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鸣人的假期,这四个动漫人物你比较喜欢谁?
我喜欢悟空和路飞,因为两个都是逗比,都是吃货,做事不动动脑子,(这点我确实很喜欢)而且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其他动漫没看过,就不知道了,打算看完龙珠和海贼以后再去看火影!
巴顿为何坐着快没油的吉普车去开会?
1944年8月25日,巴黎迎来了解放,正式宣告诺曼底战役结束。盟军经过2个多月的战争,消耗是巨大的,作为当时以高效、立体化后勤补给的美国也吃不消了,准备进行一段休整,建立后勤保障系统,储备战争资源,养精蓄锐。
然而,战局的发展太快,为了避免给对手以喘息之际,也为了能与苏联抗衡,美英两国领导人一致赞同盟军应尽快渡过塞纳河,消灭纳粹德国。但在制定作战方案时,双方的争议却很大,这让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很为难。
蒙哥马利的方案为什么被优先考虑?蒙哥马利主张第21集团军(以英军为主,加上加拿大军队和部分美军)向东北方向一路出击,最终攻占德国鲁尔区;而布莱德雷清醒地认识到英国人要“贪天功为己有”,于是主张以美军为主从南路进攻,与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形成两路,合击德国西部防线。
其实,蒙哥马利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自西西里岛战役开始,以巴顿为首的美军实力大大彰显,风头已盖过了苦战2年的英军;登陆法国,虽然他被任命为盟军地面总司令并指挥英军部队参加作战,但又被巴顿抢了风头,没有任何存在感。
眼看欧洲战事进展顺利,德军成溃散之势,英军再不“有所作为”,就真成二流部队了。于是,蒙哥马利极力主张“一路突击”的战略,甚至不惜软硬兼施的游说和要挟,艾森豪威尔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优先考虑蒙哥马利的方案。
首先,英美两国是“同宗同族”的关系,二战爆发后,美国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援,同时也想利用英国来控制欧洲。自美军主导的诺曼底登陆,在兵员、物资、装备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英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实力,确定了“老大”地位。
而昔日的列强英国自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要争取一次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刷一下存在感。这对于美国来说影响不大,从平衡两国关系的角度来说,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根据情报得知,德国的“黑科技”V-2导弹即将问世,在当时来说是很难进行拦截的。这意味着英国本土将在其威胁这下,而那里正是盟军进攻欧洲的出发地和物资中转站,一旦受到攻击将遭受巨大损失,必须一路追击,快速攻占德国,解除威胁。
更重要的是,由于战线太长,后勤补给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汽油,以巴顿的第3集团军为例,该部一天就需要45万加仑汽油,但每天只能空运1.2万加仑。如果再采用两路进攻的模式,势必增加补给的难度。
最后,艾森豪威尔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蒙哥马利的北路为主,并将美第1集团军加强其实力,进攻德国鲁尔区;而布莱德雷从南面对德国腹地进行攻击。说白了还是让美军充当配角,这让巴顿再次大骂:“在这场战役中,美军绝不能输给英军”。
这一次,巴顿想与蒙哥马利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南路的美军进攻由于不是重点,巴顿的第3集团军下属的4个军被抽调了两个军去执行其他任务;法军第2装甲师还在巴黎享受着人们的掌声和鲜花,没有归建。但好在其最精锐的3个装甲师和4个机械化步兵师仍在他手中。
巴顿自信满满,带领他的部下依旧快速突进。他们渡过马恩河,驰骋在一览无遗的平原上,让第3集团军官兵高兴的是,沿途都是欢迎的人群和庆祝胜利的情景,看不到德军的影子。他们就像惊弓之鸟,毫无抵抗能力。
