯装甲,IS-2的90MM倾斜装甲那可是靠谱很多,没错你绝对没有听错!其他弱点基本相似,比如两边的纸糊肩膀(苏系快速HT的通病)。
关于炮塔的问题,顶级的后期型炮塔比白板炮塔多出了50点血量同时也把脑袋上的肿瘤弱点扩大化了,其他的数据都是一样的。
隐蔽
这个就别谈了,没什么谈论的价值!
火力
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IS-2没有难熬白班期。
初始100MM炮各方面都够你用,第二门初始122炮可以使用社会主力300穿了但是准头不是很好,第三门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系传家宝122MM-D-25T。
由于本人直接上的带兄弟连的WZ-111的成员,所以装填时间是10.15秒,对比WZ111的 10.31是稍微快了一丁点。上了大补鸡大约9.76左右但是也就是打3环的时候上平时别这么土豪!
新手一般都是走传统苏系IS-7线出身,所以 122MM-D-25T这门传家宝炮的手感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很飘逸,没办法重坦就是要去抗线。金币弹HEAT社会主力300穿,咳咳,本子车你来啊!看老子不把你打出翔来!
战斗要领
7级房开无双可以打得勇猛一点,果断一点,可以走一些常规重坦线进行强行突破,更好的方法是发挥机动性走一些非常规位进行突破效果更好。
8级房和9级房你就是个小弟,但是你这个小弟用的是社会主义300穿!偷炮,偷炮,偷炮(安全型伸缩炮就是对面开过 炮了你出去来一发),必要的时候为大哥们抗一炮,一定要和己方的重坦一起走,使用社会主义的你,就是一个牛逼的存在!
全面战争战锤2?
全面战爭战锤2闪击战原理,出其不意,闪电般攻击,迅速战胜敌方。
二战时日本版的闪击战是如何在丛林山地中击败英军的?
自珍珠港事件爆发到1942年底,这段时间的日军,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其战斗力都非常强悍,特别是在东南亚丛林地带,横扫英美荷军队,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
有“马来之虎”美誉的日军高级将领,山下奉文陆军中将(1943年2月晋升陆军大将)率领日军第25军,下辖第5师团、第18师团,以及近卫师团三个甲级师团,加上另外的支援部队,共计有兵力11万余人,负责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山下奉文率部在马来亚登陆,主力沿马来半岛由北向南迅速推进,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配合下,于12月31日占领关丹,次年1月11日攻占首都吉隆坡。
当时,英军有3个师4个旅,加上澳大利亚军队兵力有14万人,英军的40毫米战防炮,可轻松击穿日军甲仅有12毫米厚装甲的95式坦克,轻重机枪火力也可以横扫日军的进攻部队。
但英联邦军队在仅有1门37毫米火炮的95式坦克攻击下溃不成军,1月26号,英军主力撤往新加坡,居然被日军分割包围,导致5万余名英奥联军被歼灭俘虏。
由于山下奉文手中可调配的95式坦克数量并不多,加上战损等原因,已不足200辆坦克可用,就从泰国租借了大量自行车,总数有将近1.5万辆,提供给前卫部队使用,于是,形成了坦克、卡车、自行车、徒步的步兵所组成的壮观场面,挟着余勇追着英联邦军队的屁股前行。
在丛林地带,坦克、卡车等车辆不便行驶的地方,轻巧的自行车却可以很方便通过,即便翻山越岭,也可以抗起来就走,车上装二、三十公斤的粮弹等问题不大,毕竟比徒步的步兵速度要快捷轻松许多。
于是,与欧洲战场德军凭借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装甲集团军发起“闪电战”有所不同,日军在马来压的所谓“闪电战”,依靠的只不过是自行车,但却收到了相似的效果。
英联邦军队,显然被日军打懵了,对日军猛冲猛打拼刺刀的战术很不适应,以为追击的日军有上千辆坦克所组成,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远东舰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两艘4万吨级巨舰都被日军彻底击沉,导致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上将在内的1000余名官兵阵亡,更让英高层指挥官胆颤心惊,因此沿途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以及必要的反攻,而是一味地撤退,7万人全部逃到了新加坡。
最终,1942年2月,在新加坡的英联邦军队被3万乘自行车和徒步而来的日军三个师团三面包围,此时山下奉文手中可用的95式坦克仅剩下不足30辆,其余都在半道上因缺油而抛锚了,真开打了,缺乏重火力攻坚的日军也无必胜的把握。
但在山下奉文发出最后通牒的第二天,珀西瓦尔中将却彻底认怂了,率领7万余英联邦军队向日军第25军司令山下奉文中将投降,三个多月以来,日军千里跃进马来半岛一举成功,山下奉文也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状态。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协议书,签了两次。这是英美法等国纪念二战胜利,在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将胜利日定在5月9日的原因。
