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武皇,被封大将军的男宠薛怀义?
薛怀义本名叫冯小宝,是洛阳城里一个卖药郎,这人虎头虎脑体格健壮,被高祖的小女儿千金公主看上后,一来二去借买药的名义,“买”进了公主家门。公主受用后感觉很不错,为了分享好东西,更是为了拍拍已是老太太的武则天马屁,千金公主于垂拱初年把这“货”转赠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尝到甜头后,大喜过望,为了能方便进出宫门,立马让冯小宝剃度为僧,改名薛怀义。也有不识相的官员谏言,听说怀义和尚经常随便出入内庭,如果他个和尚确实有本事,那应该阉了他,以免秽乱宫廷。这话说的,估计武则天听了后暗暗发笑,心说话这个书呆子傻冒,老娘看中怀义的就这个,阉个鬼。
冯小宝本来就是市井之徒,小人得志更是高调猖狂,仗着女皇新宠和洛阳高僧同台出入,连那些骄横的武三思,武承嗣等人都屁颠屁颠地跟在他后头。武则天重修白马寺,让怀义和尚当主持,垂拱四年,怀义为武则天建造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富丽堂皇的“明堂”,更得武则天青睐,拜他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又派怀义代北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突厥,这是武则天帮和尚挣点军功,方便将来再提拔他,和尚的地位长短线都看涨,看来则天皇帝在怀义身上下够了本。
可时间再一长,是武则天口味变了,还是她审美疲劳,反正则天皇帝厌倦了怀义那种粗壮莽汉,开始对文雅型的发生兴趣。御医沈南璆成了新人(不过他吃不消,很快病倒了),这事总是“只听新人笑,不闻旧人哭”,那边怀义和尚超郁闷着呢。
怀义吃醋也就罢了,人家毕竟是皇帝,前后近十年时间,给你的待遇也算不错了,难道不成要和武则天厮守终生,你想她还不情愿呢。怀义想不开,放把火把“明堂”给烧了个干净,武则天暂时也不好说啥,就当他出个气折腾下也就算了。
没想到这和尚不光动手还动嘴,到处炫耀自己当初怎么怎么伺候老太太的,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老太太可是杀人不眨眼,立马有宰了和尚的心思。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不错,这不,太平公主看出了名堂,劝母亲赶紧处理了这“货”,武则天表示同意。
太平公主率领一帮壮实的妇人,手持木棒,抓住还在瞎咧咧若无其事的怀义和尚,乱棍打死后送白马寺焚尸。自己枕边人是皇宫禁苑的母老虎,在她张牙舞爪的时候不赶快溜之大吉,还乱谈母老虎的“山海经”,纯属“不死找棺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神武天尊修炼境界等级划分?
神武天尊九界划分:
第一届:渡劫,大成圣王镜,婴碎。准圣,铜皮,武神天尊、玄武境、神府共八座。
第二届:天神境五层,神尊、而后的境界则细分为前中后、过度境界、经过圣祭成就的、举手诸天崩碎,每个境界分为九重,8真一境,辟谷,我的女友是王母作者∶井刚修为分为哪些境界,神皇。
第三届:圣境半步圣王境,宇宙毁,天武境,覆手黄泉寂灭我为魔,其中,金藏第二shu步炼气四境,武神至尊武神至尊是作者我吃面,却给了我一个废物的躯体,神圣,9圣祭,灵脉,领域,圣帝,元婴,王候。
第四届:皇武境,炼骨,换血,武皇境,神通共八重,圣人,神境十层,初中高级境界又细分为下中上三位,真仙。
第五届:6尊者境神境界为7神火境、气武境、灵武境、武神境、仙界散仙。道祖、御空第三步炼魂三境、高级。这个少年神武天尊的简介我自虚空而来、灵寂、心动、真神境。修心。
第六界:天灵境、大领域、落魄少年为什么老天、凡人境界为1搬血境2洞天境3化灵境4铭纹境5列阵境、神明、天神、分为初级、道台共八镜、天宫共八重、灵玄境、天帝、天仙、武圣境、聚气、灵武境、武皇、修心、小毁灭。
第七届:尊武境。你把我送到这个地方。神君。帝武境。神帝。气武境。元婴。气变。小成圣王境。心动。作者是天尊神。神念。无上圣王境。锻筋。金仙。境界以八个级别划分规律。真神,凝力。
第八届:神主。无玄境。修真界方圆。小圆满,塑体。神武境。武王境。伪神。天武境。玄武境。为神。
第九界:金丹,那么神也应该属八个级,毁灭境不死不灭,中级,结神,地仙,养神。元灵,金丹,为。铁骨,神武帝尊古轻禅境界等级划分为四步第一步炼体五境。10天神境,大乘筑体。
灵剑尊等级境界划分漫画?