此时德军的防线已经崩溃,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快速推进。巴顿命令部队抢占各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渡口和桥梁,保证部队能够快速前进。在他看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然而,让他十分生气的是他的部队没油了,只得停下来。
原来,为巴顿运送物资的飞机,都被派去支援蒙哥马利执行空降任务了,尽管盟军总部采取了“红球快车”行动,每天组织几千辆民用卡车往返于诺曼底和前线之间运输物资,但依然满足不了部队的消耗,尤其是汽油。
更可气的是,艾森豪威尔虽然同意巴顿和布莱德雷主张的两路进攻,但汽油等物资的优先权给了蒙哥马利。同时还限定了第3集团军的用油量,从而控制巴顿前进的速度,这种“吃里扒外”的做法,自然招致美军官兵的一片谩骂。
等待配给燃料再行动,不是巴顿的风格。一是,为了节省油料,他把坦克、装甲车装上火车一路向东,给人的感觉不像在战斗,倒像是一场胜利大进军。与此同时,他要求把汽油集中起来使用,保证部分坦克能够继续前进。
二是,纵容部下想办法搞油。“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兵”,他的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是美军中一位传奇式人物,他被誉为“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有他在,第3集团军往往获得更多的“优惠”,有时竟比其他部队多分得将近一倍的物资。
眼下他要绞尽脑汁,尽最大的努力搜刮汽油。主要是战场上的缴获,在部队推进途中缴获了几十万加仑的汽油。对于这些战利品,马勒既不造册记录,也不上报战果,而是尽快地分发到各部队手中,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在他的挑唆下,一些官兵冒充第1集团军的人,去油库冒领汽油,甚至一些士兵则干脆到其他部队去干偷油的勾当,以致第1集团军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向总部汇报,油库经常发生“失窃案”,而“嫌疑人”始终抓不到。
这些“出格”行为,巴顿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友军的指责他既不否认也不赞同,对方往往是气呼呼地来,又气鼓鼓的回。而他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到处“哭穷”,经常坐着快没有油的吉普车去开会,临走时加满他的油箱。
更有意思的是,第3集团军缴获了大批美酒,其中还有不少陈年好酒。这对喜欢开怀畅饮的美军来说,是最具有诱惑力的。巴顿一面犒赏官兵,一面吩咐部队给每一个为第3集团军送油和物资的飞机员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品。
这一方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空军的飞行员们都争先恐后的为巴顿的部队运送物资。尽管这样,仍不能彻底解决严重缺乏燃料的问题,第3集团军的推进时断时续,从而失去了大踏步前进、一举击溃德军的良机。
而德军则由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也难怪有人说到:艾森豪威尔拥有最优秀的将领和美国有史以来造就的最优秀的军队,但在决定时刻,却不会使用他们。
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何西游记中唐僧十四年才取到真经?
《西游记》中,从东土长安出发,到西天大雷音寺,共十万八千里路,唐僧为什么走了14年,才取到真经?我们都知道,唐僧取经共遭遇了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路,历经五千零四十八天。
注意这几个数字:81、108000、5048,在《西游记》中,都有特殊的含义。唐僧之所以会耗时14年,也是因为要符合这些数字,否则就不能体现出真经的宝贵了。
取经总路程——108000里有人说,108000里的路程,是个大概的数字,是虚数,其实不然,108000是实数,如来令观音去东土寻取经僧的时候,特地嘱咐了要勘测路程,并如实告诉取经人,让他有个心理准备:(第8回)
“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谨记程途远近之数”是上级下达的死命令,不可能是虚数。
菩萨点化唐僧之后显圣,丢下一张简帖,也证实了108000里路程是实数:
“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问题来了,为什么恰好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筋斗也恰好是十万八千里?
