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用量多少克,蜜炙百部有什么功效?
蜜炙百部的功效:1.润肺止咳,本品微温不燥,守而不走,能润脾气、消痰止咳,为肺家要药。用于:①咳嗽:风寒犯肺而致恶寒发热,咳嗽者,用以散寒止咳,与荆芥、白前、陈皮、桔梗配伍。寒痰壅肺而致咳嗽气急者,与杏仁、麻黄同用,若风热犯而致咳嗽烦热者,用之润肺止咳,与葛根、竹叶、石膏、贝母同用。若热伤肺阴久咳不已,午后发热,胸胁胀满者,与黄芪、麦冬、沙参、地骨皮配伍。②顿咳:疫疠袭肺而致咳嗽连声,吼鸣面红者,用以润肺止咳,与瓜蒌仁、天冬、麦冬合用。③痨嗽:痨虫食肺,骨蒸潮热,咳嗽咯血者,与麦冬、山药、阿胶、三七等同用。2.灭虱杀虫,本品味苦,能燥湿泄热、杀虫止痒。用于:①灭虱:头虱、体虱、阴虱及虱卵。②蛲虫:饮食不洁感染蛲虫而致肛门湿痒者,与槟榔、苦楝根皮、鹤虱相伍。③阴痒:湿热下注而致阴部瘙痒者。④癣症:湿热风毒而成牛皮癣用此杀止痒,与黄柏、雄黄、鹤虱、黄蜡等熬膏外贴。内服:6~12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使用注意:易伤胃滑肠,脾虚食少便溏者,忌用。
麻黄有什么功效?
(一)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尿功效,常用于外感风寒实证和实喘,可用于水肿、麻疹不透和黄疸,没有护肤的作用。(二)麻黄的功效、应用:1.发汗解表:本品轻扬上达,善于散风寒、开腠理、透毛窍、通经络。用于:①外感风寒表实证: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喘者,用此开腠发汗、祛风散寒。②风湿痹痛:风湿袭于皮腠筋肉,而致发热、身烦痛,难于转侧者,用之祛风除湿、宣通经络。③风痒:风邪客于皮腠、郁遏不宣而致皮肤瘙痒,用之宣通郁遏、祛风止痒。④阴疽:阴寒凝聚、精血亏耗、发为阴疽、骨疽者,借其散寒通络之力,配肉桂、熟地、鹿角胶等,布阳和不损精血,补精血不碍运,如《外科正宗》阳和汤。⑤麻疹不透:属.于风寒束表者,借其散寒开窍之功,配薄荷、蝉衣等品,以解表透疹。2.宣肺平喘:本品善于散肺寒、驱邪气、宣肺气、平喘咳。凡因邪而致喘咳者,无论寒、热、痰、饮皆可应用。常与降气平喘之杏仁同用,一宣一降,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如《和剂局方》三拗汤;若邪热壅肺而致咳喘、口渴、脉数者,无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宣肺平喘,常配清泄肺热的石膏,如《伤寒论》麻杏石甘汤;若肺有热又感外寒,或外寒郁久而生内热,导致发热恶寒,咳喘痰稠者,用此宣肺平喘,常配桂枝、杏仁、生石膏,如《伤寒论》大青龙汤。3.利水消肿:本品可通过开表发汗,宣肺洁源和通利州都三种途经,达到除湿消肿的目的。用于:①水肿:若风邪犯肺,上源不清,水湿泛滥而成风水、皮水者,取其祛风发汗之功,配生姜、石膏等除湿消肿而不增热,如《金匮》越婢汤。②黄疸:瘀热在里发为黄疸者,借其开表、利尿之功,使汗出尿利,黄疸自消,如《金匮》麻黄醇酒汤;湿热重者,可加连翘、茵陈、赤小豆,如《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法、用量:发汗宜生用,欲缓其发汗之力宜捣绒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内服:3~10克,大剂量可用至20克。使用注意:1.发汗作用较强,有耗气、伤阳、劫阴之弊。凡?表虚自汗、气虚咳喘、脾虚水肿、阴虚喘咳等证,当慎用。2.易伤肺气,久咳久喘连续使用,反致缠绵难愈。3.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用之易致眩晕、鼻衄、咳痰带血。
麻黄被列为外感首药?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麻黄药性温热,是中医解表发汗的第一药,它作用力量强,起效迅速,可以深入到血脉之中发散凝滞气血的风寒,医学家邹润安曾说“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气血之偏盛”,主要的含义是药性的寒热属性,可以改善和纠正人体气血的盛衰,例如受寒时使用药性温热的药物驱散寒邪。麻黄性温热,偏性极大,使用不当极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我在这里提示您,非专业中医人士不可随意的使用药性猛烈的麻黄。★张仲景外感之首药——麻黄人体感受了风寒邪气后,由于寒性凝滞血脉内的气血,患者常有周身酸痛乏力不适的症状,寒邪收引毛孔,毛孔闭塞,体表的保卫人体的气与之抗争,引起发热无汗的表现,此时,按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来说患者可能是存在呼吸道感染问题,而早在东汉末年时期医圣张仲景则以外感风寒证确立病机,选择药性温热发散解表的麻黄类中药驱散风寒。