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起源最强武器,橡树棍导弹的性能如何?
科技水平在同时代还不错,这种导弹主要还是炮射性能没过关,导致整体性能比较渣,相比于几乎同时代崛起的“陶氏”导弹,橡树棍实在是有点说不出来的冤。
MGM-51“橡树棍”(Shillelagh)是一种20世纪50年代美军开发的炮射导弹,主要为轻型坦克“谢里登”使用,也是美军最早列装的炮射导弹。
1958年,美军为开发新型的轻型坦克,搞了个“anti-armour weapon systems for the modern battlefield”计划,试图搞出一种新的依靠HEAT战斗的武器系统。
二战以后HEAT弹药逐渐成为反装甲的主流,这种武器穿深高、受发射条件限制小,大有让坦克装甲变纸糊的味道,因此许多大国都搞起了“导弹坦克”的概念,其中尤以苏、法、美最突出。
美军的“现代反装甲武器系统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场的,在研发高机动轻型坦克的同时,开发出中短程导弹形式的反坦克武器。这项研究由福特公司和斯佩里公司共同完成。
1959年斯佩里和福特开发出XM13反坦克导弹,并在当年6月获得了系统开发合同,这款导弹当时就得到了“橡树棍”的名称。
“Shillelagh”这个名字从那时起就经常被人念错,被人念成了“屎里垃圾”,或者是“傻儿鸡”,而它的正确读法是“屎雷里”。
有人说,可能从一开始“橡树棍”就已经不对头了,它总有莫名其妙的毛病,哪怕是个名称。
XM113在1960年11月成功发射,然后开始被装到大炮上进行研发试射。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相比于苏联人同期给140工程坦克安装“龙”式导弹的做法,美国人的炮射导弹技术更具开创意义。
1963年XM113得到了军方编号,它获得了试验性生产和装备的机会,被重新命名为XMGM-51A“橡树棍”导弹。量产工作在1964年开始,还生产了用于训练的XMTM-51A弹。
至1966年5月,“橡树棍”前面代表实验型的“X”字样终于被去掉,MGM-51A得以成为美军正式的标准装备,被装备到“M551 Light Tank ”,也就是“谢里登”坦克上,这年也是该坦克获得量产的时候。
美军随后生产了1662辆“谢里登”,1970年11月2日所有的该型坦克全部停产。
“谢里登”的主炮是一门口径达到152mm的M81式火炮,身管不到3米,模样又粗又短,它具备双稳和液压弹簧反后座装置,专门配备了为发射“橡树棍”而设计的发射导轨。
除了发射“橡树棍”外,M81还可以打M409反坦克炮弹,这也是一种HEAT破甲弹,破甲深度达到500mm,只是它不能制导,射程也只有1500米左右。(根据驻西德的装甲师对M60A2的吐槽,它的实际射程才900米)
“橡树棍”导弹的射程远远超过M409,MGM-51A可以打到3000米之远,穿深同样也是500mm。3333333333但它也有个弱点,炮射导弹最小的射击距离是200米,东西太近它还不好打。
MGM-51A,重27kg,全弹长1140mm,最大飞行速度达200m/s,射程为200m~3000m,最大垂直破甲厚度500mm
一般一辆“谢里登”会携带8枚“橡树棍”和20枚M409 HEAT,前者主要用来远距离射击目标和反坦克,后者属于经济实惠的多功能用途。
“橡树棍”被大炮打出去后,通过固体燃料二次点火并推动其打到200m/s的速度,抛售需要通过十字准心持续对准目标,导弹的跟踪器会监测飞行轨迹的偏离情况,并根据红外线指令对导弹纠偏。
在有一些说法里,“橡树棍”的最小攻击距离并不止200米,“谢里登”坦克被认为需要在730米外才能良好的操控它们,否则“橡树棍”会因为红外系统的原因无法正常引导制导。
而且其红外导引系统还有视场狭窄的毛病,它偶尔会出现导弹飞出控制范围,导弹红外接收机停止工作,导致导弹无法制导的情况发生。
因为红外导引系统过于令人头痛,美军在1975年重新升级了“橡树棍”和谢里登坦克,改用激光驾束的方式操纵导弹,取消了不可靠的红外系统。但这批导弹直到1980年才小规模生产,因为“谢里登”已经失宠了。
美军也尝试着将M81坦克炮和“橡树棍”导弹送到M60上面去使用,制造出了极为特殊的M60A2坦克。但换了个平台的两用火炮依然表现一般,它过于复杂,操作难度非常高,保养也不易,实操中的精度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令人诟病的最小射程范围制导问题也同样突出。
“谢里登”倒是上过不少战场,比如越战、海湾战争,也赢得了一些名声,据说在越南口碑还不错,人们都喜欢这种援救及时,灵活机动的小坦克,它那152mm的坦克炮也很能镇邪。但问题是,没一个坦克兵喜欢“谢里登”,他们都觉得被这破玩意儿坑苦了。
后来有些人回过神来,原来不是“谢里登”的车不好,根子在那门152mm炮上,尤其是那个“橡树棍”,战果没见着多少,屁篓子是出个不停,而且还贵的要死。
你想想看,连M60这种当年的“扛把子”平台都能带沟里去,M81的配套火力得有多渣?
