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十大名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日本的刀一开始也不是弯曲的形状,而且并非真的就源自唐刀,比唐朝更早的时期,日本刀就已经受到影响了,而且直刀一直存在于日本刀中,只是人家后来造这种东西了。
最早影响日本刀的其实是朝鲜刀,这些刀都是仿中原制式的武器,但又带有地域特色。
直刀传入日本后,经历了单手到双手,直刀变弯刀的一整个发展过程。
简单的说,平安时代之前的刀是直的,平安时代开始日本刀慢慢变弯,也开始变长,并且根据本地的军队、武功需求进行了发展,还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平安时代的“名将”坂上田村麻吕,他曾被封为征虾夷大将,奉旨第二次攻伐虾夷。
日本人明确记载了当时“朝廷军队”用的是“直刀”,而虾夷人拿着一种叫“蕨手刀”的弯刀,这种刀的刀把头不同于汉环刀那样的圆圈,而是个蝌蚪状的弯头,像卷曲的蕨类植物一样。
受蕨手刀影响,后来出现了一种刃长50cm的,被称为“毛抜形刀”的长刀,后来发展成为平安中期以后的特色“毛拔形太刀”。
这种刀身微微弯曲,学习了蕨手刀的模样,在刀把上方进行弯曲,而非后来的日本刀那样在刃腰弯曲,据说这样更适合双手劈砍和马上作战。
坂上田村麻吕的刀叫“骚速”,也是把直刀,就是上图那把,藏于兵库清水寺(这庙就是他修的)。
日本人此战大胜,之后又来了第三次征讨虾夷,将之彻底平定。
但战争中直刀发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官兵表示,“刚刀”过直,斩人后的手感很硬,而且太脆了,容易折断,用起来不如“蕨刀”舒服。
田村麻吕抓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人进入日本内地后反而不堪压迫四处作乱,逃散后又到处劫掠,将蕨手刀等虾夷刀剑传了出去,与日本刀的直刀祖先们发生了融合。
总体上来说,日本刀存在一个:蕨手刀-毛拔蕨手刀-立鼓柄刀-毛拔太刀-太刀-打刀的演变过程。
它们的刀刃也存在性质分化,分为:镐造、平造、切刃造、片切刃造、冠落造、菖蒲造、鹈首造、诸刃造。
田村麻吕佩用的大刀被京都的鞍马寺留存了下来,刀鞘有“武用の黒漆”,被认定为当时的“官給刀”,这是把直刀。
被清水寺供奉的古刀一共有3把,刀装已经不见,但刀条还在,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都是直刃刀,这是继承自奈良时代形制的武器。
所以日本有种说法认为,直刀到弯刀,是一个随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发展的过程。
上图是平安中期时代的金错铭直刀,采用了典型的切刃造型,这种工艺我们经常在汉剑和复制唐刀上看到。
这把刀的主人是藤原秀乡,在940年因为平将门之乱成为镇守府将军,此时已经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了。此外,藤原还有使用“毛拔形太刀”。
然后还有个神异的“布都御魂”,这把刀通常被人理解为弯刀,然而藏在茨城鹿岛神宫中的日本“国宝师灵剑”(又称布都御魂剑)实际上是把又窄又长的直刀。其长度为2.23m,是现存的直刀最大的。
在日本历史中,神武天皇在东征时陷入困境,但在布都御魂剑的神威下得救,即位后创建了鹿岛神宫。
此外,日本的武士刀,使用了一种叫“敷土烧刃”的制造方法,以至于形成了弯曲的武士刀。
敷土法造刀时,用泥土敷在叠打号的刀条上,糊成厚厚的一坨,然后将刃部的敷土减少减薄,再放到炉子中烧,继而淬火,形成刀身上硬度、韧性不同的区域。
简而言之,敷土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刀身与刀刃不同的热处理性能,而创造出的一种技术。
熟练的日本工匠,能通过敷土烧刃让刀身自然弯曲。由于薄薄地涂了烧刃土的刃区冷却速度更快,刀身便会发生收缩,产生弯曲。
这种因为冷却速度发生的金属变态弯曲可能会反复发生两次,由于转变成马氏体的刃侧的膨胀比刀栋侧的膨胀还要大,所以刀最终会朝栋侧方向弯曲。
日本人认为,这种弯曲能让刀身的组织储存应力,这样便能让武士刀非常难折断。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提起大唐的神兵——陌刀,不少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脑海中想必都会立即浮现出这么一句话: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香积寺战场之上,李嗣业手持陌刀,横在万千敌军阵前,说出这么拉风的一句话,甭管是真实的实力,还是在吹牛皮。李嗣业当时的风采,让后世的我们,不由得产生无限的神往。
然而就在无数后人为之风采神往的同时,也不由产生了这么一个错觉,那就是:
大唐时期的陌刀是专克骑兵的大杀器,一堆陌刀手拿着明晃晃、锐不可摧的陌刀冲去,对面的骑兵便会被滚瓜切菜般剁得七零八落。
毕竟都说了,人马俱碎嘛!