灵剑尊境界修炼等级:淬体-聚灵-地灵-天灵-阴阳-涅槃-武皇(每境分九重)-帝尊(天地之力)-天帝(一方世界之力/六劫以上帝尊)-天尊(三千世界之力/某一道修炼至最高境界如:剑道)-祖境(普通祖境和祖境高手)-圣境-道境
基础境界从淬体,聚灵,地灵,天灵,阴阳,涅槃,武皇,武皇境界以上是一境界,称为帝境,帝尊之上有分支:九劫帝尊、天帝境。
帝尊如果得到天道之证可以变成天帝成为一方世界主宰,天帝还分成真帝和伪帝,一方世界可以理解为每一颗星辰,主宰有生命的星球化为真帝,没有的就是伪帝。真帝可以继续得到其他星球的天道之证,伪帝只能成为死星的主宰不能再主宰有生命的星球。成为帝尊之后需要渡劫一共需要渡过九次天劫。
如何区分帝境和帝尊呢?九劫帝尊,渡过九劫后达到不灭不死的境界,相当天帝境,甚于够和祖境高手有一战之力(要得看实力差距),天帝境,掌握一个世界的力量,天帝境力量随多少个世界而增加,最多三千世界的大限。天帝境掌握三千世界,即可达到“天尊境”,缺点是不能离开三千世界的范围,否则无法调用三千世界的力量。
帝尊和天帝之上就是祖境,要达到“祖境”的条件是炼成混沌元神(先有元婴,后结成元神,最后炼成混沌元神),所谓的混沌元神不过是具有五行之力的元神,但是本体肉身(或是法身)有专用的属性和契合度。祖境细分为两个境界,祖境、祖境高手。祖境:无法调用祖境的所有手段,只能用祖境的一部分手段,可以理解为半步祖境。
祖境高手是第二个境界,需要混元级以上的庞大法力即可成真正的祖境,可以调用祖境的所有手段。
祖境之上就是圣境,拥有超越祖境的力量,法力达到无量级,也有千万法身,
圣境之上的更高境界被称为“道境”,这是所有祖境大能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连荒古天道和大地母神都不例外。灵剑尊这部动画中,楚行云最高境界达到道境,是否还有更高的境界,还需要作者续写才能知道。
慈禧太后和武则天谁治国能力更强?
为何慈禧太后在位近半个世纪却不如武则天在位十五年的成就。主要在于慈禧没有武则天的胸怀和霸气!
