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武帝,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版图最让人钟意?
中国古代这么多朝代,你最中意哪个朝代的版图呢?如果以我来看,我看中国古代的版图最让人中意的还是元朝。这个朝代虽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但他的版图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我们古代中国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之一。
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朝,元朝的国号起得非常的有水平,出自中国经典《易经》当中的大哉乾元,它的前身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自打成吉思汗就开始,历经数代人励精图治且军事能力极为突出,在忽必烈继承这个蒙古帝国之前,蒙古帝国已然建成一个横跨亚欧大陆超级大国了。忽必烈在蒙古帝国公认的大汗蒙哥死后,他击败了阿里不哥,完成了继承蒙古帝国正统的准备。
忽必烈这个人很注重重用汉人和注重汉化。在他统治蒙古帝国时期,他对中原作战,也就是对南宋作战非常的有效果。
忽必烈大量的采用汉人世侯,有效的挤压了南宋的生存空间,并且由于后来整个蒙古帝国已经完成整个欧亚大陆的整合之后,南宋与蒙古帝国的作战越来越像是一场不平衡的猎杀——缺乏地理优势和战略纵深的南宋相当于与几乎拥有当时已知的全世界全部力量相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南宋的灭亡变得非常在情理之中。
那么这个元朝完全稳定下来之后,它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我们都知道在中学教科书上都给我们讲解了关于元朝地方上的特别的行政制度。课本上或者说教科书上都管这种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叫做行省制度。其实关于这个行省制度,它的全名是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制度而已。
关于这种新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说的非常好,是什么呢?是说行中书省制度更像是宰相府的派出所。
我们都知道自唐朝设三省6部制度之后,中书省一向是掌管决策的宰相机构,元朝建立之后,宰相的权力变得比之前的任何历史都要集中。因为元朝直接将代表着相权的三省归于一省。只保留了一个单一的中书省,地方上的这种新型的行政机构正是基于此而实施。
因为元朝的疆域过于辽阔,寻常的郡县制已经无法适应整个统治要求的,必须通过设立这种拥有真正大权的管辖范围极为庞大的行中书省,才能够代为执行朝廷的命令以及指令,这些行省的长官往往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且对中央直接负责,他们权力虽然大,但也会受到中央中书省的制约。
当然了,我们关于这道题目还是要正面回答一下。之所以说这个元朝的疆域很令我感到满意,当然是因为他所辖的地区非常之多。我们看一看当时的元朝有现在的哪些省份——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另外还有一部分叫做西北地,这里是诸王封地,没有设行中书省管辖,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忽必烈的大元皇帝位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所有蒙古帝国贵族的支持,那些被分封在西北地的那些蒙古贵族选择观望了很久,因此大元朝刚刚建立的相当一段时间,大皇帝是没有蒙古可汗的称号的,不过后来这一现象被改变了,那些西北地的蒙古贵族还是承认了大云皇帝就是蒙古可汗的概念。
关于这个西北地,它拥有西藏、青海...,在中国古代相当少的封建王朝,可以做到在这些地区建立有效的统治。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元朝曾经对日本用兵,元朝曾经专门为了攻打日本而设立征东行省,所以说就算是明朝人修的元史。
都不得不对元朝的统治范围感到非常的自豪——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王阳明(王守仁)是一介书生,但也是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军事家。在平定宁王之乱前,他用一年时间,平定了盘踞在南中地区十几年,大大小小百十个匪帮,累计歼敌一万多人。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又清剿了湖广一带的断藤峡叛军。
宁王之乱爆发后,朝廷一片恐慌,只有兵部尚书王琼安之若泰,他说:有王守仁在那里,必定会擒获叛贼!事实正如王琼所料。
平定宁王之乱,除了军事层面的必备基本功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王阳明不顾个人得失的担当,以及对时局的判断和整体把控能力。
王阳明出色的军事才华,是平乱的基本功平定南中匪患,是王阳明第一次带兵打仗,一年后,他被手下败将们评价为“狡诈专兵”。诡异无常的兵道,让十几年来根深蒂固的山匪们,灰飞烟灭。同样,只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的王阳明,在这一战中,把他的“诡道”发挥得淋漓至尽。
一、疑兵计,争取到宝贵的准备期
宁王之乱爆发的时候,王阳明刚刚交还兵符,在前往福建的途中。听到消息,他立刻改变行程,返回吉安。
这个时候,王阳明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上无兵,时间过于仓促,根本来不及做准备。而宁王则是准备充分,叛乱一爆发,迅速占领了南昌、南康、九江,并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马。倘若宁王顺江而下,直抵南京,以南京的守备情况,肯定守不住。
陪都南京一旦陷落,宁王完全可以另立政府,造成事实上的大明南北对峙,到那时候,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拖住宁王的大军南下,王阳明使出了第一条“诡计”,他冒充朝廷名义,颁布檄文,声称朝廷已经派出八万平叛大军,不日将至。同时,他又让人散布谣言,声称他已经在吉安等地,募得精兵八万,将于朝廷八万大军一起,围困南昌!
