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现在的家长还需要陪着孩子学习吗?
最近,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个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围观↓↓↓
原来是一位美国老爸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被气到飙中文:“克洗呀!”(快写呀!)
都气到彪中文了,敢问这是得气到什么程度,默默地心疼这位老爸一秒钟~
人生最难跨越的高峰原来是陪娃写作业有一句话叫:“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写作业这件事,国内的家长你们崩溃过多少回,还数得过来吗?现在,也不用羡慕国外的家长了,因为,这种崩溃不分国界!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陪娃写作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我老家的表姐,自打儿子上了小学,之前岁月静好的日子就不复存在了,每晚家里都要上演一场“河东狮吼”。
她曾经发过朋友圈,隔着屏幕都让人感到惊悚: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丧尽天良、对母子感情具有强大破坏力的东西,说的就是写作业啊!
再看看网上关于陪娃写作业的吐槽满天飞:磨磨蹭蹭、坐不到书桌前、曲解题意、总有歪理、答案随性、一错再错......简直能写一部《陪写作业血泪史》!
陪写作业让众多父母扪心自问自己上辈子究竟造了什么孽,更严重者甚至突发心脏病和脑溢血!!
家长们跨过困难重重的山河大海,穿过高考独木桥的人山人海,最后发现人生最难跨越的高峰,不是励志鸡汤里说的征服自己,也不是什么珠穆朗玛峰,而是自己亲生的娃儿亲手写的那份儿作业!
父母和孩子的界限不明每个做家长的都深有体会:自从孩子上学后,一个叫“作业”的东西,让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事关孩子的未来与前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怎么能不在意呢?于是他们狠心放弃自己的工作时间、社交娱乐时间,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但是陪写作业,真的能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吗?
兰海在她的《兰海说成长》一书中说得很有道理。她认为,孩子和父母都付出了时间,却并没有收获皆大欢喜的结局。造成这种问题的核心在于界限不明,学习是孩子的事儿,虽然需要父母的帮助,结果却是由孩子来承担的。
老师在微信群里布置作业,把压力给了父母,父母催促孩子写作业,又把压力给了孩子,父母为了更省心替代孩子完成了安排作业时间和检查作业的任务,真正应该完成作业的孩子,却在被安排被检查。
角色的越界,在不断剥夺孩子独立性的成长,使孩子养成了“父母不催,孩子不做”的坏习惯。
每个人在学走路的时候都会摔跤,如果不想让孩子摔跤就一直抱着他,那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路。
写作业也是一样。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等待家长的只能是越陪写作业越崩溃。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教育学者尹建莉更是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明确表示:“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们表面上暂时屈从,内心绝不服气。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尹建莉从来没有陪过自己的女儿写作业,如果孩子偷懒不想写作业、忘了写作业或是作业写得不好,她不会上来就批评孩子,而是从侧面善意提醒孩子、从各个方面找原因、帮助孩子积极解决问题,让孩子无形中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陪娃写作业的正确打开姿势从最开始,家长就要提醒自己——少陪伴、少代笔、少指点。
但是,不要以为让孩子自己去做作业就好了,家长需要做的也很多!
帮助孩子学会记录每天的作业
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微信群里的作业,要教会孩子自己在课堂上记录作业的方法,如果孩子没有记全,家长可以适当提醒。
帮助孩子安排完成作业的时间
不要直接安排孩子几点写语文作业,几点写英语作业,可以根据当天作业的量和难度,看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然后让孩子自主安排。
帮助孩子建立检查作业的习惯
发现孩子作业有错应该怎么办?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哪里错了,启发孩子自己检查纠错也许是一个好办法。如果孩子躲懒,非要你指出错误,你可以告诉他,如果这是考试,监考老师会告诉你哪儿错了吗?最好让孩子自己彻底检查一遍,再交给老师。
尹建莉老师的建议值得家长们去思考: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没错,主动性永远在孩子身上,家长最多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写作业的好习惯!愿天下的父母们少一点崩溃,多一份耐心。当陪娃写作业不再被那么多人吐槽,家也会变得更温馨更美好。
和一个喜欢她的男生一起打游戏?
作为一个沉迷王者吃鸡的游戏少女,我觉得你女朋友不愿意和你一起玩,无非就以下几个原因(只代表个人观点)
1.你游戏技术比较菜,和你在一起玩完全是增强别人的游戏体验感,就我身边爱玩游戏的妹子包括我自己,都不太喜欢和玩游戏很菜的人一起玩,至少是比自己菜的。
2.你女朋友有相对固定的游戏小伙伴,只是因为一起玩游戏很有意思,而带上你又不太方便,就像你们男生玩lol更喜欢和兄弟开黑一样。
3.可能你女朋友把爱好和爱情分的很清楚,我觉得你如果很想和她一起玩游戏,可以多练练技术,然后玩游戏时脾气要好一些,和女孩子一起玩游戏尽量不要有抱怨和脾气,她们很敏感,容易想的多。
4.不要因为这个就去怀疑她是不是不爱你,没有完全契合的灵魂,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慢慢为对方做出适当改变,爱情并不是每个人的全部,其实你完全可以去直接和你女朋友去交流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她会给你合理的回答,而不是听别人和自己的揣测,尊重她的爱好和选择,玩游戏的女孩子真的超级可爱啦!
