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道君,就连寿星也敢羞辱太上老君?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道教早于佛教,道教是中土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天庭是以道教神仙为班底组建的三界最高管理机构。在西游记中,道祖太上老君亲口告诉观音:"我当年曾化胡为佛"。因此,道教无论在地位、资历、实力方面都强于佛教。
也就是说,道祖太上老君乃佛、道共同的祖宗,他开天辟地,住在最高层的三十三层离恨天兜率宫,手握无数超级法宝,来到灵霄宝殿时玉帝要起身迎接。可以这么认为,太上老君乃三界第一仙,其地位之高无人可比。
可是,在安天大会上,玉帝为答谢如来佛祖降伏妖猴,传旨千真万圣前来赴宴。原文: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
这里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他也夹杂在众仙之中,捧着宝贝,对着如来拜献。注意,这里的"拜献"是什么意思?按照文意理解,应该是跪着献上礼物,即使不是跪着,也应是鞠躬弯腰献礼,这往往是卑者向尊者所用的基本礼数。
不单如此,安天大会上还有一个插曲,更让太上老君无地自容。原文:寿星又到。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申谢曰:“始闻那妖猴被老君引至兜率宫锻炼,以为必致平安,不期他又反出。幸如来善伏此怪,设宴奉谢,故此闻风而来。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寿星是谁?当然是南极仙翁,元始天尊的大弟子,太上老君的师侄也。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师伯狠狠贬损一通。这里的几个用词"以为"、"不期"、"幸",暗含嘲讽之意,突出了老君的无能与如来的强大,几乎可以让他所谓的师伯颜面无存。
寿星乃正宗道家弟子,他怎么敢当众侮辱自己的师长兼道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再有,在后文中,太上老君大展神威,其座骑青牛精拿着金刚琢无人能敌,连如来佛祖都怕他"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只好让十八罗汉用十八座金山作为买路钱。也就是说,如来佛祖实际上非常忌惮太上老君,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前辈。
难道是作者吴承恩的笔误?否则,这种前后矛盾,不符合逻辑的情况怎会发生?小编最初也这么觉得,但想来吴承恩不应犯如此低级错误。后来又对原著仔细分析,才发现其中原因。
原著第四十四回,行者道:“那三清?”八戒道:“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左边的是灵宝道君,右边的是太上老君。”原来,在道教中,太上老君排名竟然最未,他虽是道祖,资格最老,但却退居为三把手。按现在来说,一个人自己创建的公司,最后董事长居然不是自己,这里头必然有残酷的内部斗争,最后自然是失败者出局,退居二线。
如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寿星即元始天尊大弟子为何要当众嘲讽师伯,因为他们在道教早已分属不同的阵营,寿星此举是向师父表忠心,与师伯划清界限。此外,元始天尊带头向如来拜谢也有深意,暗示了道祖无能,不能降伏妖猴,所以害得道教向佛教低头,从而使老君在道教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你认为元始天尊和玉帝谁厉害?
原始天尊最厉害,他与玉皇大帝都是道教的神仙,相对于原始天尊是最高领袖,玉皇大帝是最高行政长官。而且在正统神话与宗教中,原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他就是盘古。也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在天阶居住在39重天,玉皇大帝居住在36重天。玉皇大帝掌管世间万物,地位虽然不是最高,但是玉皇大帝权利最大,统领各路神佛。比如地上的土地公,水里的龙王,西方极乐世界的如来佛祖等众佛,都要归玉皇大帝管制
玉帝的敕旨和元始天尊的符召?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稳坐凌霄殿的玉帝是三界主宰,仙与佛与神圣的共主,他的号令就具有“圣旨”的无上权威,即是敕旨。从对付美猴王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天庭的直属团队,托塔天王和哪吒父子率领的大罗天诸神,还是地方势力二郎显圣真君杨戬,以致西天佛祖如来,不管是“宣”还是“调”,他们都要受到玉帝的不同程度的节制,临危受命,八百里快马加鞭,火速“勤王”。
太上老君作为三清的代表,也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权力,西天取经计划就是他出面跟燃灯古佛协调一致的结果。取经路上的各种磨难,主要是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互相配合的一种安排。其中我们可以大致揣测,太上老君和玉帝的关系也比较微妙,他们的意见并不总是一致的。玉帝有自己的主意,道祖有他的想法,各行其事,又顾全大局。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如果发挥一下,也表达个意思,会是什么结果呢?玉帝的敕命和元始天尊的符召,对神仙们来说,哪个更有效,更具有权威性,他们会更愿意听从谁的吩咐呢?