事实上,这个时候,朝廷还没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朝廷的大军出发的时候,王阳明已经平定了叛乱。而这时候他自己,也就是个光杆司令。
不过,这则檄文和流言,还是把宁王吓了一跳,尽管不敢相信,但也不敢麻痹大意,赶紧让人去打探虚实。这一拖延就是十三天。等宁王发现上当了的时候,王阳明真的利用这十几天时间,组织起了八万人马!
这是这十几天的时间,要了宁王的命!
二、挑拨离间,让宁王错失先机
第一步计划实现,第二步计划就是搅乱宁王视线,让他失去战略目标。这个计划与第一个计划几乎同时进行,王阳明为了不让宁王的大军对准南京,他又耍了一个“阴谋”。
王阳明煞有其事地给李士实和刘养正(宁王任命的左右二相),写了一封密信,还用蜡丸密封上,充满神秘感,信中的内容却是让二人劝说宁王攻打南京!咦?怎么回事,王阳明不是害怕宁王攻打南京吗?
这就是王阳明“诡道”的地方,他给李、刘二人送去密信的时候,又故意让送信人“不小心”,让宁王得知了信的内容。当李士实和刘养正真的劝宁王攻打南京时,宁王恍惚了:难道这二人真的跟王阳明勾结起来玩我?不行,不能上当,攻打南京肯定是他们定好的圈套!
于是,宁王改变了既定的计划,一声令下变成死打安庆!李士实和刘养正平白无故失去信任,急得跳脚,眼看着宁王从战略上就迷失了方向,也毫无办法。
三、围魏救赵,牵着敌人鼻子走
当宁王在安庆秀肌肉的时候,王阳明一切准备就绪。众人劝他赶紧发兵救安庆,王阳明一摇头,安庆救不得,否则就会面临宁王从南昌和安庆两方面的夹攻,必败无疑!
王阳明一挥令旗,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围攻南昌!
南昌有宁王的儿子朱拱樤留守,但主力人马都让宁王带走了,兵力空虚。所以,当宁王一听说南昌被围,吓出一身冷汗:那可是大本营,自己全家老小,还有叛军大大小小将领们的家小都在城里,南昌丢不得!
于是,宁王顾不上攻打安庆,赶紧回兵救援南昌!这时候的宁王已经完全失去判断力,战略上步步失误。他心急火燎,刚刚走到鄱阳湖,一下子落入了王阳明的圈套!
原来,攻打南昌只是调虎离山的之际,王阳明早就在鄱阳湖布好了口袋,但等宁王来钻了!
就这样,宁王像没头的苍蝇,乱折腾一气,从宣布起兵,到鄱阳湖被擒,只有四十三天!而朝廷的平叛大军还没有走出京郊,就被王阳明干掉了!
王阳明不顾个人得失的担当,是平乱的先决条件以上是,王阳明平叛军事层面的因素。不过,我觉得,还有比军事层面更有价值的东西。请注意一个细节,王阳明平叛时的身份,他此时已经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并已经在赴任的途中了。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平叛行为,事实上是越权!
如果再严厉一点说,王阳明不光越权,还至少存在如下几条大罪:一是假冒圣旨;二是非法募兵;三是违逆皇命(指后来拒绝释放宁王,让明武宗再捉一次的闹剧),再加上刚才的越权指挥,别说杀头,灭族都绰绰有余了!
也就是说,王阳明做的是,有功不赏,无功开罪的傻事!
