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壮丽河山,最有气势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摘自谭嗣同《狱中题壁》
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林旭慷慨赴义,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也宣告失败。
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最为有名,除了他显赫的家庭出身外,还有他不畏生死的那种精神。
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4日,谭嗣同被捕。有人到狱中看望谭嗣同,愿劫狱营救谭嗣同,或者甘愿化妆成谭嗣同,代他而死,谭嗣同坚决不同意。谢绝友人营救的同时,谭嗣同写下了《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直奔主题!看完刷新你对历史的认知。冷知识!
这个朝代皇帝全是暴君,其中有一个规定要想当官需先自宫五代十国的南汉是在南方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这个朝代的四位君主(刘䶮、刘玢、刘晟、刘鋹)全是暴君,而且刘鋹即位后,为了统治需要他规定要想做官需先自宫。一下子国家内宦官人数高达两万之多,堪称历史之最。
我国历史上有四位女皇帝提起女皇大家都想到了武则天,要论影响与知名度她排第一。可是历史上还有三位女皇,第一个女皇帝北魏殇帝元姑娘,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与人私通,胡太后的情人清河王被亲儿子杀了,所以,胡太后于公元528年毒杀亲儿子孝明帝,立孝明帝不到50天大的女儿元姑娘为帝,第二天废元姑娘改立另一个三岁小男孩元钊为帝,后尔朱荣起兵,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被沉河淹死,元姑娘在位仅一天,正史普遍不承认。
第二个女皇帝文佳皇帝陈硕真,唐高宗永徽四年,陈硕真发动农民起义,自称皇帝,一个月后兵败被杀。
第三个女皇帝是武则天,第四个女皇帝是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的女儿,后因与情人通奸杀夫,被公公发动政变杀死。
“永乐”这一年号在朱棣之前已经被用过三次了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此外,中国历史上以永乐作为年号的政权还有
(张遇贤) 永乐,是五代南汉时广东循州农民起义领袖张遇贤的年号,共计2年。
(张重华) 永乐,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的年号。
(方腊) 永乐(1120年11月-1121年4月)是北宋时期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的年号,共计2年。
生皇帝最多的母亲——北齐娄昭君她一生共有6儿2女,这八人中,有4个儿子都做过皇帝(其中3个是真真正正坐在了皇位上,还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文襄帝高澄(追谥)、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而两个女儿也都是皇后,娄昭君也被称为九龙之母。
姓袁的皇帝有两个,都是河南人,江山都有赖于姓孙的,称帝不久后都死了,都有个部下叫张勋。历史上有两个袁姓皇帝,三国时期袁术,民国复辟的袁世凯,他们两个都是河南人,他们的江山来源都有赖于姓孙的(袁术从孙权家得到玉玺称帝,袁世凯从孙中山手里结果大总统进而复辟),他们当上皇帝不久之后都死去,他们都有一个叫做张勋的手下。
除了岳飞在身上纹字以外还有呼延赞众所周知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尽忠报国”,除了岳飞,宋初将领呼延赞也在自己身上刻字。延赞有胆量勇气,勇猛强劲,随和率直,经常说愿意战死在敌军中。在自己身上到处纹“赤心杀贼”字,除了他自己刺字,他还在妻子、儿子、仆人都在身上纹了这几个字。他的几个儿子耳朵后面另外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
汉献帝和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汉献帝和诸葛亮是同年生(公元181年),同年死(公元234年)。一个从庙堂走向江湖之远,一个从江湖之远走向庙堂,两个人一生都在对抗曹氏。(因此有人认为诸葛亮就是汉献帝)
建国以后还有人称帝中原皇清国张清安,四川省巴中县兴隆乡人。他在当地宣扬《五公经》,在身边聚集了100多号的信徒。然后,他就做起了皇帝美梦,1982年的时候成立了中国皇清国。
他手下那100多个信徒,每一个人都被加官进爵,各种王爷封号,就像是从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应有尽有。张清安竟然还异想天开的给蒋介石敕封“威国王”,可蒋介石远在台湾,敕封书如何送达呢?他居然选择了邮寄!四个月后,当地公安局剿灭了“皇清国”。
万顺天国
李成福,1990年到1992年的时候,在河南嵩县和南召县等地,建立了万顺天国。
他自称唐朝李氏后裔,想以暴动的方式恢复唐朝版图。李成福被公安机关逮捕后,他的儿子被“大臣”们拥立为帝,李成福的妻子作为太后垂帘听政,拥军八人。
