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听书网收听,一份月薪2万天天加班?
如果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会选第二种工作,上8小时班,拿着1万的月薪。我的原因大致如下:
我们的生命里不只有工作,还有家人如果选了第一份工作,的确可以拿更多的薪水,可是每天只有24小时,我们却要在工作上花费12个小时。
除去12小时的工作,7小时的睡眠,1小时的吃饭上厕所,1小时的上下班路途时间(在大城市,这个时间还不够),我们就只剩下3个小时了。
你能保证这3个小时中的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吗?多说几句废话,看看手机,可能这时间就没有了。我们需不需要陪伴家人?家务活要不要伸手去做?孩子要不要陪伴?
如果我们始终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家人会不会有意见?
如果是女人,可能丈夫早就对你不满了,公婆早就开始唠叨了,可能一回到家,就听到劝你辞职的话语。
如果是男人,妻子肯定要会抱怨你不够爱她,孩子也会与你生分。
连伴侣和孩子都没有时间陪伴,难道你还有时间看望父母吗?父母辛苦把你养大,难道只是为了每月收你一点养老钱?他们希望你能常常去看望他们。
朋友要不要联系了?每次别人打电话约你出门,你都以工作忙拒绝,渐渐大家也就没有来往了。
我们不只需要工作,还要不断充电要想能不断输出,就必然需要不断输入。
如今,社会节奏非常快,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拿会计这个工作来说,以前都是手工帐,后来是会计电算化,如今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社会对财务会计的工作需求越来越少,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果不学习,就会给电脑取代。
可是如果整天都在加班,每天的自由时间少得可怜,怎么能静下心来深度学习呢?
何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越来越差,思维越来越慢,别说充电了,恐怕加班都吃不消。
在35岁之前,可能大家都会愿意花费时间去赚钱,而不愿意输入。其中的优势,就在于年轻,掌握的知识结构也是最新的。
可是,不持续充电,长期加班,到了35岁之后,知识结构老化,加上职位更高,单位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往往就会成为公司裁员的对象。一旦在40岁的时候被裁员,没有新的知识结构,又该怎么办呢?
选工作不能只看眼前的薪资水平诚然,1万元比不上2万元,但是,就当今社会的工资水平来说,1万元并不是低工资。
对于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不必太在意这样的薪资水平,毕竟,它已经高出平均工资了。
在工作时间只有8小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充电,强化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让上司看到我们对工作的独特想法。我觉得这样更重要。
随着能力不断增强,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与老员工比,我们能力更强,与新员工相比,我们经验更丰富。这样的员工不正是企业最喜欢的吗?如果被企业看重,难道你的工资还会在1万元原地止步吗?恐怕早就拿年薪了吧。
到了那个时候,你还会羡慕整天加班的2万元月薪吗?
结语综上,我会选择工作8小时,月薪1万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兼顾家庭,还能有更多学习、思考的时间,对事业也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越老越香,不至于出现中年危机。
怎样读书最有效?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就想到了三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深阅读》。
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用这几本书作为参考。当然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不过阅读这回事,因人而异,所以我决定将自己的阅读方法分享给大家。
1、选书看书就像吃饭一样,缺什么就补什么吧。
比如读文学类书籍,我能读到人性的阴阳,对自己也有更深的了解 ;读历史类的书籍,了解过去,对现在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读哲学书籍,看事物直接看到本质,更加理性。
比如我是个理财盲,就拜读了《穷爸爸富爸爸》和《小狗钱钱》,书中的内容提升了我对理财的认知,然后我就想进一步了解关于理财的知识,开始搜罗更进一步的理财书籍,列出一个书单来。
说到这里,我的阅读计划都是主题阅读类型的书单。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我们去阅读好几本书,然后将这些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
为什么要进行主题阅读呢?我分享自己阅读的小故事:
比如我最近特别想了解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然后我就找到了狄更斯的作品。阅读的顺序是《双城记》、《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当我读完之后,发现这个阅读顺序有问题,应该把《大卫科波菲尔》放在最前面,因为这本书是狄更斯半自传的小说)。
可是如果我讲狄更斯的这四部小说放在1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阅读,那么我很难将狄更斯的作品串联起来,不会发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更不能了解狄更斯作品创作的变化。
关于外国文学的阅读,有一个细节要特别注意:译本很重要。
举个例子:在对《双城记》的译本进行选择时,我在网上查询多次之后才确定了宋兆霖的译本。在阅读过程中,简直嗨翻天,这个译本真的是神级译本。
对于国外的自我提升类书籍,译本不会很多,毕竟没有文学那么悬乎。
假如想读自我提升的书籍,我们可以为自己列出一个书单来,比如《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穷查理宝典》,《把时间当做朋友》等等。
切记,在选书过程中要谨慎。当我对一本书有阅读的欲望时,我会优先在豆瓣上看一下这本书的评论,包括短评,书评和读书笔记,然后决定有没有必要阅读这本书。
在这里也要提醒一下,有一些书籍打分挺高的,但是实质内容和分数有很大的差距,以至于在评论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书籍会采用送书约评的方式来提升书籍的形象。所以,我们要仔细的甄别书籍内容的优劣。
