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3亚洲王朝中国,帝国时代亚洲王朝?
展开全部
无疑是印度
帝国3公认3大OP国为印度、日本、易罗奎
亚洲三国仅从实力上说印度>日本>中国
LZ仔细看看印度就会发现阿三简直是各种OP的集合体
1农民造价是木头,上殖民快,可发动强力RUSH
2殖民就能造散兵。其他国家只有荷兰才行。但荷兰殖民垃圾,印度殖民就BT
3殖民就能造龙骑,叫骆驼火枪手。只有印度殖民能造龙骑,而且印度龙骑只占一人口,高远防。荷兰手枪骑兵也是占一人口的龙骑,但只有10%远防。
4虽然没有农卡,但大多数卡片附赠农民。殖民还有张加强版的木流卡
5堡垒后的大象血超多攻击超高
6拥有虎爪、轮刃这种强力佣兵
7可消耗肉从主城运送软剑兵,杀步兵的速度让人发指
8不能杀牛,但造圣地后你所得到的畜牧动物都会自动增加经验,还是持续的!!
9变态的奇观。殖民红堡前置RUSH极其凶猛。红堡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大堡垒,血厚能放炮能躲农民能造火枪手,但大堡垒只能堡垒时代造,红堡人家殖民就能造……还有那个能造曼沙达尔的奇观,曼沙达尔能给予附近同类单位的攻击力光环!还有个停战15秒的奇观,实战没什么用,但关键时刻可能就能就你的命!因为你自己的防御性建筑物攻击不会停止,二对手这15秒内不能发动任何攻击!
10属性优良的火枪手。有人认为日本火枪很厉害,对,但日本火枪是多种加强的产物,当然厉害了,只是要投入很多资源研究科技与发加强卡。印度我没研究太多,但我目测印度火枪貌似没加强卡,就算有也很少。也就是说印度火枪不用投入太多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结论:印度前期牛逼,后期还是牛逼。能和易洛魁在殖民发动旗鼓相当的攻势的也只有印度。易洛魁殖民后实力就大不如前了,但印度却是越越来越强……
至于日本,兵种质量极高,战斗力超强,但造价太贵,成型慢。
日本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神社,但回本需要时间。
日本炮兵不强,本国却十分惧怕火炮,反应了日本反跑乏力
日本骑射不给力。不过日本重步兵强大使得日本并不惧怕骑兵,强大的反骑能力使得日本成为了苏族这种骑兵民族噩梦一般的存在
日本武士是鸡肋。属性是高的变态,但仔细看看就发现没什么大用:有攻击范围,但只有1格,和没有一样……作为重步兵反骑加成居然只有1.8倍,其他重步兵起码都有3倍啊,这么低的加成攻击再高有什么用?砍农民减成……超近近战防御,但只能近身攻击,谁让你近身砍?所以,日本武士在殖民最优秀的能力就是————拆迁!他的拆迁能力确实变态,但是你舍得让这种造价超贵还占两个人口的东西去TC下挨枪子儿么?
结论:日本农民不能打猎,农民不用到外面裸奔赶肉,相对不容易被骚扰,是新手易用的文明。但日本殖民站实力不强,上了堡垒,神社回本了才牛逼。前期和印度和易洛魁打完全没优势,说实话,印度比较克日本。同时日本面对易洛魁、阿兹特克、俄罗斯、中国这类反重步强国也是鸭梨山大……
再说中国。据说1.00版本风光无限,现在被削弱了……中国绝对不弱,但也绝非OP。算二流强国。中国玩得好才厉害,玩的不好只能被虐出翔……
首先中国农卡比较特殊,是难民卡,TC和村庄各召集一个农民。也就是说中国发现时代就得自己伐木造两个村庄发这张卡才能达到三农卡的效果。因此,中国成为上殖民最慢的国家之一。这样一来中国面对RUSH国十分无力,这也就是中国对易洛魁几乎无解的原因,因为易洛魁RUSH实在太快太猛兵太多……中国上殖民太慢军事启动太慢,殖民兵种成型虽然快数量虽然多,但质量太次。中国不要轻易选择打殖民,因为中国殖民的虾兵蟹将连自保都难,更别说打其他国家了。中国殖民三兵卡连发能形成可观的兵力,抓住时机也许能打垮对手,但是这个时机很难把握。中国殖民反骑差,表现为中国XX血太少,没火枪,中国殖民骑兵草原骑兵血量太少成型太慢。
不过如果中国安然上了堡垒,就轮到其他国家愁了。中国堡垒实力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双骑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反骑的不足,甚至能将反骑的压力转给对方。虎蹲炮价格贱还只占一个人口,反炮拆迁都给力。虎蹲的出现使得中国堡垒时代不怕任何炮,又是拆迁利器,而其他国家只能上了工业才能造迫击炮拆迁。可以说虎蹲是集合了长炮与迫击炮于一身。价格便宜数量足的刀散成了中国堡垒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
结论:让中国上了堡垒,情况就不一样了
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霸主的?