这太难能可贵了!事实上,如果他不主动揽责,按朝廷的任命,继续前往福建,宁王叛乱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也没有丝毫责任!
这一刻,他自己创立的阳明心学,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知行合一!这个“知”,就是大局,宁王叛乱可能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责任。这个“行”,就是他必须抛弃一切杂念,让他的“良知”得以闪现,毅然决然地践行他的“知”!
如果不是深厚的心学理念支撑,一个人很难在如此困难重重,而又与己无关的事情上,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这一点,我觉得比他的军事行动还要重要!
王阳明出色的时局判断力和把控力,是平乱的重要保障宁王叛乱,为何一片恐慌,王琼却那么淡定?因为王琼太了解王阳明的能力了和为人了!其实,就在王阳明决定返回吉安的那一刻,宁王就已经失败了!
前面分析了王阳明对时局的判断,完全在他的预料之内,包括宁王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计划,行动方案,时间节点,甚至宁王个人的弱点,无一不在他的掌控范围内。
这是对敌一方。对内,王阳明虽然已经卸任,但“名不正言不顺”的王阳明就是有那个魅力,能够让江西各地官员,自觉地听从他的调遣,虽是临时班子,但完全在王阳明控制之下。
其实江西绝非大明的净土,也逃不脱朝争。王阳明在关键时刻的择人标准,让他对时局的把控游刃有余。比如伍文定,这也是个大明王朝的倒霉蛋,被人排挤得四处流浪。关键时刻,正是王阳明与伍文定相互力挺,相得益彰,保证了平叛临时班子的稳定。伍文定在后来的鄱阳湖阻击战中,体现出来的价值,验证了王阳明的卓越眼光!
若非这一点,纵使王阳明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对内对外的时局判断和把控力,看着很细微,其实是很重要的保障。
王阳明被后人誉为“圣人”,按照圣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评定标准,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的第二位圣人,也是几千年中华史,仅有的两位圣人之一。王阳明这个书生,可不是一般的书生,平定宁王之乱,不过是他光辉一生的一个闪光点而已!
为何被北齐后主高纬猜疑谋反赐毒酒呢?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都城邺城,兰陵王府。北齐皇帝高纬(后主)所派出的使者徐之范正在和王府的主人——大司马、太保、兰陵王高孝瓘在王府正殿中相对而坐,各自默默无语,气氛尴尬而诡异。
许久之后,徐之范打破沉默,带着一丝丝的愧疚对高孝瓘说:
“大王,此乃陛下圣意,下官也不过秉持谕旨而已。还望大王不要为难下官,尊奉陛下旨意,早些安置吧。大王去后,家族子嗣可保无事,此事陛下已经应允,大王勿虑!”
说完,起身将面前的一壶美酒递到高孝瓘座前,行礼奉上。
端坐的高孝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早已预料到有这么一天。片刻后,以几乎不可见的幅度轻轻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端起面前的酒壶,向杯中倒出酒液,端详了一会儿,就准备向口中倒去。
这时候,门口突然跌跌撞撞地走入一个人,徐之范一看,原来是兰陵王妃郑氏,急忙上前行礼。郑氏没有理会徐之范,匆匆走到高孝瓘面前,哭着说:
“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之前陛下也没有对你有何不满,突然赐你鸩酒,是不是你做了什么辜负社稷和陛下的事情?”
高孝瓘摇摇头,略带着一点讽刺似的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子。”王妃急忙说:“何不马上求见天颜!”高孝瓘回答:“你不懂,天颜何由可见!”然后呼唤门口侍候的仆役,将啼哭不止的兰陵王妃郑氏扶下去,避免她再有什么愤慨之言出口,拖累阖府。一番折腾后,殿中恢复了安静,高孝瓘再次端起酒杯,对徐之范略带歉意地说:“让大夫久等了。”徐之范惭愧无比,俯首说:“不敢!”
高孝瓘一面端详着手中的酒杯,一面在心中默念着:“神武皇帝、文襄皇帝、文宣皇帝,不肖子孙来了。”然后毅然将酒杯送到嘴边,一饮而尽!