清代医学家柯琴注解《伤寒论》时曾提到麻黄“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峻剂的意思是发汗力量强,作用迅速,犹如行军打仗的一员猛将,药性刚烈需要恰当应用。麻黄最大的副作用是发汗太多,引起的过汗亡阳,亡阴。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人体气血相互依附,互不分离,血液津液经常阳气的蒸腾就会形成滋润人体的汗液,所以,一旦汗液过多的排出,就会导致气血津液的大量消亡,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滋养,轻者就会出现口干,心悸,头晕,手足拘挛,喘粗,严重者可危急生命。即是《内经》所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的提示到气血津液不足,内寒重,或内热亢盛时,不可使用麻黄,并确立了麻黄九禁,如咽喉肿痛,小便频数疼痛,疮疡初期,出血,血虚等禁用发汗之药,同时,因风邪侵袭体表,并没有寒邪参与的情况下,也不可滥用麻黄,风邪侵袭多开泄毛孔,形成汗出表现,此时如果使用过多的发汗解表药,必将引起津液亡失,出现误治后的病理改变。如《伤寒论》大青龙证中的禁用麻黄类的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麻黄)。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肌肉拘挛跳动),此为逆也。”★麻黄的作用原理麻黄是麻黄科植物,常见的有草麻黄和木贼麻黄,主产于我国的河北张家口,内蒙等省份,以内蒙所产的麻黄质量最好,根据麻黄的气味形质可以判断麻黄的基本作用原理,麻黄形似木贼草,外形纤细节节升发,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认为麻黄气味清淡,质地轻清,清则浮升,作用力量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浮升属阳,阳主温热,它的药性温热使然。阳表阴里,作用的部位是体表肌肉和毛孔。《本草崇原》中说:“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它外皮色青黄,内部色红,青色入肝犹如筋脉,黄色入脾犹如肌肉,红色入心犹如血脉。麻黄质地清轻,中空直上,发散之力可以深入到血脉之中表散风寒。清代医学家唐容川曾提到“麻黄茎细丛生,中空直上,气味轻清,故能透达膀胱寒水之阳气,以出于皮毛,为伤寒要药”。风寒束表,肺主皮毛,风寒内闭于肺常导致咳嗽喘粗,肺具有调节水道通行的作用,风寒邪气侵犯,水道闭塞常引起浮肿,鼻塞的表现,开发毛孔的麻黄同时亦可宣肺利水。由此可见,麻黄是解表散寒的第一药,可以深入肝经血脉,顺肝气升发之势而驱散风寒,犹如一只穿云箭,猛烈而迅速。★总结麻黄中医表证的首选药材,起效迅速,对证使用效如桴鼓,它似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救急挽危,使用不当可导致口渴心悸,头晕,内火亢盛等副作用。《洄溪医案》曾记录一位平时就有咳血病史的患者,她是上海人,感冒后出现发热无汗,咳喘,平卧困难,情况比较紧急,由于平时咳血。多数医生认为是阴虚火旺,应该按照降火的方式使用苦寒药,但经过治疗后毫无效果,徐灵胎先生对患者诊断后,确定为外感风寒不解,痰饮凝聚于肺,首选麻,桂解表,病人按照徐先生的治法病人很快就痊愈恢复了。
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著枕,日夜俯几而坐——清•徐灵胎《洄溪医案》
同样,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的表哥,平时爱饮酒,出现咳嗽发热后,误用了麻黄,实际上,他的问题是内火亢盛,误用了药性温热的麻黄导致内热亢盛加重,热盛肉腐形成肺痈。由此可知,麻黄不可滥用,滥用易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遂成肺痈——清•《吴鞠通医案》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鲜五味子怎么吃?
新鲜五味子怎么吃?五味子是一种中药,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实五味子也是一种水果,可以洗净生吃!那么新鲜五味子怎么吃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几种新鲜五味子的吃法。
新鲜五味子怎么吃?