佛经中有十恶八邪和十善八正的说法,另外,108在佛家也是个重要数字,比如念经时的念珠,恰好是108颗,虽然没有直接对应108000这个数字,但这一设定也非常巧妙了。
取经总时间——5048天在取经开始之前,所有人都对西行之路过于乐观了,唐僧在临行之前,徒弟问他需要多长时间,唐僧回答说:
“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送行时,又问唐僧需要多久,唐僧明确表示只要三年:
“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
唐僧、皇帝、徒弟都是凡人,对西行之路的预估有偏差,也情有可原,然而观音菩萨居然也低估了取经之难,在点化唐僧之前,他现在灵山脚下找金顶大仙,说了取经的事,大仙问需要多久,菩萨则说:
“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
可见,十万八千里路,往返共216000里路,满打满算3年,平均每天大约走200里,是正常的脚程,考虑到路上有些困难要耽搁,人也不可能每天不停地赶路,唐僧放宽限度,预估最多走7年,每天则只需走不到90里。
而唐僧单程就走了5040天,返回有人护送腾云驾雾,只用了8天,共5048天,注意这个数字,在《西游记》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分别出自《西游记》原著第8回、第12回、第98回)
为什么恰好是5048天呢?
唐僧第一次传经之后,菩萨向如来汇报说:
“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
5048在佛家是一藏之数,取经花了5040天,所以在回东土传经的时候,只能用8天时间,来凑满5048,《西游记》中还有许多5048,比如如来传给唐僧的经,共35部,合5048卷。
猪八戒和沙和尚的武器,也是5048斤重,也符合一藏之数,而孙悟空的金箍棒13500斤,恰好又符合古人认为的人一天的呼吸之数。
取经总劫难——81难唐僧取经的劫难,是从金蝉子被贬算起,从凌云渡脱胎为止,共80难,观音菩萨算了一遍之后,发现不对,心下也着急了: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
揭谛听说后,赶忙驾云追上护送唐僧回归的八大金刚,把师徒四人放在通天河对岸,然后才有了唐僧不守信用,被老乌龟掀翻,师徒纷纷落水,打湿真经这一段,凑够了九九归真之数,才算圆满。
综上,唐僧一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劫难,都是有定数的,是符合佛家思想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仅仅108000的路程,唐僧竟然走了14年、5048天之久,平均每天才20里,因为要符合一藏之数,走5048天,取5048卷真经,每走一天得一卷,你付出多少辛劳,就得到多少回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不可轻传,人生亦如是。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在紫禁城?
自清军入关,多尔衮定都北京,将明朝皇宫——紫禁城作为“上帝之所居”以后,除了顺治皇帝这位年仅24岁便早早崩逝的年轻君主外,清朝几乎所有掌握实权的皇帝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紫禁城这座常规的皇帝居所有着发自心底的抵触,无时无刻不想尽办法出宫居住。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热衷于“木兰秋狝”和南下江南,更喜欢居住于皇宫之外的热河行宫、畅春园等地;自雍正皇帝扩建圆明园以后,这座皇家园林几乎成了清朝皇帝于皇宫之外的常规居住、理政之地。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圆明园的功能逐渐趋于单一,办公的功能逐渐减退,避暑、玩乐的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圆明园总管世家》记载了清代帝王对圆明园的特殊钟爱:
当时纯皇帝以四海清闲,库帑丰足,此等倘来财物,几无所用,因殚精构造,曲尽游观之妙,故园景富丽,为三朝所无。其后历仁宗、宣宗,俱循旧例,每岁以夏幸园中,冬初始还宫。
除了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万寿山乃至各地行宫,清朝帝王就算没有机会也要拼命制造机会离开皇宫。
对于紫禁城这样一座“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的皇家宫殿,清朝皇帝为何如此不爱居住,想要拼命远离呢?