后当地出动了三名公安干警,将万顺天国落网成员全部逮捕。大中华佛国
石顶武,1947年到1953年期间,在湖南`江西等地建立大中华佛国。这个“国家”的实力相对于上面两个来说,就强了许多,被剿灭的时候,发现了手枪三支、捷克式轻机枪一挺、长枪16支、各式子弹共两千余发。
1953年,石顶武被执行枪决。但是,他的儿子石金鑫随后被拥立为帝,也就是“后大中华佛国”,没过多久,也被灭了国。大有国
曾应龙,四川广安人。1985年的时候,聚集了数百人反对计划生育,自立为皇帝,建立“大有国”。
同年,率领大军攻陷了当地县医院,俘虏了医生、护士,销毁了所有的避孕用品。
后被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灭国,本来应该判其死刑的,但是念其无知,改判无期徒刑。
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个朝代的大将南朝共四个朝代(宋,齐,梁,陈),这四个国家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个朝代的大将,刘裕本是东晋大将,后来建宋代晋,萧道成本是宋朝的大将,最后建齐代宋;萧衍本是齐朝大将,最后代齐立梁;陈霸先本是梁朝大将,最后代梁立陈。
所有刘姓建立的政权中,只有刘裕建立的是宋,其余的是汉在历史上刘姓建立的政权中,只有刘裕建立的政权是“宋”,其余刘姓建立的政权都是“汉”,刘邦(西汉),刘盆子(赤眉汉),刘玄(玄汉),刘秀(东汉),刘备(蜀汉),刘渊(匈奴汉),刘知远(后汉),刘龑(南汉),刘崇(北汉)。
历史上用过最多的国号是“汉”被用过十六次刘邦(西汉),刘盆子(赤眉汉),刘玄(玄汉),刘秀(东汉),刘备(蜀汉),刘渊(匈奴汉),李特(成汉),邢杲(刑汉),侯景(侯汉),朱泚(朱汉),刘知远(后汉),刘龑(南汉),刘崇(北汉),郝定(郝汉),陈友谅(陈汉)。
历史上武力值最高的皇帝是南宋开国皇帝刘裕《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 。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就是刘裕带领十个人去侦察,碰到了数千敌人,刘裕提起刀冲向敌军,敌人败走,还杀了不少人。如果描述的是事实的话,刘裕实乃历史第一人。
历史上有一个臣子问皇帝为什么要“造反”东魏皇帝元善见在位的16年间,虽然文武全才,有孝文帝遗风,但朝政为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所把持,丝毫不能有所作为。不仅如此,在高澄当政期间,元善见还曾遭到他的殴打,被指着鼻子骂做是狗。
面对这种困境,元善见找来荀济等人冥思苦想多日,最终决定用挖地道的方式脱险。这项计划起初进展的很顺利,然而等到地道快挖到城门附近时,却被守城的军官听到动静,并紧急报告给高澄。后者下令追查此事,很快便将荀济等人抓捕。高澄心里很清楚,荀济等人这样做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使,所以不久便带兵入宫,质问皇帝因何要这样做。
高澄见到孝静帝后显得气愤至极,竟然语无伦次地质问他:“陛下因何要造反呢?微臣父子两代为国家忠心耿耿,到底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陛下?”高澄说完,便示意左右捕杀诸位嫔妃。说皇帝造反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书童率八千人大败五十万大军晋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做陈庆之的人,他曾经带领着兵士8000人就打败了当时北魏的号称50万大军(其实没那么多但是也不少)的军队,而这个人之前只是梁武帝萧衍身边的一个书童。之后他一战成名,此后军中流传着“千军万马避白袍”。
岳飞的后代是清朝的名将,而清朝的前身是后金岳飞是抗金名将,他的二十一世孙也是名将,叫做岳钟琪,是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名将。他的祖先岳飞一生抗金,而岳钟琪却为清朝大将。这着实有点讽刺。
唐朝有个唐殇帝唐殇帝本名李重茂,唐中宗李显第四子,他为韦后所立,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后被太平公主从皇位上拉下来。“禅让”给叔父李旦。
清朝差点出个保庆帝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想废黜光绪帝,于是在1900年1月24日(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决定立溥儁为“大阿哥(皇储)”,预定庚子年元旦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但是这一举动遭到国内外各派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溥儁也与皇位擦肩而过,晚年凄惨。
南宋第二个皇帝不是宋孝宗准确来说,南宋第二个皇帝不是宋孝宗。而是宋简宗赵旉,南宋第二任皇帝、宋高宗的亲生独子、元懿太子赵旉。据《宋史》等正史的记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五日,南宋将领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苗刘兵变”,逼迫宋高宗禅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同年四月一日,在勤王军的攻势下,叛乱被平息,高宗赵构重新即位,赵旉依然为皇太子。