1497年-1498年期间在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支持下约翰·卡伯特两度前往北美沿岸进行探险,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海外探险,为之后大英帝国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548年一部分伦敦商人组成商人探险协会,随即探寻一条从欧洲穿过北冰洋绕过亚洲北海岸一直相对航行到中国的航线被他们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时期英国的国力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还不算强大,于是英国利用海盗劫掠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商船以积攒实力:伊丽莎白女王上台后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这意味着海盗对别国船只的抢劫行为获得了英国官方的保护。1562年英国海盗约翰·豪金斯从几内亚购买了400个奴隶,然后将这些奴隶连同英国的制造品一起运到海地出售,返航时又运回海地出产的食糖、金银等,由此开辟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1572年3月24日英国海盗德雷克率领3艘小船抢劫了西班牙的运银船,这次打劫行为获得了30吨白银,德雷克也因此受到女王的嘉奖。1576年英国掀起了探索新航路的热潮,就在这一年英国成立了中国公司,这一公司的成立旨在寻找从北美通往中国的航路。
1577年11月5日德雷克开始进行继麦哲伦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环球航行,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就是在这次环球航行中发现的。1578年英国人汉弗莱·吉尔伯特率领7艘船组成的探险队进行美洲探险,尽管这次探险以失败告终,但吉尔伯特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于1583年8月到达了纽芬兰,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处殖民地。1581年一群伦敦富商在地中海东岸成立了利凡特股份贸易公司,两年后该公司派人从陆路到达印度、缅甸和马来亚等地。1584年沃尔特·雷利爵士从纽芬兰出发向南行驶到切萨比克湾南部,在这里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1587年英国人取道麦哲伦海峡和菲律宾群岛到达中国。1588年8月8日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加莱东北方面的海面上交锋,此战之后老牌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开始松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开始同荷兰在东南亚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1606年英国有成立进行北美殖民活动的伦敦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帆船到达北美洲的马萨诸塞湾海岸,此后英国移民陆续抵达马萨诸塞湾,在这里建立起新英格兰殖民地。截至1733年英国以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两个殖民地为基地沿着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十三个殖民地。
邻近北美大陆的加勒比海地区也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点:早在1905年和1909年英国两次试图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殖民统治,然而直到1624年英国才成功在西印度群岛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基茨。同年英国人约翰·鲍威尔在巴巴多斯岛登陆并宣布占领此地。1628年至1633年期间英国相继在尼维斯岛、安提瓜岛、蒙特塞拉特岛建立了几处殖民地。随着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统治日益稳固之后从当地获得了大量黑奴、烟草、蔗糖,三角贸易日益常态化,这大大刺激了英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曼彻斯特和以制铁为中心的伯明翰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化的大城市。这时葡萄牙、西班牙皆已衰落,能威胁到英国霸权的只有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1652~1784年期间英国同荷兰断断续续爆发了三次战争,战后荷兰被迫接受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这使英国的海外贸易在此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点地区。东印度公司并非单纯的商业贸易公司,尽管它的确承担着一部分商业贸易职能,但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招募军队、构筑攻势、设立商站、宣战媾和以及组织殖民政府的权力。1612年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击败了一支葡萄牙舰队,随后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登陆,在这里英国人建立了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第一个永久性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在海战中击败葡萄牙人,就此确定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地位,此后英国相继在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建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17世纪80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联姻之后孟买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被转让给英国。就在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大力扩张势力范围时法国人的扩张触角也伸到了印度次大陆:1668年法国人在苏拉特建立了海外商站,英、法两国随即在印度次大陆展开争夺,与此同时英、法两国在北美加拿大也展开了争夺。