M409 HEAT的名声也没多好,这种炮弹的可燃药筒有高残留问题,糊着糊着就把炮管子给堵了,严重的时候坦克手不得不临阵掏炮管,否则装填都成问题。美军为拯救它,专门给做了个压缩吹气抽烟装置,让它们把渣滓吹出去,但问题是解决了,时代也过去了。
美军期间也尝试着给“谢里登”换别的炮,但这种车本来就小,M81火炮也有点专用开发装备的意思,所以“谢里登”无论换啥都不对劲,只能作罢。
当历史揭过新的一页后,这些50年代技术的东西就更不存在继续使用的价值了,人们给悍马车装个“标枪”反坦克导弹也能比橡树棍干得更好。
梅卡瓦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坦克吗?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按传统装甲防护的概念,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算防护能力最弱的坦克之一;即使是是按现代主战坦克的“生存能力”概念,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也不合格。
坦克防护能力的概念——坦克的防护能力目前有两种概念,目前风头最劲的是21世纪初坦克“生存能力”概念,总结下来是四句话:“坦克不容易被发现,被发现后不容易被击中,被击中后不容易被击毁,被击毁后不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层层递进,概括性的说明了21世纪的坦克需要什么样的防护能力。但是坦克作为一种地面突击兵器,要想保持自己的战斗力仍旧需要按传统的“装甲防护能力”概念去设计装甲,而“装甲防护能力”的概念就简单多了——设计敌人打不穿的装甲就行。
就目前而言,世界主流的坦克防护设计理念是两种概念混用——坦克的正面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坦克的战斗力就采用传统“装甲防护能力”的概念,披挂厚重的复合装甲;而坦克的其余部位为了减重则按“生存能力”概念采用多重主\被动防御手段。
▲现代主战坦克开始越来越多的采用主动防御系统来保证坦克侧后的防御了,因为坦克的侧后一般不会遇到穿甲弹的攻击,但是遇上各种慢速破甲弹的机率很高。不过坦克的正面为了防御高速穿甲弹,仍然需要披挂厚重的复合装甲
梅卡瓦的防护设计理念——以色列这个国家国小民弱,但是周边却是强敌环弑;所以保持一定的武器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就非常必要了。不过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小民弱”的国家能用来研发主战坦克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的研发资金大部分来至于美国的军事援助。而美国军事援助资金的第一条使用规则就是——只能采购美国军火商的零件和设备!但是,坦克技术正好是美国军火商们所不擅长的:高强度陶瓷复合装甲技术——没有、大口径滑膛炮技术——没有、高性能柴油机技术——落后时代。
▲美国的M1系列都只能用上奇葩的贫铀复合装甲,哪儿还有余力给以色列设计复合装甲啊
于是在这种本国无力研制陶瓷复合装甲,美爹也没有陶瓷复合装甲技术的条件下,梅卡瓦的防护设计理念就被完全扭曲了——梅卡瓦前部装甲可以被击穿,靠动力系统来提供的额外防护;同时增大车体前部面积,减小炮塔前部面积将来袭炮弹吸引到车体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梅卡瓦系列坦克都特别像小头爸爸,炮塔很小,车体很大);采用轻量化的间隔装甲作为附加装甲,提高坦克抵抗破甲弹能力;放弃抵抗抗穿甲弹的能力,因为如果梅卡瓦系列坦克采用和西方主流坦克一样厚度的陶瓷复合装甲,那么车重至少要增加到90吨以上!