纵观《西游记》整部小说,调兵遣将,发号施令最多的,就是玉帝,他的信号强度十分明显,神人仙佛为他是从;太上老君露面也不少,虽然行事低调,但其能力和手段也非常突出,可谓是招招见血,立竿见影。元始天尊则是个逍遥的传说,除了礼宾性出场,安天大会来打了个招呼,其他时间全部在躲清闲。只闻其声,难见其人。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很难直接做比较,前者属于普遍适用的“圣旨”,普天之下皆王土,它的效果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神人仙佛唯命是从;而后者则属于特定范围内的号令,针对的对象等级非常高。换言之,两者其实是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一定的“把脉”意义——普通事情玉帝可以自行斟酌独断,关系三界重大命运的大事,则由元始把关。
具体怎么说?我们一起来做个详细解析——当玉帝的敕旨遇上元始的符召。
第一、玉帝的敕旨:事无巨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作为三界主宰,玉帝敕旨的权威毋庸置疑,他所针对的对象非常多,可谓是事无巨细,乾坤独断。
(一)大罗天。
孙悟空大闹天宫事件,玉帝接二连三发号施令,下旨擒拿一代妖猴孙悟空。先后出动的有:
以李天王和哪吒父子为代表的诸天神宰,包括四大天王、二十八宿、天罡地煞等满天星斗,以及四大天师、各种灵官,乃至北极四圣。
其中还有露面的观音菩萨和惠岸行者木吒,以及太上老君本人。
(二)人间地面。
花果山美猴王横空出世,玉帝立马派遣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看个究竟,妖气冲天,他得管。
凤仙郡求雨事件,惩戒凤仙郡太守,“罚俸三年”,必要时候直接干预人间治理。
人曹官魏征的设定,说明玉帝还暗中布控,助力唐王李世民人间天子。
灌江口二郎神杨戬,也得听从玉帝的“调令”。
天庭还在各种山头地界安排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山神土地。
(三)海洋水族。
东海龙王敖广被孙悟空抢了定海神针铁如意金箍棒,告玉状,玉帝降至擒拿。
泾河龙王克扣降雨点数,私自篡改时间,被玉帝安插的人曹官魏征“梦斩”。
西海龙王敖闰三太子失手烧了玉赐龙珠,被拖上剐龙台。然后观音菩萨求情,把小白龙送上取经路,将功赎罪。
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被孙悟空一锅端,因为他们是“野人”,是孽龙,是自封的,活该倒霉,得不到玉帝的庇护。
整个降雨的程序,乃至水族王者的命运,都牢牢掌控在玉帝手里。
(四)森罗殿。
同理,孙悟空闯完龙宫,闹九幽,拳打十代阎罗,勾生死簿,秦广王请求玉帝解决。
三界六道轮回,也都攥在玉帝手里。
(五)西天。
如来佛祖所在的天竺国,西牛贺洲,西天极乐世界,虽然是一块独立性比较强的地盘,也要名义上受到玉帝的管束。如来镇压孙悟空到五行山下,就是玉帝的指令,如来口称“救驾”,称玉帝为“大天尊”,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说明了至少两个特点:一个是,玉帝的敕旨具有三界至高权威性,一个是,玉帝敕旨所指向的目标非常多,事无巨细,一箩筐全装了。
从这一点上看,还真没有哪个神仙会推诿,必须照做。
第二、元始天尊的符召:宏观全局,讲究的是“果证混元”。作为三清之首,元始天尊也被称作是“大天尊”。他这个“大天尊”不得了,属于妥妥的神仙界最高修为标志,也是神仙界顶级精英大佬们一致认可的至高存在。
《西游记》中,元始天尊基本就是个传说般的存在,如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达摩祖师、独孤求败,神龙见首不见尾,成了一个逍遥的传说。
元始天尊都有哪些亮相,或是传闻呢?
