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0隐藏城市大宛,历史上评选最草包的将军会是谁?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战区长官部改制为“徐州绥靖公署”,第五战区长官部改制为“郑州绥靖公署”,于是蒋系八大金刚其中之二、何应钦的哼哈二将顾祝同和刘峙,都从战区司令长官摇身一变成为绥署主任,掌握着中原地区的绝大部分军权。打仗水平怎么样先不管,反正都是铁杆嫡系,不多久何应钦被撵出了国,顾祝同调升陆军总司令,薛岳接班。
(顾祝同剧照)
1946年6月,以刘峙率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结果就是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刘峙非但没有完成任务,还在后来与我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的周旋中损兵折将,整编第3师被歼后老蒋大怒,将其撤职。不久以后,新任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也因为莱芜战役的大败,被老蒋以“作战不力”的罪名撤职,两个绥署主任就这样全给拿下了。
那么派谁来呢?陆军总司令顾祝同“闪亮登场”,分设陆军总部郑州指挥所和徐州指挥所,其本人坐镇徐州,一家伙成为整个中原战场蒋军的最高指挥官。换句话说,从1947年6月起,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的对手,都是这位保定六期毕业的陆军二级上将顾墨三同学,曾经的所谓“五虎上将”之一,对此,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将军评价道:
“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D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粟裕将军还是比较客气的,只说庸才而没有说“草包”,而实际上,老蒋重用顾祝同,是军事上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无能而居高位,兵家大忌是也,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然南渡黄河杀入鲁西南,顾祝同遂调心腹王敬久第2兵团,同时组建王仲廉第4兵团,分路驰援。鲁西南战役最终以蒋军的失败告终,整66师等三个整编师被歼,战役失败本来应是顾祝同和王敬久负主要责任,判断失误、犹豫不决和调度无方,结果在青岛军事检讨会议上,老蒋只办了王仲廉和整32师师长唐永良,却丝毫没有追究主将顾祝同的责任。
即便是决定进行军事审判的这两位,顾祝同也分别伸手搭救,汤恩伯出面保了王仲廉,孙连仲求情饶了唐永良,反正被俘的宋瑞珂是最倒霉的,最终连个承担责任的都没有。顾祝同素有“军中圣人”之称,其实就是没有底线地护犊子,只要是自己人无论犯多大的错,都要出面帮忙,孟良崮战役整74师被歼后,黄百韬也是在老上司顾祝同的庇护下屁事没有,如此赏罚不分,蒋军自然兵无斗志。
二、刘邓大军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冒着大雨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的动作,最初顾祝同也有些怀疑,认为其有直扑大别山的征候,但是老蒋不同意,认定我军是“北渡不成而南窜”,也就是说,早晚还要渡黄河北上回到解放区。老蒋拍板,顾祝同立马改变态度,以半数主力置于黄河沿线防止我军北渡,如此参与拦截刘邓大军的兵力明显不足,最终,刘邓大军连续突破三道河流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挺进大别山区。
(反驳杜聿明)
三、豫东战役,顾祝同更是指挥的乱七八糟,这次战役成为蒋军从战略进攻完全转入战略防御的分水岭,结果他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接替陈诚出任了“国防部参谋总长”,成为蒋军名义上的作战指挥第一人。这下后果更严重了,陈诚虽然战术拙劣,战略眼光还是有的,另外在意见出现分歧时,也敢于跟老蒋争辩,而顾祝同人称“顾百顺”,凡事只听老蒋的命令,上将参谋总长完全沦为一个大传令兵。
四、晋升参谋总长以后,顾祝同经常代表老蒋飞赴各战区进行部署和督战,他到沈阳,卫立煌不听,他到北平,傅作义不从,上下根本无法同心,结果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迅速以我军胜利而告终。他再去徐州,也拿不出来什么办法,只能成为了老蒋和杜聿明的联络员,最终华东蒋军一败涂地,其实各战区将领对这个参谋总长也不太服气,都知道他不过是老蒋的传声筒,毫无主见。