两三刻后,徐之范自殿中奔出,向等候在门口的王府属官、役者,以及自己带来的大批宫卫军士宣布:“兰陵王殿下突发疾病,已然薨逝了!”顿时王府内外人等齐刷刷地拜伏在地,嚎哭声响彻天际。
北齐王朝杰出的军事统帅、高氏皇族出类拔萃的优秀子弟、皇帝的堂兄——大司马、太保、兰陵王兼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高孝瓘,就这样“薨逝”于自己的王府中,时年三十三岁。兰陵王“薨逝”的消息被迅速传到邺城皇宫,皇帝高纬得到堂兄去世的消息后,先是面露喜色,如释重负;然后又开始心情黯淡、沉默无语;最后,居然流下了几滴眼泪。身边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说话,生怕皇帝因此迁怒于己。皇宫大殿内,一片死寂。
许久之后,高纬深深地叹了口气,吩咐说:
“颁旨:兰陵王不幸薨逝,朕深痛惜。特赠其太尉、赐谥号“武”,依仪制厚葬。兰陵王府眷属照兰陵王生前规制不变,妥善安置。赐兰陵王邯郸墓园五十顷,按亲王制度建陵”。
就这样,在堂弟皇帝的“哀痛怜惜”下,兰陵王高孝瓘依照应有的制度和尊崇,获得了身后崇高的追尊,风风光光地举行了盛大葬礼,哀荣备至。
但这些死后的殊荣,并不能掩饰高孝瓘是在心胸狭隘的皇帝高纬猜忌和提防下,以及为了稳固无上皇权的私心下,被皇帝以鸩酒赐死的真实情。就连北齐的死敌北周朝廷,得知高孝瓘被高纬赐死后,都掩饰不住极度的狂喜。北周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甚至宣布大赦,以便搜集兵源,作为将来进攻北齐的力量。
宇文邕知道,高孝瓘一死,齐国再没有可以称为国家柱石的大将统帅。同时高孝瓘是齐军的精神支柱,有他在,齐军尚能上下一心,保持斗志。而他一死,尤其是被皇帝高纬猜忌赐死,绝对是大大打击了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齐国由此可见必将走向衰败倾颓,正是北周大举进攻齐国、统一北方的绝佳机会。
正如宇文邕所料一样,高孝瓘死后,北齐再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元勋大将,对于北周的进攻一筹莫展、屡战屡败。齐军一盘散沙,斗志全无,面对周军胜少败多。最终,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军队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并在青州俘获已经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北齐灭亡。而这时,距离高孝瓘被赐死,不过仅仅四年而已。
为什么北齐后主高纬要冒着社稷不稳的后果,一心想赐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高孝瓘;而高孝瓘究竟是因何被皇帝提防、猜忌、最终落得赐死结果,从而间接导致北齐灭亡;接下来就详细地为大家加以叙述、解释,以拨开这历史的迷雾吧。
高孝瓘,字长恭,名肃,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中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宗室、杰出将领。是北齐神武帝高欢(追尊)之孙,文襄帝高澄(追尊)第四子,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侄子,生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其生母是文襄帝高澄的一个侍婢,地位卑微,所以幼年不受高澄重视。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依仗父兄两代打下的基业,代东魏自立,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十岁的高孝瓘得以成为皇族子弟,不过因为年幼及出身低下,他在北齐立国之初,没有任何爵位和官职。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十七岁的高孝瓘终于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册封为乐城县开国公,这时候的高孝瓘,才得以获取官爵,享受了皇族待遇。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加授高孝瓘为仪同三司,并让他开始出任地方官。也就是这一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北齐废帝高殷即位。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岁的高孝瓘被堂弟高殷册封为王,也就是他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封爵——兰陵王。当年,北齐发生乾明之变,高孝瓘的六叔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自立登基,即北齐孝昭帝。孝昭帝即位后,进一步重用已经暂露头角的侄子兰陵王高孝瓘,升他为中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刺史。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十月,孝昭帝高演出猎时坠马,伤重而崩,临终前遗命弟弟高湛即位,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武成帝即位后,改皇建二年为大宁元年,继续重用侄子高孝瓘,授予他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等官职。大宁二年(562年),武成帝在高孝瓘兰陵王封爵之外,再加其巨鹿郡开国公爵位,加食邑一千户,并进领军将军。这一年,高孝瓘二十三岁。
