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之再战三国,三国上将潘凤的战力究竟如何?
第一回:韩馥磐河战袁绍,潘凤草坡退文丑。
韩馥,颍川郡人氏,乃袁氏门生也,颇得人望。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封韩馥为冀州牧。韩馥踌躇满志,广纳良才,一时间群贤毕至。韩馥以麴义为大将,张郃、高览副之;以沮授、田丰为冀州别驾,辛评、辛毗等辅之;自此以为得志,徐图进取。
袁绍,四世三公,因深恨董卓废立之事,曾拔剑相向,后惧加害,逃回渤海。董卓即封袁绍为渤海太守,以示安抚。时有颍川郡名士荀彧者,避难于冀州,袁绍仰慕之,殷勤招致,待如上宾。袁绍曰:“渤海弹丸之地,而节制于韩馥,此吾家一门生,然位在吾上,吾意实难平也。”荀彧曰:“韩馥虽有大志,实庸才耳!吾料冀州必被公所得。”袁绍大喜,再拜而谢。
袁绍以巨金赂麴义,诱降之,张郃、高览亦倒戈而降。韩馥大怒,提兵五万亲征,安扎在磐河以东。袁绍率颜良、文丑列阵以迎,麴义引八百精锐,后随步兵一万,弩兵五千,列于阵中。两军阵前,韩馥大骂道:“麴义卖主之徒,安敢背我!”袁绍大怒,回顾众将曰:“谁敢为我擒之?”文丑策马挺枪,径奔入阵,直取韩馥。麴义引精锐突进,韩馥军大败。
韩馥抵挡不住文丑,单骑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直追。韩馥马失前蹄,头盔堕地,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拍马赶到,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处转出个少年将军,挥动大斧,直取文丑。韩馥趴在草坡上,看那少年时,只见他头戴熟钢狮子盔,腰系金兽面束带,上笼绯红团花袍,下垂绿绒缕领带,脚穿斜皮气跨靴;左带一张弓,右悬一壶箭;手舞金蘸斧,坐胯爪黄驹,端的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文丑与那少年战五六合后,气力不加,枪法散乱,急拍马而回。那少年乘势追赶,正撞着麴义,交马只一合,剁麴义于马下。
弓箭手急射,那少年拨开箭雨,又连砍数人,忽然大喝一声,扬斧骤马,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将麴义所率八百骑精锐砍到尸横遍野,呼儿唤爷。颜良、文丑引数百骑赶来,将少年围定。少年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袁绍骇惧,望后军奔走。韩馥挥兵反攻,大胜而回。
第二回:袁绍大设鸿门宴,潘凤煮酒论英雄。韩馥问少年姓名,答曰:“某世居冀州,姓潘名凤,字无双。我与老母屡受府君深恩,今闻袁绍来犯,故单马来助。”韩馥逊谢了,然初得潘凤,却不以为意。
袁绍输了一阵,命人四处打探少年出处,即时来报。颜良进曰:“此少年即冀州潘凤也,吾深知之。潘凤十四岁时,有人辱其师,立杀之,提头过闹市,百人无敢近者。潘凤家贫,止有一耕牛,纨绔子欲夺之,命人强取,潘凤拽牛尾逆行,百余步而气定神闲,纨绔筛糠而惧。”文丑亦曰:“尝听人言,亲见潘凤逐虎过涧,吾以其讹传耳。今日与其交手,吾方深信不疑也。有世外高人水镜先生者,尝与人言:潘凤、吕布,得一人可得天下!”