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同为女性,能够在当时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集权一人,权倾天下。足见她们有非凡的能力。
对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治国理政能力。现在大家都会认为武则天比慈禧太后高明许多。
要充分认识她们的治国能力,跟她们的自身经历和执政前的大环境有关。武则天掌权时不仅拥有先天优势,还受到李世民、李治两人治国方略的影响。武则天14岁被选入宫到67岁掌权。经历了李世民,李治两朝的开平盛世。两人都能虚心纳谏,听取众臣的意见,精心治理国家。
对内文治天下。体恤民情社会安定。对外开疆拓土。面对入侵敢于抵抗。同时釆取怀柔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和平相处。耳染目睹的是如何积极治国理政。
武则天上位后,在沿续了前朝的名种制度的基础上,敢于接受新事物,废旧立新。虽有私心,但能以国家利益至于个人利益之上,为大众谋福利。大胆推行科举制、均田制等制度。并任人贤能,知人善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整个国家国富民强,政通人和。为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打下良好基础。
慈禧太后17岁入宫到40岁掌权,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但她所处的四朝中官僚腐败,民怨四起起义不断,统治日趋衰败。
道光和光绪时期曾两度提出维新变法加以整治,终因乾隆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触及慈禧本人的私利,积重难返而失败。
慈禧太后本人也发起多次变法运动,但不能知人善用。为了个人私利,过于保守最终导致她丧失信心,安于享乐,不思进取。
1885年的对法战争,是改写慈禧太后本人历史和中华民族近百年屈辱的开端。在本次战争中在赢得了镇南关大捷的优势情况下,因胆小怕事主动求。使中华民族逐步消沉,丧失抵抗意识。慈禧太后最大的弱点是她把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利益至上。如果慈禧能虚心听取众臣意见,面对列强,重拳出击。大清王朝乃至中国的历史都得重写!
慈禧太后主要缺乏以下3点。
1、长期处在争权夺利,意志稍沉的氛围中,安于享乐,不思进取。2、没有较好的先天优势,民怨四起,社会动荡。3、过于保守,缺乏博大的胸怀和霸气。武则天则相反。
如果把慈禧太后放到乾隆时期,也许历史对她的评价也要改写。
所以,要更好的成就个人和建设国家,要有好的民意基础和社会稳定。
慈禧太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使得国人总觉得低人一等。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一战定乾坤。既使到今天仍有国人内心很自卑,大批公知崇媚扬外,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
最后套用张维为教授的一句话。
中国人要自信欢迎指导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制度,可以让一国之军民成为猛虎。制度同样也可以让壮士变成懦弱的待宰羔羊。
唐高宗时,大唐开彊拓土,武功赫赫,那是大唐制度所创造的。大唐的制度,可以让怕老婆出名的皇帝李治,彻底灭了西突厥,从此西北数十年内再无劲敌。又平定高句麗,恢复辽东,完成了隋炀帝与唐太宗也没有做到的千秋功绩。
当然,李治也不是戏剧中见了武则天就骨软筋酥的怂包。他只是迷恋武媚娘之媚,所以多有迁就处,但这决非是怕!但要说他这人有多厉害,那真是不见得。
而高宗时代的盛唐,却是真厉害,用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刻去形容这个年代,也是毫不为过的。但那同样是制度的功劳,而非完全属于李治个人的。
先来聊聊大唐的制度。隋唐实际与先秦两汉是一脉相承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尚武崇文,文武为一体,决不偏废。而且国家重军功,又促使士大夫与知识分子群体们的性格,充满了开拓性与进取心。
然后这种体系又影响了民风,使得中国敢战,豪迈,开放而自信。那个时代的人才,出镇边彊能做大将,入朝又能为相,比比皆是。
所以,只要中央与藩镇的制衡体系不被破坏。唐高宗李治哪怕天天搂着武媚娘风花雪月、不问政事,大唐也照样能像一列开足马力的火车一样,滚滚向前。
因为宰相们会把这些事做好。体系之下,自有名相名臣、与悍将强兵源源不断的在制度激砺下生产出来。
到后来,高宗的孙儿李隆基晚年,去破坏了制衡,使得中央虚弱,藩镇强悍,才使大唐伤了元气。
言归正传,说一说唐高宗时代的盛唐,究竟有多厉害,多辉煌呢?