法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都大于英国,因此在一开始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然而英国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权优势和制造业优势逐渐扭转了局势——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并在印度确立了优势地位。然而仅仅12年后就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的独立固然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并未就此使大英帝国一蹶不振:1768年-1779年期间詹姆斯·库克船长先后进行了三次太平洋探险,在这三次探险中他发现了今天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等地。1788年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同时英国国内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上最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被誉为“世界工厂”,而在此之前的1816年随着金本位的确立就已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1816年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终于彻底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时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43个: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1840年英国发动针对中国清朝的鸦片战争,战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香港岛并开放通商口岸。同一年英国同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签订条约,新西兰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60年10月24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因此被割让给英国。至此英国的殖民扩张已达到巅峰,此后英国的殖民扩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以直接的领土占领为主,而是以开拓贸易市场为主。1854年日本在美国佩里舰队的威慑下被迫开放国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趁机效仿美国威慑了日本一下,从而迫使日本对其开放市场。
此后英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工业优势、金融霸权和海军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的高潮,不过这一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以不再以直接的武力侵占领土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将争夺原料产地、劳动力资源、产品销售市场作为扩张的第一目标,为此英国开始大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1884年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在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南非等地建立起殖民统治: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使英国得以控制尼罗河地区和苏伊士运河,从而保证自己通往印度的航线畅通无阻;1896至1898年英国的扩张触角由埃及伸向了埃及以南的苏丹;早在1795年英国就吞并了开普地区,在经历与南非的荷兰后裔建立的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的战斗后于1899年全面占领南非,此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如今的津巴布韦)。截至1914年英国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统治着9%的非洲人、比利时统治着7%非洲人、意大利统治着1%的非洲人。相比之下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1837年至1901年期间的大英帝国在位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因此这一时代又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的英国牢牢控制着全球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这一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1865年留下的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1851年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向全世界昭示了英国在工业时代的绝对主导地位。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周幽王的死,标志着西周的终结。
可应该如何向后人讲述周幽王的死因呢?后世史官其实颇费周折。
如果说周幽王为了集权,最终导致被老丈人当街捅死,那显然不合适,因为这对于君权的神圣性多少会有些损伤。
不管怎么说,周幽王毕竟也是天子,申侯尽管是周幽王的老丈人,但他只是诸侯而已。
在这种背景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横空出世,并衍生出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版本。
这个版本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说,周幽王爱美人爱到昏头昏脑的地步,一再点假烽火戏弄诸侯,最终导致“狼来了”的故事成真。
换言之,并不是诸侯们看到周幽王有难也不想帮忙,实在是因为周幽王自己作死。
这种天子就算再神圣,大家应该也不会喜欢吧?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但这个版本有一个硬伤,那就是周幽王平时点假烽火的时候,虽然来的诸侯越来越少,可总是有人来的。
为什么当蛮族真的入侵时,反而一个诸侯都没来呢?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如果周幽王实力强大,不管他点的是真烽火还是假烽火,你怎么敢不来呢?
如果周幽王点了烽火你没来,被他忌恨,然后随便找个理由收拾你怎么办?