袁绍惊愕,问曰:“似此,如之奈何?”颜良曰:“韩馥得潘凤,不可力敌矣。可诈向韩馥求和,并设宴以邀,暗藏五百刀斧手,就席间杀之”。袁绍曰:“此计大妙。”
韩馥得袁绍求和书信,问计于众人。沮授曰:“此鸿门宴耳,绝不可行。”韩馥曰:“本初仁厚,必不害我;如恐惧不行,恐惹人笑耳。”沮授曰:“如行,必有所准备。”潘凤曰:“我愿随行,必保主公无虞。”
次日,韩馥至,袁绍款待殷勤。酒过三巡,颜良曰:“席间无乐,愿舞剑助兴。”文丑曰:“某愿对舞。”须臾,颜良、文丑举剑而刺韩馥,潘凤以斧当之。袁绍摔杯大叫曰:“左右动手!”五百刀斧手一齐杀入,潘凤甩开战斧,但见流光若影,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颜良、文丑观之,心惊胆战,不敢迎敌。潘凤杀开血路,保韩馥突围。
韩馥拜潘凤为上将。翌日,韩馥煮酒,邀潘凤畅饮。韩馥曰:“袁绍账下猛将极多,吾深忧之”。潘凤曰:“府君试言之,谁为猛将?”韩馥曰:“颜良文丑冠绝河北,张郃高览智勇兼备,皆猛将也!”潘凤道:“颜良可使击鼓鸣金,文丑可使牧牛放马,张郃、高览皆屠猪杀狗之辈也!”韩馥曰:“徐州刘刕,三刀之内取人性命,可为猛将?”潘凤曰:“刘刕徒有其表,名不副实,非猛将也。”韩馥曰:“温侯吕布,画戟赤兔马无人敢近,可为猛将?”
潘凤道:“吕布虚名无实,骄而惧死,不足虑也。”韩馥大喜,待之愈厚,三天五天,小宴大宴,上马下马,提金提银,潘凤皆不受。
第三回:潘凤怒马诛颜文,无双温酒斩华雄忽报袁绍特来报仇,韩馥大惊,潘凤曰:“府君勿忧,吾观袁绍军,如土鸡瓦犬耳,有何惧哉!”两军阵前,韩馥曰:“绣袍金甲者,乃颜良、文丑也,不可大意。”潘凤曰:“吾观颜良、文丑,如插标卖首耳!”韩馥曰:“未可轻视。”潘凤起身曰:“某虽不才,愿斩其首级来献。”言未毕,潘凤奋然上马,倒提宣花斧,跑下山来,直冲彼阵。袁绍军如波开浪裂,颜良方欲战时,措手不及,被潘凤手起一斧,劈于马下。
文丑肝胆俱裂,拨马而走。潘凤赶上,照脑后一斧,将文丑斩下马来。潘凤忽地下马,割了颜良、文丑首级,双提人头,飞马回阵,如入无人之境。袁绍溃败,收拾余部,投辽东公孙渊去了。
韩馥对潘凤愈加敬重,吃则同桌,寝则同床,每于人前曰:“吾得潘凤,如鱼得水也!”时有上蔡县令甄逸,慕潘凤之名,携女拜见潘凤,欲将女许之。潘凤视其女,但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有倾国倾城之色。潘凤曰:“大丈夫保国安邦,宏图未展,何以家为。卿有天人之表,实未敢高攀,愿另则良图。”甄女曰:“妾非英雄而不事者,愿为君守身如玉,以待君之壮志得酬,万勿忘妾身也。”
时曹操发檄文讨伐董卓,在汜水关战事吃紧。潘凤曰:“应以大义为先,共讨国贼”。韩馥然之,提兵向汜水关进发,与众诸侯汇集。
华雄挑着孙坚赤帻,大骂搦战。方悦、穆顺、武安国,皆被华雄斩杀。曹操怒曰:“吾大将典韦、许褚若在,何惧他华雄!”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曹操曰:“壮哉!”曹操亲自酾热酒一杯,潘凤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斧,飞身上马,蹄声渐远。众诸侯听得关外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曹操急使人打探,忽听鸾铃响处,但见马到中军,潘凤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曹操亲执潘凤之手,大有不舍之心;擎其酒,尚温焉。
第四回:三英群攻战潘凤,吕布卸甲斗无双董卓折了华雄,提兵二十万,引吕布亲至虎牢关。吕布搦战,陶谦曰:“我部悍将刘刕,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曹操大喜曰:“刘刕乃世之虎将,可与吕布一战”。急令出战,刘刕曰:“取某大刀来。”愤然提刀上马,出中军帐而去。
良久,忽探子飞马来报:“刘刕已被吕布斩了。”诸侯尽皆失色!
