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速度上限是多少,游戏读取速度变慢了?
游戏的读取速度变慢了?原因通常不过就这几种 1:硬盘本身的读写速度不够,建议更换固态硬盘 2:电脑的性能不够强劲,导致游戏数据上的处理速度跟不上,造成读取速度变慢 3:内存小,频率不够高,换根高频大容量内存条 4:游戏本身的更新优化方面是否变更,对新设备的支持有无完善 5:是否去修改过游戏本身的源代码,或加装各样的插件 、mod 6:设备使用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老化,随之读写速度下降 7:电脑系统是否变更,可以重装系统 8:设备本身的无用数据软件是否过多?建议可以查看一下 。
或者拿苹果手机举例子,设备本身的使用寿命过长,导致新款设备销量不佳,此时便会用软件上的迭代来恶意压制设备的各方面使用感受,逼你去换最新设备,从而增进销量。
洲际弹道导弹下落时最高速度20马赫的概念是怎样的?
典型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为8000-10000公里,速度约为7公里/秒,也就是20马赫多了。洲际导弹的再入飞行器最快飞行速度能超过20马赫,一般的国家难以防范和拦截。以美国现役“民兵3”导弹为例,其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3马赫,从美国本土东部基地发射,只需要30多分钟就能打到东北亚某半岛。
现在美俄已经能够把洲际导弹精度控制在90米之内。“民兵-3”加装GPS修正系统后,号称打击精度已经达到10米级。所以,洲际弹道导弹具备精确打击能力,再加上强大的突防能力,对任何国家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是挑战。
洲际导弹在给定的射程内,再入角度接近22°而不是45°时可实现最小推动能量,因为与地球半径相比,该射程并不小。当然,当弹道导弹上升时,大气层会对弹道导弹产生很大的阻力,因此实际设计无法在稠密的大气层中实现洲际速度,这是通过限制导弹的推力和加速度来实现的。这也限制了上升时的“动态压力”和蒙皮发热。但是太低的加速度意味着过多的“重力损失”,因为只有推力的垂直分量超过重力才真正导致导弹加速。
即便如此,一枚典型的大型液体燃料导弹的推力可能是其总重的1.3倍,因此最初只有0.3/1.3的推力在发射后加速导弹。 再入大气层飞行器的动能占整个洲际弹道导弹推进剂总能量的很大一部分,必须在再入时耗散掉。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必须由再入飞行器保护,以抵御大气的热量和减速。典型的峰值减速度约为60g。然而,只有一小部分能量需要被再入大气层飞行器的材料吸收,其余的被再入的尾流带走。
尽管最初的洲际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采用了烧蚀方法,但这种方法很快被一种更轻的保护材料所取代,这种系统使用的烧蚀材料会逐渐牺牲其受热的表层,并在再入大气层时以可控的方式受到烧蚀。 洲际导弹发射后,在剩余的20分钟左右的飞行中保持方向,通常会被助推发动机“加速”。或者,与速度的对准可能会延迟到再入开始时,此时再入大气层飞行器会旋转起来。
拥有多弹头突防或“突防辅助装置”的国家通常使用“公共汽车”方式,载有导弹的制导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每个弹头(诱饵或突防辅助装置)依次加速到适当的速度,以便其能够落在特定的目标上。可能需要5到10分钟来分发弹头和适当的诱饵。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在发射前或助推阶段(在第一、第二或第三级发动机工作期间)拦截洲际弹道导弹,也可以在大气层上方或再入大气层时拦截弹头,直到达到爆炸高度。
洲际弹道导弹在其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弱点和拦截机会:
助推前阶段拦截。可以在敌对状态下先发制人地摧毁敌方洲际导弹阵地。然而,一些洲际弹道导弹是机动的,如果它们不在攻击范围内并且没有被观察到,它们就不容易受到这种攻击。即使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时知道机动发射车的位置,如果它在运动,它也不会被弹道导弹上的核弹头摧毁。
助推阶段拦截。在地球高轨道上保持着导弹预警卫星,利用每10秒旋转一次的6000元线性红外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以一千米的精度确定发射点。由于一个典型的洲际弹道导弹燃烧大约250秒,多种观测是可能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相当好的弹道信息。 在助推的最初几秒钟,洲际弹道导弹很容易受到临近攻击。即使是近程的飞毛腿导弹也能被小型寻的拦截器摧毁,这些拦截器由无线电从距离发射场50公里的地方发射。
