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穴的最简单找法,有哪些办法可以缓解急性痛风的疼痛?
痛风发作怎么办!做了一个简易的,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图:
为什么好多女神在生完孩子之后变黄脸婆?
生完孩子后不注意,入了风。
产后风,俗称“月子病”。是妇女在生产孩子时期,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疏,不慎风寒侵入所致。所以导致后来脸色黄,成了黄脸婆。
病因:
分娩后身体虚弱,受风寒侵袭,寒气从下腹部开始扩散全身;
关节的过度活动。
新妈妈出现产后风湿的原因可分为几个方面:
1.产后大汗淋漓,而未保暖,感受了风寒之邪。
2.产妇所住房屋潮湿阴冷。
3.产妇感受门窗过道之过堂风的侵袭。
4.产妇过早劳累或使用冷水洗衣或淋雨受湿。
5.产妇过早行房事。
产后风症状:
浑身怕冷、怕风、出虚汗;
活动关节疼痛,遇冷、遇风、疼痛症状加重,还伴有麻木、抽搐、胀痛、浮肿等;
浑身沉重、物理、腰酸、背痛、不耐疲劳;
危害性:导致全身大小关节疼痛,头痛或局部性疼痛,严重的会引起风湿病或类风湿病。
产后的调理:
一、排风排寒
排风排寒是女性产后保养和复健的最好的方法。排风排寒不但可以将杀死的细菌病毒排出体外,还可以将月子期间体内滞留的寒气彻底排出。
排风排寒的好处:
1.清血排毒:改善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及肝肾毒素
2.祛除风寒、风湿: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
3.疏通经络:放松筋骨,缓解全身关节疼痛
满月排风不仅对新妈妈的身体有诸多好处,并且对新妈妈的心理健康和找回自信都有重要帮助。满月排风能改善产后抑郁、焦躁等症状,并能帮助产妇瘦身美容,找回曾经的自信!
二、预防成“黄脸婆”,按摩这些穴位
三阴交
女人要抗衰老,就要气血畅通,才能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而三阴交就是抗衰老的神奇穴位,所以要保持年轻,常按按这个穴位吧。
取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
手法:用力按揉两腿的三阴交穴各1-3分钟左右。
血海穴
血海穴是女人补血的大穴。中医上有“补气找气海、补血找血海”之说,所以常按摩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的功效。
取穴:大腿内侧,膝关节内上方约2寸,屈膝时肌肉隆起处。
最后,健气神健康管理专家提醒各位女性:
出汗后注意着凉,
运动后注意着凉,
不能过度疲劳,不能用凉水洗澡;
不能食生冷食物;
多休息,自然运动为好;
保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不易生气,保持积极向上的的心情。
最后,希望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健康啦!做好产后调理,排风排寒,您的健康是宝宝们成长的重要力量哦!
更多的健康调理知识交流,欢迎底下评论和我们的健气神健康管理师交流哦。
学习了解更多专业的养生健康调理知识,关注头条号:健气神,活到九十九!
为什么武侠小说清一色有这种设定?
首先,穴位是中医的一种特有的发明。针灸的诞生便是依托于穴位。
我们都知道,人身上总有一些部位不能碰或用力碰。比如腋下和脚心,不怕痒的人还好,如果是对这些部位极其敏感的人,就会特别受不了。
还有就是打架时,有一些所谓的死穴。如果用力去击打,可能会导致昏厥甚至重伤。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一点五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四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而武侠小说源于现实却超脱现实,通常会把事实夸张化。所以有些设定不能尽信。
(图片转自网络)
喝姜水能缓解吗?
适当跑步和生姜红糖水只能稍微缓解痛经,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搭配几种食物,就是最好的对症之药。有吃过此食疗的女性痛经朋友百分百好了!希望也能解决你的痛苦!(此食疗只针对不出血或出血量很少的痛经症状)。
①一枚煮熟并剥掉蛋壳的鸡蛋
②生姜洗净切片8-10片
③黑木耳或白木耳8-10朵浸泡2小时左右并洗净
④清洗干净的红枣IO粒
⑤散装红糖2-3小勺
⑥原生态的富硒水
做法:把上面6种食料同时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先大火烧开,在慢火炖25-30分钟即可。炖完差不多是一碗,连汤带料(生姜除外)一起吃掉。坚持半月左右,您的烦恼不知不觉就解除了。
听说按穴位能缓解痛经的疼痛?
痛经的原因很多,因人而异。中医认为,穴位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气滞血虚、寒湿凝滞、肝肾亏虚、气血虚弱而引起的痛经。
穴位介绍:1、肾俞: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 治月经不调、腰酸腿痛。
2、八髎:当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小腹胀痛、盆腔炎。
3、中极:当脐中下4寸。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4、子宫:当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阴挺,崩漏。
5、关元:当脐中下3寸。主治月经不调、经痛、经闭、赤白带下、崩漏、恶露不止。气海:当脐中下1.5寸。主治脘腹胀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四肢乏力。
6、三阴交:当足内踝上三寸。主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
7、血海: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主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网络图,仅供参考)
辩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血海、太冲穴。可可理气、调气血。
寒湿凝滞型:加大椎、三阴交、气海穴。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肝肾亏虚型:加肝俞、肾俞、脾俞、中脘、气海等穴。可补肾培元,濡养胞脉。
气血虚弱型:加中脘、三阴交、血海穴。可调理、补养气血。
按摩要点:一般在行经前3-4天即开始治疗,3个月一个疗程。按摩以腰腹部为主,使局部有酸胀的感觉,手法的轻重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及耐受程度来决定。
注:以自身的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湖南医聊特约专家: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中心 潘群