潘凤大怒,横眉竖目,提战斧来战吕布。吕布素知潘凤之勇,亦不敢轻视,抖擞精神,与潘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董卓急令张辽上前围攻,又斗三十合,斗不倒潘凤,高顺又上前夹攻。这三个围住潘凤,转灯儿般厮杀,诸侯都看得呆了。潘凤在中央独战三将,逞虎威,精神倍长。少时,高顺落马。张辽大惊,被潘凤舒展猿身,生擒过去。吕布拨马而回,潘凤大叫曰:“吾以仁义待人,不施谲诈。吕奉先,汝与刘刕厮杀二百余合,身困体乏,吾胜之不武。我不乘势赶你,汝可歇息再战”。三军闻之,无不赞叹。
翌日,潘凤搦战,吕布拍马而出,画戟战斧并举,赤兔爪黄齐飞,双方战有百余合,不分胜负。董卓在关上观之,叹曰:“潘凤真虎将也!”恐吕布有失,鸣金收兵。
吕布杀的性起,略歇片刻,脱去红锦百花袍,卸掉兽面连环铠,只穿贴身紧衣上马,又出阵前搦潘凤厮杀。潘凤出,再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吕布心急之下,诈败而走,潘凤追之,吕布反身一箭,但见潘凤翻身而倒。吕布大喜,调转马头,复杀了回来。忽听破风之声,吕布睁眼看时,那箭已到面门。吕布用画戟急当,却射在了画戟小枝上。原来潘凤顺手接了吕布之箭,却赚吕布来赶,又搭弓射之。吕布心惊,飞奔回关上。
曹操赞叹曰:“潘将军真天神也!”潘凤曰:“某何足道哉!某师弟刑道荣,斧法更胜吾一筹,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也!”曹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刑道荣,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吕布曰:“吾自出道以来,大小百战,无往不利。潘凤斧法惯熟,真吾敌手!”董卓顿足曰:“潘凤不死,吾死无葬地也!”董卓见诸侯势大,又有潘凤助力,无心恋战,连夜逃回西凉。吕布收拾细软,亦奔逃至羌族去了。曹操率先入京师,挟持天子。诸侯无远谋,皆散去!潘凤曰:“曹操有不臣之心,当讨之”。韩馥深以为然。
第五回:曹营六将战潘凤,水镜先生叹英雄两军阵前,韩馥大骂曹操为汉贼。潘凤出阵搦战,曹操曰:“潘凤犹胜吕布之勇。”许褚不服,应声而出,斗二十合,气力不加。
曹操曰:“潘凤非一人可胜。”急令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潘凤。潘凤力战六将,舞动宣花斧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少时,李典、乐进双双落马。夏侯渊大惊之下,被连头带肩,劈死于马下。潘凤又手起一箭,射瞎夏侯惇左目。典韦、许褚死命救出夏侯惇,曹军大败!
袁绍私通曹操,教共谋韩馥。曹操当夜截营,韩馥军大乱。韩馥错拿了潘凤之斧,从后营溜出。潘凤挡住前寨门,只有腰刀在手,砍死百余人。两边枪如苇列,潘凤身无片甲,身被数十枪,兀自死战。曹仁引三千毒弩手射之,箭如骤雨。潘凤身中十数箭,乃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毕,潘凤吐血数升而死。
韩馥藏匿于茅厕,闻潘凤死,惶恐,以所佩小刀自杀。
曹操闻潘凤战死,叹曰:“吾若相得,何愁天下不定!”厚葬之。曹仁得潘凤之坐骑献于曹操,操即令豢养于府库之中。那爪黄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后袁绍反扑,尽得冀州之地,沮授、田丰皆降矣。袁绍闻甄女之事,急令次子袁熙往取之。及袁熙至,甄女已跳城殉情矣。
吕布闻潘凤死,怅然若失。水镜先生闻潘凤之死,叹曰:“潘凤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得其时,不得其人矣!”
戏志才这个人在三国里记载不多?
我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为此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人或许非常优秀,但史书上却仅仅是只言片语,很少介绍。
不能就此说史书是以成败论英雄,但毕竟其历史实绩不多,自然就不能记录太多。
由此,对题主这个问题,做个简单的解答,发一下自己的感慨。
01
悲情英雄
许多人或许很有才能,可因为早亡,因而没有突出的成就,令人唏嘘。
比如我的小说的主人公蔡文姬初嫁的对象卫仲道。所有的史书都几乎没有其任何资料,仅仅在《汉书.董祀传》中说了一句,董祀的妻子蔡文姬初嫁卫仲道,一年后夫死,文姬返回娘家。
蔡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新宠;蔡文姬又是才女美女。
汉末将就门阀制度,婚配要门当户对,因而,可以推定卫仲道不仅仅是河东郡卫氏豪族,而且才华横溢,人物风流。否则,就与蔡氏家族不对等,就不可能联姻。
可惜的是,英年早逝,自己啥也没留下,只在别人的传记里露了一下脸,这是真正的灯泡。
戏志才的情形,与之差不多,自己没有留下啥记载,仅仅是在别人的传记里留下了一些感慨而已。
02
历史其人
戏志才,生卒年不详,东汉颖川郡人。经张邈或者荀彧推荐,成为曹操谋士。
《三国演义》没有提及,《三国志》《后汉书》里略有记载,所述都差不多,都只是在别人的传记里做了一回灯泡。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给荀彧写信诉苦说:自从志才去世以后,我就没有可以商量筹划军国大事的人啦。你赶紧给我再推荐一个呗!