在助推阶段,普通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场1000公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都容易受到陆基拦截器或海基拦截器的攻击。这种拦截器将根据指令在数字信号处理器数据的基础上发射,而不需要对洲际弹道导弹进行雷达探测。装有能够探测导弹火焰的传感器,它可以根据来自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数据将其有限的视野指向命令的方向,并加速到预测的拦截点。这一预测需要通过从拦截器上观察洲际弹道导弹助推器的当前位置来不断完善。 但是拦截器必须从足够近的地方发射,并且具有足够高的性能,才能在导弹还在燃烧的时候到达。此外,拦截者不能简单地瞄准火焰,但在拦截的后期,需要看着火焰的“前方”,以便击中固体导弹。这可以通过盲算来实现,因为火焰的形状是已知的,或者通过拦截器导引头的适当设计来实际探测固体导弹。
假设洲际导弹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为250秒,速度为7公里/秒(20马赫),而拦截器在100秒内获得7公里/秒——平均加速度为7g。因为拦截器必须在低层大气中垂直上升,它在燃烧时可能只向目标移动约250公里,然后在剩余的(250-100)秒内移动约1050公里。因此,在洲际弹道导弹的燃烧时间内,拦截弹可以从其发射场延伸1300公里。洲际弹道导弹在250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2 = 3.5公里/秒,距离其发射场不超过875公里。拦截器可以部署在洲际弹道导弹轨道以东或以西1100公里处,大约800-1000公里处。美国海军舰艇有足够的空间携带这些拦截器。这些巡洋舰和驱逐舰不需要导弹跟踪雷达。
妄想山海服炼属性有上限吗?
攻击资质上限是90,生命资质上限是90,防御资质上限也是90,等级上限为75。 宠物属性的上限由宠物的资质决定,分别是攻击资质,生命资质与防御资质。
宠物的攻击,生命和防御大幅度提高,是因为资质提高了,提高资质的方法只有给宠物喂食化育丹。每次喂食就会随机增加攻击资质
王者荣耀百里玄策大招伤害增强?
芃叔国服玄策,谈谈这次体验服的改动。
已经记不清百里玄策前前后后削弱了多少次了,但因为玄策的机制原因,他仍占据全英雄胜率排行榜头牌的位置,玄策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英雄,随着大多数玩家手法的不断犀利,这个英雄的技巧不断被开发,常常难以被反制。所以此次调整也是必然的趋势。
玄策伤害源自技能和普攻,所以流派也分穿透流和暴击流,调整后对两个流派都有影响,芃叔在这分析一下。
大招伤害每级增加50,额外AD加成提高10%这个改动对玄策前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大招总共可以升级两次,也就是到了大后期才会增加100伤害!额外AD来源于装备提供的物攻,这个数值增加10%,前期的增幅微乎其微,即使是大后期,一套出装的额外AD也就在400-500之间,增强的伤害也就是40左右。一个技能在后期只增幅150左右,对整体伤害影响真的不大。
所以这条改动对玄策前期的影响几乎没有,后期伤害增加,但效果微乎其微。可以说这条加强可以忽略。
狂暴后被动攻速由75%下调至50%玄策这个被动已经砍了又砍了,狂暴后的攻速来到了50%,如果再砍一刀或许这个技能都不配称作狂暴了,小疯子也不配叫做小疯子了。
这个改动对玄策前期的作战能力是大打折扣的,前期的攻速档位密集,被动75%攻速和50%攻速的差别在于狂暴后提供的75%攻速很容易达到116%攻速档位,玄策前期攻速依赖攻速鞋、铭文、等级,75%狂暴攻速+30%攻速鞋,攻速就已经达到了105%,再搭配铭文和等级很容易达到116%攻速档位。而削弱后,50%狂暴+30%攻速鞋,攻速只有80%,还需要36%攻速才能到达116%攻速档位,这是通过铭文和等级很难弥补的。如果在不出多余的攻速装的时候,至少也得11、12级之后才能达到116%攻速档位,而如果出攻速装对玄策的伤害能力就降低不少。
所以玄策前期的伤害能力降低,狂暴后的冲击性降低,敌人中前期在面临狂暴的玄策后不像以前那么难反制。
我们再来看玄策后期能不能达到152%攻速档位,如果单靠狂暴、等级、攻速鞋、大打野刀的攻速我们可以达到123%攻速,想要达到152%攻速还需要29%攻速,这样单靠铭文我们根本没法补齐,想要达到满攻速档位,只有多出一件攻速装!
