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阅读pdf用的电子书?
推荐以下几个app
掌阅
Kindle
apple books
📚个人苹果手机保留了apple books,一般pdf用这个打开就可以阅读了。此外,平时有要看的书会先去微信阅读上搜索一下,可以试读,资源还挺丰富的。Kindle阅读器的特点是看着不费眼睛,可以长时间阅读,而且没有别的功能,不会像手机一样可能被别的app分散注意力,热爱阅读,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一下。上面的kindle是指app。
有没有什么好用的软件推荐?
您好,这是我常用找一些书籍所用的网站,可以下载PDF格式,你可以看看有不有你想要的书。
这是我头条文章的内容,如果有不了解,可以去看看。
大家更喜欢电子书还是纸质版?
书友们好。就我个人来说,更喜欢阅读实体书。说一句比较矫情的话,每当翻开自己喜欢的书,看到优美的句子、有用的知识点、感兴趣的故事,总忍不住用笔勾勾画画,不然就觉得心里不舒服,好像读得不过瘾一般。有时一边看书一边查网络上的资料,也会用笔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东写西,做个标记。
说白了,就是个阅读习惯改不掉。
但是,看惯了实体书并不意味着必然排斥电子书。如果阅读的书属于那种打发碎片时间的书,比如青春小说、晚安故事、旅行游记等等,那么选择电子书也未尝不可。个人认为,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买实体书,有些消遣用的书,完全可以是电子书。
就我个人来说,在候车、等人这样的零碎时间里,看专业性比较强的书,有些困难,因为注意力不是很容易专注起来。但这些碎片时间白白挨过去,似乎又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在候车、等人这些时间里,从包里拿出电子阅读器,翻看那种轻阅读类的电子书,也是个乐趣。
如果是内容比较艰深的专业性书籍,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安心阅读,做好读书笔记。个人一直有个观点,不一定对,那就是阅读什么内容,就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相应的就选择什么样阅读媒介,是纸书还是电子书。
之前一直有人说电子书必将替代实体书,可我却认为,那些内容特别硬、具有收藏价值的或者是那种非常经典的作品,必然还是以实体书为佳。
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电子书阅读设备和阅读软件是什么?
设备方面
内容获取方面,阅读操作体验,阅读舒适度三个方面kindle当之无愧,因为在阅读舒适度上电子墨水是电子产品里阅读舒适度登峰造极的水平。
软件方面
1、iBooks
苹果的亲儿子,各种高端大气上档次,iBooks支持的电子书格式有:ePub、PDF,支持格式相对较少。需要通过iTunes电脑端导入。您随时都可以通过内置的iBookstore下载最新的畅销图书或最爱的经典著作,当然这是要收费的。您可以在精致的书架上浏览您的书库,轻按一本图书以打开它,通过手指推送或轻按来翻看页面,翻页效果拔群,同时还可以给喜爱的段落加上书签或添加笔记。
2、QQ阅读
QQ阅读是一款由盛大公司出品的手机阅读软件。它秉承着腾讯产品一款的风格:简单好用,带给用户舒适、方便的体验。使用和阅读起书籍来还是比较给力。支持epub、txt、pdf、office、zip、rar、html等多种文档格式。
3、多看阅读
多看从是做kindle的阅读系统起家的,后来被小米公司收购,比较了解阅读者的习惯,客户端整体设计比较精致。多看阅读支持本地TXT/ePub/PDF格式图书的阅读,可以通过WiFi或者iTunes上传文件,并支持ePub中的CSS样式表,所以在图片展示等方面效果不俗。值得一提的是多看书城中的大部分图书都经过了精排版,但这都是需要付费购买的。
4、iReader 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掌阅的iReader就开始做手机阅读产品了,前期是通过大量手机的预装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用户。iReader支持TXT, UMD, HTML/HTM, PDB, EBK2, EPUB等多种手机阅读格式的电子书阅读软件。客户端整体设计中规中矩,使用下来无功无过,唯一的惊喜可能就是可以横屏阅读。书籍内容以大众阅读为主,比较丰富。
你们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最近读完的是《宣华录》。
在历朝历代中,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是魏晋南北朝;第二个,便是五代十国。而这两个时期恰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大一统之后的“乱世”,然而在“乱世”之下又隐藏着一定的“治”。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但精神文化却极为繁荣。
关于魏晋时期的书籍,我在读书期间就已经阅读了不少,而关于五代十国的书籍却知之甚少。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短暂的政权,它们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就是“五代”。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中原地区之外,也相继存在过许多割据郑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后来,五代中的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立北宋,依次灭掉了十国中尚存的几个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作为一个四川人,“五代十国”中,我尤其对“前后蜀”政权感兴趣。据记载:“两川地区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
前蜀的创建者王建出生于贫苦家庭,唐末天下大乱,王建贩卖私盐被官府抓捕,后逃出监牢做起了贼盗。有个和尚说他“非常人”,于是王建投军,立下战功。黄巢起义时,唐僖·宗逃奔西川,王建率军去西川勤王,后遭遇排挤。适逢西川大乱,王建乘乱攻取了成都,被封为西川节度使。之后,他又攻取了成都周围几个州,还被封为蜀王。
唐朝被后梁取代后,王建拒不承认后梁,于是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封授百官,并将原来的蜀王府改为皇宫,其余建筑名称也一并更换。
王建称帝时已年过六十,因此选择谁来接替自己便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最终,王建册立了妃子徐氏所生的儿子王宗衍为太子。王宗衍即位后,取掉名字中的“宗”字,单名衍,并以生母徐氏为皇太后,姑母为皇太妃。
少主王衍能够被立为太子,并承继大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母亲——徐婕妤,也就是前蜀的“花蕊夫人”。而他继位时年仅十七岁,正是精力充沛耽于游乐的年纪,加上他也没有什么处理政事的能力,干脆将军国大事托于宦官,自己则每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不仅大肆修建宫殿,还携官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公元925元,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携百官投降后唐,存续了十八年的前蜀政权至此覆灭。
前蜀宫廷生活究竟如何,关于这位年轻的少主继位后的政事,历史也少有记录。幸好,王衍的母亲花蕊夫人,以其太后之尊,将前蜀宫廷中所见所感所思之一切入诗,写就近百首宫词,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前蜀宫廷宣华苑中繁华迷醉的生活,使得后人得以从这些词藻华丽、景致殊艳的词句中窥得一隅。
著名学者苏泓月重新考证了《花蕊夫人宫词》的诸家版本,将这九十余首宫词重新分类,按照宫词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十二类,从静止的宫阙楼台、绣陌交通,到动态的应时饮馔、骑马射猎,从日常生活的闲情逸趣到四时嘉节的宴饮行乐,再以其细腻的文笔、灵动的诗心,给每一首宫词配上词句清丽的精致小文,辅以近300幅来自同时期墓葬出土文物的图片,最终写成这部《宣华录》,使人得以重温花蕊夫人笔下西蜀迷楼的繁艳胜景,再现蜀宫宣华苑中无与伦比的风情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