建炎三年五月,宋高宗携太子赵旉离开杭州,北上建康。同年七月,赵旉在南京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因为宫女碰倒了金香鼎,他受到噪音惊吓,竟然被吓死,时年仅三岁。虽然只当了二十多天皇帝,也算是南宋第二个皇帝了。
朱元璋当初想认朱熹为祖宗古代人讲究出身,如果出身不好,则被看作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古人一旦出了名就想给自己认个有名气的祖宗,朱元璋也是这样。建国后老朱也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祖宗,于是他把目光放在朱熹身上,可是朱熹离他太近了,才一百多年,老朱只好悻悻作罢,还是承认自己农民出身。
历史冷知识很多,当你了解新的历史知识后你会觉得很有收获,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有什么让你自豪的画作吗?
中书协卓剑文先生的画作挺好
卓剑文,男,1964年3月生,系海南省万宁市人,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海南省公安厅四级高级警长(副处级),当代书法大家和楹联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类),亦习国画。现为中国书协、中国硬笔书协、中国楹联学会、全国公安文联和书协会员等,曾任海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或书艺委主任、现为顾问,省硬笔书协副主席,省书协、省政协书画院理事,省爱心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曾任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海口市书协理事等。早期聆听启功、欧阳中石、王学仲等名家教诲,得名家聂成文导师、教授(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等批改习作,悉心指导;十多年来受名家吴东民(为连任三届的中国书协副主席、现为海南省书协主席)指点书艺。书法作品在省级以上展赛中多次获奖,参加市、省、全国、日新澳马意等国内外高等级展览举不胜举,被中国翰园、山东孔子、西王母万等碑林收藏或勒石,被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海南省档案馆、海口市博物馆、邢侗纪念馆、石夫人纪念馆、吉林省图书馆、济南环城公园、日新澳马意等海内外珍藏,作品、简历或人相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大观》、《中国当代诗书画人才博览》、《廉政文化在中国》、《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大观》、《东方书画长城巨卷》、《走进当代书画大家》(与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沈鹏、李铎、范曾、靳尚谊等同编)、《大家传奇系列——当代书画杰出人物》(与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沈鹏、张海、范曾、刘大为等同编)、《东方之美名家风采》(与著名书家沈鹏等同编)、《艺术东方——第二届中国书画名家赴马来西亚作品邀请展》、《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鉴赏》(和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合集)、《留香——聚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与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刘大为等合集),《美丽中国.书画卷》、《中国书画》、《华夏瑰宝》、《国艺盛典》和《鸿图国韵》(作为有些典册封面或封底人物推介,与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刘大为等同编)、《中国艺风》(作为这典册封面人物,封底书法推介,与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等同编)《鉴赏与收藏》、《中国百年收藏艺术精品集》等五十多种典册。作品照片、文艺事迹被人民网、中国网、中华网、新华网、新浪、网易、千龙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中国企业报道等当今众多省级、央级、中外权威网络媒体链接作题为《走进当代书画大家——卓剑文》、《卓剑文 言恭达——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鉴赏》、《卓剑文——书法名家献礼全国两会》《中国书画名家卓剑文艺术人生访谈录》等报道联播,被中国基层党建网作题为《海南当代书法大师(卓剑文)艺术作品鉴赏》报道。在网络媒体《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频道长期开辟个人书法艺术官网,人民艺术收藏网上开辟卓剑文书法艺术展厅。擅楹联创作,作品被收录入《当代楹联家大观》、《海南联粹》等。他被多个国内外文艺单位联合授予“中外书法艺术家”,连续多年被中国硬笔书协授予先进工作者″。书法(刻字)作品三次被省书协评为最高奖。文赤壁和武赤壁哪个好玩?
