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罗乳液,太华伽罗的乳液怎么样?
太华伽罗的乳液补水保湿不刺激,适合任何肤质
乳液的质地轻薄,延伸性好,每次使用只需黄豆大小的量,用量特别省,一瓶大概能使用8个月左右。
乳液富含积雪草、人参、迷迭香、马尾草等多重珍贵植物精华,质地特别温和且亲肤,全家都可使用,包括小孩。
补水保湿,平衡调理肌肤,长期使用,肌肤会变得更强韧,肌肤状态也会更稳定。
张若虚和杨广都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
杨广之“月”,是一首晶莹的小诗,抒发个人的即目所见。张若虚之“月”,是一篇优美的诗体散文,超越了一般的描景状物,在有限的篇幅里情景相联,追求更深广的人类情感共鸣。总体而言,张若虚之“月”艺术技巧更圆熟,情感更丰沛,但是杨广之诗也有其独到之处,也可以说正是杨广这两首诗,启发了后人张若虚进一步混融意境,在前人基础上造出自己的美妙幻境。
杨广:“我也写过春江花月夜的!”
一.杨广《春江花月夜》:“江流扶明月,潮水拥星光”的清雅风致
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共有两首。都是短小精悍的五言诗:
《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这诗题原为陈后主(叔宝)所创,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陈后主所作艳曲之一,原词早已失传。杨广所作显然收到齐梁沈约所提永明体“四声八病”的影响,在诗词语言上追求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如其一尾句,流波对潮水,月对星,将和带,去和来两个动词和状语也对仗工整,体现出诗歌发展至隋朝诗人对格律的自觉性,仅从这一点看,杨广的诗就有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将来的诗人发展近体格律诗提供了典范。
此外,杨广的诗还吸收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朴素自然,清丽通脱的味道。如“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一句,使人想起《古诗十九首》的《冉冉孤生竹》中“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一句,显得风韵雅致,柔而不媚,清澈泠然。
显然,从诗体内容看,杨广带着敏锐的洞察力,敏锐的捕捉即目所见,将天穹的星点月华,与江水的流波和江面氤氲的水汽,结合暮春傍晚微凉的节气熔炼出一幅静谧怡人,开阔奇丽的江月盛景图。
杨广继承了梁陈对格律的要求和对花月美好事物的注视,却剥离了梁陈宫体诗过于柔婉绮丽,注重男女艳情的低级趣味。在《春江花月夜》中留花月意象之清丽细密,去除其中受宫体诗滥用而窄化的艳俗颓靡,又用江水开阔壮美的宏大景象为花、月和星这些细小的意象注入一份刚健清新之气。在隋朝短短十几年历程中只有薛道衡、王绩几位诗人,杨广作为帝王往往是被盖棺定论成暴君、昏君的形象,对他的文学水平却多有忽视,其实在《隋书.文学传序》对杨广的评价是“好学,善属文”,“词无淫荡”,“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除《春江花月夜》外,杨广还有一首《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此诗用语雅正,景美情浓,被清朝以注重典雅和格律和谐的沈德潜评价为:“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
杨广:“帅是很帅,但我并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坏”。
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情、景、理三者的完美交融中展现开阔雄迈的盛唐气象
张若虚:“到我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仿佛凭一首歌火一辈子的歌手,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横空出世,享有着“孤篇压全唐”的盛名。那么这篇著名诗歌是否担得起这样的美誉?
赏析这首诗,可以将它当作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来看,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在这首诗中,这些良辰美景不再是单纯予人审美享受的景象画面,而是随着诗人跃动的想象力,时而作为描绘的主角,尽情地展现它们的自然之美,时而隐于夜色,成为一个线索,牵连出不同身份的观景之人在相同的景色下相似又不同的情感体验,成为引发情感共鸣的催化剂,时而化作呈现作者哲理思考的隐喻式存在,微观的个体情感和现实的美好景象都在思维中获得超越,成为宏观深刻的人生体悟中的一个意象。
诗人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浩瀚无垠的江潮肆意奔腾,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澄澈明亮如旭日当空,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折地绕过草木葳蕤的旷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碎雪,这里让人想起近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月光像牛乳似的泻在荷叶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月光温柔又霸道,夺去世间万物原本的颜色,强势地将其浸染成柔美的银辉。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它们都逃进皎洁的月光里了。这里春江花月夜的盛景是主题,诗人用生花妙笔尽情施展溢美之词,为它们摹写绘形。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不同的人守候着同一轮月亮。而月亮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这是拟人,更是以我观物,是诗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抱憾之情的烘托。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由描景到思理渐进人情。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由景入情,饱览景物后生发思考,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和哲理思考转到了现实的人生遭际,引出后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放一张之前站在窗台拍的“春江花月夜”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而楼上高悬的明月,更是寄托相思的物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因为古代通讯交通不便,羁旅他乡或者夫妇分隔两地,就只能以锦书相寄聊表情思,除此之外,能让两人生活有交集的,也就是眼前这一轮共同可见、朗照大地的明月了。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其实答案已经心照不宣:一种相思,两处情仇,千人有恨!无人可解。
最后八句写游子也写月落,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幽潭落英,春光易逝,人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和年少破碎的梦境。江潭落月、碣石潇湘路途无限,更烘托出游子惆怅难表,与伊人情归何处的无奈与迷茫,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将游子的个例上升到了千家万户漂泊无依思念家乡的人,落月带着这些人落空的情感,在没入江水的最后一刻摇荡光辉,为他们想见的人,想回的家最后发出一句温情的呼告,这一刻,是美好梦境的幻灭。在此之前,眼观春江月夜盛景,他们尚可以幻想阖家欢乐,亲人团聚的温馨美好,可当残月落下,就召示着美梦初醒,游子的美好幻境随着月落日出,再一次沉入心灵的湖底。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高妙之处,在于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地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是将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既有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又有对人间离愁别绪的同情颂歌,并将前二者与对共性的人生哲理的追求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空灵蕴藉、幽美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恍惚诞幻的艺术氛围之中,读之仿佛浸润在空蒙迷幻的月华里,是真正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之作,张若虚用丰富而跳跃的想象力,将江月盛景人生哲理动人真情包孕其中化作一曲余音绕梁之歌,这样大胆的创造力,正提现了盛唐诗人们自信奋达,奔逸雄迈的开阔胸襟!
总之,二者各有妙处,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突破和创新。唐诗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也离不开前人在诗艺上的探索和积淀。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从意象的攫取角度来看,显然也是受到了杨广前作的影响的。单纯从诗歌的完成度和形式内容的包孕浑融程度来看,个人认为还是张诗更胜一筹,至于有没有到“孤篇压全唐”这样高的赞誉(原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还是值得商讨,毕竟“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高手云集的盛唐,李杜两人也不乏这样丰神情韵的佳作,这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备选的作家实际水平差异不大,得奖的作家说明他受到了认可,却不能说明他的水平真的一骑绝尘。单就这两首同名诗而言,张诗的确有其更胜一筹的资本,但是杨诗也是值得一品再品的佳作!这样的比较不是为了肯定这个,贬低另一个,而是在比较中深化对二者的认识,加深对诗歌审美艺术的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鉴赏诗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