1945年5月4日,柏林被苏军攻克的第二天,德国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受希特勒自杀后任纳粹德国总统和三军统帅的卡尔·邓尼茨的委托,与蒙哥马利签署了西线投降协议书。然后,他星夜兼程赶到兰斯盟军欧洲战区总部,想面见艾森豪威尔,讨论与英美单独媾和的问题。
但因级别不够,艾森豪威尔拒绝见他。5月6日,德国一级上将、陆军元帅凯特尔的副手约德尔来到兰斯,全权主持投降谈判事宜。虽然艾森豪威尔事先已摆了德国人一道,但他也明白,尽快签下投降书结束欧战,德国人需要,英美政治家也十分迫切。
但同时,他更加清楚,英美单独与德国媾和是不可能的,投降协议书签订没有苏联代表在场也是不可能的。此时,苏联红军在兰斯的最高级别将领,是少将苏斯罗巴洛夫。明知一个少将,是不够格在投降协议上签字的,但艾帅还是邀请了苏斯罗巴洛夫。
苏斯罗马洛夫立即将协议条款电告莫斯科,但直到签字仪式举行时,他都没有接到回电。此时的他,陷入两难:签字吧,级别低又未获授权;不签吧,意味着拒绝,拒绝意味着英美可以单独与德国签署投降书。这种政治风险,同样不是一个小小的少将所能承担的。
最后,苏斯罗巴洛夫选择了签字。但聪明的他附加了一条:如果盟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提出要求,都可以改变条件重新签署投降书。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所有盟军代表,也许沉浸在改变历史的巨大喜悦中,没有在意这一附加条件,皆大欢喜地都签了字。
正是这一不起眼的附加条件,后来救了苏斯罗巴洛夫的命。虽然斯大林对他未经批准擅自签字恼火异常,但终究没有处理他。二战结束后,苏斯罗巴洛夫担任苏联军事间谍学院的院长,并躲过了那场著名的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大清洗,得以善终。
1945年5月7日凌时时晨2点41分,约德尔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沃尔特·史密斯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伊凡·苏斯罗巴洛夫代表苏联红军,而法国将军弗朗西斯,则作为官方见证人,分别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兰斯协议》。
协议签署完毕后,德国人黯然离去。欧美将领们留下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那张艾森豪威尔一手夹香烟,一手握钢笔,开心地看向摄影记者镜头的著名照片,就是在他地图室里的庆祝会上拍摄的,早已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之一。
然而,《兰斯协议》签署6小时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发来电报,称这一协议完全不可接受。因为苏方既未授权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也没有同意投降书的相关条款。苏联方面还强调,在柏林苏占区以外的任何地方签署投降书,都是不可接受的。
斯大林态度强硬,艾森豪威尔也没有一星半点的坚持。他还专门发表声明,说这是为了确保最后的协议能顺利签署草拟的大纲,是一次彩排。他还强调,德国士兵在过了最后期限仍继续抵抗苏联军队,将不再享受战俘待遇,即便他们向英美军队投降,也会被转交给苏联人。
就这样,一天后的5月8日,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德军和盟军又签署了一次投降协议,史称《柏林协议》。这一次,苏联元帅朱可夫不但主持了签字仪式,还第一个在协议书上写下大名。英国空军元帅特德,美军上将斯帕茨和法国将军塔西尼,先后写下自己的名字。
德国方面签字人员的级别,也比《兰斯协议》时高。约德尔的上司、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是主签人,海军上将弗里德堡,陆军上校斯托普以随员身份出席。苏军少将苏斯罗巴洛夫,作为朱可夫元帅的随员,出席了签字仪式但无资格挥笔。
《兰斯协议》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必须在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放下武器,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行动。而5月8日签署的《柏林协议》则规定,德军投降的法定时间是5月9日凌晨零点。所以,《柏林协议》产生法律效力时,德军已经投降一个小时了。
后世史学家称,艾森豪威尔心知肚明《兰斯协议》草率,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会惹怒斯大林,但他还是坚持演了这么一出,自有他的政治考量。在《柏林协议》尚未签署的5月8日下午3:30,欧美主要国家的电台,同时广播了德国投降的消息。
杜鲁门在华盛顿,丘吉尔在伦敦,戴高乐在巴黎,都出席了盛大的欧战胜利纪念会。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王室,也都在5月8日,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便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是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认定5月9日为欧战胜利纪念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