当我们在选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会导致一个错误:本来可以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结果却将时间放在了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上,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时间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在购书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的脑子,这句话是告诫我自己的。因为我以前买书都会以“箱”为单位的,结果是有些书过了好几年也不会去看,太浪费钱了。
冲动是魔鬼。有计划的选书和购书,按部就班的阅读就可以了。
2 阅读说完选书,现在就该说我的阅读方法了。
插一句:读书不求速度,而要注重质量。
记得我刚养成阅读习惯的时候,第一年我读了一百多本书,平均1-2天读一本书。可是读完之后就扔到了脑后,我还有一种虚假的成就感:嗯,不错,我又读完一本书了。
可是,我没有问自己:这本书讲了什么?对于书中的内容,我自己有什么想法?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吗?
这三个问题,在当时的我看来,答案都是“不清楚”。
以前我还买纸质书,现在主要以Kindle为主,因为到哪里都可以看(主要为了省钱)。
对于每一本书,我都会看两遍。
首先我会通读一遍,对整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知道哪里是重点,哪些细节应该抓住,并且文中重要的内容要进行标记。
然后第二遍需要精读。对于文章的脉络和关键点全部展现在思维导图中,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观点和评论,或者有素材和书中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那么就需要记录下来(这一点对后续的写作很重要)。这样在后续输出的过程中就有了很可靠的依据。
我们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过自信,再好的记性也比不上记录下来。
当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会增加两个文件: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
用Kindle做的读书笔记,我会直接复制到有道云笔记中。
在有道云笔记中,我会将每一条摘录的笔记进行评论,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实这个方法来源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只不过书中提到的是摘录与评论交替进行,而我是先摘录,然后评论。
如果自己对突然对摘录的内容有灵光闪现,我不会担心。因为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会将这个灵感记录下来的,这样就不会将个人想法遗漏。后续,我会把这个灵光闪现的内容复制到有道云笔记中。
3 输出阅读就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
这就好比在北方的农村,冬天会在院子里屯着很多的白菜,这是为了过冬准备的蔬菜,这就是输入。假如白菜总是屯着不吃,那么等天暖和了,白菜全烂了,所以吃白菜就是输出。
读完一本书,脑子里会有很多的想法在乱窜,有时候窜的我很难受,非要把它们写下来不可。在写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想法,这就是将知识在脑子里过滤,然后思考之后产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所谓输出,其实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我们可以写读后感、书评、讲书稿、拆书稿等等,这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定。
读后感属于自嗨型的,取悦自己就OK了;
书评是有大致的框架,取悦读者在第一位;
讲书稿就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压缩,用几千字把精华讲出来;
拆书稿就是将书拆成1+N+1,具体可以参考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不管采取哪种输出方式,都需要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就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没有输出的阅读,在大脑中不会留下痕迹。
当我们对一本书进行输出之后,就会增加对这本书的印象,以至于其中的关键内容可能会一直刻在脑海中,或者当自己想起这本书的时候,首先会想起这些关键的内容,而不是空空如也的大脑。
每天手机需要充电放电,我们的大脑也需要输入和输出。
4 温习对于经典的书籍或者对自己很有裨益的书籍,读两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阅读完每一本书之后,最后在我们脑子里能留下的知识大概也就5%左右。如果长时间不去温习,那么这5%也会慢慢消失,这就是浩宾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我的温习方法如下:
思维导图温习:将一本书的思维导图找出来,用上5-10分钟就可以看一遍了;
读书笔记温习方法:我将有道云读书笔记在打印店用A4纸打印出来,然后装订成一本书。只要自己想看,随时都可以翻出来,况且里面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读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在温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在有道云笔记中来添加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感觉吧。
温习的频率:我一般会在每个星期抽出一些时间,专门看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主要是读书笔记耗费时间较多。
写了这么多,上面的内容都是关于我自己的阅读方法,只是希望能够对爱好阅读的人能够有所帮助。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并且方法也不会一成不变。
千万不要刻意去模仿别人的阅读方法,而是要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假如你刚走上阅读这条路,那么在文章开始我提到的三本书很有启发性,但是不要生搬硬套。
不要着急,阅读是个慢功夫,我已经做好了一辈子的准备了。
匆忙之中写完的,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我会继续修改的。同时希望大家能够指正,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
求点赞,求关注,哈哈哈!