(一)安天大会。
如来出手,制服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孙悟空,玉帝出面,王母搭手,安排了一场神仙界的大聚会,就是安天大会。
这个时候,玉帝也请到了三清,包括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有说三清拜如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元始天尊出面,是因为降服孙悟空这个事件,关系到三界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这是个大布局,大事件。倒不是说,他真的是也会“拜”西天佛祖。换言之,元始天尊看的是这个事件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就是取经计划,太上老君先出面就应该可以了。
(二)逍遥传说与混元道果。
孙悟空和唐僧一行能够吃到万寿山五庄观的神奇宝贝人参果,那都是因为镇元子大仙接到元始天尊的请帖,被“大天尊”邀请到大罗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然,想都别想。号称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的袖里乾坤可不是吃素的。
福禄寿三星和观音菩萨,哪里看的是孙猴子的面子呀?分明是元始天尊的面子。镇元大仙去弥罗宫走了一遭,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孙猴子推到了人参果树,这事儿蹊跷,大家伙赶紧帮忙,给镇元子,更给元始天尊做扫尾工作。镇元子为啥要跟猴哥结拜呀?他看中的是元始天尊这个关系。
小雷音寺黄眉老佛一节,弥勒佛也说了类似镇元子的那句话——他去赴“元始会”,才不小心叫敲罄童子拿了金铙和人种袋溜出来作怪。
镇元子是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弥勒佛是世人皆知的东来佛祖,如来佛的接班人,西天的明日之星。元始天尊符召对接的,正是这样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神仙大佬。元始天尊讲道,说混元道果,也有栽培、加持二位的意思。
地仙之祖,有统领各种地界散仙,特别是没有进入天庭班组的小仙们的意思,这一点,对于三界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东来佛祖,弥勒佛身负使命,要给三界未来一个朗朗乾坤,海晏河清,意义不言而喻。所以,元始天尊才会召集他们,一起来继续修炼,精进,参悟“混元道果”这样的至高修为。
如此,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侧重点是不同,受众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前者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处理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情;后者则更侧重于宏观全局的把控,对象只有顶级的神仙大佬才能匹配,宗师级别的才能“享受”这个待遇。根本的宗旨是一致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就是维护天道或道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当玉帝的敕旨遇上元始天尊的符召:两者的微妙与神奇操作。玉帝的敕旨和元始天尊的符召有没有同时用过的具体案例呢?有,还真有。就是真武大帝出场的一段说白。
(一)真武大帝的名号与出身。
真武大帝出生于净乐国皇室,他舍弃王位,玄门修真,在武当山修成正果,龟蛇合体,修为高深。
.他出生于开皇元年。这个“开皇”就很有意思了。根据神话传说的设定,天地之数有“五劫”:
东方起自子,曰龙汉,为始劫。南方起自寅,曰赤明,为成劫。中央起自卯,曰上皇,北方起自午,曰开皇,俱为住劫。西方起自酉终於戌,曰延康,为坏劫。
真武大帝的出身和时间,足以证明,他是个了不得的神圣。