想明白这个问题,就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周幽王集权还是有道理的,至少在那个时候,周边诸侯对于周王室已经爱搭不理了。
第二个版本并没有详写“烽火戏诸侯”,而是围绕着谶语做文章。
这个版本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说,周幽王身死,王室破灭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事,天意不可违,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
天子自然是神圣的,可天子再神圣他也是天的儿子。当天认为周幽王不好,决定改变这一切的时候,人力根本无法阻挡。
据说,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还在世的时候,就流传着一个神秘的预言,认为周王室必将亡于桑木弓之下。
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桑木弓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士兵用的弓,由桑木制成。周宣王很在乎这个预言,于是发布禁令:不允许任何人制造与贩卖桑木弓,否则格杀勿论。
可有一对夫妻从外地来镐京,他们不知道这条禁令,所以当看到有人准备抓捕他们的时候,那是吓得转身就逃。
为什么抓他们?因为他们卖的货物就是桑木弓。
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
在逃亡过程中,这对夫妻看到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于是就把她带到褒国收养,并给这个女婴起了个名字叫褒姒。
于是乎,长大成人的褒姒狐媚惑主,成为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
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褒,是为褒姒。
在很多两脚书柜眼中,二十四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任何人敢对二十四史有些微质疑,那必定就是不学无术的民科。
可问题是:二十四史里面不靠谱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周朝亡于桑木弓的故事,它怎么看都是一个标准的民间故事啊。关键是,类似的故事几乎遍布二十四史。
比如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就有一个神秘的预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想,北方胡人如此强大,肯定是说大秦帝国会被北方胡人灭掉。于是秦始皇一通猛如虎的操作,又是修长城,又是派军攻打匈奴人。
但是很不幸,秦二世就叫胡亥,而且大秦帝国就亡于胡亥之手。
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比如说,曹操生前就知道司马懿有狼一样的本性,更梦到一个神奇的梦,那就是三马同槽,甚至一度要除掉司马懿,但是天意不可违,于是司马懿终于没有因此被杀。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马氏最终取代了曹氏。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比如说,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就知道司马家族将被牛氏所取代,为了避免这一事件发生,司马懿亲手弄死了大将牛金。
可司马懿万万没想到,后来出了一个牛姓小吏,给某个司马王爷戴了绿帽子,于是生下了司马睿,也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比如说,隋炀帝在南迁之前,就有神秘预言说,李氏会篡夺天下。隋炀帝为了解除威胁,那是一通砍杀,砍了好多姓李的大人物,却把真正的王者李渊漏掉了。
后帝讨辽东,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述持入奏之,曰:“已得金才反状,并有敏妻密表。”帝览之泣曰:“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于是诛浑、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余无少长,皆徙岭外。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就有神秘预言说,有一个武氏女主即将君临天下;而且她会把大唐皇族屠杀殆尽。
李世民一听就急了,当时就想逆天行事,把姓武的人 杀干净。高人却劝说他,天意不可违,你一定要违背天意的话,后果更可怕。
我还可以告诉你一件事,这个武氏女主现在已投胎人世了,你如果不计代价地杀人,一定可以实现。但是我劝你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天意不可违,违背天意的后果,将会更可怕。
李世民作为一代强人,自然不怕逆天行事,于是倒霉的李君羡出场了。李君羡小名叫五娘,李世民一看,神秘预言说的武氏女主,应该就是他了吧。于是就找碴把李君羡杀了。
但是,李世民终于没有想到,这个传说中的女主武氏,就是自己身边的武媚娘。
是,贞观初,太白数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谣言“当有女武王者”。会内宴,为酒令,各言小字,君羡自陈曰“五娘子”。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羡官邑属县皆“武”也,忌之。未几,出为华州刺史。会御史劾奏君羡与狂人为妖言,谋不轨,下诏诛之。
比如说,柴世宗生前就听到一个神秘的预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点检是张永德,关键是张永德不但是检点,更是柴世宗的姐夫;于是柴世宗就撤了张永德的点检之职。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柴世宗撤了张永德的点检之职,却让赵匡胤当了点检。
总的来说,天意如此,任你如何阻拦都是徒劳。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所谓的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各个朝代的新闻联播,你说它全是假大空,那当然不客观。但你要把它当真理,那显然是太天真了。
第三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差不多,也是说天理循环,人世间的一切其实早已在冥冥中注定。
当年,周幽王打败了褒国,褒国献出褒姒乞降,并成功迷住了周幽王。
这样一看,你说褒姒像谁呢?显然太像西施了。
既然如此,褒姒为什么见到周幽王总是愁眉苦脸,就比较好理解了:这不过是女间谍欲擒故纵的手段而已。
至于褒姒看到周幽王点燃烽火才笑,也比较好理解了,因为褒姒的内心肯定在想:你周朝也有今天,我会亲眼看着你们一步步走向地狱。
从这个角度来看,褒姒其实更像慈禧太后。
据说,努尔哈赤在创业时,叶赫部受到的损失最大。杀到最后,叶赫部的老族长急眼了,就放下了狠话:我们部族就算只剩一个女人,也一定会报今天的仇。
后来,叶赫部果然报了仇,因为慈禧太后就是叶赫部的女人。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类似的经典文学故事或野史逸文有很多。
我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举出这么多例子,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史官写史的套路,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损伤君王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为主。
如果这个君王实在是不像话,非要任用奸臣搞集权,那么就用更大的权威来压制君王。
都说你是天子,那我就用你老子——天意来压制你。
事实上,为什么会有皇帝产生,为什么会有人忠于皇帝,这一切都受制于现实利益的反复博弈和较量。
只要懂一点政治的人,对于我的这个论断都不会感到意外。
可对于那些除了史书之外什么都不读的人而言,这种论调显然是对历史浪漫性的一次严重破坏。
你知道的最毁三观的历史人物是谁?