你们最喜欢的app是什么?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想必很多人一样,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打开各种各样的APP,尤其是年轻人群,一天之中几乎有超过一半的时间,花到手机上各种各样的APP上。
那我们就梳理下目前年轻人群最喜欢的手机app
1、社交APP:微信/QQ
00后们不用微信用QQ?
几乎在任何手机App排行榜单中,微信和QQ都是霸榜的存在,大多情况下微信要比QQ的活跃度更高,排名第一的几率也更大。但更早之前有人发现,“00后都不用微信,用QQ”,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微信安装51亿次
QQ安装47亿次
在这份数据上可以看到,在15-19岁的人中,排名第一的并不是QQ,依然是微信,渗透率达82.7%,QQ排名第二,渗透率为72%。 20岁及以上的人中,微信和QQ的渗透率均高于20岁以下的人。
当然这不能否定00后中多数在用QQ,或许,我们可以猜测,那些曾活跃在QQ的孩子们,进入高中、大学后开始已迁移到微信,但年纪更小的则依然活跃于QQ。
90后比00后更爱微博
从排行榜前10名看,00后与90后喜爱的应用重复度也很高,前5名一摸一样,依次是微信、QQ、手机淘宝、支付宝、腾讯视频,都是几乎人手一个的全民应用。
在第5名之后差异开始逐渐增多,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90后比00后更爱用新浪微博。在20-24岁用户的TOP10榜单中,新浪微博排在第7位,在00后中,则排在13名,渗透率也只有20%。
2.音乐APP:网易云音乐?
很多人都以为,00后、90后在娱乐社交方面会更趋于个性化。意外的是,能“一边听歌一边看评论”的网易云音乐却不是年轻人首选的音乐APP。
在低于20岁人中,最爱用的音乐APP前三名是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在20岁及以上的人中,排名则变为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不变的是,网易云音乐一直只排在第三位,在00后中渗透率只有10%,远不及QQ音乐的26%。
3.新闻APP:今日头条
凭借“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今日头条毫无悬念地成为年轻人最常用的新闻应用软件,渗透率在15%左右,超过腾讯新闻。重度使用app
4.游戏APP:王者荣耀
从机场登机口到写字楼洗手间,甚至学校的操场上课桌下,王荣耀者一度横扫了几乎所有年轻“低头族”的手游时光,让人欲罢不能。在15至24岁年轻人,年度最火的《王者荣耀》霸占了他们的手机。看来,爱王者的也只是小学生吧。
有趣的是,排名第二的,并不是同样火热的吃鸡游戏,而是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落伍的“欢乐斗地主”、“开心消消乐”。
5.美颜APP:美图秀秀
00后、90后都非常注重颜值,无美颜不拍照已是他们的共识。 00后、90后在选择修图app时,入围前四的分别是:美图秀秀、Faceu激萌、美颜相机、B612咔叽。看来,爱美的心都是一样的。
6.直播短视频APP:快手
“扎心了,老铁”、“双击666”…金句频出的快手,成为00后、90后不约而同的选择,远远甩开其他的直播平台,快手之后,还有火山小视频、斗鱼直播、快视频、美拍、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也收获了部分人的喜爱。
7.视频APP:腾讯视频
就前五大视频类APP来说,15至19岁的人中,最常用的前三名依然是腾讯、爱奇艺及优酷,B站和芒果TV分列第四、第五名。
8.购物APP:淘宝
90后、00后作为成为移动购物的主力,在购物APP的选择上,也有些特别,除了使用淘宝、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外,还喜欢用拼多多,在20岁以下的人中,拼多多的渗透率比京东还高,仅次于淘宝。
9.学习类APP:作业帮
00后虽是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但多数人的生活仍以学校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类APP其实是专属于00后的,90后在学生这件事上只限于用有道词典、百词斩等英语学习应用。
反观,在00后中,学习、知识类App的比例却很高,使用的产品也极为多样,包括作业帮、小猿搜题、一起作业学生端等,其中作业帮排在第11位,渗透率高达22%。看来,00后们都有一颗想当学霸的心!