他的名号先后主要有怎么几个:玉虚师相,上帝祖师,真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荡魔天尊,混元教主等。他的职责主要是降妖除魔,同时有镇压北俱芦洲的重任。
(二)敕旨与符召双重加持:真武大帝和混元教主之名与玉帝和元始的敕封。
祖师道:“我当年威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剪伐天下妖邪,乃奉玉帝敕旨。后又披发跣足,踏腾蛇神龟,领五雷神将、巨虬狮子、猛兽毒龙,收降东北方黑气妖氛,乃奉元始天尊符召。——《西游记》
孙悟空搬救兵,降服黄眉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以降妖伏魔著称的第一高人真武大帝。当时,真武大帝就对孙悟空说了上面那一段话。
1、真武大帝的名号是玉帝敕旨赐封的。
真武大帝出身久远,修为高深,降妖伏魔,威震北方,功勋卓著,表现卓越。玉帝爱惜人才,因此,敕旨天降,亲封他为“真武大帝”。
2、九天荡魔祖师的名号则来源于元始天尊的符召。
真武大帝率领龟蛇二将和五大神龙等扫荡北俱芦洲各种妖魔鬼怪,奉的是元始天尊的符召。对于当时的其他三大部洲,和整个神人仙佛三界来说,北俱芦洲是个致命的威胁。这就关乎到整个神仙界的命运和前途了。因此,元始天尊才亲自出面,“符召”真武大帝,叫他去做这个事情。
事成之后,真武大帝又得到个名号——九天荡魔祖师。这个封号,与元始天尊有着莫大的关系。
3、荡魔天尊与混元教主。
九天荡魔祖师,或荡魔天尊,表示真武大帝已经跻身神仙界第一流的顶级行列,甚至已经甩开北极四圣其他三人,以致脱离紫薇大帝而自成一家了。天蓬元帅猪八戒说“不怕”真武大帝,老相识,曾经是一个团队的主管,如此而已,实际已经远不如真武大帝了。
从他跟猴哥的对话来看,真武大帝已经统领四方,是镇压四方妖魔的第一大佬了。
真武大帝不上天庭,修养武当山。于是就又有了个“混元教主”的名号。“混元”是什么意思?大家很清楚了。元始天尊讲的就是“混元道果”,镇元子和东来佛祖也要来凑热闹,听讲。也就是说,混元教主这个名号,就等于是元始天尊给颁发的一个毕业证书,正式承认真武大帝达到了神仙的最高段位。
好,敕旨和符召的奇妙关系就出来了。玉帝敕旨,任命真武大帝,真武大帝进入天庭编制,成为大罗天的正式成员。给编制,给官职,玉帝发号施令。然后,元始天尊根据需要,再在玉帝任命的这个圈子中遴选人员,委以重任,负责关系到三界整体大格局和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当然,对真武大帝的任命,可能也会是玉帝和元始天尊都认可的,是他们一致考察的结果。玉帝敕旨认可的是一种身份,一种官职,存在君臣与上下级之间的明显特征。而元始天尊的符召,所给予的称号,更侧重于一种修炼,一种境界,一种证书。两者似乎有点职业与做学问读书的关系。如果玉帝是领导,元始天尊就是一位教授,而且,玉帝也是元始的学生。
真武大帝不亲自出马,帮助猴哥,理由就是两条:既没有原始的符召,也没有玉帝的敕旨。
由此可见,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从根本上说,两者是具有一致性的,是并行不悖的,元始传授混元道果,玉帝拿来当做人才使用。
一般的神仙当然听的是玉帝的敕旨,理由很简单,元始天尊作为三清之首,是当时神仙界的天花板般存在,他要考虑的,不是玉帝管辖的那种具体事务,而是纵观全局的三界大事情。这样,能够被元始符召召唤的神仙是屈指可数的,都是级别极高的人,比如镇元子,比如弥勒佛。
话说回来,比如某个小仙,元始天尊心血来潮,要召他,临时用一用,虽然他是玉帝任命的,他会不去吗?给元始面子,就是给玉帝面子。能够被元始天尊看上,那是他的福分。
由此可见,玉帝的敕旨和元始的符召,两者发令人不同,针对的事务和对象也不同。玉帝敕旨权威至高,毋庸置疑,适用的对象则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三界共主的名号不是虚的。而元始天尊的符召则不轻易使用,对象都是祖师级别的神仙大佬,能够共参混元道果的顶级神圣,做的都是关乎三界大格局大命运的重大事情。因此,敕旨适用于所有神仙,符召只适用于定格的神圣,一般人是不会受到元始符召召唤的。而且,两者目的一致,并行不悖,在大事情上,不会出现分歧。能够坐到如此高位,玉帝和元始天尊都是绝顶聪慧的高人,大格局,大视野,必须有。西游记中还有哪几位神仙能让玉帝走出灵霄宝殿相迎?