高孝瓘成年后,便一直偏重于军事,参与了北齐与北周之间的多次鏖战,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勇作战,带领齐军数次击败周军,因此在军中威望甚高,齐军视兰陵王为军中之胆。有兰陵王压阵,齐军坚如磐石,排山倒海,无往不胜。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军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率军攻齐。此战周军事先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突然发动袭击,大有一举攻克北齐齐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势。危急时刻,是年轻的兰陵王亲自率军自邺城急救晋阳,奋勇作战,经过于晋阳守军的配合,才将周军击退。因此晋阳军民无不感念兰陵王援救之功。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齐周之间爆发邙山大战。北周发兵东进,攻打北齐腹地,直逼洛阳。武成帝诏令高孝瓘为主帅,率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
此战中,高孝瓘将军事指挥权交予斛律光,自己则亲领五百骑兵,直冲周军大阵,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接连击破周军阻挡,一直杀到齐军坚守的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下,向守城的齐军大声呼喊,告知援军来救。
因为高孝瓘容貌秀美,长相英俊,有如女子,为了不影响作战时的士气,所以他在作战时都戴着面具,以遮蔽面容,因此金墉城中的守军不能分辨真伪,不确定到底来者是敌是友,不敢轻易相信是援兵已到。于是高孝瓘当众将面具脱下,以本来面貌出示众人,让城上的守军得以看见自己。守军看见确实是兰陵王本人前来救援,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增,立即开城,会合高孝瓘骑兵,反击北周大军。之后,段韶、斛律光大军也随后杀到,大败周军,金墉城成功解围。周军慑于兰陵王威名,放弃营帐逃走,自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之间,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漫山遍野。
此战兰陵王威名远扬、勇冠三军,齐军士兵视兰陵王为全军之胆,推崇备至,还特别谱写战曲颂扬他,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兰陵王破阵乐》)。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掌握实权的晋国公宇文护不甘失败,再次出兵,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准备战前储备。
六月,北齐后主高纬命高孝瓘、段韶出兵,包围定阳城。段韶当时患病,不能出战,于是对高孝瓘说:“此城三百重涧,皆无走路;唯虑东直一道耳,贼必从此出,宜简精兵专守之,此必成擒”。于是高孝瓘采取建议,以士兵埋伏在定阳东南涧口,再以主力断定阳粮道。
不久,定阳城中的粮食吃尽,北周统帅齐王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段韶率齐军正面抵挡,宇文宪久久不能前进。周军定阳守将杨敷无奈之下只得率守城士兵乘夜弃城突围,自东面越涧而走,被高孝瓘预先设下的伏兵据险攻击,全军覆灭。北周的进攻计划又被挫败,兰陵王的威名,再一次震动天下。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北齐柱石斛律光因北周施反间计,被北齐后主冤杀。此后,高孝瓘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新的齐军统帅。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纬加授高孝瓘太保,并追赏前后各项战功,于兰陵王爵之上再加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让高孝瓘没有想到的是,不断的立下战功、不断的加官晋爵之后,是皇帝对于自己的堂兄、军队最高统帅越来越深的忌惮和猜忌之心。而战功卓著的兰陵王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对家族的一片赤诚,以及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成了断送自己性命的诱因。早在邙山之战结束后,北齐后主高纬为了表彰慰问劳苦功高的堂兄,特地于邺城皇宫内设宴,为高孝瓘庆贺。此时兄弟之间倒也其乐融融,君臣关系看上去很融洽,这个时候的后主高纬,未必有猜忌高孝瓘之心。
酒宴正酣时,后主不经意间对高孝瓘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孝瓘不假思索的回答:“国事就是我们高家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在回答者的言语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心思,完全是一片为国赤诚,和对君主的忠心。而在提问者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高氏家族中有着篡位夺权的传统,孝昭帝、武成帝都是这样登基为帝。即使后主高纬自己,也挫败过弟弟高俨的政变企图。
因为高孝瓘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家事”两字,使高纬不能不起怀疑猜忌之心,忌惮战功赫赫、威望正隆的兰陵王是否会携战功发动政变,夺取社稷。
同时,《兰陵王入阵曲》已遍传国内外,齐军士卒们都在称颂崇拜心中的偶像兰陵王,高孝瓘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也是后主高纬猜忌提防堂兄高孝瓘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事后,回想起后主当时脸色态度,高孝瓘也隐约感觉到了皇帝的猜忌,心中十分后悔,万不该口不择言。于是,在定阳之战中,代替段韶统率军队高孝瓘故意公开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以此自污,想自我败坏名声,好让皇帝放心。他的属官相愿不理解这种行为,于是私下问他:“大王受朝廷重托,却为何如此贪心呢?”高孝瓘没有回答。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大王害怕功高而遭忌,故意这样自污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再说:“朝廷如果真猜忌大王,此事反而更加是处置大王的罪名,这是避灾不成反招灾!”