清朝入关,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后,鉴于前朝帝王沉迷后宫、荒废朝政乃至灭国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诸多限制后世帝王沉迷声色的祖制家训,并创设了专门约束皇帝临幸后宫的管理机构用以规定临幸流程、时间限制乃至临幸对象等。对于清朝皇帝而言,紫禁城绝对是一个充满约束、限制,毫无自由甚至无法彰显皇权至上的巨大牢笼。
也正是这种对清代帝王临幸行为的巨大约束,才让无法尽兴、无法放纵的皇帝们,纷纷逃离紫禁城,于皇宫之外享受为所欲为的快感。
1、祖制家训为避免后世帝王沉迷声色、荒废朝政,清初帝王为后世君主制定了极为严苛的祖制家训。在乾隆皇帝甚为畏惧的《圣祖训》中,就有着“少时即知声色之当戒,佞幸之宜远,幸得粗致谧安”的明确训示。
历史上的清代帝王,并非影视作品所演绎的那样,可以随意出入后宫,随意留宿后宫妃嫔的寝殿。根据清朝祖制规定,后宫之中,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可以对皇帝垂怜后宫的诸多方面起到绝对的管控作用。据相关史料记载,“天子欲行幸诸妃嫔宫,先时由皇后传谕某妃嫔,饬令伺候,然后大驾始前往”。
如果没有钤印“皇后印玺”的“许可证明”,皇帝即使驾临妃嫔寝宫,妃嫔也不能擅自出迎甚至要明确表示拒绝态度。咸丰年间,咸丰皇帝“宿孝钦所,数日不视朝”,当时的皇后钮祜禄氏“乃顶祖训至宫,正跪,命人请皇帝起,听训”,治的咸丰皇帝毫无脾气;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欲往凤秀女宫中”而被皇后阿鲁特氏拒绝后,甚至“固求之,至长跪不起”。
由此,足以证明祖制家训对清朝皇帝临幸后宫的严格限制,也必然导致了皇帝们对于远离祖制家训之宫外生活的渴望、向往和疯狂追求。
2、敬事房对皇帝临幸事宜的巨大限制清代内务府下辖敬事房,“专司皇帝临幸之事者也”。《清代野史大观》对敬事房的具体职能有着明确说明:
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或十余牌,或数十牌。帝食毕,太监举盘跪帝前,若无所幸则曰去;若有属意,则取牌翻转之,以背向上。届时,帝先卧,被不覆脚。驼妇者脱妃上下衣皆净,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
为保证皇家血脉的纯净,杜绝出现后宫丑闻,敬事房的作用颇为重要。但敬事房自创设之初就被冠以限制帝王临幸事宜的巨大作用,成为清朝帝王最为反感而又无可奈何的机构之一。
皇帝临幸之时,敬事房太监立于寝殿之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试想一下,如此“多管闲事”的限制机构会让清朝皇帝生出多少厌恶乃至憎恨。而在诸如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宫之外,敬事房的特殊职能就会失效,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做出诸多荒唐举动。如此鲜明的对照之下,清朝皇帝们当然更喜欢为所欲为的宫外生活。
为避免前朝历代皇帝沉迷声色、荒废朝政的灭国教训,清朝制定了严苛的祖制家训,创设了有效的管控机构,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清代帝王沉迷后宫现象的出现。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乾隆皇帝开始的清代帝王也未能免俗,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皇权至上”、“尽情享受”,开始远离规矩大、约束多的皇宫而热衷于宫外生活。应该以身作则、领导天下的清朝帝王尚且如何,大清王朝迅速衰败乃至急速灭亡,才是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圆明园总管世家》、《清代野史大观》、《清稗类钞》
为什么有人说一百年之前?
在我们老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
现在的松嫩平原号称“北大仓”,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可是在它没有大规模开发之前被称为“北大荒”。这里所说的“荒”是说人烟稀少,然而物产却及其丰富!
这里有经历亿万年才形成的肥沃黑土,用手都能攥出油来。在这片黑土地上,草盛树荣,百兽兴旺。取之不尽的何止是鱼啊!
就是在20年前,那时我回到父亲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亲戚为了招待我,在稻田旁的小水沟里放了一个地笼网,第二天一早就能抬回满满一水桶各种各样的鱼!可想而知百年前用水瓢舀鱼吃一点儿也不夸张!
经过进几十年的开发,曾经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松嫩平原为支援全国建设做出来巨大的贡献,然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黑土退化、东北虎等珍惜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年纪大的人常说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这一代东北人只在博物馆里看见过!
我们曾经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天真的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现实很残酷,不到百年,松嫩平原上的动植物资源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现在东北人口流失严重,我觉得这也并不全是坏事,至少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我们正好以此为契机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