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白术炒不炒的区别?
白术和炒白术的原料都是一样的,但是炒白术是经过泡制方法而制作出来的,在用途和功能上是有所区别的。
将白术清洗干净,去掉杂质,然后再用清水浸泡,将其捞出切成薄片晒干,白术具有健脾通便的功效,将白术与积食同用时,其作用是通便。
炒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炒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脾虚食少,利尿,腹胀止泻,另外还能护胃溃疡,保护肝脏,强壮身体的免疫力,平时使用的时候不能过量服用,不然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不能与白萝卜食材一起吃,不然会让它的药效下降。
麸炒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麸炒白术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麸炒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还有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病症的作用。麸炒白术是用蜜炙麸皮与白术一起翻炒制成的药物,白术麸炒后功效更偏向于祛湿利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麸炒白术具有促进胃肠推进运动、促进小肠黏膜损伤修复、防治胃溃疡及慢性胃病、保肝、利胆、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血压、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利尿、抗腹水等作用。目前,麸炒白术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妇产科手术后便秘、急性心肌梗死后便秘、慢性腰腿痛、复发性口疮等。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马爽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白术和炒白术的区别?
白术和炒白术的区别
白术即生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炒白术为白术的炮制加工品;二者功效也不同。
生白术是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润透切片,晒干而得;炒白术为白术的炮制加工品,是将蜜炙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加入白术片,炒至焦黄色,溢出焦香气,取出筛去麸皮而得。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性状和功效作用。
性状:白术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炒白术形状与白术相同,但表面为焦黄色。 功效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对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有治疗作用,长于健脾通便;炒白术的功效偏重于燥湿、健脾和胃,对脾气虚弱引起的脾气虚弱乏力、食少、胎动不安等有治疗作用。不过,白术和炒白术药性都偏温,阴虚津亏者、热病伤津者不宜服用,气滞胀闷者禁用。
本内容由河北省中医院 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陈红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健脾祛湿用生白术好还是炒白术好呢?
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当时苍术和白术未分,统一为术,后来陶弘景才将其分开,取其根干枝叶之形像篆文术字,根内质白色,故名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白术性甘温味苦燥,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为健脾要药,多用于脾胃虚弱诸症。临床常根据其炮制方法不同,分为生白术和炒白术,临床一般认为炒白术健脾祛湿的功用更强。
现在的炒白术主要指的是经土炒或麸炒后的白术。中医根据“脾胃为中焦属土”、“土补脾胃”的理论认为土炒白术或麸炒白术补益脾胃的功效更强,如《医学入门》中指出:“泻胃火生用,补胃虚土炒”;《本草求真》中提到:“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另外,白术炒后带有的焦香之气入脾胃还能进一步增强其健脾的作用。许多著名方剂如治脾阳不足,大便泻泄的“理中丸”,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痛泻要方”,治小儿中脾胃久虚,泄泻频作的“七味白术散”均使用土炒白术,也说明了炒白术在“健脾胃”功效上优于生白术。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术经过土炒或麸炒后,挥发油含量下降,其刺激性减少了,而且提高了其所含苍术酮的转化率,增加了白术内酯的含量,其中白术内酯Ⅰ具有增强唾液淀粉酶活性以及提高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据此而推测炒白术健脾祛湿作用更强。
文:王浩浩/王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