五味子,为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或中华五味子的果实。临床使用的五味子有生用、炒用、炙用、蒸用之分。用于滋补多为熟炙;用于治疗多用生品。
五味子虽说有五味,却是以酸为主的。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意思就是它有甘酸辛苦咸五种味道,所以叫做“五味子”。
新鲜五味子怎么吃?五味子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可以洗净生吃;同时也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可以制成五味子干。除作为中药饮片在各地药房销售外,还应用于各类食品及保健食品中。如饮料、保健酒、调味料、蜜饯、果脯等。
将五味子清洗,浸泡吸胀,然后煎煮,过滤,浓缩,制成五味子提取液,经过这种方法制成的五味子果汁,加入冰糖、蜂蜜增加甜度,加入其它果汁、酸奶,调整风味,甚至还可以加葡萄糖酸亚铁等,强化补铁。还可以在沏茶、冲咖啡时加入五味子果汁,制成五味子茶、五味子咖啡。
将洁净的五味子装进带塞盖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黄酒),根据药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5至1:10的比例配制,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荡1次,14至20天后用纱布过滤。为了矫正口味,可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药渣可再加酒浸泡1到2次。一般宜在饭前温服,每次按量饮用。可治疗神经官能症之失眠、头晕、心悸、健忘、乏力、烦躁等。
将新鲜的五味子果实,放入大缸中,埋入地窖,经过5年漫长的发酵,就酿成同时拥有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的五味子蜜,味道酸酸甜甜,很可口,可直接吃、冲茶喝、煲药膳,多种多样。据说,韩国济州岛当地老年人补气血、强筋骨、延年益寿全靠食用五味子。
五味子入药验方
以下介绍几则五味子入药验方:
治五更泻:五味子9克,补骨脂9克,肉豆蔻6克,吴茱萸6克,枣肉6克(将大枣、生姜同煮烂,去姜)。制成丸剂,每丸9克,每天两次,淡盐水送服。主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之五更泻。
治小儿遗尿:五味子、五倍子、菟丝子等分研末,用水调成糊状,敷脐,次日清晨除去。
治神经衰弱,疲倦乏力:五味子90克,炒熟研末,用白酒500毫升浸泡72小时。每次服10毫升,每日两次;或五味子30克,山茱萸12克,炒熟研末,米汤送服。
治体虚多汗:五味子、麦冬各9克,牡蛎12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治慢性支气管炎:五味子3克,苦杏仁3克,甘草3克,麻黄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要注意的是,服用五味子之后可能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鸣、困倦等不适,偶有过敏反应,且五味子有小毒,可能使呼吸频率及幅度增加,并有降压作用。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食用。
贝母的功效有哪些?
贝母
【处方名】 川贝母 川贝 京川贝 松贝 青贝 炉贝 浙贝母 浙贝 象贝母 圆宝贝 大贝【功能与主治】 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用于:肺虚久咳, 痰少咽燥,外感热咳,痰火郁结,咯痰黄稠,瘰疠,疮痈肿 毒,乳痈,肺痈等证。
【用法与用量】 内服: 煎汤,3~10g,研细粉冲服1~ 1.5g。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患处,适量。
【新用途】
一、内科
慢性支气管炎: 将川贝与皖贝分别制成片剂,1日4次, 每次5片,每日用量相当于川贝或皖贝生药量6g,10日为1 疗程,小儿用成人1/2~1/4量。
二、外科
前列腺肥大: 贝母、苦参、党参各25g,水煎服。
三、儿科
百日咳: 贝母、百部,根据年龄确定用量。小于2岁者, 名10g; 2~5岁者,各15g; 大于5岁者,各20g。水煎2 次,共200~500ml。分3日服,每日3次。
浙贝2.5g,鸡蛋1枚,尖端敲1分铝币大小孔,将浙 贝粉掺入蛋内,搅匀后以纸封闭,孔向上在饭锅内蒸熟即成。 上、下午或频服,每日1~9枚,痉咳严重或痰有血者,可配 百部合剂,炙百部9g,玄参5g,麦冬4g,温水100ml,锅 内蒸取汁。日服2次,亦可频服或隔日1剂。
贝母10g,白花蛇5g,生甘草10g,共研细末。每次 1.5~3g,日 3次。
四、皮肤科
1. 面部扁平疣: 浙贝母30g,生苡仁10g研细末,鸦胆 子10g砸碎去壳,3药混合,搅匀共入菜子油50g中,浸泡1 周后备用。用镊子夹去疣表面角质层,涂上3味油液。同时 内服板蓝根汤: 板蓝根、生苡仁各30g,生地12g,木贼、 香附、丹皮各10g,地丁15g,蝉蜕6g,每日1剂,水煎 服。
2. 黄褐斑: 以川贝母、白芨、白附子为主药填加入西安 日化厂生产的一叶蓝软膏基质中,每盒40g,每日早晚各搽 1次。
3. 乳头皲裂: 黑、白芝麻各20g炒黄研细,川贝母10g 研细,2药混合过筛。视患处大小,取药粉与香油调成泥糊 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 若流血、渗液,先用药粉干撒于 创面,待脓水收敛后再涂敷。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 本品性偏于寒,故寒疾、湿疾患者忌用。
2. 反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