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曹操见了郭嘉,非常高兴,说:我成就霸业,就靠这小子啦。
郭嘉出来后,也非常高兴地说:曹公是我真正的主公啊!
郭嘉的确是一等一的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之为“奇佐”。可惜也是英年早逝。
从此看出,戏志才能给郭嘉做灯泡,可见戏志才有多高的亮度啊!
其才略也可见一斑哦。
03
负俗之讥
《三国志.荀彧别传》说: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其意思是说,他们都不谐于流俗而受到讥讽,也说“负俗之累”。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
一是戏志才他们与众不同,可以说是“异乎其类,拔乎其萃”,不是一般的人才。
二是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当时以孝廉举荐人才制度下,说白了就是看背景,看出身,靠拼爹,靠祖宗。
戏志才他们一定多是出身贫寒的穷屌丝,被世俗所不耻。
而曹操不受这个局限,唯才是举,的确非常伟大。
难怪郭嘉开心的说“真吾主也”!
还记得刘备自封汉中王以后,派遣司马费诗诰命荆州,关公问“汉中王封我何爵?”
得知与黄忠一起被封为五虎上将时拒绝受印。理由是“张飞,赵云是吾兄弟,马超是世代名家,因为黄忠出身贫寒,关公就不与老卒为伍!”
刘关张都是干嘛的来?
刘备织席贩履,关羽杀人逃犯,张飞卖酒屠猪耳。
刘备自称刘皇叔,那挡子事地球人都知道;关羽杀人,即便是杀得是地痞流氓,但毕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杀人的;张飞即便是很有钱,但终究是个杀猪的嘛!
为啥就不能跟人家勤勤恳恳地老模范黄忠同志一起共事呢?
英雄不论出处,只是说说而已啊!
由此看来,尽管史书所述不多,但对戏志才的记载,的确是个很好的故事。
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很有意义。
三英战吕布到底谁是真英雄?
在冷兵器时代,无论两军对峙,还是单人狭路相逢,双方交手前一般都会讲:
来来来,你我再战一百回合,分个输赢。今天定要你输得心服口服,要人帮忙不算英雄好汉。今天定要光明正大,分个高低,莫玩暗箭伤人的伎俩……显然,双方交手,希望单打独斗,公平取胜。忌以多胜少,暗箭伤人。否则,会被世人瞧不起。胜了也算不得是英雄好汉了。但《三国演义》中,在虎牢关前,三位当世豪杰刘备、关羽、张飞联手大战吕布,张飞三人群战吕布,不但没有被人瞧不起,还成了经典,被称为"三英战吕布"。为何不叫"三狗(狗熊)战吕布",要叫"三英战吕布"?我们一起往下看。一,正义之战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之争愈演愈烈。外戚何进为了对付宦官,将西凉的军阀董卓召进京城洛阳。董卓进京后,收买吕布、废少帝,迅速掌控了朝中大权。(董卓)掌权后的董卓,无恶不作:鸩杀少帝、夜宿龙床、奸淫宫女、残害忠臣、滥杀百姓……整个汉朝一片乌烟瘴气!帝国风雨摇摆,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讨伐董卓成了当时迫不及待的正义之举。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歃血为盟,推举袁绍为盟主,举兵征讨董卓。盟军初遇董卓的先锋官华雄,便连战不利。鲍忠被斩,孙坚初战失利,祖茂被杀。接着,俞涉、潘凤接连战败身亡,群雄震惊,无人敢去应敌。这时,关云长挺身而出,提刀上马,手起刀落,演了一场温酒斩华雄的好戏!二,实力悬殊之战说双方实力悬殊,并不是十八路诸侯的力量加起来不如董卓的西凉军。双方之所以会实力悬殊,诸侯没有取胜的希望,原因有二:一是诸侯心不齐,许多、人不但出工不出力,而且互相抬扛,生怕别人立功抢了风头。这不,急于想建功立业的孙坚就在袁氏兄弟的作弄下负气而离开。