文赤壁好玩。
文赤壁一般指东坡赤壁,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湖北省黄冈市公园路。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
赤壁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东坡赤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区。东坡赤壁也一直作为黄冈的标志,黄冈市旅游宣传的logo也才于东坡赤壁。
由于历史上长江多次改道,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和“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但通过新一轮的扩建改造工程,这一景象会再现在游客面前。
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战争过后的遗址也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位于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境。乘船顺长江而下,闯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这里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
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魏碑有什么特点?在书法史上有什么地位”?先回答我的看法:魏碑主要是用笔露锋较多,结体张扬宽博,见楞见角,隶书的笔意痕迹非常明显。
魏碑是从隶书到楷书演变过程中的必然过渡,留下了烂漫天真,雄强大气的书法美学资产,是中国书法史上从隶书以后到楷书成熟,最为生动活泼的书法艺术资源,是隶书的告别与楷书的开启。虽然唐代以后抛弃了魏碑,但是,魏碑的艺术价值是不朽的,就像隶书的美学价值一样。
但是,本来从唐代以后,魏碑就不是什么问题,中国历史上也没有魏碑这么一个书法专有名词,而且,魏碑又是概念不清楚的一个书法概念,例如,有些隶书像《爨宝子碑》也被视为“魏碑”,这就叫人对魏碑有些不好认识了。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魏碑”?魏碑与中国书法史是一种什么关系。
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年轻的一个词,但是,他与楷书的年龄、资历是一样古老悠久,都已经超过1700岁了。
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碑书”的说法,也有一股扬碑抑帖的思潮。但是,学者的“碑书”不但有金文,摩崖石刻,还包括了汉碑和六朝碑刻。基本上属于“金石学”。
“魏碑”一词是后来慢慢才从“碑书”中清楚起来的。一开始,也不是叫“魏碑”,而是叫“碑”。
康有为是第一个在著作中提出“魏碑”这个书法概念的人,所以,魏碑这个书法名词,只有大约只有120年左右的历史。
例如《龙门十二品》,最早就出自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的著作之中。
而方若的《校碑随笔》虽然是宣统年出版的著作,但是,他的这部著作研究的时间很长,书中的“碑”,与阮元、包世臣一样,也包括了金文、摩崖石刻、隶书汉碑和六朝碑刻,所以,也不是“魏碑”的专著。
但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1891年刻印)根据包世臣的《艺舟双辑》的丰富资料,写作速度非常快,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然后刻印出版,前后印了七次,很快就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书中已经没有把隶书与“魏碑”再混为一谈。
所以,“碑”就逐渐跳出了“金石学”的圈子成为“魏碑”书法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按照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提出的“魏碑”书法概念,主要指的是北朝的碑刻书法。
例如,他高度赞扬的《龙门二十品》就是“魏碑”的典型代表。而《龙门十二品》里的书法,都是北朝由平城迁入洛阳以后的书法风格。
康有为称赞魏碑书法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
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越
四曰:点画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
十曰:血肉丰美
既然魏碑如康有为所欣赏的如此之完美,也就成为康有为对魏碑特别崇尚的原因和理由了。
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
他认为南北朝碑之所以可尊,是因为有如下五个理由: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
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
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
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
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