(郭汝瑰发言)
五、顾祝同重用第三厅(作战)厅长郭汝瑰,所以蒋军的机密作战计划,甚至下面的军长师长们还没看见时,就已经摆在了西柏坡案头,导致蒋军处处被动和每每下风,然而顾祝同却对郭汝瑰的能力和忠诚深信不疑。当杜聿明等人怀疑郭汝瑰的身份时,顾祝同第一个站出来打保票,杜聿明在回忆录《淮海战役始末》中愤愤不平地写道:
“这里我心忐忑不安,觉得上了蒋某人的当,并认为蒋某人、顾祝同是完全听信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摆布,才造成这种糟糕局面。我想责问郭汝瑰为什么不照原定计划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见顾祝同等人同意郭汝瑰报告这一方案,觉得争也无益,一个人孤掌难鸣,争吵起来,反而会失了蒋某人的宠信”,后来郭汝瑰率部起义时,也没见老蒋如何处分顾祝同,因为那是土木系的“十三太保”之一。
(问的废话)
六、1949年7月,下野的老蒋直接跳上前台插手军事,重新任命顾祝同为陆军总司令,组织江南各地将军的顽抗,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那真是四面楚歌全线崩溃。12月,老蒋再任命顾祝同兼西南军政长官(胡宗南副之),部署所谓的“西南决战”,杂七杂八超过90万军队,却被不到60万解放军打得落水流花,从重庆、成都到云南,顾祝同一路部署一路失败,把“草包”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至。
1950年1月,顾祝同率领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等人,在滇南组织第八兵团抵抗和撤离,或许是感觉到不妙,1月14日顾祝同突然从蒙自机场飞台,留下汤尧代自己指挥。第二天凌晨我二野第13军千里奔袭到蒙自机场,彻底斩断了敌人的空中退路,数天后活捉汤尧,而顾祝同只差一天,几乎成为俘虏、
从此以后,顾祝同再也没有踏上大陆的土地,当然,这不影响他晋升陆军一级上将。
,
强悍到逆天的大汉王朝?
历史上汉朝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你看,到现在咱们身份证民族一栏,汉族里写的还是“汉族”,历史上也称之为“汉人”。至于强悍到逆天的大汉王朝,如何炼成,我从我所知道的几个维度简单的分析下:
一、汉朝的建立:这个自然不必多数,稍微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秦末,从陈胜武广农名起义,到两强相遇,楚汉之争,再到最后汉高祖刘邦的入主高堂,建立起西汉王朝。从汉朝的建立,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朝的是靠着打败曾经有着虎狼之师的大秦帝国的铁骑(虽然秦末战斗力有所下降,但老本还是在的,就如今天的俄罗斯一样,就算头号强国美国也不敢欺负它是一样的道理),是靠着打败西楚霸王项目,是靠着打败其他小军阀,最终靠武力建立的汉朝帝国。
所以,汉朝是在刀尖上滚过来的,汉朝的军队是经历了与虎狼争斗才建立起来的,这个和宋朝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注明的“黄袍加身”的故事,宋朝的建立几乎是建立在兵不血刃的基础上的,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宋朝一直受辽国、金国南下侵袭的原因。
二、汉武帝的北伐匈奴:其实汉族也是战斗民族,这个最经典的就是“战国”时期,那时候匈奴军事实力已经比较强大,对中原的土地也是虎视眈眈。但在战国时期,不说赵国这种军事大国,就是那种比较弱小的燕国,那打起匈奴来,也是一打一个胜利,感觉就是不在一个量级上。
后来,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到了那个历史上有名的“杀父夺位”的冒顿单于,匈奴已经建立起来了横跨西域大部分地区的强大匈奴帝国,最强时能组织起约30-40万左右的匈奴铁骑。实力不可谓不强大。
而反观汉朝,因秦末与秦军的几次大战以及后来的楚汉之争,可以说,虽然汉朝的军队战斗力经过多次战争之后无比强悍,但国库空虚,国家并没有过多的财力去支撑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所以,汉朝初期,一直是养精蓄锐,积攒实力,有待一日,定挥戈向北,直指匈奴王庭帐前。这个时机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经过多年的积攒家底,汉朝军队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良好的战马,更或者是粮草、武器的储备,都到达了一定的规模。再加上汉武帝是个有血性的一代帝王,所以由他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之战。