二是吕布的存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时的吕布已是一个令诸侯头疼,令人生畏的战将。"天下第一"的吕布加上战力超群的西凉兵,一盘散沙似的盟军显然远非对手。在虎牢关前,河内名将方悦不到五合被吕布刺于马下;大将穆顺被吕布手起一戟刺死;武安国不到十合手腕被砍断。这样的吕布,简直是外星人一般的存在,打得群雄心惊胆战。可吕布偏偏在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怎么办?看来也顾不得什么江湖规矩了,依靠人数众多,以多胜一,来匡扶正义也是好结果。也许有人想到了关羽,希望这个温酒斩华雄的红脸大汉挺身而出。可是,关羽端坐马上,纹丝不动。偏偏不知自己斤两的公孙瓒挥槊出战,果断几合便败走,飞走如飞的赤兔马很快赶上,吕布举戟往后心便刺……这时,一黑脸大汉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大喝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比!"吕布只有弃公孙瓒来战张飞,翼德抖擞精神酣战,二人连斗五十余合,未分胜负。这可把天下群雄看呆了,原来无人可敌的吕布却和一个默默无闻的张飞杀得难解难分,张飞的武力得到众力认可,一战成名!关羽一见三弟无法取胜,拍马舞刀,夹攻吕布,三匹战马丁字儿厮杀,又战三十余合,仍不分胜负。观战的双方又呆了,红脸关羽刚刚温酒斩华雄,其武艺是众人佩服的。这个黑脸张飞的武艺只怕也不在关羽之下,吕布能力敌两人不败,真如天神一般!大哥刘备一见两位兄弟一时不能取胜,便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三人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最终,吕布隔架遮拦不住,往刘备虚刺一戟,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飞。三人拍马追赶,八路军,一齐掩杀,吕布败退虎牢关。三,经典之战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也是古代战场中的经典之一。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较量。吕布虽然败走,但是一战封神,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战神。并且,也开启了对付吕布的模式:群战。曹操就明确说过:吕布不是一个人可以对阵的。如果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算英雄,那么,后来曹军六员大将围攻吕布,许诸、典韦、夏候惇、夏候渊、李典、乐进更是狗屁不是。显然,这些人都是当时大英雄,真好汉。刘备、关羽、张飞更是一战成名。在吕布杀得天下诸侯胆战心惊之时,张飞挺身而出,其勇气可嘉。并且大喝一声"三姓家奴",从此,吕布头上扣上了一顶无法甩掉的帽子。勇猛的张飞也成了吕布一生头痛的存在。而关羽也在天下群雄面前,展现了超强的武艺和大将风彩。刘备这时是一无所有的,仅有资本便是二位武艺超群的义弟和三人共生死的义气。这些,都通过虎牢关一战展现出来了。从此,天下人知道了不平凡的刘、关、张,义气深重的桃园结义三兄弟。这些,都是让人向往的,值得尊敬的。战场上的你争我斗,目的就是为了争名夺利。三英战吕布,双方都名利双收,是一场"双赢"的争斗。虽然,吕布搏得了"天下第一"的名头,但也被张飞扣上了一顶"三姓家奴"的帽子,加上不久他又杀了第二任义父董卓,更坐实了忘恩负义的形象。在整部演义里,吕布虽然武艺超群,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世人瞧不起,最终身败名裂,没人把他看成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可见,一个人是否被人看成是英雄好汉,不仅仅取决于武艺高低,更要看他的人品。大家公认吕布是三国武功天下无敌的?