这就是近代著名的尊碑抑帖的书法美学新思潮。
那么,中国历史上,难道就从来没有人注意过“魏碑”,而是清代才发现的吗?那也不是。对于”金石学的研究,从宋代就有一个传统。
例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就记述了“魏碑”书法,他说:
"右《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不著书人名氏。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
"右《太平寺碑》不著撰人名氏。南北文章,至于陈隋,其弊极矣。疑其里巷庸人所为。然视其字画,又非常俗所能。盖当时流弊,以为文章止此为佳矣。"
欧阳修记录的《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撰》和《太平寺碑》这两个碑,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欧阳修仍然饶有兴趣地记录下来的这些书法,都是与唐代书法风格不一样的书法。欧阳修也是以唐代书法的风格来评价这些“魏碑”的。
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自从唐代以后,书法的风格,基本上统一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书法家的风格体制之中了。
唐代200多年致力于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统一,完全去魏碑甚远。到了宋代,能够欣赏“魏碑”书法的人,真的凤毛麟角了。
所以,像欧阳修这样的博学家,也没有六朝书法的概念,因为他从小就不知有六朝书法,只知有二王欧虞书法。
这个概念不但统治着欧阳修,也统治着宋、元、明、清书法的学者,这就是唐代以后书法的“帖学”体系。因为,这个传统都是从“帖学”中流传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书法史上会出现一个“魏碑”现象?
这是两个问题,一方面就要说到中国书法在南北朝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晚清书法改革与艺术的需要,把魏碑推上了历史舞台。
我们过去一般认为,南北朝时代的书法,也就是王羲之那样的楷书、行书、草书了。
事实上,南北朝时代的书法还没有彻底完成“王羲之”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一体化统一。真正一体化统一是唐代了。
由于研究清代“魏碑”现象,于是对中国书法发展问题也就提出了挑战:到底南北朝时代的书法,是南朝一套“帖学”,北朝一套“碑学”?还是南北朝的书法都差不多?
这个问题,在包世臣、阮元这一代人的看来,既然明代董其昌在绘画上有个“南北宗”的问题,在书法研究上,也提出了“南北宗”的问题,认为南方一套书法,北方一套书法。
而康有为认为这是错误的。书法根本没有“南北宗”的问题,而是比较统一的。
这是康有为非常高明的地方。
例如永和元年(345)的书法《颜谦墓志》就已经很有楷书的味道了。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统一了北方。
那么,北魏统一北方就会马上有一个“魏碑”书法吗?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鲜卑族贵族集团,真正懂汉文化的人很少。他们要号令天下,也只能用汉字,而汉字的使用权是掌握在汉族人手中的。
所以,北魏的书法也不可能是鲜卑族人另搞一套,也没有必要。
北魏最初的“国都”在平城,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平城的历史。
北魏皇帝重用汉族士族知识分子,建立了与晋代一样的官僚体制,自觉推动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在北魏皇帝重用的这些汉族高官中,不乏堪称一流的书法家。
北魏初年,朝廷文诰书檄多出自书法家崔玄伯笔下。《魏书·崔玄伯传》记载:
玄伯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初不染翰,故世无遗文。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楷模。
崔玄伯的儿子崔浩也是一位书法家。
因为擅长书法经常在道武帝拓跋珪左右。
《魏书·崔浩传》“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北史·卢玄卢谌》记载,卢谌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北史--卢玄》云:“初,(卢)谌法钟繇书,传业累世,世有能名。至(卢)邈以上,兼善草迹。谌习家法,代京宫殿,多谌所题。”
崔浩、卢谌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书法大家,他们所传书法已经是钟繇为主体了。
因为,钟繇的书法已经在曹魏和西晋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像崔浩,卢玄不可能不接受钟繇的书法。加上隶书的主体,就其风格而言当为古朴、厚重、方严、笔力雄健。这就为北魏书法奠定了雄强之风。
因为,南北朝初期的书法,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主体,在南北朝初期,隶书仍然是主流书法。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隶书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南方有王羲之集团,他们的书法继承的仍然是从北方带去的钟繇书法。