那么真实的战场之上,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陌刀手都能像李嗣业那样,身长七尺,壮勇绝伦,一手陌刀,耍得让人胆裂心寒。
真实的历史当中,与其说大唐陌刀是游牧骑兵的克星,倒不如说正是陌刀的出现,才最终补齐了大唐对付塞外骑兵的最后一环。
大唐军队真正在对决骑兵军团之时,陌刀手们绝对不可能会仅仅是单兵种在战斗。
而且陌刀出现后的步骑战术,也是历经隋唐时期,先辈们无数次与突厥骑兵作战,所最终演变出来的最佳战术。
隋唐时期针对的战术北周大定四年,杨坚废周自立,建立大隋王朝。
第二年,在北周千金公主的撺掇之下,突厥沙钵略可汗兴兵四十万,大规模入侵隋境,自此拉开了隋、突厥的长期战争。
在当时,突厥控弦之士百万,作为中原王朝的隋朝,国力不足,在与这种“来如激矢、去如绝弦”的游牧骑兵作战之时,堪堪处于守势。
当时以步兵为主的隋军采用的策略便是方阵。
“结为方阵,四面外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
跟后面宋人所用的以步克骑的方阵不太一样的是,隋人所用的方阵主要是由步兵、兵车以及骑兵三个部分组成。
两军对决之际,步兵先将鹿角半插入地,然后步兵依托在兵车之间,形成巷战之势。而兵车则弯曲排列,形成钩形,排在兵阵最前面,骑兵则在最后方压阵。
当对方的骑兵呼啸而来之时,首先要经历专克战骑的鹿角伤害,然后冲击到跟前时,大量的动能首先被兵车吸收,钩连在一起的兵车如同坚固的城寨一样,抵挡着骑兵的冲击,而随后步兵则通过冲进冲出,与骑兵进行激烈的短兵相接。
当骑兵陷入兵车、步兵的鏖战之时,后方的精锐骑兵开始催动,从推开的战车缝隙中冲出,真正的杀手锏才最终登场。
这种消耗性防守反击的办法,也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到了隋朝中期,南北统一之后的大隋元气恢复,再与突厥骑兵PK的时候,就没那么被动了,战术也开始变得更加自信起来。
骑兵对决在当时太原是隋朝和突厥的兵锋前线,李渊当年镇守太原时,就曾经一改以往的战术,创造了一种以骑克骑的打法。
“乃简使能骑射者两千余人,饮食居止,一同突厥。”
李渊玩得这把,跟千年前的赵武灵王差不多,新版的“胡服骑射”,使汉家的骑兵进一步胡化,以增强马上对决的战斗力。
咱们看李渊可千万不能光参考李二删减、批准的史书描述,毕竟人家也是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能培育出战神李世民的父亲,能弱鸡到哪里去?