历史上最毁三观的人当属汉朝第一任皇后吕雉。楚汉争霸时,她不甘寂寞,与一起被抓的俘虏做了地下情人,做了太后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干涉自己的私情,听信情人的话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刘盈娶自己的外甥女并非自己所愿,但是他不敢得罪自己的母亲吕太后,只能硬着头皮娶了这个外甥女。但是据说,这位皇后因为年纪小,也因为伦理道德的束缚,与刘盈并未成为真正的夫妻。刘盈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短命又懦弱的皇帝,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爹不疼,娘不爱的短命皇帝汉惠帝刘盈是大汉朝第二个皇帝,他生于秦始皇36年。当时的刘邦还只是泗水亭的亭长,因为自私放走囚犯而获罪,为了保命,刘邦只能抛弃妻儿,四处逃命,一走就是两年。
后来,刘邦斩白蛇起义,又是连年的四处征战,所以和刘盈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其实,刘邦对于这个和吕雉生的大儿子感情并不是很深。因为,他没有参与刘盈的童年,没有获得作为父亲的成就感。
幼年刘盈
众所周知,刘邦是历史上有名的无赖皇帝,媳妇吕雉也是他靠骗吃骗喝,蒙混过关骗来的,所以对于这个不怎么相处的儿子更是没什么感情,这个可以从另外两件事情可以看出。
第一件事情:当时,楚汉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了,因为刘邦的兵力不足以打败项羽,所以刘邦在楚军穷追不舍的情况下,只能赶紧逃命。但是在逃命期间,刘邦嫌弃同一车架上的刘盈拖慢了逃跑的速度,所以几次将刘盈踹下车架。
第二件事情:刘邦登基为皇帝后,一开始是碍于立嫡立长的规矩,册封了刘盈为太子,但是他觉得刘盈不堪大任,一直想废了刘盈,改立自己中意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是,这个提议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开国功臣都不同意,并且坚持拥立刘盈。吕雉知道后,请来了当时刘邦最为敬重的四皓,刘邦才得以打消这个念头。
刘盈登上皇位后,吕太后的权力已经到达了顶峰,她自然不愿意让皇帝娶一个功臣之女,来分她的权利。为了巩固自己和娘家的权势,逼迫刘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所以刘盈的生活幸不幸福,开不开心,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造成了从刘盈开始,汉朝一直陷入外戚专权的风气之中。
吕太后与刘盈
刘盈16岁就做了皇帝,但是在位仅仅7年就去世了,可以说他能荣登大位,吕后是功臣,但是他的早逝也和吕后脱不了干系,可以说是真正的爹不疼娘不爱了。
年仅10岁的汉朝皇后张嫣刘盈登基后的第四年,年满20岁的他也到了大婚的年纪,作为一国之君,刘盈本该有自己选择妻子的权利,但是天不遂人愿,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为他选定的皇后人选简直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位未来的皇后,正是刘盈同父同母的姐姐鲁元公主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刘盈的亲外甥女。不管刘盈如何不同意,吕太后还是强硬地给他定下了这门亲事。
张嫣
吕太后说:
“张嫣是你的外甥女,血统高贵无人能与之相比,而且容貌品德超绝古今,我这么多年选美女还没看到比她强的。”
可是刘盈坚持这是违背人伦的事情,坚持不同意。况且当时的张嫣只有10岁,显然还是个小孩子,怎么能当起一国之后的重任。可是这也是吕太后恰恰看重的一点,她要的就是未来皇后好控制。于是她又劝说刘盈道:
“年纪小不碍事,渐渐不就长大起来啦?而舅舅外甥女不在五伦之列,你没听说过晋文公娶文赢的事情吗?”