本人非常喜欢《三国演义》,我认为这部著作可以称得上中国古代章回体小时的巅峰之作。出于爱好,在闲暇的时候,我曾将三国中的所有的打斗场景都摘录出来,并对每位武将进行总结。
吕布是三分时代的天下第一勇士,他的战绩当然要全部细致地记录下来,大家看一下:
长安之战
1.吕布冲杀西凉军,“左冲右突,无人敢当”
我们知道,猛将华雄当时就在西凉军中,以他的实力,连与吕布照面的胆量都没有。
虎牢关之战
2.吕布阵前搦战,王匡麾下“河内名将”方悦出马迎敌,“战无五合”,被吕布刺死。
3. 吕布再度搦战,张杨的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死于马下。
4. 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这是位力量型的猛将,与吕布“战到十余合”,被吕布一戟切断了手腕。
5.北平太守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但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战不数合,瓚败走”,完全不是对手。
然后就是流芳千古的“三英战吕布”了,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6.张飞截住吕布,“抖擞精神,酣战吕布”,两将恶斗,“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此时是吕布的巅峰时代,年轻的张飞处于劣势。
7.关羽见张飞并无胜算,拍马“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与张飞联手夹攻吕布,三员猛将“丁字儿厮杀”,再斗三十合,仍然“战不倒吕布”。
这是最能体现吕布战斗力的战斗,在三分时代只有吕布具备独当两名超级猛将的实力,其他人都不行。
8.刘备“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加入战团,三兄弟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吕布独对三将,“三人围绕战多时”,吕布“招架遮拦不定”,从包围圈中最弱的一环――刘备这个方向突破,冲出了包围圈。
在这种险境中,吕布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可见其强悍。
荥阳之战
9.董卓挟天子众臣迁都洛阳,诸侯观望,唯有曹操率兵追击,在荥阳中了埋伏,被吕布截住。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但完全无法与吕布相抗,“战不数合”,夏侯惇抵挡不住了,飞马回阵。
长安之乱
10.董卓的女婿牛辅率兵来战,吕布迎敌,牛辅“抵敌不过,败阵而去”。后面的一系列战斗中,吕布多次冲阵,李傕、郭汜军中无人敢于迎敌。
濮阳之战
11. 吕布挺戟冲阵,乐进和于禁联手双战,“二将抵敌不住”,被吕布打跑。
12.吕布追击曹操,夏侯惇引兵来救,暴雨突降,双方各收兵回营,夏侯惇捡回条命。
再战濮阳
13.吕布挺戟大骂,曹操命许褚迎战,两将相斗二十合,未分胜负。
14. 见许褚形势不妙,曹操派典韦上阵助战,双战吕布,然后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也冲了上去,打退了吕布。
夜袭徐州
15. 张飞醉酒,吕布里应外合,偷袭徐州,张飞因醉“不能力战”,吕布“亦素知飞勇”不敢过分逼近,任张飞逃脱。
辕门射戟
16.吕布设宴为刘备和纪灵讲和,纪灵欲走,被吕布单手凌空提起,“如提童稚”。
小沛之战
17.张郃劫马,吕布兴师问罪,第三次与张飞交锋,两将恶斗一百余合旗鼓相当。
此时的吕布沉缅于酒色日久,体能下降,张飞知耻而后勇,奋发精进,此消彼长之下,吕布已毫无优势。
徐州之战
18.袁术大起七军,吕布率兵出战,袁术麾下战将李丰挺枪来迎,“战无三合”,被吕布一戟刺伤了手,弃枪而逃。
小沛再战
19.陈登父子背叛,拒吕布于小沛城外,吕布正欲攻城,张飞杀到,吕布先派高顺出阵消耗张飞的锐气,见“高顺不能取胜”,吕布又挥戟上阵,亲战张飞。曹军赶来,吕布率部向下邳撤退。
这是吕布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单挑状态下选择退走,此时的吕布战斗力下降明显,已经不是张飞的对手了,天下第一猛将的宝座就此悄然易主。
20.撤退途中,吕布又遭到了关羽的堵截,吕布“慌忙接战”,张飞尾随杀到,吕布仓皇逃走。
以上就是吕布所有的战斗纪录。也有一部分爱读三国的朋友会提出质疑,认为吕布的战绩并不理想,斩将太少。
确实如此,在吕布的战斗生涯中,总共只斩杀过两名敌将:方悦、穆顺(吕布斩杀董卓虽是大功,但当时董卓手无寸铁,不算交战)。另外击伤两人:武安国、李丰。
但就此质疑吕布的战斗力肯定是没有道理的。比如说武安国,能在吕布马前走十余合,绝不是个弱手啊(夏侯惇都战不数合,飞马回阵),如果不受伤,熬到后三国时代也是一员猛将;再如方悦,那也是有“河内名将”的称号,说明他以前也是有过不错的战绩的。
整个三分时代,只有吕布一个人能够独当两员超级猛将不败(虎牢关独战张飞、关羽;濮阳城独战许禇、典韦),其他任何人都不行。比如说,长沙城之战,关羽独自抵挡两个黄忠是什么后果?葭萌关之战,张飞能应付两个马超吗?赵云若独斗许禇和典韦的联手夹攻能撑多久?马超与许禇渭水恶战时,典韦突然冒出来夹攻,马超还能顶住吗?