▲梅卡瓦的炮塔基础装甲就是普通的钢装甲,外部附加装甲为“钢+耐火橡胶+膨胀式非金属材料”结构,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较好;对穿甲弹的防御能力聊胜于无
▲因为梅卡瓦要变速箱+发动机+油箱作为装甲使用,所以采用了动力系统前置的设计,造成车体前部过重,造成梅卡瓦的车体正面无法加装附加装甲,只有单纯的钢装甲
梅卡瓦的实际防御效果——按这种被扭曲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梅卡瓦其实相当不靠谱,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连T-72M2这种廉价的“猴版”坦克都能击穿(T-72M2发射3BM27穿甲弹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470至490毫米的垂直装甲板);另外,别给我说什么“梅卡瓦可以吧发动机当装甲,对乘员的防护能力极好”这种屁话!确实梅卡瓦的整个动力系统按标准值换算可以相当于1.2至1.3米厚的钢板,但是那只是车体!请问炮塔前面有什么?炮塔里面还有三个人呢!
所以所谓“梅卡瓦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好、乘员安全性最好的坦克”只是用来骗骗自己的坦克乘员的,因为驾驶这种防御能力极弱的坦克,乘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梅卡瓦MK4在2006年黎以冲突的表现来看:在这场持续34天的冲突中,以军大约投入了107辆梅卡瓦主战坦克,有50辆各型“梅卡瓦”遭到了真主党武装的攻击(别忘了真主党武装没有坦克,手里只有梅卡瓦最擅长对抗的各型破甲弹),其中22辆失去战斗力,被摧毁的比例高达44%(比叙利亚内战中T-72的战损比高12%),共计造成了包括两名营长在内的100多名以军官兵伤亡;所以如果非要说说什么“梅卡瓦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好的坦克”就得先把那些死在梅卡瓦里面的以色列军人的棺材板给摁住了!
结论——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根本就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即不具备对抗敌方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而对抗破甲弹的能力也力有不逮!在以色列整个梅卡瓦系列坦克中,只有加装了“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的梅卡瓦MK4,勉强达到了坦克生存能力的底线。
世界上最好的刀剑能够锋利到什么程度?
凌空斩断丝绸。听起来没什么威慑力对吧,实际上这是一般的锋利度根本达不到的程度。因为“凌空”这个条件,说明要被切割的物体并没有一个支点,这完全是反力学的!
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合璧这种锋利度,来自于萨拉丁大马士革刀的传说。苏格兰作家沃尔特 • 司各特爵士在小说《护身符》里再现了公元1192年10月,大马士革弯刀与英格兰长剑进行较量的场面: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即将结束时,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与穆斯林君主萨拉丁苏丹会晤,司各特想象并描述了这两个王中之王相互炫耀各自兵刃的情景:萨拉丁苏丹沉稳地说道:“尽管弱者在强者面前应该显得卑躬屈膝,我还是想在这里献丑。各地都有自己的不同练法,我下面要做的,狮心王可能没见过。”说着,他从地上拿起一个填了羽绒的丝绸靠垫,并把它立在地上。“我的兄弟,你的兵器可以斩断这个靠垫吗?”,他问狮心王。
萨拉丁苏丹“不行,肯定不行,” 狮心王答道,“世界上所有刀剑,即使它是亚瑟王之剑,也不能斩断一个没有固定支撑的东西”。
“那请你注意了,” 萨拉丁苏丹边说,边卷起自己长袍的袖子,露出自己细而长的手臂,终年的磨炼使他的手臂变得非常坚实,手臂上除了骨骼、肌肉和力量外,没有任何多余之物。他伸手抽出自己的弯刀,弯刀的刀身弯而窄。与欧洲光亮夺目的阔刃长剑全然不同,他的弯刀是晦暗的蓝色,刀身上遍布千万条蜿蜒的波纹,显示出刀匠在锻造这块金属时心中充满了殷切的企盼。
与狮心王相比,萨拉丁苏丹在挥刀时显得那么无力,他站立时重心放在稍微靠前的左脚上;他稍微稳了稳身子,就像是要稳住手臂,他随即向前上步,非常敏捷地拖刀切过靠垫,看起来用的力气如此之小,以致靠垫就像是因为自己倒地而破裂的,而不像是被暴力切为两半。