随后李渊开创大唐,而其子李世民在父亲的战略思想影响之下,开始频频利用骑兵出击,东征西讨,最终创下了一个煌煌的灿烂王朝。
不过在李世民的治理下,他麾下的那些名将们,对李渊老爷子的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战阵之中,加入了陌刀的组成。
陌刀无敌!最初隋军以战车为阻挡,后来大唐开创了以骑克骑,但唐朝的战马还是没有突厥的骑兵多。因此出征的部队里,军队主力,还是以步兵为主,但以往靠着兵车防御还行,出征的话过于笨重,不利于长途奔袭,但让步兵主要承担肉盾、炮灰儿职责,步兵也是表示压力山大。
因此,李世民麾下的将领们便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能力。
经过了数十年的摸索、总结,这帮人最终创造了不用兵车抵挡对方冲击的战术——步兵上陌刀。
陌刀想必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有所了解,很多人说他是古代类似斩马剑一样的东西,毕竟唐书记载的大唐四个刀制——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只有这个陌刀一直没有出土记录。
因此,陌刀始终让人难以确定,这个神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有人推测出是带长杆、短双开刃的样式。
还有人觉得是半长柄、半长刃,很容易握着的样式。
然而,当你看完其他三个长刀的样式之后,总会觉得,其他三个都是长刃短柄,陌刀会例外吗?不过史书之中记载的三米多长的大刀,怎么想也不太可能。
您还别说,还真有这么长的大刀,如今藏于日本鹿岛神宫之中,有一柄传世直刃唐刀——金铜黑漆装唐直刀。
这柄刀通长已经达到了2.71米,而刀刃就有2.24米,想象一下,被两米多的大刀指着鼻子的感觉,就问你恐慌不恐慌?
因此,当时的陌刀,也有可能真的是三米多长的刀刃,让人一看,不禁胆寒。
玩过《三国志》街机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赵云拿着宝剑砍人的样子,想想换成三米大刀的样子,是不是挥哪儿,哪儿要倒一片,拿着三米长的陌刀挥一下,是不是脑海中人马俱碎的画面,立即呈现出来了。
这种样式,其实也比较符合当时唐人记载,陌刀还常用于守城方面的作用。想象一下,守城方将士站在城头,一挥三米长刃的陌刀,顺着箭垛划拉过去,顿时砍断数人,跌落城下的效果,是不是很猛?
拐过头再说陌刀出现后的大唐战阵,这个时候的游牧骑兵,再看唐军配置之时,就不由得头皮发麻了。
在《卫工李靖兵法》里曾这样描述陌刀克骑的阵法:
“诸军弩手,随多少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
在当时唐军应对游牧骑兵之时,采用的战术首先是远程攻击,弓弩手一顿猛射,能杀多少就杀多少。
等对方冲击到近距离了,弓弩手们开始换装备,陌刀、棒子拿起来,立即变身成为一个标准的步兵,拿起刀棒前行冲击。
想象一下,齐刷刷、明晃晃、三米多长的陌刀,如同刺猬一般怼上去,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古人曾经形容过这个景象:
“前军之士尽执长刃而出,如墙而进。”
一个如墙而进,将陌刀的多、密,形容得令人震撼,想必此刻对面的骑兵们的内心的震撼,才真是一万匹某某马跑过。
即便如此,唐代兵书上也没有设定陌刀一出,谁与争锋,人家还设定了陌刀手们被击回的时候,该怎么应对。
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骑兵亦不得辄动。
若步兵被贼蹙回,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援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
因此可以看出,陌刀作为唐代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兵种,它在大唐军队与游牧骑兵作战之时,替代了隋朝之时的兵车作用,起到了既吸收对方动能,又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杀伤的作用,是当时大唐应对游牧骑兵兵阵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单个的陌刀兵阵,对上游牧骑兵的话,连李靖也不敢肯定,它就一定能干得过。
所以说,有陌刀加入的大唐兵阵,是克制骑兵的最佳配合的说法,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尼泊尔刀和大马士革刀区别?