按照《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玉帝不需要走出灵霄宝殿迎接任何人,出迎是情分,不出迎是本分。
太上老君有这面子,可不是因为玉帝尊老爱幼,而是另有原因;至于如来,根本没这资格。
下面我就一一按照《西游记》原著来分析。
《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西游记》里的神仙系统跟我们熟知的道教、佛家的系统有很大区别,玉帝是三界唯一的老大,不接受反驳。
西游记的神仙系统是这样的。
盘古开天劈地,伏羲、女娲创世,一尊二祖已经成为最远古的神话人物。
玉帝,三界的管理者。
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辈分有点大,见到玉帝还得行臣子礼,都是老好人,即便猪八戒在车迟国把他们的塑像扔进了粪坑也不生气,不过猪八戒被捆绑、上蒸笼的罪没少受。
四御,辅佐玉帝的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
五方五老,西天佛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如来也是西方佛老之一,是灵山的管理者,但还受玉帝的领导。
六司,南斗六星;七元,北斗七星;八极,八方极地;九曜,九天行星;十都,十殿阎罗。
除了上朝议事以外,大家各回各家,该在天庭炼丹的就炼丹,该在灵山念经的就念经,到凌霄宝殿窜门,得由玉帝说了算。
孙悟空大闹天宫,观音推荐二郎神出面捉拿,哪怕是亲外甥,二郎神也得有玉帝的旨意才能出兵,“二郎即与众兄弟,出门迎接旨意,焚香开读旨意。”
孙悟空闹上通明宝殿,玉帝派人宣旨请如来降妖,“遂传旨着游弈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观音前来赴蟠桃宴会,见天庭乱作一团,于是请天师邱弘济转奏见玉帝,得到允许才进了灵霄宝殿。
如来以五行山压住孙悟空,准备离去,又是玉帝出旨令天蓬、天佑挽留如来开安天大会。
如来得旨才敢停留在灵霄宝殿,这时玉帝传旨,邀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
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没有玉帝的旨意,灵霄宝殿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出入的,殿外巡逻的都不简单,比如轮值的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
说句实话,孙悟空不敌如来一巴掌,面对玉帝更是不堪,一根手指头的事,如来就曾恨铁不成钢地骂孙悟空:“不当人子”,“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说玉帝不需要走出灵霄宝殿迎接任何人,出迎是情分,不出迎是本分。
那么究竟有资格让玉帝出迎的有几位神仙呢?一个都没有!
出迎是情分,而非本分玉帝掌管三界,只有人奉旨去灵霄宝殿参见他的份,没有他去拜会别人的份,但玉帝为什么又主动迎接了太上老君与如来呢?
看看孙悟空初次见玉帝就知道了。
孙悟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闹龙宫,夺如意金箍棒;下地府,勾划生死簿,本来玉帝要派兵剿的,有个老好人太白金星愿意去招安,就把孙悟空带上了天庭。
到了灵霄殿外,还没等太白金星请旨让玉帝召见,孙悟空就迈着六亲不认的步子“直至御前”,太白金星赶紧“朝上礼拜”,然后回奏,这事儿办成了,“已宣妖仙到了”。
玉帝垂帘就问谁是妖仙,孙悟空随口答道“老孙便是”,当场吓死了一堆神仙,声称孙悟空不“不拜伏参见”,乃是死罪,这言外之意,要是惹毛了玉帝,大伙儿都没好日子过!
玉帝却丝毫没有见罪,认为是孙悟空没见过世面,情有可原,“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众仙什么反应?他们代替孙悟空“谢恩”!
可见玉帝真不是那种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其实蛮有人情味的,这就是为什么玉帝亲自迎接太上老君与如来的根本原因,平易近人啊。
1、迎接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是个bug,补天的是我们的女娲娘娘,却是老君解化而成,意思就是老君很无聊,以一气化三清的神通变成了女娲,穿着女装,跑去补天窟窿。
女娲顺手折了几片芭蕉叶炼成了扇子,摘了几个葫芦,嫌翻五彩石的钳子不好看,最后炼成七星剑挂在腰间。补天完成多了块五彩石,女娲就将其扔在了花果山,顺便给这块石头佩了根棍子防身扔在东海。
女娲功成身退,享受退休的生活去了;太上老君便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
玉帝很尊敬太上老君,这老头儿打造兵器是把好手,关键人家会炼丹啊,这玩意儿可是天庭对抗天灾的主要物资。王母有蟠桃、灵芝,镇元大仙有人参果不假,但成熟时间有点久,其他神仙整天游山玩水看似风光,其实都在找天地灵物,哪有太上老君那么轻松,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就捧出一大堆仙丹,扔到蟠桃宴会上,大伙儿放开肚子吃,扶墙进来再扶墙出去都行。
王母开蟠桃宴,其实就是给大伙儿分配物质,龙肝凤髓、仙酒、蟠桃、灵芝、加老君的仙丹。
结果呢?孙悟空毫不客气地一人把这些好东西给祸害了!