高孝瓘心中苦闷,无法发泄,于是大哭,向相愿询问如何解决。相愿回答说:“大王之前已经屡立功勋,此次依旧大胜告捷,威望实在太大,自污已经不行了,最好是托病退居王府,不理外事,交出所有权力,国家军政大事,请以后都不要再管,这样,朝廷或许会。”高孝瓘于是听从相愿的计策,但还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
----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正月,北齐后主高纬决定对南方陈朝用兵,高孝瓘唯恐被后主授予征南重任,叹息着说:“去年我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有病不肯医治,求死之心显露无疑。
即使这样,北齐齐后主还是迫不及待,高孝瓘一日不死,高纬一日不得安心。就在高孝瓘被加授太保的次月,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如同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按捺不住的北齐后主高纬终于痛下决心、等不及高孝瓘寿终正寝,指派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孝瓘,赐死了为国家、为宗族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欲求善终不得,叹息之后,只能饮鸩而死,殁年三十三岁。齐后主猜忌忌惮威名赫赫的堂兄高孝瓘,为了维护皇权,最终不顾亲情及功劳,狠心将其赐死。但是他心里知道,其实兰陵王并没有具体的罪过,只不过是军功赫赫、威名太盛,恐怕日后不好控制,所以才在肉体上将其消灭。
从亲情和上来说,后主并没有把高孝瓘作为叛逆来对待,并不认为他是犯上作乱的逆臣。所以,在消除隐患的同时,后主也不禁黯然神伤,追念堂兄的功绩和辛劳,追赠他为太尉,上谥号兰陵武王,加以厚葬。
如前所述,高孝瓘死后四年,军心涣散的北齐即被强敌北周所灭,自毁长城的北齐后主高纬连同其子北齐幼主高恒都被北周擒获,并最终处死。倘使兰陵王高孝瓘尚在,北齐高氏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轻易被灭国亡族。
兰陵王高孝瓘是国家干城、宗室之英,能力出类拔萃。护佑社稷、军功卓著,使得北齐历代君王得以稳固皇权。虽然他一直手握军事大权,但对于国家、对于皇帝,从没有任何悖逆叛乱之事,其忠诚之心,天日可鉴。
但恰恰因为他的宗室身份,及握有的军政大权,对于北齐后主来说,是自己皇权的天然威胁。虽然高孝瓘未必有谋逆之心,但是不代表兰陵王幕府左右之人没有攀附从龙之心。按照北齐宗室的篡位传统,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在世时或许可以制约兰陵王,但他们身后之事,便不好说了。搞不好,孝昭帝高演当年的旧事,将会重演。
同时,高孝瓘也确实也有举措不当之事,认为自己是皇帝至亲,宗族英才,又没有私心,所以毫无顾忌,把家族亲情置于皇权至上,大大咧咧,不假思索地透露内心想法。虽然他本意绝没有冒犯皇权的意思,却在潜意识上引起了后主高纬的猜忌和忌惮。
为了权力的稳固及传承,高纬思前想后,只能抛弃兄弟亲情,以高孝瓘的鲜血和性命稳固无上的皇权,这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家天下制度之下,无可奈何、不可逾越的遗憾事情。兰陵王高孝瓘一世英名、战功赫赫,也抵不过皇权的排他性和自私性,最后成为悲惨的牺牲品,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为何后来变得心如蛇蝎?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吕后总是以冷血残忍的面目出现,然而当了解了吕后的一生后,或许将会改变这种看法。吕雉曾经也是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其之所以会变成一个冷血政客,甚至被冠以天下第一毒妇的称号,则完全是被悲惨的经历给逼出来的。
△从贤良淑德的吕雉到冷血残忍的吕后
从贤良淑德到冷血政客,吕雉到底经历了什么吕雉本出生于齐国贵族吕氏,虽然随着秦国统一天下,其贵族身份已经不在,但由于齐国的灭亡较为和平,再加上家境的优渥,吕雉的生活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直到吕雉一家逃难至沛县,吕后的生活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嫁给刘邦开始,吕雉开启了蜕变