尼泊尔弯刀又称廓尔喀刀,是一种阔头弯刀,其刀锋与一般弯刀相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符合力学原理的反曲刀。 尼泊尔弯刀是尼泊尔的国刀,于160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尼泊尔。该弯刀不仅是尼泊尔军队标配的军刀,可用于战场上战斗;也是每个尼泊尔家庭不可缺少的东西,可用于日常生活切割物件。是短刀,适合近战搏杀,主要用于挥砍劈刺几个近战技巧。这刀采用精钢炼制,硬度好,一般装配于陆军部队。
大马士革刀原产地古印度,是用乌兹钢锭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的刀具,古时作为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兵器。其最大的特点是刀身布满各种花纹,如行云似流水,美妙异常。这种花纹是在铸造中形成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马士革刀独特的冶炼技术和锻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术秘密,不为外界所知。大马士革刀原产地古印度,是用乌兹钢锭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的刀具,古时作为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兵器。其最大的特点是刀身布满各种花纹,如行云似流水,美妙异常。这种花纹是在铸造中形成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马士革刀独特的冶炼技术和锻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术秘密,不为外界所知。不论这两种刀都牛逼,我感觉它们都不如我国越战期间用的三棱刺,这种三棱刺才是近战的大杀器。
古代兵器中长兵器有哪些?
兵器自古有就有中国古代兵器不但是为了防御,有时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足见兵器在古代国家中的显赫地位。兵器的先进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强盛与否。
从冷兵器类别来分可以分为十八种,即人们所说的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古代兵器介绍 抛射兵器:弓、弩、箭、矢、铳。
长兵器: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铲、斧、钺、戟、槊、叉、镋、钩、大刀、大镰。
短兵器:剑、刀、鞭、金间、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
奇门兵刃: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
暗器:飞剑、飞刀、飞镖、镖刀、梅花针、飞针、飞刺、飞铊、飞抓、飞铙、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装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弹弓、飞蝗石、铁莲花、铁鸳鸯、如意珠、流星锤、铁拳、龙须钩、绳镖、罗汉钱、喷筒、龙吒、梅吒、血滴子。乾隆
八般兵器
刀有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凤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单刀(鳝鱼头刀、柳叶刀、雁翎翅钢刀、戒刀)等。
“大刀为百兵之帅”,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要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单刀为“百兵之胆”,有“刀如猛虎”之说,练单刀者一要刚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净俐落,四要杨柳临风。
名刀名将
1、三国关羽关云长,擅使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三十六路刀法,罕见敌手。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关公面前耍大刀等典故让关羽当之无愧成为“刀神”,拖刀斩更是不传的绝技。
