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遇密林遗迹冥想在哪,缅甸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去了缅甸一年,我瘦了20斤,说实话十分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去缅甸之前听说缅甸风景秀丽,寺庙云集,消费水平低,工作压力小,但是去了以后发现那里的衣食住行和国内差异真的很大。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会去缅甸的村庄,有时要在村庄里留宿,这是我最不适应的事情。
缅甸村庄的房屋不是钢筋混泥土制成的,他们的房子大多搭建在一米多高的木架子上,房顶是用竹篾席、茅草或铁皮瓦覆盖。
这种结构倒是可以通风,也可以防止蛇虫鼠蚁侵扰,但是要是赶上下雨天气,一整个晚上屋顶都噼里啪啦的,屋内也非常潮湿阴冷。这让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总感觉有点凄凉。
食物缅甸人的食物都偏油腻,他们很喜欢吃油炸食品和重口味的东西,走在缅甸大街上,你会发现当地人身材都不是特别苗条,属于矮胖型的。
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一种叫做“雅比”的鱼虾酱;他们的调味料有醋、蒜、小辣椒、薄荷、咖喱等。缅甸街边小吃摊位的炸蔬菜也都是用各种蔬菜裹着米浆炸至金黄,热量也不低。
在缅甸餐馆吃饭,我总是要嘱咐老板娘少放油和调味品,否则真的难以下咽。
缅甸人用餐习惯每个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不习惯使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不是筷子,他们觉得用手抓饭灵巧方便,我很不适应。
缅甸的鱼汤粉味道还不错,用豌豆汤和姜熬制汤底,加上鱼肉、河粉,放点辣椒酱和香菜,味道比较鲜美,一碗只需要3元人民币左右,去时可以尝一尝。
衣服到了缅甸我发现当地人的服装无论男女,看上去样式都差不多,当地人最典型的穿着是上身着小褂,下身穿“沙龙”,脚蹬一双人字拖。
为了区分开来男女的服饰,当地人把男性所穿的沙龙称为"笼基",女性的称为"塔曼"。
所谓“沙龙”就是用一个筒状的布将下身围起来,然后在腰间打个结,这看上去像裙子,但是又不是裙子。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制作最简便的服装了。不管是办公室上班是、大街上闲逛还是工地干活,人们都这样穿着。
缅甸男性的"沙龙"以黑色、绿色或黄色为主,女性的"沙龙"各样颜色花纹应有尽有。
我为了入乡随俗曾经穿过这样的服装,感觉没有什么个性,还要时不时的把“结”系结实,生怕它松了,还是不如牛仔裤方便。
出行在缅甸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骑摩托车,在发达一点的地方几乎是人手一辆。值得一提的是缅甸人购买的摩托车许多都来自中国,而且近年来中国产的电动摩托车在当地也很畅销。
近年来也有许多人购买了汽车,不过缅甸的汽车,司机的驾驶位置都设立在右边。
收入不高,物价低廉缅甸是一个相对来说有些贫困的国家,2019年缅甸的人均GDP只有0.14万美元,我国的人均GDP是1.09万美元,与我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缅甸是当地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都是以农业为主,还有一些纺织业。
缅甸当地人的收入不高,在缅甸的仰光、曼德勒这些大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每月只有一千人民币左右,所以当地的物价也非常便宜。
缅甸青年旅馆一晚上的价格大概在2万缅甸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90块钱,普通的缅甸特色餐厅,四个人吃只要50元就足够了,而且分量很足。街边的一些小吃也非常便宜,一个人十块钱就可以吃很饱。
集市很热闹,有许多手工艺品和宝石去了缅甸,你一定要去集市上去看看,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仰光的翁山市场木雕、藤制品、象牙雕刻、漆器、造型各异的缅甸竖琴、精编草帽一定让你眼花缭乱。
众所周知,缅甸是世界上珠宝玉石的重要出产地,集市、商场里各种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光彩夺目,不过买时可要擦亮眼睛。
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我曾经去过缅甸仰光,仰光是目前缅甸发展最好的城市,它是缅甸的故都,现在缅甸的首都是内比都。
仰光的面积368平方公里,位于缅甸的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距离安达曼海只有三十五公里,是一座具有热带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城市。全市人口约736万,大部分是缅甸人,还有许多华人、印度人。
去了仰光我觉得这里的繁华程度堪比国内一线城市上广深,大街上有许多打扮时尚的少男少女,也不乏豪车。
仰光的绿化非常好,到处是植物,花草和佛塔。街上有许多裸露左肩、穿着红色袈裟的僧人赤脚走路。
我还和同事一起参观了仰光的大金塔,确实非常宏伟壮观,仰光市区中心有一座玛哈班杜拉广场,广场上的素丽佛塔,洁白淡雅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在参观寺庙和佛塔时要注意不要随意攀爬佛塔,进寺庙前要脱掉鞋子,而且在那里不可以随意拍照。
缅甸风俗1.吃饭时须按男右女左入座。
2.不能用左手用餐,这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在缅甸人看来,左手是用来拿手纸的,右手才是用来用餐的。另外,递给别人物品也不能用左手。如果晚辈向长辈递东西的时候,必须用双手,表示尊敬。
3.不要用手摸别人的头,缅甸人认为头部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地方,不能轻易触碰。
4.缅甸人历来非常尊敬僧侣,乘船坐车,人们见到僧人要起立让座。
5.缅甸人基本不在星期日送人礼物,也不会在星期二做重要的事情。
6.缅甸人互相问候时会说:“您吉祥如意!”这时你要回答:“吉祥如意。”
结束语我觉得缅甸是一个非常热情、注重礼节的国家,但是那里的衣食住行与我国还是有许多不一样,在那里停留的那段时间很不适应,感觉还是在国内自在一些。不过有时间你可以去看一看,感受一下异域风情。