卫青、霍去病、李广,一个一个名将,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北伐匈奴,打的匈奴落荒而逃,而霍去病,甚至北至匈奴以前的老巢,封狼居胥(现蒙古五元县西北狼山)。对匈奴的战争,可以说是主动出击,连匈奴都没想到,隐忍、和亲、讨好匈奴的汉朝,怎么突然敢向自己发动大规模战争,而且还轻而易举的胜利了。
三、匈奴破、西域立西域大部分为匈奴所掌控,其他一些小国家都是依附在匈奴下面,在汉军打败匈奴后,这些小国家就臣服于了大汉王朝。所以说,北伐匈奴的胜利,打出了汉朝的军威,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最强音一直响彻在历史的河流中,也鼓舞着汉朝与匈奴进行持续几十年的战争,最终,匈奴一分为二,一部投降于汉朝,另一部分远逃西亚中亚甚至欧洲。听说,被汉朝打的落花流水的逃窜的匈奴,到了那里,竟然又成了令人丧胆的可怕军队。
四、总结:所以,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够灭匈奴、平西域,一方面靠的是汉朝军队自开国起就具有的勇武之气,另一方面也是依靠汉朝建国几十年来的隐忍及养精蓄锐,以及汉武大帝这样的一代英勇帝王的霸气,多方因素,打出了汉家的名声,打出了汉军的尊严。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是李陵,这件事牵扯到了李陵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同时也牵扯到了李陵人生中不幸中的万幸。这或许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那句话;生活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补充一句,李陵这扇窗很了不得,应该算一扇天窗)。
李陵血战匈奴李陵,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年轻时礼贤下士,对人有博爱之心,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名望。成年后,李陵擅长骑射,在酒泉和张掖等地训练士兵,也曾多次参与汉朝对匈奴的作战。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下旨,命令李广利率三万骑兵由酒泉出发,李陵则率5000士兵负责为李广利押送粮草。不过,此时的李陵早已久经沙场,且治下士兵个个英勇无畏,因此,李陵上书汉武帝,请求自成一军、独当一面。
汉武帝经过考虑,认为可行,因此令李陵率军5000出居延,之后向北行进,直到浚稽山,将所经之地全部绘制成图。李陵出发的时候,汉武帝还派人看了看李陵训练的士兵,当听说李陵训练的士兵个个龙精虎猛时,非常开心。
这一次出击匈奴,不仅改变了李陵的人生轨迹,更是一度改变了蒙古高原,以及中亚的历史走向。
当李陵到达浚稽山后,没成想遇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主力军,整整三万匈奴精锐骑兵。这三万人看到李陵人少,迅速将之包围,然后进行冲击。结果,李陵率领的汉军异常勇猛,再加上汉军有装备上的优势,一时间,匈奴单于率领的部队被李陵率领的汉军斩杀数千人。
第一战把匈奴单于吓坏了,赶紧又叫来了了左贤王、右贤王,两人率八万多骑兵前来助阵。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李陵率领汉军与数倍于己的匈奴主力部队展开大战。
李陵率领汉军且战且退,一路向着汉朝的领地前进,途中还斩杀了无数匈奴士兵。而匈奴单于见李陵实属罕见将才,再加上李陵的士兵较少,因此始终不撤围,目的就是想生擒李陵。
由于巨大的实力差距,在坚持到距离汉地仅仅一百多里的地方时,李陵的部队弹尽粮绝。
当天晚上,李陵下令,天亮各自突围,在汉地边塞遮虏鄣会合。第二天,众将士突围,但匈奴士兵死追不放,最终,李陵被擒后投降。
本来,李陵投降匈奴的意图是找机会逃回中原,毕竟汉朝还有父母妻儿,以及在汉武帝面前许下的诺言。但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后异常愤怒,后来派遣公孙敖去匈奴接李陵时,公孙敖不仅没有找到李陵,反而听信谣言,对汉武帝说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
听闻此言,汉武帝大怒,直接将李陵满门抄斩了。