“这是魔法骗术,” De Vaux说道,并冲上前去一把捡起被切断的靠垫碎块,就像是要为自己证实这一惊人之举的真实性。
萨拉丁苏丹似乎理解他的困惑,因为他解下一直戴着的面纱,并把它横搭在自己弯刀的刀锋上,他将刀锋向外凭空伸出弯刀,然后突然从面纱中抽刀,尽管面纱只是完全松垮地搭在刀锋上,还是被切为两段,并飘落在两侧,这不但展示出武器锋利程度已到达骇世惊俗的地步,也同样显露了使用者身手敏捷、举止优雅。
虽然没办法考证“凌空斩断丝绸”的可操作性,但这段描写,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大马士革刀作为世界第一名刃,在锋利度方面的性能优势。
实际上大马士革刀会衍生出这种关于锋利度的传说,并不稀奇。因为它的确有着一种超时代的工艺技术——复杂的层叠锻焊技术,反复折叠锻打,可以形成神奇的微观锯齿(同时还有蜿蜒的暗光花纹);现代科学家还研究出,大马士革刀之所以如此坚硬锋利,是因为在刀体的内部还形成了纳米结构,简直就是古代黑科技,所以直到现在,也享誉全球。
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作品:
二战时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武器是哪里来的?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武器主要是几个渠道获得的。
铁托是南斯拉夫的灵魂,有他在南斯拉夫就在,他不在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一捡破烂,这个办法在刚刚起来的时候最常见,南斯拉夫军队几乎是一击即溃,在一些地区丢下了数量巨大的武器弹药,这些武器成为南斯拉夫游击队最早的武器来源。不过,这个武器来源随着德军的收缴而逐步枯竭。
对于游击队来说,战场缴获始终是获得武器的重要来源,上边照片中,女游击队员抱着的步枪就是意大利的卡尔加诺91式步枪。
二战场缴获。手里有了武器自然就会开始袭击附近的南斯拉夫伪军,诸如乌斯塔莎、切特尼克这种伪军,这些伪军杀老百姓还行,和游击队打水平就差远了,这个和八路军类似,八路军的战场缴获主要是打伪军,打日军消耗大、缴获少。
游击队获得的各种重武器,不过这些武器的拍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这支游击队用了不少的英国武器。
由于地中海的制海权被盟军所掌握,所以盟军向游击队提供支援相对容易一些,而且英国一直想通过巴尔干半岛抢先进入东欧,所以对于在巴尔干半岛找一个能够接应自己登陆的同盟军特别上心。
三盟国援助。西方国家从1944年春天开始援助南斯拉夫游击队,不过这些大部分是借花献佛,主要是把缴获德军的武器给游击队,这个也说的过去,毕竟本身游击队使用的就是缴获的德国武器。
苏联方面也给了不少,按照朱可夫查的档案,俄国给了游击队5800门火炮,500架飞机,69辆坦克,19.3万支枪,1.5万挺机枪。不过,苏联的这些家伙基本上是苏军已经打到了巴尔干以后提供的,之前很少。
况且西方国家一开始是没有给游击队什么武器,主要是一开始西方国家是和切特尼克合作,西方国家是支持保皇党,和游击队只是有接触,最后彻底弄明白保皇党是不会打德国人了以后,才抛弃了保皇党,转而支持铁托的游击队。
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比北非的表现要好,本身意大利的山地部队就是意大利军中的精锐部队。
四意大利移交。意大利在进入巴尔干以后一直同游击队作战,但是意军的战斗力不强,当然意大利在南斯拉夫有18个师,在1943年9月,意大利推出战争时,其中的8个师被游击队解除武装,游击队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库存弹药,这一下子使游击队扩军8万,同时部分意大利人加入了游击队,象电影《桥》里边的爆破专家就是意大利人。
电影《桥》,最左边的人就是意大利人,这个在历史上是真实的,而且那首歌曲《啊,朋友再见》其实就是意大利民歌。
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八路军是二战中两支把游击战的地位上升到了战略高度的游击队,无论是德军和日军都无法消灭这两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而两支游击队最后也是赢得了自己国家最后的独立。
图片来自网络。
汉阳造步枪跟中正式步枪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区别大了,这俩枪连厂家都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怎么可能没区别呢?
