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号称最强帝国的元朝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严格来说,元朝应指忽必烈这一支,史称蒙元。而成吉思汗的其他几个分支,察合台系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系的窝阔台汗国,术赤系的钦察汗国,以及旭烈兀系的伊尔汗国,虽同为蒙古序列,到后期已经是各自为政。
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都属于郭靖的“安达”拖雷一脉,几个人是兄弟,蒙哥在征伐南宋时,暴毙于钓鱼城(今重庆合川),而后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四年后,当上了继任者。初期蒙古各支还是听从忽必烈号令的,只是忽必烈当政后“行汉制”,引起其余几支的极大不满,纷纷脱离。
忽必烈蒙元军队包括嫡系蒙古骑兵十余万,契丹、金、汉组成的“杂牌军”约70~80万,后又收编南宋降军50万,经过筛选整编,大致规模一百二十万。
但是很奇怪的,与蒙古西征时的所向披靡,蒙元军队似乎“变弱了”。蒙古攻南宋,历时五十年,但期间是分阶段的,间以西征无暇南宋,倒不是说南宋的战力有多强。在征服南宋后,对周围小国日本、越南、缅甸、爪哇用兵,都极不顺利,连吃败仗。
用心分析一下,蒙古的优势在骑兵,对于平原作战,天下无敌。而这些周边小国,要么隔海,要么就是热带山地丛林,对于适应寒冷,平原突进的蒙古骑兵,自然有些“水土不服”。这样也可以解释蒙古为何在中国北方平原、中东、俄罗斯、东欧地区鲜有对手,平地作战,蒙古骑兵是罕逢敌手,而到了地形多山复杂地形,则会受到很大限制,骑兵的机动性不能有效发挥。
再来看看其他几支,钦察汗国征服俄罗斯以及东欧波兰、捷克匈牙利地区。伊尔汗国征服阿富汗、波斯、叙利亚两河流域,即今中东。察合台汗国占据西域、中亚地区。窝阔台汗国存在短暂,本占蒙古乃蛮旧地,后被哥几个给瓜分。
由上来看,蒙元军队虽然骁勇,其优势主要在蒙古铁骑。而且纵观当时蒙古的对手,没几个成气候的,致使其横扫八方。初期还能各部统一团结,到了后期,治国不善,内部哄乱,让朱元璋一击而溃。
欧洲国家的殖民顺序是怎样的?
除了这个问题有两种理解方式:欧洲国家究竟是由谁率先开始对外殖民的?欧洲国家究竟先在哪些地区建立殖民统治?
率先开启欧洲国家对外殖民的历史大幕的是葡萄牙,而葡萄牙最先对外扩张的方向是非洲:顺着葡萄牙本土往西南方向是亚速尔、马德拉、佛得角三大群岛以及摩洛哥的休达港、坦几亚等葡属殖民地,加那利群岛也曾一度是葡萄牙殖民地。由此往南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塞内加尔也属于葡萄牙,由此再往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刚果地区、安哥拉等地。1487年以后葡萄牙越过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开始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在这一地区葡萄牙的殖民地包括:马达加斯加、马林迪、蒙巴萨、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阿巴斯港、巴林、今天的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印度果阿、锡兰、马尔代夫、缅甸部分地区、马六甲地区、摩鹿加群岛、东帝汶、澳门、长崎出岛。16世纪30年代起葡萄牙在南美的巴西建立殖民统治。作为欧洲殖民主义先驱的葡萄牙后来日渐被自己的邻国西班牙超越。
后来居上的西班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在美洲:除了巴西成为了葡萄牙殖民地之外,几乎整个拉美地区都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而且当时的拉美实际上是包括今天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德克萨斯、新墨西哥等地(这些地区是在美国和墨西哥分别独立后由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位于美国东南方的佛罗里达也曾是西班牙殖民地。在亚太地区西班牙殖民了菲律宾、关岛等地并曾一度入侵台湾北部。在非洲西班牙占据着直接毗邻直布罗陀海峡的一小片摩洛哥领土以及西撒哈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加那利群岛等地。和葡萄牙不同的是西班牙不仅致力于在欧洲以外扩张殖民地,也积极参与欧洲大国之间的争霸行动:在欧洲西班牙控制着意大利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以及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在内的尼德兰地区,1580年西班牙国王合并葡萄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虽称雄一时,但其国内生产力一直受到封建主义的压制,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荷兰后来居上超越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主要包括今天的南非、锡兰、印尼、马六甲、台湾、长崎出岛、澳大利亚、新西兰、纽约、荷属安地列斯、阿鲁巴、苏里南等地。除此之外,荷兰也曾一度合并今天的比利时和卢森堡。