李陵听说汉武帝将自己全家处死后,悲痛欲绝。后来,李陵总算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为匈奴练兵的汉朝降将是李绪,被人误传成了以及,因此,李陵派人暗杀了李绪。李绪被杀后,匈奴单于并没有怪罪李陵,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受到如此待遇后,李陵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的理由,所以真心投降了匈奴。
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后,不知是单于为了照顾李陵的感受,还是李陵请求单于不要让自己对阵汉军。李陵被单于册封为了右校王,管理坚昆,大致的领地就是今天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吉尔吉斯斯坦先祖在坚昆,李陵成为了这里的统治者,当李陵死后,李陵的子孙也世代统治该地。直到匈奴灭亡后,李陵的子孙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隋代以前,坚昆曾被鲜卑、柔然、高车等民族征服并统治,到了唐朝初年,坚昆曾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大唐帝国迅速崛起,很快就消灭了突厥,并且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
这次事件之后,李世民这个名字响彻于整个草原和西域,大唐帝国的天可汗李世民在草原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时,李陵后人治下的坚昆已经改名为了黠戛斯。当他们听说李世民这个名字后,发现和自己的祖先是一个姓氏,而且,李世民还自称是飞将军李广24世孙。如此算来,自己和大唐帝国的皇帝,草原上的天可汗李世民是同宗。
这件事让黠戛斯人激动不已。
于是,在公元648年,黠戛斯的酋长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从遥远的叶尼塞河出发,带着使团跋涉千山万水,不远万里来到大唐的首都长安认亲。
当时的大唐正值盛世,四海宾服、万国来朝,长安城内有无数属国的使团。但李世民听了黠戛斯这支特殊的使团后,特地招待了他们。
双方认亲成功后开怀畅饮,此时,黠戛斯的酋长突然跪地,请求归属大唐。李世民开心一笑,原来是求保护的,随即命人在黠戛斯设置了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之后册封了黠戛斯酋长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此后百年间,黠戛斯的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入朝时,唐中宗李显在宴会上还提到了与黠戛斯酋长是同宗的关系;
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
黠戛斯的使者听后,激动的端着酒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
此后,双方关系相当亲近,即便黠戛斯消灭了当时的草原霸主回鹘后,也依旧保持了与大唐的藩属关系。
后来,唐朝灭亡,契丹人崛起,建立的大辽国,黠戛斯被迫开始南迁。金国崛起之后,辽国向西迁徙,成为西辽,黠戛斯人再次向西、向南迁徙。到了蒙古帝国崛起之后,黠戛斯人迁徙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区。
准噶尔汗国崛起后,黠戛斯人迁徙到了中亚的费尔干纳一带。清朝灭亡准噶尔后,他们迁回了巴尔喀什湖地区,逐渐演变成为了如今的吉尔吉斯人。
真不知道,如果李陵得知其后代的发展情况,会不会因此欣慰?
三国志9秘籍?
1内政方面简化为开垦及商业,只有在都市可以执行这些指令(港口或关寨是不行的)
2进攻时务必要善用地上的建筑,这点真的很重要;举例来说,如果发生战斗的地点附近有我方关卡,将可以提升部队的防御力;除了取得战斗优势外,假使需要使用辅助性的策略,从关卡里派人出来执行也比从原来出兵的都市派人来的有效率的多;其三,当你部队需要变更属性(改为攻城部队或其他)的时候,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关寨,不用花费来回的时间。
3在九代当中,移动人物其实会花费满多的时间(从这个城移到下个城远一点的要两个回合数~三个回合数,但起码要一回合);而在运送士兵的时候,似乎不能连武将一起移动(该武将在运完兵後,会自动返回所在城池;也就是说,要多花一个回合数)。
汉书中对大月氏族的记载?