所以说,虽然吕布的斩将率确实很不理想,但要注意到,敌人们是如何对付他的。想赢吕布,必须是三人以上的合力,其中还必须包含有两名超级猛将。只论武艺的话,巅峰期的吕布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勇士。
大战夏侯惇许褚和徐晃?
《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徐州之战中,中了曹操的诱兵之计。他被夏侯惇诈败引走,又被曹军截断归路,袭取了下邳。关羽被夏侯惇、许褚和徐晃轮番围攻,被困在土山之上。经过张辽的斡旋,关羽土山约三事,暂时加入了曹营。那么,曹军的三员大将与关羽的战斗,真正的胜负如何呢?
一、关羽被困土山的经过。关羽被困土山,是中了程昱的毒计。当曹操说想把关羽收于麾下时,程昱向他献上了诱兵之计。这个计谋看似简单,可是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出这个计谋十分狠毒。程昱设计这个计谋,牢牢抓住了关羽的性格特点,把关羽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无法逃脱。
程昱先是派降兵逃往下邳,用来做将来的内应。然后有派夏侯惇去挑战关羽,诈败引关羽追击,然后切断关羽的归路。为了防止关羽逃脱,曹操派出了曹营中最强的两员武将许褚和徐晃,配合夏侯惇作战。曹操还安排下大批弓弩,来阻止关羽突围。
程昱之所以能够困住关羽,最根本的原因是抓住了关羽不能放弃刘备家眷的心理。当年吕布袭击徐州的时候,关羽就曾问过张飞,刘备的家眷何在?当时的张飞因此羞愧难当,要以死谢罪。只是因为刘备的劝阻,说出了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名言,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如今刘备率领张飞在外作战,将家眷托付给了关羽。如果关羽把刘备的家眷丢失了,自然没有脸面去见刘备兄弟。因此,心高气傲的关羽在中计之后,根本没有想着自己逃走,则是向下邳方向发起了一次次的冲击。由于关羽的攻击方向明确,给了曹军防御的很大便利。
程昱自然不会让关羽重回下邳,来阻挠他夺取下邳的计划。他一方面利用那些降兵做内应夺取下邳,吸引关羽前来救援。另一方面,他派出了许褚、徐晃和夏侯惇率领的曹军,排下硬弩百张,来阻击关羽。关羽在和他们的纠缠下,始终没能返回下邳,战至夜晚,被迫在土山暂时休息。
在夜幕之中,关羽眼看着下邳被曹军攻破,火光冲天。他多次下山突围都被乱箭射回。到了天亮,张辽前来向关羽劝降。在张辽的斡旋下,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也为了以后能够回到刘备麾下,关羽土山约三事,暂时加入了曹营。
二、曹军三员大将围攻关羽的胜负结果。在这场下邳之战中,关羽的武力已经接近顶峰。他没有赤兔马的加持,也打出了不错的战绩。表面看来,关羽被困在土山之上,没能突出重围。但是他一个人迎战夏侯惇、许褚和徐晃三员大将,始终不落下风。在《三国演义》中,对这场战斗的胜负没有过多的描述,就让我们就当时的情况进行一下分析。
我们先看看三位曹军将领的武力。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他在曹操起兵初期,用自己的武力为曹操撑起了场面。在荥阳之战时,为了掩护曹操,夏侯惇主动单挑吕布。虽然夏侯惇不是吕布的对手,很快撤走,不过敢于挑战吕布,夏侯惇也算是一员勇将。
许褚则是曹军中武力最强的武将。他一出场,就和典韦大战三天,基本上打成平手。后来他中了曹操的计谋,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在濮阳之战的时候,他单挑吕布,两人大战二十合不分胜负。他与吕布的战绩,已经是曹军中最好的战绩。
徐晃的武力在曹军中也是一流的。他在刚出场时,与许褚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曹操看中了他的武力,派满宠劝降了他。徐晃的武力超群,还知进退。他在长期的作战中,多次奋勇当先,但是一旦发现形势不妙,就果断撤走。因此,徐晃的武力虽强,他在曹营中的存在十分低调。
曹操拿出这三员大将来围困关羽,可见他对关羽的重视。在这场战斗中,先是夏侯惇与关羽战斗十余合,然后诈败,且战且走引诱关羽追击。然后是许褚和徐晃两人阻击关羽,不让他返回下邳。在许褚和徐晃阻击失败后,夏侯惇再次出马,在强弩百张的配合下,终于围困了关羽。