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曾经煊赫一时,遗憾的是其本土面积实在太小,天然缺乏战略纵深,也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市场,加之荷兰过于追逐金融利润,忽视国家实体经济和国防建设,最终其国际地位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后被大英帝国所取代。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最初英国是集中精力在西班牙、葡萄牙势力鞭长莫及的北美地区进行扩张——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十三块殖民地,又在七年战争(1754年~1763年)夺取法属加拿大。此后北美十三殖民地从大英帝国独立组建美利坚合众国,英国的扩张方向由北美转向亚太:在亚洲英国将香港、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沙巴、文莱、缅甸、印度、锡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都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19世纪晚期英国加入了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狂潮并成功占领:埃及、苏丹、肯尼亚、乌干达、索马里北部、桑给巴尔、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尼日利亚、冈比亚等地。一战后英国又以国际委任托管的名义接管了原属德国的坦噶尼喀、纳米比亚以及原属奥斯曼土耳其的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等地。在欧洲当时的英国还控制着今天的爱尔兰、直布罗陀、马耳他等地。
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长期以来作为和英国争夺殖民地的竞争对手而存在:法国早期的殖民地和英国一样集中在北美,包括今天的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密西西比地区,法国也曾一度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但在和英国的长期争夺中这些殖民地大多失去。后期法国扩张的主要方向转向非洲并成功占据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马里、塞内加尔、尼日尔、乍得、中非、法属刚果、吉布提、马达加斯加等地。在亚洲法国占据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并租借中国广州湾。一战后以国际委任托管的名义接管了原属德国的多哥、喀麦隆以及原属奥斯曼土耳其的叙利亚、黎巴嫩等地。除了这些欧洲以外的殖民地之外,在拿破仑时代法国曾经一度征服过除英、俄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在英法争霸时期德国还不是以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态存在,而是分裂成大大小小数百个各自为政的邦国,但随着普鲁士在19世纪后半期连续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得以建立。统一后的德国也加入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潮流:事实上在德意志同意之前德意志地区的部分邦国就已经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殖民地——1526年奥格斯堡的银行世家安东·韦尔瑟和巴托洛梅乌斯·韦尔瑟就尝试在今委内瑞拉的地方建立殖民地。1528年至1556年德意志人在委内瑞拉领土有一些特权。1685年10月5日勃兰登堡得到今毛里塔尼亚海岸上的阿尔金岛并在1701年成为普鲁士的殖民地,但在1721年3月7日为法国所夺。德国统一后在非洲取得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等地,在太平洋上占据德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瑙鲁、马绍尔群岛、德属萨摩亚、加罗林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里亚纳群岛,除此之外德国还将中国山东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相比之下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最有特色:别的列强大多通过海路向欧洲以外的全世界扩张,而俄国先集中精力统一了自身所在的东欧平原,又沿着陆路征服了与自己接壤的西伯利亚,再然后向自己的邻国奥斯曼土耳其、波斯和中国下手,倒颇有远交近攻的意思,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俄国的殖民地全都和俄国本土接壤,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同化后被逐渐并入俄国版图。时至今日西欧各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但俄罗斯即使在经历苏联解体后大量加盟共和国独立这一变故依然是全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在俄罗斯帝国全盛时期除了今天的俄罗斯之外,还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波兰大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拉斯加等地;另外在中国东北、内外蒙古、新疆、阿富汗、波斯北部等地俄国都曾一度建立过殖民统治。
奥匈帝国是除了俄罗斯帝国之外又一个另类:严格意义上奥匈帝国是没有殖民地的,除了奥地利本土之外,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区都是通过联姻和缔结盟约被纳入帝国版图,事实上奥匈帝国从来没在任何一块土地上建立过殖民统治。如果非要把匈牙利等地算作奥匈的殖民地,那么其殖民地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特兰西瓦尼亚、伏伊伏丁那以及意大利统一前的威尼斯、伦巴第等地。
意大利被称为贫穷的帝国主义,长期扮演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搞笑角色,不过意大利还是在非洲占据了利比亚和索马里东部地区。却在妄图征服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反被埃塞俄比亚暴揍,后来在二战前夕墨索里尼政府凭借毒气战终于征服了埃塞俄比亚,但没几年就被埃军反攻,再后来随着二战意大利战败,所有殖民地都丢掉了。
其实除了近代史上这几个帝国主义大佬之外,北欧小国也曾建立过自己的海外殖民地:
比利时只有两个显著的殖民地:位于赤道非洲,分别为比属刚果(1908年-1960年)和卢旺达-乌隆地(1916年-1962年)。在1901年间比利时也曾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于中国天津建立租界。
丹麦在与挪威的结盟中得到了挪威领土、格陵兰、法罗群岛、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和冰岛等地。然而17世纪欧洲各国的海上强权逐渐崛起,这使得弱势的丹麦开始失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殖民统治。因此它转向把目光投放在经营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印度的贸易站和殖民地。丹麦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一直维持著在印度和锡兰一带分散的殖民地和贸易站,但大部分在后来也出卖或割让予英国。而其在特兰奎巴的统治最为长久,超过了200年,但最后也被迫卖予英国。1755年丹麦获得了印度赛伦坡,随后更得到两个城镇。它们皆位于加尔各答的北部。而1829年丹麦更在此地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直至今天仍然存在,但这些城镇却在1845年售予英国。除此之外,丹麦也占据了印度洋上的尼科巴群岛。丹麦分别在1671年和1718年得到了今美属维尔京群岛的圣托马斯岛和圣约翰岛,并在1733年向法国购买了圣克洛伊岛,这些岛屿的经济收入都来自蔗糖出产。而其后这些岛屿组合为丹属西印度群岛,并在1917年以25,000,000美元卖予美国,后者以之为海军基地的用途。1917年后这些岛屿正式易名为美属维尔京群岛。丹麦亦维持其在西非黄金海岸的一部分贸易站,大部分贸易站主要位于今加纳一带,当中只有一个到今天仍然运作中。其中一个较大的贸易站则在1661年被瑞典购置。最后丹麦在1850年把悉数贸易站售予英国。如今丹麦仍拥有法罗群岛和格陵兰岛两处海外领地。
17世纪中叶瑞典帝国(1611-1718年)的版图到达巅峰。瑞典打算透过在美洲的农业生产(烟草)及皮草贸易以排除英、法、荷三国,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这个特权只属于瑞典、丹麦及德意志的股东,新瑞典渐渐建立。一次他们登岸后建立起新瑞典的第一个根据地——克莉丝蒂娜堡垒(今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这个堡垒是根据当时瑞典女克里丝蒂娜而命名的。以后很多移居者不断的来到新瑞典,当中大部分为芬兰人,因为在1809年前芬兰有三分之一的东部疆土受到瑞典的控制。其后瑞典开始对荷属西印度公司的新尼德兰进行入侵。其第一任总督彼得·米努易特在一次返回斯德哥尔摩的航程中于加勒比海的圣克利斯托法岛遇上风暴,最后罹难。自此,新瑞典的势力开始影响新尼德兰。1643年瑞典在今新泽西州塞勒姆北部建立起新艾尔夫斯堡堡垒根据地。1654年新瑞典率军入侵新尼德兰的卡斯米尔堡垒,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彼得·史蒂文森立时挥军直指特拉华河,最后令新瑞典军投降。新瑞典的势力开始出现退潮。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瑞典成为了法国的敌人。因此原法国属地瓜德罗普战后被割让予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值得注意的是这片土地成为了国王个人的土地,而非瑞典的国土。但翌年后《巴黎和约》却把这片土地还予法国。瑞典迫于无奈下,只好向英国的殖民地发动进攻,以求换取与其他瑞典殖民地连成一线的希望。而同时因着该地战略上的重要性,瑞典也只好赌一把,不然就会被外国排除。后来英瑞两国达成协议,给予瑞典2,400万法郎作赔偿,这就是著名的“瓜德罗普基金”。后来瑞典更索求300,000帝国塔勒(当时瑞典的流通货币),而这笔赔款最后到1983年才交付完成。1650年4月22日瑞典暂时地控制了黄金海岸。但最终在1663年4月20日因卡尔斯堡堡垒及首府基士扬堡堡垒被丹麦夺去而丧失了这殖民地。在1652年瑞典夺取了原本由荷兰及葡萄牙控制的海岸角(位于今加纳)。而海岸角更集中在1653年建成的卡罗洛斯堡堡垒,并由瑞典国王查理十世所命名。直至今天这个堡垒的名字已经被改成海岸角堡垒。
挪威曾在冰岛和格陵兰岛建立殖民地,后因挪威和丹麦结盟而转让给丹麦。时至今日挪威仍拥有南极布韦岛、扬马延岛和斯瓦尔巴群岛等海外领地。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上一般认为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所以挪威对布韦岛的主权只有少数国家支持。另外中国政府于1925年签署了由海牙国际法院主持的“斯瓦尔巴条约”,因此至今中国公民仍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并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那里进行正常的科学和生产等活动。
在165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的一个很小的库尔兰公国,同时拥有着21世纪初位于冈比亚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海外殖民地,也算是地跨欧、非、美三大洲了。
最后说一个不大被认为是欧洲国家的欧洲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说它不是欧洲国家是因为这个国家出自突厥后裔、信奉伊斯兰教,和欧洲主流文明不同;说它是欧洲国家是因为它在欧洲拥有大片领土,甚至连其首都伊斯坦布尔都在欧洲,这也是土耳其认为自己有资格加入欧盟的理由。新航路开辟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已成定局,但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事实上在新航路开辟之初奥斯曼土耳其仍在进行扩张——今天的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伊拉克、科威特、克里米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也门、苏丹等地
蒙古帝国疆域最大时有多大?