据《汉书》记载,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代以前,势力强大,匈奴头曼单于曾将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月氏还曾击溃乌孙族,杀其首领,占据其地。后来月氏为匈奴击溃,两迁伊犁河流域,将游牧于那里的塞种赶走,占据塞地。
在塞地又遵乌孙袭击,遂南渡水(今锡尔河),征大夏,建立政权。这个政权先分为五翎侯,后由贵霜翎候统一,即为著名的贵霜王朝,都城在蓝氏城。因其西迁时,一部分部落未随同前往仍游牧于祁连山,这部分月氏部落被称为小月氏。西迁的这部分,被称为大月氏。
月氏的西迁原因,是受匈奴袭击,其西迁的具体时间,约在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关于月氏西迁的路线,古籍中也有不同记载。《史记·大宛列传》说:“大月氏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今费尔干纳盆地),西击大夏而臣之”。这条材料说大月氏经大宛然后西击大夏。
《汉书》的记载却不同。《汉书·张骞传》说,“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汉书·西域传》中也明确说,“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汉书》的记载无“过宛”之说,且不是说“西击大夏",而是说“西击塞王”。
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从《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全面看,上引《史记》的记载是不够清楚的,它把大月氏西迁塞地,又经若干年后,南下击大夏之事,在时间上缩在了一起。对此,掌握了更多西域情况的班氏父子,也有察觉,所以在《汉书·张骞传》、《汉书·西域传》中都对《史记》的记载作了纠正,并明确指出,大月氏西行占据塞地后,又经过若干年,然后才南下征服大夏。根据《汉书》的这个更确切的记载,大月氏只能由天山以北,即沿乌孙西行路线进入塞地,然后南下,过阿姆河进入大夏。
《汉书·西域传》所记大月氏的情况与《史记·大宛列传》所记大月氏的情况不同。《汉书》中说大月氏渡过了阿姆河,占据了蓝氏城,即原巴克特利亚首府巴赫尔,并在大夏领土上出现了贵霜等五翎侯。这个记载,与《史记》对大月氏情况的记载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个不同给我们指明,在张骞到达大夏时,大月氏人尚未越过阿姆河,只是占据了大夏北部疆域。
《汉书·西域传》所说大月氏的情况,正是这个时期的大月氏。
根据这个看法,则印度人称大月氏为吐火罗,也只适合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进入吐火罗斯坦以后,由此大月氏与吐火罗人并不是一个民族。
但是,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后半叶,大月氏人越阿姆河侵入并消灭了由吐火罗人建立的吐火罗王国,建立了贵霜王国,成为吐火罗斯坦的统治者,在这时,也只是在这时,大月氏人方被称为吐火罗人。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武帝时期,大月氏的翎侯主要有五个,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左右,由于各封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五侯之间发生兼并战争,最后由贵霜翎侯统一了大月氏,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贵霜国家。建立贵霜王国的第一个王叫丘就却(大约公元一世纪中期)。
丘就却八十多岁死去,其子阎膏珍即位(约在公元75年),在位二十多年.《后汉书》说他“复灭天竺,置将一人领之”。
这里所说天竺,有人认为是指印度西北部,今旁遮普一带。此时贵霜的领土已有了大夏的全部,西部可能超过。其首都可能在巴尔赫,即蓝氏城(今巴兹拉巴德,其义为带青色之城)。据《后汉书》记载,“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
这时期大月氏曾协助班超平定车师、疏勒之乱,公元90年阎膏珍因要求东汉皇室嫁女被拒,派副王谢,率兵七万,越葱岭进攻班超,斑超驻守于疏勒,坚壁清野,大月氏军粮不继,只好求和。班超主动放大月氏军退回。
此后,大月氏贵霜国王的世袭及名字就不清楚了,国势也日益衰落。到三世纪,各领地逐渐独立;仅仅保持了巴克特利亚地区。到五世纪,在哒人打法下,大月氏贵霜王朝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