汉阳造的原版是德国的委员会1888式步枪,而中正式步骑枪的原版是德国Gew98步枪。
前者是大清洋务派当年被德国人忽悠瘸了,当毛瑟枪买来的技术。后者原型是民国引进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装备的毛瑟枪。
上图.一支委员会Gew1888\05步枪,最显著的特点是套管
有些人将汉阳造当毛瑟枪,这其实是错误的,犯了与李中堂一样的毛病。
实际上“委员会”步枪当年与毛瑟枪是内卷的竞品,德国官方眼红毛瑟兄弟的兵工厂赚走大笔国家经费,于是吸收了部分毛瑟枪的技术,自己琢磨出了国会委员会步枪。
委员会步枪还是全世界第二把被大规模列装的无烟火药新型步枪,第一把是法国的勒贝尔1886步枪。
上图.勒贝尔1886
勒贝尔1886采用了新的8毫米子弹,威力和弹道表现远超使用11毫米黑火药子弹的德国毛瑟71/84步枪。
一个法国逃兵在新枪1886年当年就把武器以2万马克卖给了德国,赚走了跑路费。见到法国人的新枪后,德国军方没等毛瑟拿出成果,就自己拿各种散件捣鼓起了新武器。
他们研发出了新型的8.1mm圆头无烟火药枪弹(即后来的7.92mm,尖弹时改为8.22),然后在1888年将新枪也设计了出来,称其为Gewehr1888。
上图.Mauser Model 71/84
最初德国的步枪测试委员会(Gewehr Prfungs Kommission,GPK)进行的仅仅是毛瑟Model 71/84步枪的修改升级工作,强行将11mm的改成采用8mm无烟火药枪弹的武器。
为此,他们1887年12月从柏林夏洛滕堡的路德维希·洛伊公司订购了一批生产机械,这为后续一些麻烦种下了因果。
随着修改进度的增加,GPK对变得很有自信,他们认为可以抛开毛瑟枪的大部分设计,自己设计制造一种更好的步枪。
这个任务被委派给帝国的军火中心斯潘道兵工厂,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样枪就出炉了。
斯潘道的技术人员路易斯·施莱格尔米尔奇(Louis Schlegelmilch)设计了一种混合技术的枪机,又像曼利夏又像毛瑟,所以被称为“Schlegelmilch/Mauser”枪机。
然后他们又给新步枪安装了一个5发的曼利夏式的漏弹夹,完全不同于桥夹。
这个也是修改过的,比起原版曼利夏弹匣,它可以两面装填。
当然,还有Gew88最大的特色,它有个套在枪管外面的全长保护套筒,由阿尔曼德·梅格(Armand Mieg)设计。
因为开发原本是勒贝尔1886,因此Gew88的膛线的缠距和剖面直接复制自勒贝尔。
子弹的药瓶由瑞士爱德华·鲁宾(Eduard Rubin)的无缘弹改良而来。
大部分Gew88都在枪身上铭刻了SPANDAU(斯潘道)和年份的铭文,少量的直接会写上“普鲁士王国\柏林\斯潘道兵工厂”。
实际上Gew88的生产厂家不少,如Loewe和Amberg都生产了42.5万支,Haenel生产了10万支,还有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武器制造公司,他们打的铭文是著名的“斯太尔·曼利夏火器部”,生产了30万支;委员会步枪共生产了1675000支。
1888年11月,各种技术拼装成的Gew88开始了测试,然后被委员会轻易通过检测并决议立即采用。
上图.Amberg生产的Gew88
仅在当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就签署了换装的命令。至1889年初,一些生产出来的Gew88已经被分配给了阿尔萨斯-洛斯林根的部队,至年底巴伐利亚的德军也开始全面换装,至1890年,普鲁士、萨克森、福腾堡地区的一线部队也都全面换装。
不过,一旦大规模装备,Gew88就出现了许多毛病,如炸膛、卡弹、哑火等问题不断,这给急吼吼装备新枪的德军泼了一瓢冷水。