10. 出行旅游类APP:滴滴出行
与学习类APP刚好形成对比的是,00后受限于学习任务和经济实力,对出行旅游方面关注度较低,而90后上大学后,可支配空闲时间和资金多了起来,相对00后,有了更多的出行APP,及旅行APP、求职app。排名靠前的是滴滴出行、去哪儿旅行、58同城、ofo共享单车、摩拜单车。
有什么兼职可以一天赚一两百元?
宝妈是工作和家庭两重负担的代表,因此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但是,有一些可以通过在家工作的兼职机会可以让宝妈在家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些兼职需要根据宝妈的需求和技能来寻找。
以下是可以让宝妈在家赚取一天一两百元的兼职工作的例子。
1. 组装手工艺品:如果宝妈有一定的手工制作经验,在家组装精美的手工艺品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赚取额外的收入。可以将完成的作品通过微信、淘宝等平台出售。
2. 写手稿:如有写作技能,并对某一领域有专业知识,可以在空闲时间写稿赚钱。可以寻找类似于“大众点评”的网站来投稿,或直接找域名相关的平台发布稿子,并通过专业科技论坛发表作品。
3. 在家教育网站:如果喜爱教育,也适合辅导孩子,可以开设自己的在线教育网站,并给有孩子需要辅导的家庭提供在线教育服务。例如,可以在百度知道查询需要教育服务的家庭,通过微信、电话等联系。
4. 做美容推广:由于传统的美容行业需要租赁店面,宝妈很难坚持,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与美容业务有关的机会,推销美容产品或服务,或从美容博客中获取利润,可以在家执业。
5. 网上销售:如果宝妈有一定的经济或电商知识,可以通过网上销售的方式赚取额外的收入。鉴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结合一些本地商铺成为跨区域商铺,提供定制服务等。
6. 网络编辑:如果宝妈喜欢上网,并了解一定的网络知识,可以担任网络编辑,并提供撰写文章或内容方面的支持。通过网上平台操作。
7. 网上咨询:如果宝妈擅长心理学、健康知识或其他领域,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可以直接在网上平台上找到有这类需求的客户。
8. 外语翻译:如果宝妈精通某一门外语并觉得自己能够翻译商务或书面文档的话,可以从事外语翻译的工作,包括将手写作品翻译成电子文档等。可以在翻译服务平台上接单并赚取报酬。
9. 在家为公司服务:如果某些大型公司需要小规模的调查或结果收集业务方案,可能雇佣宝妈提供家庭调查服务。可以指定客户填写调查问卷,以获取有效的生产或市场数据。
10. 网络热门商务:是时候开始升级自己的技能了!可以吸取更多的网络营销、广告发布等科技方面的知识并利用这些技能去通宵赚钱。这可能相对困难,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发挥,比如:网络推广、设计小广告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家兼职工作允许宝妈在在家中工作,但是毫无疑问,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需要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找到平衡。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原则和兴趣来选择兼职工作,并制定可操作的方法来开展兼职工作。
心情非常低落?
我想题主的问题应该是属于产后抑郁了,现在产后抑郁对于产妇真是越来越普遍了,患上产后抑郁的人往往易疲倦;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下降;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她们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关注!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产后抑郁呢?
1.要合理的饮食产妇这个时候尽量不要吃大油荤,饮食要保持合理清淡,多吃含有维生素和氨基酸的食物,这些对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2.保持充足的休息产妇一定要坚持正常的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能够保持大脑的清醒,可以乘孩子在睡觉时自己也抽空小睡一会,同时也可以减少玩手机等娱乐时间,用于休息。
3.找家人寻求安慰亲人永远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这个时候可以找老公或者父母进行倾诉,告诉他们自己的不良反应,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当然家人们也要转变观念,绝对不要觉得这是产妇“矫情”,而是应该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去关系安慰产妇,帮她分担家务和带孩子,这样就能很好缓解产妇的症状。
4.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如果上述方法都没有用的话。产妇一定要去正规的心理机构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医生等相关工作人员会对患者采用合理的劝导、安慰、鼓励、支持以及理解等方法,努力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最佳治愈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