在父亲的主张下,吕雉嫁给了年长自己十几岁、且名声并不好的刘邦,而为了家族的存亡,吕雉只能选择接受。刘邦与吕雉成婚之后,却依然不改过去的恶习,依旧整天不顾家,在外与朋友整日饮酒、胡作非为,而吕雉对此却并无怨言,始终履行着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不仅为刘邦生儿育女,而且一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孝敬公公。
这段日子虽然谈不上幸福,但与此后的经历相比,却已经是及其幸运了,至少她还能经常见到自己的丈夫,至少她的丈夫此时还只属于自己一个人(曹氏毕竟没有名分)。后来,刘邦因押送的徒役逃散而犯罪,被迫与人逃至芒砀山,吕雉不仅为此蹲了大牢,而且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其送衣送饭。
△吕雉提心吊胆的抚养一双儿女
此后,刘邦在沛县起义,不久便离开家乡带兵四处征战,而吕雉不仅要提心吊胆的呆在家中,一面担心秦军杀回来,一面担心传来刘邦的噩耗,而抚养儿女的责任更是全部压在了她的身上。
汉二年(前205年)5月,起兵已经四年多的刘邦带着56万大军杀回了楚地,然而攻陷彭城的他似乎并未想到家中的妻儿,整日在彭城寻欢作乐。我们很难想象此时吕雉心中是何滋味,四处征战不顾家倒也罢了,被封为汉王距离楚地过远没有接走家人也是理由,可如今近在咫尺却依然不顾及家庭,吕雉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
△吕雉没等来刘邦,却等来两年的被囚岁月
不久,刘邦被回援的项羽击败,而直到此时他才想到派人去家里接回妻儿,然而项羽同样想到了控制刘邦家属,兵荒马乱之下儿子、女儿被刘邦带走,而吕雉和刘太公却落入了项羽之手。此后,吕雉在身处敌营、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更是整日担惊受怕,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刘太公。期间,项羽曾以刘太公的性命相要挟,意图迫使刘邦投降,然而刘邦却对此根本无动于衷,虽说刘邦的选择并无不妥,但吕后恐怕至此已经彻底对刘邦死心了吧。
直到汉四年(前203年)九月,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将吕雉和刘太公放回,吕雉这才终于回到了刘邦身边,然而还未等其高兴,就发现刘邦身边已经有了戚夫人。
△吕雉被释放时刘邦身边已经有了戚夫人
可以说,吕雉嫁给刘邦之后,不仅没有丝毫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丈夫的关怀,反而因刘邦的起兵饱经战乱之苦,我们很难想象这段时间吕雉到底承受了多少。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不仅使得吕雉对刘邦彻底失望,更锻炼了她坚韧的意志,同时直接促使了吕雉从那个贤良淑德的妻子,成长为了一名冷血残忍的政客。
吕雉被称为天下第一毒妇,她到底做了哪些残忍之事都说吕雉手段残忍,为此甚至为其冠上了“天下第一毒妇”的称号,那么她到底做了哪些残忍之事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四件事吧。
△韩信被吕后诱杀
1、诱杀韩信。关于吕雉杀韩信的原因,一直都是个谜,我认为这应该与刘邦易储有关。汉十年(前197年)初,刘邦开始出现易储之意,七月吕泽旧部陈豨造反。吕雉此时为了巩固刘盈的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借助朝中吕氏集团的力量开始拉拢朝臣,而困居长安的韩信已经根本无法对刘邦和吕后造成威胁,为何却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被杀呢?我认为吕后可能私下尝试拉拢韩信,意图借用其影响力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但遭到了韩信的拒绝,为了以绝后患,只能利用萧何将韩信骗进宫杀死。萧何此时在吕后与戚夫人之争中明显站边吕后,恐怕也正是因为此事,吕后的力量再次警醒了刘邦,这才有了萧何的自污和刘邦临死之前想要处死樊哙之事。
△彭越被杀后吕雉将其剁成肉酱
2、残杀彭越。彭越被杀同样极为蹊跷,因其拒绝亲自率兵随从刘邦平定陈豨,导致触怒刘邦,后因太仆告发其阴谋反叛,被刘邦擒获。但刘邦并没有打算杀掉他,只是废除了其梁王爵位,将其流放到蜀地青衣县而已。反而是彭越在前往青衣县途中偶遇吕后,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我们不知道吕雉与彭越到底说了什么,我怀疑与韩信一样,吕后也曾尝试拉拢彭越,但同样被其拒绝。于是吕后将其诱至洛阳,让彭越门客告发其再次阴谋烦躁,并建议刘邦处死彭越。彭越于是被杀,吕后又将其尸体剁成肉酱,分别赐给各地诸侯王,我怀疑吕后此举在于警告其他诸侯王,至少要防止其站在戚夫人一边,结果却直接引发了英布造反。