2、二郎神杨戬,擅使三尖两刃刀,掌管灌江口,故此三尖两刃刀又称二郎刀。
3、宋代名将老令公杨继业,水浒108将青面兽杨志爷孙二人,五虎断门刀法十分了得。
枪有尖枪、花枪、双头枪、钩镰枪、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等。以大枪为主,曾有“大枪乃百兵之王”的说法。枪杆古有铁制、有攒竹制,现皆为白蜡木杆。枪尖如柳叶者名柳叶枪尖,其形如鸭嘴名鸭嘴枪尖,也有三棱枪尖的名三棱透甲锥。枪缨又名血挡,有棕制,有头发制,有犀牛尾制。“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枪一丈零八寸。”,其舞动起来灵活迅速,神出鬼没,故有人说花枪是“百兵之贼”。
英雄谱
1、三国张飞张翼德,擅使丈八蛇矛枪,勇猛无比,五虎上将之一。
2、三国常山赵云赵子龙,白马银枪,长坂坡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有常胜将军之美名。
3、隋末俏罗成,虎白亮银枪,师承其父罗艺,罗家枪法来源于“对花枪”中的罗艺首任妻子。
4、北宋杨家将六郎杨延昭,杨家枪法传到今。
5、南宋岳飞岳鹏举,沥泉枪横扫金兵。
6、哪吒三太子,火尖枪。
7、西汉姚期姚四况,虎头枪法出众。
8、三国马超马孟起,快马长枪。
剑剑有单剑、双剑、短剑之别。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君子之意。剑有文武之说,所谓文剑配带有剑袍(即剑穗),武剑则不带。剑约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龙泉”之称。其由三部分组成:一剑身,包括剑尖、剑上刃(阳刃、外刃)、剑下刃(阴刃、内刃)、血槽(血线)。二剑柄,包括剑柄、剑镦。三吞口(护手)。俗语说:“剑走美势”,练起来真是龙飞凤舞,飘洒大方、有刚有柔,有快有慢、有虚有实、有音有律、闪展腾挪、身法矫捷、高低起伏、变化莫测,形象优美动人。
古代多名剑: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布,吴有干将、莫耶、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
英雄谱
1、金庸《笑傲江湖》中的“冲灵剑法”,就是惊绝的特技。
2、唐朝公孙大娘,杜甫《舞剑器行》赞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
3、梁羽生《七剑下天山》,剑法更神。
戟戟有长杆单戟,有短柄双戟。长戟又分为方戟、青龙戟、蛇龙戟,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青龙戟和蛇龙戟只有一个月牙,蛇龙戟与青龙戟不同之处,是其前端之刺为弓形。戟有“百兵之魁”之名,“剑无缠头戟无花”,练法不同于刀枪,故有“戟本一条龙”的说法:龙头能攒,龙口能刁,龙身能靠,龙爪能抓,龙尾能摆。
英雄谱
1、三国吕布吕奉先,擅使方天画戟,三国第一猛将也,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布尚不惧。可惜辕门射戟,毁了画戟神眼,落得个被缢死白门楼的下场。
2、三国甘宁甘兴霸,擅使双戟。
3、三国典韦,一双戟八十斤,勇猛无比。
斧斧有长短之分练斧需要相当大的臂力。短柄双斧,柄长不可过肘,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为月牙形,斧顶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英雄谱
1、混世魔王程咬金赫赫有名的“三斧子半”使其当之无愧为用斧之首。“劈脑门、剜眼仁、小鬼推磨、脑后摘瓜”唬住许多上将。
2、黑旋风李逵的那双板斧也是相当厉害。
钺子午鸳鸯钺是把两个月牙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为一体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大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皇上家不是摆着“金瓜钺斧朝天凳”嘛!
谁用的好?我不知道!
钩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鹰嘴钩,其钩尖如扁担头;有鹿角钩,其钩身有叉,形如鹿角;挠钩长杆杆端有两钩向下弯曲。“钩走美势”、“钩走浪势”,练起钩来形如波浪,起伏转折很是优美。
醉看吴钩是谁说的着???吴王夫差一点知道!!!