懦弱的刘盈拗不过吕太后,只能迎娶张嫣为皇后。吕太后为了不让人议论张嫣的年龄,谎称张嫣已经12岁了,并且祭祀祖庙的时候都上报是12岁。
大婚当日,皇宫内外都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但是身在椒房殿的新郎新娘却万分羞耻,因为任谁都没有办法正视这样的一段婚姻。新婚之夜,两个人就这样枯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刘盈就离开了椒房殿,并且以后都很少见皇后。
大婚三年后,一直被吕太后压制的刘盈在抑郁中离世,而当时年仅12岁的张皇后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寡妇,开始了自己孤独的一生,到了36岁才去世,据说张皇后一直到死,仍然是一位处女。
成年后的张太后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自己最亲的母亲和外祖母一手策划的,而吕太后之所以要策划这一切,都源于她那段见不得光的地下情。
罪魁祸首吕太后与她的情夫审食其说道吕太后的地下情,这件事情还要从楚汉争霸说起。吕雉年轻的时候与刘邦结为夫妻,那个时候刘邦还是个斗鸡走狗的无赖,因为犯下事情,抛弃了她和孩子。
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一直屈居下风,害的吕雉和老公公一起被抓入楚军大营,可是刘邦为了不受威胁,又一次抛弃了他们,这也使得曾经一心一意对待刘邦的吕雉彻底寒了心。
在楚军大营中,孤立无援的吕雉感受到了另外一位俘虏审食其的温暖,于是没有多久,两个人就做起来地下夫妻,在军营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关系一直维持到大汉朝建立以后。
审其食
刘邦做了皇帝后,将吕雉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吕雉也隐瞒下自己在楚军大营中所做的一切,想要和刘邦一心一意过日子。可是,成为了皇帝的刘邦哪里还看得上已经不再年轻的吕雉,整日收罗各种美女,戚夫人、薄姬都深得刘邦宠爱。
长久以往,吕雉在后宫只有无边的寂寞,这个时候,她又恢复了与审食其的关系。吕后和审食其的关系在后宫和前朝都闹得沸沸扬扬,可是谁都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刘邦。
刘邦去世后,刘盈登基为帝,吕太后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了估计,堂而皇之地执掌朝廷大权,还将审其食封侯,官拜丞相,名目张大的来往。这件事情很快被刘盈知道了,他顿时觉得十分羞愤,想要将这个奸夫杀了。
终于有一天,刘盈抓住了审其食的一个错处,判了他一个欺君罔上的罪名,将他打入大牢,准备杀掉他。吕雉知道刘盈要将自己的情夫杀了,十分着急,本想自己去求情,但是不想在儿子面前被戳穿丑事的她,最后还是找了一干大臣去求情。
其中的一个大臣朱建知道刘盈有一个十分宠爱的內监,名叫闳孺。于是他找到闳孺,跟闳孺分析利弊,说:
“陛下现在喜欢你,就像太后喜欢审其食一样,如果陛下杀了审其食,太后肯定会怨恨,但是她不能责怪皇上,肯定要将你问罪。所以,一旦审其食死了,下一个死的就是你。如果你不想死,就要尽力劝说陛下不要杀了审其食。”
闳孺一听,害怕的要命,赶忙答应朱建,表示一定会尽力救出审其食的。最后,在闳孺的多次劝说和软磨硬泡下,刘盈才不情不愿的放了审其食。
审其食与吕太后
审其食出狱后,为了与吕太后能够光明正大的幽会,不再被刘盈撞见,便劝说吕太后尽快给刘盈找个妻子,成亲之后就能搬出吕太后的寝宫。而吕太后也考虑到刘盈到了年纪,并且也不愿意别的女人来夺权,于是选定了自己最好控制的外孙女张嫣来做大汉的第二任皇后。
一朝太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情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尽然让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事情,不仅害得刘盈郁郁而终,还毁了一个少女的一生。试想一下,如果张嫣不嫁给刘盈,而是嫁给王公子弟,她有一个太后外祖母,一个皇帝舅舅,一个公主母亲,肯定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辈子肯定也能无忧无虑地活着。
中国发展到哪了啊?