△将戚夫人做成“人彘”
3、虐杀戚夫人。关于吕后杀死戚夫人的原因,则比较好理解,完全是出于恨意。其实对于戚夫人夺走刘邦的爱,吕后应该并不在意,毕竟她已经对刘邦彻底死心了。但在吕后将全部心思投注在一双儿女身上的情况下,戚夫人却意图依靠刘邦的宠幸而夺走刘盈的太子之位(虽然我怀疑是刘邦的阴谋),这才真正触碰到了吕后的底线。刘邦死后,戚夫人失去了皇帝的庇护,吕雉对其恨意全面爆发,先是将其儿子刘如意杀死,之后更是砍断其手脚、挖其眼睛、聋其耳朵、哑其嗓子,让其住在猪圈之内,取名为“人彘”。吕雉甚至让儿子刘盈前去观看,导致刘盈就此一病不起,最终英年早逝。
△西汉前少帝刘恭被吕后囚禁后暗杀
4、囚杀刘恭。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朝政大权却掌握在吕后手中,为了“亲上加亲”,她将年仅十一岁的外孙女张嫣(刘盈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汉惠帝刘盈的外甥女)立为了皇后,并希望其能生下儿子。然而一方面源于张嫣实在太过年幼,另一方面由于汉惠帝认为此举有悖伦理,因而并未临幸张嫣,导致张嫣一直未能生子。于是吕后让其假装怀孕,并强取汉惠帝与宫女所生之子刘恭,谎称是张嫣所生,然后将刘恭的生母杀死,并立刘恭为皇太子。汉惠帝去世后,刘恭继位,史称前少帝,朝政依旧在吕后掌控之中。随着刘恭的渐渐长大,不知从何处得知生母已经被杀,于是便说出了长大后腰报仇之语,吕后得知之后,便将其囚禁在后宫的永巷中,宣称刘恭患病,之后废黜刘恭,并暗中将其杀死,又改立刘弘为帝。
△吕雉手段虽残忍,但其贡献同样巨大
吕后手段或许残忍,但吕雉在执政方面确实表现却极为出色,正如司马迁的评价,“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不仅稳定了汉初的政局,促使了国力的稳步提升,而且为此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恐怕这也是司马迁将其纳入本纪的原因吧。
两晋南北朝首席名将都有谁?
北府军名将檀道济: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恪:慕容恪,字玄恭,昌黎棘城人,鲜卑族。他的主要功绩有:在棘城以2000骑痛击后赵10万大军、奇袭后赵将军麻丘,大败麻丘于三藏口、屡破高句丽、平高丽、克扶余,俘虏扶余国王及廉台决战,连环马破冉闵,俘虏冉闵。南朝第一儒将陈庆之:“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一首洛阳童谣道出了南北朝名将陈庆之的光辉战绩。他的人生顶点是收复洛阳的战争中,率领7000白袍军,把几十万。
大器晚成的北周名将韦孝宽: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号称“韦虎”的南梁名将韦睿: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韦睿早年任上庸太守。
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建立者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羯族部落首领周曷朱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建立者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后燕开国君主悲情战神慕容垂: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鲜卑族,昌黎棘城人。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
北周开基者宇文泰: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北齐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高长恭,又名高孝瓘,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封爵兰陵王。
平定侯景之乱的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