叉叉有牛头叉,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角形,俗称虎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其中锋长又名飞鱼叉,古时为舟战兵器。
英雄谱
好像辽国与杨六郎作战的韩昌韩延寿是使叉的,还有梁山好汉解珍、解宝和牛魔王。
鞭鞭有单双之分、软硬之别。单鞭有两种,一名“竹节钢鞭”形如竹节;一种叫“水磨钢鞭”,有十三个方形疙瘩,鞭柄和鞭头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双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较轻,右手较重。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每节有铁环相连,并有两个配环,是较难练的兵器。
1、门神尉迟恭手持钢鞭,很厉害。
2、双鞭呼延灼也很厉害。
锏锏身无节,端无尖,体成棱形,四面向内凹陷,连把约长四尺,所以称为“四面金装锏”,或“凹面锏”。另有一种叫铁尺的兵器,其形如锏,四面不内陷,上粗下细,为衙役捕快专用,易于携带,可暗于腰间。
1、秦琼秦叔宝的梧桐双锏最厉害,锏打三州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威镇山东半边天。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2、刘备,双股剑,曾战吕布。
锤锤有长杆单锤,短柄双锤,链子锤等。根据锤头的形状,又分为立瓜、卧瓜、四方、八楞锤等。长杆锤又称“金瓜”,可分为两种,一为立瓜锤,锤头如瓜形立于杆端。二为卧瓜锤,锤头则横卧于杆端。短柄双锤分为两种,一为八楞锤,锤头是八楞的。一为瓜形锤,锤头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长不可过肘。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动起来很费力气,多硬砸实架,所以有“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之说。
1、岳云为首的“八大锤”赫赫有名。
2、西楚赵王李元霸
3、银锤太保裴元庆。
挝挝,即是抓。抓有长、短、单、双、软之别。长杆抓有“金龙抓”,杆长约六尺,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挠。又有一种叫“笔砚抓”,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形如剑指,掌中握一笔,又名手槊。还有一种短柄双抓,长三尺左右,柄端是一只手,手指微屈,名为“虎爪双抓”。另有几种软抓,一种是一根绳索,绳端有一铁抓形或鹰抓,名鹰抓飞挝,另有一种两端各有一抓,名双飞抓。还有一种,绳端有一形如蟹钳的抓,名为闭雁飞抓。
飞抓百链手大多是江湖贼寇所用,时迁可能有。
镋镋有凤翅镋、雁翅镋、牛头镋、溜金镋、锯齿镋和流星镋等几种。镋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转,其中又有转大转小之分,故有“镋扎捻势”、“镋不离肩”之说。
天宝大将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只惧李元霸的大锤啊!
棍棍的种类较多,有大棍、齐眉棍、短棍、三节棍、大梢子棍、两节棍、流星棍等。大棍长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长的。三节棍又名太祖棍、蟠龙棍,是用三节木棍,中间以铁环相连,全长七、八尺,两手可握两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间一节舞花;更可握中间与前端两节,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单手握一节,用两节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动作泼辣。俗语说棍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与齐眉棍而言,且为四大名器之一。
1、“少林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其威名远播。
2、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棍法不错。
3、李小龙的“双节棍”风靡全球影坛。
槊槊是一种重兵器,有狼牙槊、枣阳槊、指槊、掌槊、权槊、衡槊等,皆为长兵。狼牙槊长约六尺,杆端装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杆下有三棱形铁钻,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枣阳槊与狼牙槊略同,只是槊头呈头形,以铁制或坚木制。练槊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说:“镋、钯、锤、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金顶枣阳槊,隋末大将单雄信的武器,山西潞州天堂县八里二贤庄人士,七省绿林总瓢把子。
棒棒有狼牙棒、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杆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行者棒长与头齐,比较粗,棒的两端各按一铁箍或铜箍,与棍法相似。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时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
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斩妖除魔,保唐僧西天取经。
拐拐俗称“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为单拐,小拐是双拐。大拐名“牛心拐”,杆长四、五尺,杆端之上有一横杙形似牛角,有人称为“牛角拐”。双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苏勒拐等。丁字拐长约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横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八仙之首铁拐李所用。
流星流星是一种软兵器,分为单流星和双流星。单流星绳索长约一丈五尺,绳端有一小铜锤,形似甜瓜,大如鸭卵,其快如飞,有如天上流星。双流星绳长约五尺,两端各有一小铜锤,是一种较难练的兵器,舞到急处,如疾风骤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飞虎,似过海蛟龙”之说。
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
长兵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
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
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张飞的刀叫什么?
南北朝时南朝的陶弘景著有一本书名曰《古今刀剑录》,在这个神兵记载谱上,记载了张飞所使用的神兵是一把刀,此刀叫做“新亭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