有可能急于重新开启订单的毛瑟公司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总之矛头全被指向了负责提供无烟火药机器和负责部分武器制造的私人承包商路德维希·洛伊公司。因为其犹太背景,Gew88的毛病被夸大其词,喷得体无完肤,成为了“犹太步枪”。
尽管Gew88很快就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如重新修改膛线的剖面刻线深度,加强弹膛强度,修改来复线缠距以适合新型尖头弹等,但在毛瑟公司推出的新产品面前,德军仍然还是将其淘汰了。
淘汰到哪儿去了呢,当然是倾销给中国了,甚至连生产线都大方地卖给了中国,还忽悠我大清这是“毛瑟枪”,愣是让一帮洋务派用买阿迪的感情买回了一堆彪马。
不过Gew88的技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是很不错的,生产改进了,Gew88的那些毛病也并没怎么发生(所以还是毛瑟在打击友商?),我大清高兴地宣布,璃月有了自己的雷神,大清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阿迪王。
就这样,“汉阳造”在我国生根发芽,成为最重要的一款步枪,也因此将中国的弹药体系带到了7.92mm的沟里。期间大清本想开发点6.5、6.8mm的枪弹,结果在庞大的7.92面前楞是整到民国还没整成功。(感兴趣的可以查查元年式步枪,这里就不多说了)
后来的“中正式步骑枪”与Gew88委员会步枪可不一样,委员会这个“毛瑟”是水的,但中正式步骑枪可是直接来自毛瑟血统,它是Gew98的后代,98k的异国兄弟。
上图.中正式步骑枪
上面说到毛瑟枪淘汰了Gew88委员会步枪,拿什么淘汰的?
保罗·毛瑟在1898年对德军推出了一款新型步枪,设计精美技术成熟,完全的德国知识产权,一看就比Gew88那种抄作业的东西强,所以德军马上将其纳入制式,命名为Gewehr 1898,简称Gew98,开始了步枪换代。
上图.G98步枪
德军使用Gew98的时间非常之长,从八国联军时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都存在,甚至二战有些98k都是G98零件改的。
Gew98没有使用法式的漏弹夹,而是采用了直板的桥夹,卡上子弹直接往里塞,不要弹夹也能塞。毛瑟式的旋转后拉枪机简洁坚固,成为一代大栓的经典。
桥弹夹和漏弹夹这个特征同样可区别汉阳造和中正式。
在Gew98的基础上,德国人开发了短卡宾枪型号,称其为Karabiner 1898 kurz,简称Kar 98。(实际上改型不止这点,还有骑兵型Kavallerie98、炮兵型Artillerie98,Kar 98也分A、B型和AZ型。)
中国在30年代再次引进德国步枪技术,将Kar 98B型给引了进来,成为24式步枪。
蒋委员长在视察巩县兵工厂的时候,看到了试产中的24式步枪,他吸取了一些意见,认为该枪还是太长,不适合亚洲人的身型,所以可以想办法缩短一些。
经过讨论,人们缩短了枪身(主要是枪托),但增长了刺刀,又为其加上了“中正式”的名称,称其为“步骑枪”,意为步兵、骑兵皆可通用。
上图.98k
德国人在30年代时,也在Kar 98B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先是诞生了一种“毛瑟标准型”,然后又进行了缩短,就这样诞生了Kar 98k步枪。
所以,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它们的关系隔了一个Gew98。实在辨不出的话,可以看铭文,中正式的铭文有“中正”或“民二四”的写法,类似98k上面的“毛瑟”字样,很好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