这个改动对玄策后期影响也大,如果是攻速暴击流还是一如既往的可以达到最高攻速档位。但是对于穿透流,我们得多出一件攻速装。
总结百里玄策此次改动,前期遭到削弱,狂暴后可以达到的攻速档位下降,狂暴后战斗力下降,较以前容易被反制。中后期大招伤害增量可忽略不计,但受攻速影响,后期需要多做一件攻速装才能达到满攻速档位。要么做攻速装舍弃伤害、要么做伤害装舍弃攻速,需要取舍。总得来说是削弱。
改版后出装铭文理解穿透流
铭文:6异变4红月,10鹰眼,7狩猎3夺萃
解析:基本思路还是我之前的想法,这里不赘述。后期将小吸血合成末世,来增加攻速达到152%攻速档位,在回复上肯定不如泣血之刃,但是在对坦克的威胁、与后排对拼能力上都会有提升。打野刀可以不合成大的,换成破军。
暴击流
铭文:1红月9祸源,10鹰眼,10夺萃
解析:这是芃叔最近在用的新的暴击流出装,夺萃增加前期续航,但是牺牲了支援能力。出门1红月卡一下攻速。
先出陨星提升技能伤害并且减cd,接着出无尽,不先出电刀,电刀没攻击力加成,爆发太低。随后合成电刀、大打野刀。之后可以选择合成泣血之刃增加对拼能力,也可以选择合成名刀。最后把陨星合成碎星锤或者暗影战斧。攻速同样可以达到152%。
本次玄策改动分析到这,体验服数据,具体以上线后为准。你喜欢玄策吗?怎样看待这次改动呢?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建议。
强5能带多少炸弹?
众所周知,人民空军的强击机最初使用的是苏制伊尔-10强击机,先后进口274架,该型飞机在东南沿海作战中立下不小功劳,不过最大载弹量只有600公斤。1956年,苏联取消了强击航空兵,伊尔-10也成为其最后一型强击机,直到70年代。
50年代中期,空军提出了新型强击机的要求,明确强击机是利用敌方雷达盲区,从低空和超低空进行突防,使用航空炸弹、火箭弹和机炮等机载火力攻击敌军工事、地面雷达、炮兵阵地、坦克集群、机场设施、交通枢纽和近海舰艇等各种战区前沿和浅近纵深目标,完成配合陆军作战使命。
在参考了苏联米格-19П基础上开始研制喷气式强击机。1963年6月首架原型机装配完成,1965年6月4日原型机首飞成功,1969年12月31日开始批量生产。
强5基本型在机翼根部有2门23毫米机炮,最大载弹量1.5吨。之后改进的强5I(强5A)在1983年12月30日定型,除了机身下原有2个外挂架外,又增加了2个机身外挂架,这样最大载弹量提高到2吨。
1988年5月首飞的强5M机翼下增加了2个挂架,使得挂架总数达到12个,10个可以正常使用,最大载弹量提高到2.8吨,带副油箱情况下载弹量1.8吨,不过最终项目终止。
1997年7月22日,强5D首飞成功,之后装备部队。之后的强5E可以携带激光制导炸弹。
综上所述,装备使用的强5最大载弹量2吨,曾经的项目强5M则达到了2.8吨。目前这型飞机还有改进的空间,可以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