最后,希望你们一直开心下去哦
男朋友不愿意陪你出去逛街或约会?
我就是这样的男生,我喜欢健身,但是不喜欢和女朋友逛街,因为你们女孩子逛街太久了,叫你们锻炼10分钟,你们说累的要死,逛街走一天一点毛病都没有。也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女朋友,也不是嫌累。就是不想逛街,让干嘛都行,就不逛街,跟你们逛街太恐怖了。我建议你不要勉强男朋友跟你一起逛街,或者逛街的时间短一点,不要这么长。
怎么帮他走出来?
我是晨曦小荷,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朋友失恋了,他很难受,怎么帮他走出来?这个问题答案比较宽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有效果的我想就是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先开些广普的“药物",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我觉得遇到失恋这种伤心难过的事情每个人会有所不同的反应,总之都是要发泄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那么我想可能有以下的行为。
一、放声大哭一场。这个办法男女适用,经济实惠,缺点就是有点扰民,建议找到寂静点的地方。
二、疯狂购物一翻。这个办法,比较奢侈。但能有效的活跃商品流通,刺激经济。
三、大吃大喝一场。这个办法比较实惠,缺点就是需要日后的减肥工作。
四、疯狂的锻炼。这个办法比较健康,缺点就是防止锻炼过度反而伤身。
五、旅游。这个办法属于高档消费。注意安全为宜。
六、泡吧或者狂欢,这个办法比较疯狂,建议少用。往往适得其反。
七、找朋友倾诉。这个比较靠谱,前提是要坚决培养个好闺蜜。
八、找父母亲人要安慰,这个办法尽量少用,因为大多数成年同胞宁愿选择“坚强”。
九、找个每人的地方静静,想静静可以,但真的静静蛮难。
十、努力工作,把自己的能量都消耗出去。这个办法不错。
十一、找其他兴趣爱好去转移注意力。
十二、还有很多,譬如比较恶劣的就是找电影看别人的更悲伤或者看别人的喜悦来转化掉自己的悲伤情绪。
下面再说点具体的,失恋的创伤最好用恋情医治,分析失恋的原因,错在自己那么就去改正和提高,争取挽回恋情,如果不能挽回,起码也能为以后的恋情打下好的基础;如果错不在自己,还想挽救恋情,那么就去沟通和挽回,如果不成,也可以释然,争取新的恋情,天涯何处无芳草?作为好朋友,静静地陪伴,努力地支持就够了,毕竟要走出失恋阴影终究是要朋友自己的作为,别人只能是副因。
一家之谈多有偏颇,欢迎友友们评论区交流和分享,晨曦这里就非常开心快乐。
当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
从你的提问看得出你能关注孩子的心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个人建议如下:
一、对家长的工作:和家长进行一次认真的交流。你的认真、重视程度决定家长的态度。
先同理家长,然后告诉家长:孩子在0~6岁期间,是和父母的情感“蜜月期”,他们很需要、也很渴望爸爸妈妈们陪伴与关注。
如果我们在这个“蜜月期”高质量的陪伴,等我们老了后孩子才会陪伴我们。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也只有这短短的几年。希望家长能尽可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好好陪伴。
李嘉诚说过: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如果家长实在因为工作性质走不开,你把观念给到家长后,要接受现实,并表示理解。让家长自己和孩子做好沟通。
二、对孩子的工作:同理他、拥抱他,为他找个“代理家长”!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替代不了自己的父母。但如果父母真的没空,我们可以做以下三步:
1.同理孩子,看到他的情绪。
站在孩子的角度,同理他,感同身受!当孩子有失望和伤心的情绪时,我们及时看到并且讲出来:“宝贝,爸爸妈妈不能参加这次游戏,老师知道这让你很失望也有些难过。”
看到他的情绪并同理,对孩子来说就已经有了心理疗愈作用!
2.共情!拥抱孩子!
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或抚摸他的肩膀、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是暂时工作忙,但是他们依然是很爱你的。我们也很爱你,我可以抱抱你吗?”孩子一般都很愿意被自己爱的人拥抱,这让他感到安全。
3.为他找个“代理家长”。
其他孩子都有陪同,而他没有,会造成孩子被抛弃的感觉,让他心理落差太大,影响孩子心理发育。
我们可以建议孩子有空的家人或亲朋好友来参加游戏,实在不行的话,就提前跟孩子好朋友的家长沟通,让他错开次序,替代没到的家长,或者由助教来替代,让孩子也能顺利参加活动。
以上是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更多育儿经验,关注周茉快乐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