这实际上是一场车轮战,不过这场车轮战有着一种诡异的气息。那就是许褚和徐晃两人与关羽的交手,显得十分虎头蛇尾。他们这两位在曹军中的一流武将,仅仅一句“关羽奋力杀退二人”就不再出现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场战斗,奠定了当时关羽的武力地位。在吕布离世之后,关羽的武力也达到巅峰,堪称当世一流。许褚和徐晃两位能够与吕布单挑的名将,合力都不是关羽的对手。正是这场战斗,才解释了后来许褚和徐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行为。
许褚和徐晃和关羽交手,被关羽奋力杀退后,就没有再次上场与关羽厮杀。而且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徐晃还和张辽配合,活跃在与袁军厮杀的战场上,而号称虎痴的许褚却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在关羽离去时,许褚才跟随曹操露面,可是一直没敢说话,直到关羽走远才建议捉拿关羽。
正是因为两人的作战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与关羽交手的结局。徐晃这个人骁勇善战,但是他也十分知道进退。当年他知道曹操是自己应该投奔的明主,就毫不犹豫地去追随曹操。在他和颜良交手时,发现自己不是对手,只打了二十合就撤回了。在与文丑交手时,一看情势不对,马上就回归本阵。
这一次,徐晃和关羽的交手也是如此。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关羽的对手时,也明哲保身,主动撤走了。这样一来,战斗的压力就转嫁到了许褚一人身上。以许褚的性格,他肯定会和关羽死拼到底。但是他最后还是被关羽击退了,这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在关羽手下吃了大亏,不得不撤走。
这就是许褚在很长时间不能上阵的原因,也是他看到关羽心底害怕,即便是极度不满也不敢声张的原因。不过,即便是许褚和徐晃败在关羽手下,他们也消耗了关羽的体力,挫伤了关羽的锐气,为以后夏侯惇的拦截创造了条件。关羽在饥疲交加的情况下,战斗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而且关羽虽然武力绝伦,在战斗中也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那就是夏侯惇和他的部下们。夏侯惇不但骁勇善战,他还有一项过人的能力,那就是缠斗。当初曹军在濮阳与吕布的交战中,曹操原本处于下风,多亏夏侯惇率领部下与吕布进行缠斗,才挽回了失败的局面。
在这场战斗中,夏侯惇再次施展了他的特长。夏侯惇用且战且走的方式,引诱关羽深入重地。在关羽突围的时候,又是夏侯惇用缠斗的方式,让关羽无法得手。同时,曹军又针对关羽兵器沉重,无法有效防备弓箭的弱点,排下强弩百张,让关羽进退两难。最终关羽无法突出重围,被困在了土山之上。
这场战斗,也让夏侯惇对关羽有了一定的心理优势。这种心态,也感染了他的部下。在日后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敢于出面要求擒拿或者阻拦关羽的曹军,大部分都是夏侯惇的部下。夏侯惇更是率领三百余骑,在黄河渡口与关羽交锋。这一战,夏侯惇又想故技重施,只是被张辽劝阻才作罢。
结语:在曹操夺取徐州之战中,关羽被曹操用计围困在土山之上。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同时为了能够回到刘备麾下效力,关羽与曹操土山约三事,暂时加入了曹军阵营。在这场战斗中,关羽虽然没有突破曹军包围,但是也奠定了他当世超一流武将的地位。
在这场战斗中,关羽一人击退了许褚和徐晃的围攻。这两人都是能够和吕布单挑二十合不败的将领,在关羽面前却遭到败绩。其中许褚在此后长时间里不能上阵,说明吃了大亏。只是因为夏侯惇擅长缠斗,再加上有弓弩助战,才最终困住了关羽。关羽虽然不能突围成功,但是他在战场的表现让他虽败犹荣。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