*七仙女哭着找玉帝投诉,玉帝一听知道事情坏了,宴会拿不出蟠桃,不是在打天庭的脸吗?
*造酒的仙官也赶过来说“玉液琼浆,其八珍百味,亦俱偷吃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太上老君也急匆匆赶来了,玉帝、王母都坐不住了,生怕这仙丹也出了问题,“玉帝即同王母出迎”。
玉帝、王母连出行的“八景鸾舆,九光宝盖”都顾不上了,实在是心急,宴会开了,人来齐了,菜没了!这个脸丢到姥姥家了!所以玉帝这个出迎,是急切之意,并非完全是尊崇太上老君,文中也交代了这一点。
“君朝礼毕”,如果没有孙悟空偷吃这一出,玉帝和王母只会坐在凌霄殿中,垂帘,等待众仙前来参见,然后君臣同乐,大吃特吃天庭准备的渡劫物资,以示恩宠。
太上老君也说了:“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
玉帝的反应是什么呢?是“悚惧”,他是怕偷丹的贼,还是怕没了丹药呢?答案很明显,就是知道丹药被偷吃了,那么天庭没有足够的物资来帮助众仙度过天劫,这个才是让他“悚惧”的根本原因。
2、迎接如来
如来奉旨前去降伏孙悟空,压根儿就没进凌霄宝殿,如果如来的身份真需要玉帝出迎,这时玉帝早就迎上去了,而不是坐在凌霄宝殿看事态发展。事实上,孙悟空被如来一巴掌拍在了五行山下后,由于没有玉帝的旨意,救驾完成的如来已经准备返回灵山。
“救驾”,正说明了玉帝不二的身份和地位,即使作为西方佛老之一的如来,无旨也不敢冒然前往天庭或者停留,恰如诸侯。
玉帝令天蓬、天佑急出灵霄宝殿挽留如来,显然不同于见太上老君,而是派出使者,这才不慌不忙以地主的身份出现,“须臾,果见八景鸾舆,九光宝盖;声奏玄歌妙乐,咏哦无量神章;散宝花,喷真香,直至佛前”。
玉帝显然是以帝王的仪式出迎如来,就像主人整理妥当才去迎接客人一样,这不同于去见太上老君的慌乱,一来是表现主人家对客人的尊重,二来借此凸显如来的地位,准备开启取经路,这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架子摆够了,才在酒席上开始谈生意。
玉帝见太上老君的急在安天大会也表现出来了,蟠桃、仙酒、灵物、仙丹被孙悟空偷吃,最后大伙儿凑份子钱才勉强把宴会开了下去,也不能叫蟠桃大会了,这大桃子都在惹祸精孙悟空肚子里呢。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王母挑了些稍微大点的蟠桃、寿星献出私货蟠桃和灵芝、赤脚大仙献出野外采摘的枣,总算给如来凑了点谢礼,把天庭的面子圆了过去。
综上所述,玉帝迎接太上老君是急出来的,担心宴会仙丹被盗;迎接如来是出于主人接待贵宾的礼仪,显示天庭对灵山的重视。对于玉帝来说,他完全坐在凌霄宝殿不动,也没人敢有意见,不管是太上老君也好,如来也好,只能以臣子之礼去参见玉帝。按照《西游记》里的设定,玉帝就是三界的管理者,根本不需要迎接任何人,迎接是情分,不出迎是本分。(图片均来自网络)
开封附近都有什么山?
我是开封人,开封处于平原地带,没有什么山。
据说开封铁塔当时是建在一个小山包上(也只是有五六层楼高),显得更为壮观。
远处看来,天上的白云绕着铁塔,更为美丽,所以古汴八景就有了“铁塔行云”这一景。
开封铁塔已经好几百年了,经历了多次的黄河决口,淤泥掩埋,那座小山包早已不见,就连铁塔高高的底座也埋在了地下。
友友们不要失望,现在铁塔公园更漂亮了。亭台楼阁,水榭长廊,荷花飘香,快艇冲浪,处处是景,步步为画,好看极了!
欢迎友友们到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