北方如崔浩、卢谌也是深受钟繇书法影响的。
所以,我们看很多魏碑书法为什么比较接近“楷书”?有的与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很接近。如《郑文公碑》、《瘗鹤铭》。就是因为有钟繇这样一个大书法家的巨大影响。
这个影响意义是重大的,他说明在北方和南方,书法的发展大体都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同步。而不是南方一套“帖学”,北方一套“碑学”。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是西晋灭亡以后,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阶段,公元420年东晋晋恭帝元熙二年 刘裕篡夺东晋政权建立南朝宋开始,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与此同时,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终于统一了北方,中国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的分裂,以长江为界,偌大的中国进入了被史学家称之为“南北朝”的时期。
北朝(439年-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为止。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孝文帝时期多次议论谋划迁都,终于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对汉文化非常崇拜,他大力推进汉语、汉字的普及,当然要以汉族书法为基础。
由于当时的整体文化构架还不像隋唐时代,有科举制度,所以,书法风格统一的问题,在当时还不是迫切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南北朝时代,南朝和北朝都没有提出书法统一问题。
那么,书法的发展也就比较自由了。但是,隶书推出历史舞台的迹象也越来越明显,这就是隶书趋向于楷书在演变。
演变的理由是因为,楷书比隶书的书写要更有速度和效率。
但是,又因为没有国家层面的干预,所以,相对来说是自发的在楷书化。
由于隶书的风格非常多样,那么,魏碑趋于楷书的过程中,也就风格差异很大。
而后来所谓的崇碑,主要是与王羲之书法风格不一样的见楞见角的书法。例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等,被例如魏碑的《郑文公碑》、《瘗鹤铭》已经非常接近楷书了。还有《敬史君碑》、《张黑女墓志》也是列入魏碑的,但是,这些书法风格已经很接近楷书了。
历史上之所以有“魏碑”这个概念,是因为唐代以后,书法已经远离二王书法体系以外一千多年了。感觉非常陌生。这就是崇碑贬帖之争。不过是书法历史上的一次矫枉过正而已。
如果没有唐代单一的二王独尊的局面,那么,中国书法风格就会像拿不下那样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了。
但是,这样一个局面看起来的书法艺术的天堂,但是却不利于文字对社会发展服务地位。
今天,写字和书法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所以,提倡书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繁荣。
所以,南北朝时代的“魏碑”,不过是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多样性遗风。而这个多样性遗风,在唐代完全消失掉了。重新发现这些多样性的时候,感觉又有一种书法天堂回归的盛世之感。而魏碑就是楷书的前身,只是不完全是二王的风格。
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楷书只有二王一种。何况在南北朝时代,还没有国家统一的一种体制制约书法的统一。
以下图片和魏碑名录工参考:
《瘗鹤铭》据考证刻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是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的书法。
《郑羲碑》也叫《郑文公碑》刻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
龙门二十品指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二十件精品。包括:
《牛橛造像记》(495)
《一弗造像题记》(496)
《始平公造像记》(498)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498)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不详推测约太和、景明年公元477--499刻)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477--499)
《郑长猷造像记》(501)
《惠感造像记》(502)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502)
《贺兰汗造像记》(502)
《高树造像记》(502)
《比丘法生造像记》(503)
《太妃侯造像记》(503)
《马振拜造像记》(503)
《杨大眼造像记》(506)
《魏灵藏造像记》(506)
《元燮造像记》(507)
《齐郡王元佑造像记》(517)
《慈香造像记》(520)
《比丘道匠造像记》(年月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