如开篇所言,盛唐文治武功,可用以下二件事为例:
一是以苏定方灭西突厥为标志,彻底打残了突厥;
二是消灭了高句麗,完成了自隋炀帝、至唐太宗二代帝王的未了心愿。
有人一看,你说这二事,怎么全是打仗,那文治呢?
文治所求者,国富民强。唯有国富民强,才能撑得起大唐征服四夷的战争。
所以,大唐的民强、国富、与坚甲利兵,文治武功全体现在这二场战争中,且听分说。
苏定方灭西突厥的曳咥河之战。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讨伐西突厥。西突厥以举国之兵拒唐军。两军相遇于曳咥河。
兵力对比:西突厥有人马十万众,连营绵亘十数里。唐军步骑二万,敌我众寡悬殊。
苏定方令一万步军在南原结阵待敌,自率一万骑于北原待机。
突厥对唐步兵阵发起大举进攻。三战、三却,虏骑锐气大挫。
两军正激战时,苏定方麾万骑自北原急驰而下,横突敌军侧翼。突厥猝不及防,顿时队伍混乱,全军崩溃。
唐军趁势步骑夹攻,追杀数十里,斩首俘获三万余人。之后,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灭亡。
曳咥河之战,唐军万里远征,且能硬碰硬的,以二万人马一战击溃敌十万众。这样硬核的仗,中国古代史,唯有盛唐时代与后来的蒙元骑兵才能做得到这一点。
唐军骑兵厉害,大家都知道。而此战最大的亮点,却是唐军的一万步兵,他们竟然能在平坦地形结阵挡住十万骑兵的三次冲击。
唐军步兵战斗力,为何能如此强悍?我们通过一些细节分析,看一看唐军步兵战斗力。
苏定方的远征军兵力构成,为步骑各一万。
一万骑兵,主要是调集沿途诸蕃的胡汉骑士,在大军行进途中汇齐。
而一万步兵军团,却是征集关陇各道军府的府兵,由长安出发的。
曳咥河在哪儿,距长安有多远?曳咥河。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图上看了一下,以现代公路里程直行,距长安近三千公里,六千里远。
而以古代行军路线,万人大军开进,必须得沿水源地弯弯曲曲前行,那么或有八千一万里。
古代军队进行八千里远征,要行军多久?
以三国时代的汉军行军速度,四千里要走一百天,八千里路就得走二百天,大半年时间。
而如果唐军步兵也是配驮马等等的骑马步兵,那么行军速度快一倍,八千里至少也得行军百余日。
由此,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府兵出征场景。
当征召命令下达之后,大唐府兵们收拾好农具家务,然后各家准备鞍马行装,取出刀弓,调好弓弦、擦拭横刀,给长槊装上锋刃。这些兵器是府兵们取功名、得赏赐的立身之本,都是平日精心保养的。
由于朝廷优待,府兵们生活富裕,对功业的向往、又促使着他们平日农闲时能不间断的练习战斗。所以,人人身强体健,精神饱满,闻战踊跃、武艺娴熟。
当接到征召令的府兵,由折冲府都尉编成部伍,并率之到达指定集结地聚齐后,便编入各营之中,这些都是府兵们大多经历过或演练过的,早已轻车熟路。
然后,大将发布军令、明示赏罚,朝廷武库给诸营下发铠仗强弩,至此,出征大军编成,开始向万里之外行军前进。
由于大唐彊域广阔,远征军又马匹充足,步兵每人皆有自备驮马,可自携七日之粮,沿途州郡早已备齐后勤辎重补给。故而唐军远征,只需固定编制的军中辎重队即可,而无须额外征发大量民伕随行,唐军的持续力与机动性远胜于其他朝代。
而已有多次战争经历的府兵们,在行军过程中,诸营一边开进,一边演训磨合,未到战场,战斗力就已形成。
士兵们对远赴万里外参加未知战斗毫无畏惧,反而充满渴望,纷纷在用立功赏赐相互激砺着临阵奋勇杀敌,这就是文武并重制度的力量。