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是由中华民族的蒙古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以他的辽阔著称,他的全盛时期在1297年,整个帝国的疆域占到了全世界土地面积的 16%,涉及了当时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与历史上的其他帝国一样,他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败。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也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国与国家之一。
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一说44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一说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蒙古帝国在蒙哥死后由中央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组成。其中中央汉国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元帝国,由忽必烈建都至元大都(今北京),其他汉国名义上以其为主,但各行其事。
太平洋西岸衰老的帝国指什么?
太平洋西岸衰老的帝國指得就是当今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美帝國主义。
复活节岛石像的创作者是谁?
沉默是给予轻蔑最完美的表现方式,无喜无悲的复活节石像,仿佛在无声的诉说着世界的诞生与毁灭。1722年,著名航海家雅克布·罗克芬,在位于南太平洋一千三百海里的东部海域,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小岛,小岛上矗立着一千多尊巨大且神秘的火山岩石像,这些“神情严肃”的石像面朝大海,似乎若有所思……
雅克布·罗克芬被这些石像所深深的震撼, 由于发现这座岛屿日子正是西方的“复活节”, 雅克布·罗克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发现,将小岛命名为“复活节岛”,石像也顺理成章的被人们称为“复活节岛石像”。其实按照岛上土著居民的语言文化来表示,这座岛屿的原名应该是“拉帕努依岛”,而复活节石像的原名叫做“摩阿仪”。
复活节石像的大小、材质
总数大约一千多尊的复活节石像排列不等且大小不一,最小的石像高六米、约三十吨,最大的石像高达二十三米、约九十吨。 根据考察,复活节石像大约完成于距今一千年前的公元1100-1680年。
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像扎根在布满碎石的荒地上,把文明和神秘结合在一起,又将人们的思维催生出探寻远古文化的根芽。
在复活节岛上有一座名为“拉若廓”的火山,火山是拉帕努依居民们的精神信仰,他们将火山附近的凝灰岩作为材料雕刻复活节石像, 凝灰岩的重量与硬度低于一般岩石,因此一千年前的拉帕努依人虽然没有铁器,却可以用磨开锋的玄武岩作为工具进行雕刻。
复活节石像的运输 上图是拉若廓火山,我们可以看到火山周围废弃着很多大小不等的石像,这些废弃的石像与运输石像的过程有关。 拉帕努依人在火山周围利用凝灰岩制造石像, 石像制作完毕后,要通过特殊的运输程序将石像移动到特定的地方,上图废弃的石像就是在运输过程中意外损毁的石像。
石像的运输方法十分巧妙
事实证明古人的智慧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 拉帕努依人利用圆柱形树木与地面产生的滚轴原理来运输石像,或者用牵引力来使石像向前移动,来实现运输的目的。
“倒下”的神圣石像
复活节岛的面积并不大,淡水资源也不充足, 随着岛上人口的激增,拉帕努依人不断砍伐树木造船造屋,而且运输石像需要大量的树木,
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岛上出现了老鼠,老鼠成群的繁衍,对树木的危害丝毫不比人类差,岛上的资源渐渐变得越来越匮乏。
人类在受到生存威胁的情况下会爆发出嗜血的野性,各大部族为了争夺资源而相互残杀,并推到其他部落的石像。 若干年以后,拉帕努依人渐渐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部落中的男人变少,劳动力大幅下降,令拉帕努依文明倒退了几十年。
各大部落决定和平相处,因战争而倒下的石像重新被立起,直到今天,复活岛石像成为了我们了解令拉帕努依文明的不朽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