罗马这个名称使用得太过广泛,如果按我们中国历史的朝代来讲,罗马算是几个朝代的组合体,只是他们的国名中都有“罗马”这个单词。
如果按政治结构来分,罗马可以分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而且“罗马帝国”又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一、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是指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所以称为共和国,是因为当时罗马的政权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共同执政,形成三权分立,需要特别申明一点的是,罗马的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
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共482年,东方的华夏大地上经历好几个朝代,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到东周的战国时期,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后到西汉时期,经历了三个朝代,四个时期。
1、东周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509年是东周的周敬王时期,也称为春秋时期,这一年43岁的孔子开始开坛讲课,广招弟子,宣扬自已的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结束的标志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联手灭掉最强大的智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史称“三国分晋”,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2、东周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影、最混乱的一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晚期,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国,韩、赵、魏、秦、燕、齐、楚,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就是七个国家,彼此混战,最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一消灭东方六国,统一了天了,华夏大地第一次归于真正的统一,秦始皇建立了秦朝,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
3、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这个时期就是秦朝统一天下后的15年,秦始皇灭亡六国后,称“皇帝”,自称为“始皇帝”,历史上称为“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但秦朝只存了短短15年时间就灭亡了。
4、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7年)
秦朝末年,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击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史称为“前汉”,习惯性称为“西汉”,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直到公元前27时,西汉进入汉成帝时期,35年后西汉灭亡在王莽手中。
二、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自斯巴达克斯起义以后,罗马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进入独裁阶段,之前的选举制度破产,国家的决策由第一公民决定,也是“元首制”代替“选举制”,所谓的第一公民就是执政者,相当于中国的皇帝,罗马帝国的第一任领导人是屋大维。
到公元395年时,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整个罗马帝国分给自已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首都位于罗马的被称为西罗马帝国,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的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从公元27年到公元395年,共422年间,中国经历了非常多的朝代,先是西汉(公元前27年~公元8年),然后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之后是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然后是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接下来是西晋(公元280年~公元316年),然后是东晋(公元318年~公元420年)。
1、西汉(公元前27年~公元8年)
罗马刚刚进入帝国正处于强盛的时期,中国正处于西汉成帝时期,国力开始走向衰弱,到公元8年,外戚王莽纂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
2、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西汉外戚王莽趁汉皇室衰弱,皇帝年幼,大权独揽,并于公元8年建立新朝,没多久,天下就开始大乱,各级百姓及地方豪强对王莽所进行改革不满,各地起义不断,新朝仅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3、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新莽末年,全国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崛起,经过几年的统一战争,逐步统一全国,到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后汉”,习惯称为“东汉” ,到了东汉末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东汉灭亡,享国195年。
4、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曹丕220年建立魏朝后,不久刘备在益州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因为是三国鼎立,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263年蜀汉灭亡 ,280年东吴灭亡,晋朝统一全国。
5、西晋(公元280年~公元316年)
司马炎在280年统一全国,经过一段太平盛世,一度繁荣,史称“太康之治”,司马炎去世后,先后经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到“永嘉之祸”后,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6、东晋(公元318年~公元395年)
西晋灭亡后,西晋皇室成员司马睿渡过长江南迁,在建康(今南京)建立起来的政权,史称东晋。而当时的北方已经完全或部分被少数民族或胡人占领,并先后建立16个政权,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三、西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76年)
公元395年时,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整个罗马帝国分给自已的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建都罗马的这个,就被称为西罗马帝国。两个帝国的国名完全一样,都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奥古斯都,西罗马覆灭。
从公元395年到公元476年的81年间,中国历史处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
1、东晋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20年)
公元316年晋皇室南渡,318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到公元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2、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476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非常黑暗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结束,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当时南方处于宋朝统治,北方处于北魏的统治。
四、东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
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是从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入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1、东晋时期(公元395年~公元420年)
2、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3、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4、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5、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6、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7、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8、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9、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东罗马帝国理论上存在了1058年,而处于东方的中国一直从东晋到明朝,1453年,正是明朝的明代宗与明英宗并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