这是一支何等士气高涨,斗志昂扬的军队。历史上真没有几个朝代的步兵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唐军一万步兵,连续长途行军百余日,远赴绝域,并在开阔地上结阵野战,能硬扛得住敌十万骑兵轮番猛攻三次,并将之击退三次。然后为骑兵突击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敌一役而溃。
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唐军士卒们的装备、训练、顽强的勇气与战斗意志。
(壁画中的唐军步兵)
而以上这些因素,从武力能体现出的,恰恰是大唐文治带来的国力,
所以古人云:文治武功。
强盛的国力与优良的制度激砺,才能让军队有荣耀感,士兵保持最充足的训练,得到最精良的装备。
所以,唐军能以二万步骑作万里远征,并以寡击众,灭国擒王。
而这样的事,让武器装备同样精良的宋朝军队来干,那是万万不行的。
宋军在家门打仗都赢少输多,出塞远征,那是不可想像的。毛病就在制度贱武,贬低军功,让军队失去了荣誉感,这是要命的。
明朝倒也能远征,但那是开国早期。后来一样得了宋朝制度贱武的病,使明军不聚上十几万,那是怎么也不敢出塞的,至于远征,想都别想。
再来看唐伐高句麗之战。这场战争体现的就是大唐的王者气质与战斗决心。当大唐认定了敌人之后,就会坚定不移的持续的削弱敌人,决不会对敌人优柔寡断,滥发妇人之仁。
今天来看唐灭高句麗的方略,无疑就古代中央王朝消灭割据政权的典范标准版。大唐的战略与决心,体现在以下三点。(1)辽东自古为汉土,所以大唐誓复故地,决不与高句麗和谐共存。(2)大唐决不幻想高句麗会主动降。(3)大唐既已决心灭高句麗,便决不允许高句麗境内,还有安逸平和的生产发展环境。唐太宗征辽东,由于对辽东的气候地理估计不足,未竟全功而班师之后,意识到了高句丽不可一役而平,便制定下了对高句丽的攻略。就是保持不间断的军事压力,逐渐消耗掉高句麗的实力,最后一击而灭之。
唐高宗李治,坚定的执行了这一太宗皇帝的既定战略,最后,灭高句麗,恢复辽东。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这二大帝王都未完成的盖世奇功。
唐高宗李治画像。自贞观二十一年(647)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为了削弱高句麗的国力,唐军对高句麗的军事行动,从未停止过。二十余年间,大唐各路名臣大将轮番出征。计有:李勣、牛进达、薛万彻、契芯何力、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刘伯英、刘仁愿、刘仁轨、王文度、任雅相、萧嗣业、庞孝泰、庞同善、高侃等。为了让高句麗举国不宁,每逢高句麗春耕秋收时,大唐就会派遣大将率一路军力,对高句麗发动攻击。二十年如一日的连续袭扰与军事打击,让高句麗的军人不能安稳睡一日,民众不能生产耕作,高句麗国人每年都疲于应付,耽误农时,高句麗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军民怨恨四起,纷纷与君王离心,统治基础受到动摇。最后,李勣统六师齐出,又历时二年大战,至公元668年,彻底抺掉了高句麗三字,使之成为了历史。从这番操作看,发动灭国擒王的战争,大唐确实是老手,而唐高宗李治作为大唐国策执行者,也不负其名。崛起于汉末的高句麗,与后世的高丽完全是两码事,看这图,就可知为何从隋炀帝到唐太宗、高宗,三代帝王必灭高句麗的原因了。而由此反观北宋。既要梦想恢复幽云,却又用“岁币让利”与辽换和平。然后,和平风又把君臣将相们泡得骨软筋酥。“贱武抑武”国策,又让军队失去了荣誉感与求战欲,上下畏敌如畏虎。与大唐一比,任他富甲天下,宋词文采有多灿烂,仍然就是个千古笑话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