假如人类可以修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修真修仙修道,其实是利用宇宙各种能量改造身体,也是与能量融合的过程,达到可以控制收纳更多能量,最终沟通宇宙规则成为大道,控制宇宙能量变化,无所不能,能量不灭则自身不灭,筑基期是初步对身体的改变,让身体耐受性大大提高,达到超越凡人极限的体质,以后会逐步使人体脱离环境影响,脱离正常生理的限制,血液即使失去很多也不会容易死,不吃不喝,以其他特定能量吸收来维持身体强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太粗糙,没看过一些描写的特别严谨的修真玄幻小说吧,简直可以和硬科幻比,只是比科幻更不现实罢了,但是!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根本,依赖科技迟早本末倒置,也许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类进化的更好,但那些违反伦理的科技必须要警惕!修仙对人的资质要求比高考还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毅力品德,否则以武力为尊的世界是很混乱的残酷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正义强者建立联盟,其实,军事也是如此,各国都是势力,必须建立合理的秩序,我认为科技与修仙不太可能共存,也许可以共存,但必须势均力敌且不是敌对而是科技主要是服务者,参考《吞噬星空》
是人到中年的通病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们从娘胎里出来呱呱大哭,光溜溜的只身一人闯世界,开启没有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读书学习的寂寞,面对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茫然,我们无助,奋力奔跑,在无数个等待的夜晚一个人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我们是焦虑的,面对爱情、婚姻、事业、家庭、亲情、朋友,我们又是渴望而又患得患失的。我们一边想热切的拥有,却又害怕拥有之后的失去,害怕付出之后的曲终人散、形单影只,更害怕付出之后的爱无能。人到中年是一个转换的过程。让我们从年轻时的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和憧憬到中年时稳重物实,一切归于现实的阶段。我们虽然惆怅,惘然若失,但应该习惯一切归于理性的平淡,体会寂寞和孤独是人生常态,学会孤独,享受寂寞,活在当下,学会感恩并珍惜拥有的一切![呲牙][呲牙][呲牙][祈祷][祈祷][祈祷]
读书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谢邀请。读书的意义就是″获取事理技能知识,使人聪慧起来″。
❤人一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三:①口传身授;②生活实践;③读书学习。据我个人的估算,70%的知识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 回头看一下,我们从一个野孩儿进入课堂以来,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共读书多少本?其中听课占了多少,教学实验得到多少,自学研究又得到了多少……
😥我们从幻稚淘气,象一匹匹无缰的小野马、小公主渐变成懂得了″人格行为、待人接物、礼仪恭敬、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爱国爱家、作为担当……
🙏从不知″俩五一十″,到熟练的″加减乘除″;从求未知数到会做″解析几何"、″大方程″;从放鞭炮捂着双耳到敢放″两弹一星″、探测宇宙″黑洞″、驾起飞机军舰航母保卫祖国…
🎯 如此等等,都离不开读书学习!大数学家《华罗庚》就是自学读书发明了《优选法》等,显示了自学读书更为重要。
☀古人云:为人师者,欲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已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这高科技时代,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缸水″!这一桶水或一缸水都源于读书!
🎈 总之读书能改变一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所以为了国富民强自已好,就应该提倡一一终身读书。
🍀💖💖💐💐🌺❤🌇🌅🌻
你是海螺人吗?
海螺人,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外表乖巧文静,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只要一凑近,将耳朵贴近,试着倾听他们的内心,你能听到“浪”的声音。(闷骚)
扪心自问,你是“海螺人”吗?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海螺人,而在后天的环境改造中,有的人成长成不是海螺人的样子。
外表乖巧文静的我们,缩在海螺的壳中,心中有很多想要出去浪的野心。
但是趋于外在压力,不能!
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之说。
人格面具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说明他的内心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指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它是一种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人格面具,在不熟悉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出乖巧平静的一面。
在熟悉的人面前,畅谈内心欲望。
海螺人,也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式,用最小的成本,来保护自己的铠甲不被攻破。
但海螺人也代表了自我没有同一的人。
一个内外统一的人,将会表里如一。
荣格本人也经历了一场内外同一的过程。
他的前半生,受其恩师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影响,成为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的高徒,在恩师的提携下,荣格迅速成为了国际心理分析学会第一届的会长,同时也是该协会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编。
但之后,荣格的第二人格开始浮现,他对精神分析中的泛性说表示否定,认为灵性神秘学现象更为重要,最终与弗洛伊德学派决裂。甚至患上了神经症,辞去了大学教授职务,爱好大自然的第二人格开始觉悟,他独自走入人迹罕至的密林,开始隐居生活,在那里,终日冥想和瑜伽,最终打破了人格面具,完成了自身同一。
在社会中,我们带着各自不同的人格面具,在各类人色中,扮演各自需要扮演的角色。
年幼的时候,扮演乖巧的孩子。模仿自己的父母,讨好各自的父母。
学生的时候,扮演听话的学生,成为父母,老师眼中的骄傲。
年长的时候,扮演成熟的成功人士,与各类人色打交道。
就像海螺人一样,内心有着真实的声音,却又有着厚实的盔甲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尽量表现出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只有在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出现时,才敢将浪的声音传达出去。
做一个自我统一的人,是件多爽的事。
毫无掩饰,毫无迂回,毫无隐藏。
也许这是“海草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